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齐桓公震怒,立即发兵前往卫国,不过他来的有点太晚了,卫国已经被攻破,齐桓公觉得,这样有损于他霸主的颜面便想出了一个亡羊补牢的办法,那就是给卫国在东方四十里的滑县,另外建筑一座新城。
这个动作包含着春秋时期特殊的政治意识,假使是在战国时期,齐桓公肯定不顾一切的把卫国给吞并了,谁还会给他复国,怪麻烦的。说来说去,当时没有大一统的心思,只一味的争取威信而已。
第三次,狄部落得便宜卖乖,得寸进尺,打败了卫国之后,还以为自己武功盖世无可匹敌了,第二年,又攻击了一个受齐桓公保护的国家——刑国,并且一举获胜。齐桓公仍旧采取亡羊补牢的办法,为刑国重新建国。
第四次,齐国以及盟国联军,于公元前656年远征汉水,向不断向北推进的楚王国展示威力。
楚王国一群人瞠目结舌,天南海北的,怎么杀到我家门口来了?
齐桓公的目的是明确的,就是“尊王攘夷”。
楚王国让屈完出使齐国军营质问齐桓公:“咱们两个国家相隔十万八千里,一向没有来往,你们打上门来,有什么贵干?”
齐桓公眼瞅着房梁,傲慢的说:“既然你们楚国自称是周朝的封国,为什么不肯进贡?还有我们敬爱的周昭王怎么会死在你们楚国这里呢?!”他的措辞很严厉,表情很生气,完全符合“尊王攘夷”的剧情需要。
楚和周之间的梁子由来已久。
最初,楚国人为了向北发展,和中原诸侯套近乎拉关系,硬说自己是黄帝王朝祝融的后代,要求周王封它为子爵,还规定每年进贡一车苞茅。虽说这有些不敬,可是周王室也咬咬牙忍了下来,双方暂时相安无事。
至于周昭王之死,原因是这样的:
周昭王是周朝第四代王。姬姓,名瑕。周康王之子。周昭王打算继承成康的事业,继续扩大周的疆域,从昭王十六年开始,亲率大军南征荆楚,经由唐国、厉国、曾国、夔国,直到江汉地区,大获财宝,铸器铭功。昭王十九年,他亲自统帅六师军队南攻楚国,却不幸全军覆没,昭王死于汉水之滨。南征的失败,不仅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虽然齐桓公咄咄逼人地提及这段三百年前的陈年旧事,但是楚国的屈完根本没拿齐国人当回事儿,他抖抖袖子,整整衣冠,喝口茶水,慢悠悠的说:“不就是一车茅草嘛,也至于你带领十几万人长途跋涉的赶来,一会我就弄几十车来给你。关于周昭王的事情,当时还没有我哩,我不太清楚,建议你直接去问汉水!”
齐桓公虽然霸道,但是此时似乎还不敢或者不愿意和楚国直接正面冲突,仿佛兴师动众的过来只是为了讨个说法。现在楚国人既然给了说法(虽然说法有点怪怪的,但也能接受),那就拍拍屁股走人吧,也算凯旋而归。
综上所述,虽然这四次著名的征战齐国根本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胜利成果,但总算为那些小国找回了一点颜面,也为周王室找回了颜面,在他们看来,齐桓公这个霸主还是相当成功的。
再来看晋文公。
他所谓的“尊王”,其实就是帮国君铲除了一对奸夫****,而“攘夷”也就是又把楚国给攘了一次。楚国人在那个时代一定相当悲催,因为他们总是被各路英豪当成靶子和捞取政治资本的踏脚石。
公元前636 年,周襄王死了王后,所以从狄国娶了个王后——隗后,可是不久之后隗后就和周襄王的弟弟公子带暧昧了,世上没有几个男人对绿帽子不起剧烈反应的,何况是个国王。周襄王把隗后废掉,打入冷宫,还要逮捕公子带,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公子带居然逃跑了(居然能跑掉?可见周王室已经没落到了何等的地步。)公子带勾结狄人进攻洛阳,把周襄王赶下了宝座,周襄王居然也奇迹般的逃跑了出来,(逃跑真的很容易!)
周襄王失去了宝座,又失去了老婆孩子,心里别提多郁闷,要是在以前还可以请霸主齐桓公出来主持公道,可是当时的齐桓公的遭遇比他还要惨,看来是没可能“站”出来了。
怎么办呢?就在他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时候,救世主耶稣基督阿弥陀佛太上老君全部化身为伟大的晋文公出现在他的面前:“上帝保佑你我的孩子,我来拯救你吧!”
