书城历史人一生要知道的100件中国历史大事
3916100000010

第10章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商鞅为维护秦国利益而实行的一系革新措施。当时各国为了在群雄争霸的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纷纷进行了变法革新运动。商鞅变法是其中实行最彻底、最全面,为期最长,成效也最显著的一次变法,影响深远。

商鞅是卫国没落宗室贵族的后裔,本名公孙鞅,又叫卫鞅,因为在秦主持变法、政绩卓著而被封商地,所以又叫商鞅。商鞅最初在魏的国相公孙痤门下,颇受其赏识。公孙痤死后,却始终得不到魏惠王的重用。这时秦孝公即位,年轻的国君决定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于是下了一道求贤令。商鞅听说后,便来到了秦国,通过宠臣引荐,见到了秦孝公。最初两次,商鞅有意大谈儒家的王道治国理论,孝公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到了第三次,商鞅才道出自己真正的主张,就是以法家学说为治国纲领,以“霸道”治国。孝公听到这些,变得精神抖擞,君臣越说越投机。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商鞅为左庶长,实行变法。但是却受到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双方展开了激烈论辩,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先后进行两次变法,新法内容主要包括:

一、废井田,开阡陌,在法律上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这是经济制度划时代的变革。

二、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破除贵族世袭特权,论功行赏,按功劳大小分别授予爵位田宅,有利于新兴封建势力的发展。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生产。

四、编制户籍,推行郡县制,实行什伍连坐法,加强了中央集权。

五、统一度量衡,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在全国统一施行,促进了国内经济联系。

为了使新政能够切实有效地实施下去,商鞅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命人在国都的南门竖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杖,悬赏如果有人能将它搬到北门就奖赏十金,人们都觉得很奇怪,没有人响应。后来商鞅又把赏金增至五十金,有一个大力士受到诱惑,便把木杆搬到了北门,商鞅当即把赏金给了他,以示信用,这就是著名的“立木以信”。在取得人们的信任后,商鞅便开始公布新法。

在变法过程中,贵族保守势力不断地反对破坏,太子傅公子虔和公孙贾等人便唆使太子触犯新法,企图以此达到破坏变法的目的。商鞅毫不示弱,反而利用这个机会为实施新法树威。他说太子犯法是因为老师们没教好,因此应当处罚老师,对公子虔和公孙贾两人,一个割掉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从此,再也没人敢议论新法了。后来商鞅还杀了贵族祝欢,镇压了700多个违法乱纪的人。正因为商鞅赏罚分明,秉公执法,树立了威信,才保证了变法的顺利进行。

商鞅变法取得了卓越成效,秦日益富强。当时的史书记载变法之后的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人们都积极发展生产,作战勇敢,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由于崇尚法家,商鞅禁绝游说,并烧毁了《诗》、《书》等儒家经典,打击儒家复古思想。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继位为惠王,旧贵族马上开始攻击商鞅。公子虔等诬告商鞅意图谋反,惠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他。商鞅出逃,最后在自己的封邑被捕,被以车裂之刑处死。商鞅虽然死了,但变法已深人人心,因此,秦惠王和他后继者都继续实行新法。商鞅变法全面而彻底,客观地顺应了历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要求,它使封建制在秦确立,秦一跃成为强国,为后来一统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封建制度在中国生根壮大拓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