晋文公兵锋一出,狄人立即全线溃退,公子带和隗后一起被抓,全都被处死,周襄王又回到了温暖而舒适的宝座上。
北方的诸侯要当上霸主,就必须和楚王国过一招,齐国人、晋国人、吴国人都先后把楚国修理了一下,才成为霸主的。
必须的!
晋文公又把矛头指向了楚国。
楚国人中了晋文公的奸计,在‘城濮之役’中败下阵来,短时间内难以恢复,于是晋文公成功称霸。
4 混乱的分权制
春秋末期分权政治更加昌盛,不但诸侯要分权,连家奴也要分权。
霸主们不但不管,反而自己还跟着惹事儿,这些显示出一种现象——即强国不再以霸权为满足,不再以拥有属国而满足,它要直接控制土地;不再以国君臣服而满足,而要把国君排除直接统治臣民。
首先发难的是鲁国的三桓,所谓的三桓就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他们排行分别是二儿子、三儿子、四儿子,以下简称为小二、小三、小四。
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带着自己的妻子文姜到齐国访问,文姜是齐襄公的亲妹妹。鲁桓公做梦也想不到这次出国旅游,会成为他一生的悲剧。因为他万万想不到哥哥和妹妹居然也能乱伦。
其实齐襄公和文姜早就有一手,这次,一对男女重温了旧梦。
鲁桓公发现自己的妻子竟然和齐国的国君私通乱伦,于是准备回国调兵遣将兴师问罪,没想到半路上被齐国人给杀死了。
他的长子姬同继承了王位,小二、小三、小四成了鲁国的高级官员。三大家族轮流掌握政权,世代相传,开始里鲁国著名的四百年之久的“三桓政治”。
鲁国国君尝到了被手下挟制的滋味。
可是没过多长时间,“三桓”也被手下的手下挟制。
三桓联合起来架空了鲁国的国君,就好像是当年诸侯联合起来架空周王,后来,三桓手下的一些人,被称为——家臣,的也开始造反。
家臣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家里养的狗。
很多家臣的势力急剧增大,便在各自的地盘上建造城池,和鲁国和三桓分庭抗礼互不相让,这里最著名的是一个叫“阳虎”的人,他是小四家的奴才,可现在却跳到主人头上去了,真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有一件事儿,可以充分说明当时的鲁国已经混乱到了何等的地步:
公元前198年,伟大的思想家孔老先生非常理想化的发起了著名的“堕三都”运动,这次运动现在看起来颇像小孩过家家似的,许多大人物都言而无信,引人笑柄。
孔子求他们拆除各自的私搭乱改的违章建筑——城墙,三桓居然同意了!惊奇吧,其实没什么好奇怪的,他们是实在没有办法才同意的。
三桓统治的过程中“家臣”的势力越来越大,就像鲁国的国君指挥不了他们一样,他们也指挥不动这些家臣,家臣和三桓到处修建城墙,把整个鲁国搞的跟希腊的城邦时代差不多,走不了几步就要通关察看,俨然已经分类成了好几十个国家。
为了遏制“家臣”实力的增长,三环同意拆除城墙,可是刚拆了一半,就停止了,因为他们想明白了,这是孔子的圈套,城墙没了,对家臣来说是坏事儿,对他们自己也未必就是好事儿,于是连夜请来最好的施工队,用最快的速度把城墙又砌好了,比以前还高还结实。
此举无疑让孔子对他们很失望。
鲁国的三桓之后,就是晋国的六卿,有人说,春秋和战国的分野就在这里了。
春秋时代还有霸主主持公道,基本上不可能发生三家分晋的故事。但这时候这种事真的发生了,而且都没人问一句。
晋国的六卿其实就是跟随晋文公逃难要饭的六个奴才,说好听的叫“家臣”。后来晋文公火了,他们也就跟着火了,而且,火的很厉害,甚至把自己的主人都给烧死了。晋国从此灭亡,取而代之的是,韩、赵、魏三大诸侯。
此时还有一个著名的家臣叫田成子。
前481年,田成子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
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根本没有人站出来主持公道,超级大国冷眼旁观甚至推波助澜唯恐天下不乱。威信扫地贫穷落魄的周王只会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接受贿赂,过他‘点钞机’般的小日子,根本不管外面兵荒马乱你死我活,谁给他钱多,谁就能当诸侯,晋国和齐国的篡位也就这么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