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爆笑中国史
3914100000002

第2章 华夏文明(1)

1 女娲和大禹的缔造

大体上,世界上有三种民族:农耕民族、游牧民族、航海民族。

屹立于世界之林万年不倒的中华民族是个特例,它是农耕、游牧二元一体化的。这种二元一体的形成过程非常曲折,经过了无数的血腥、杀伐和同化。当这个庞大的个体形成之后,“中国文明”亦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代表。

中国文明从哪里来?它来自炎黄部落、来自流淌着乳汁的黄河长江、来自绵延万里逶迤秀丽的长城带、来自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来自黄沙漫漫的瀚海沙漠群。

从约五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猿人,到二十一世纪中国首都的北京人,从周口店到天安门,中国人迈出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步伐?

按照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说法,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同样,中原也是黄河的馈赠。中国最古老的传说中有两个故事是和黄河有关的:一个就是女娲造人、另一个是大禹治水。

前者用的是黄河两岸的纯净水和红泥土。后者则更直接,所谓的治水,治理的就是黄河之水。

女娲补天之后,用芦草烧成灰吸干了洪水,造就了一个大平原——中原。

金庸前辈的武侠小说里经常说中原如何如何,这个‘中原’原本指的就是现在的华北大平原。

因为是用了柔软的芦草灰铺垫而成的,所以,中原地区比较平整,适合人类生存。华夏文明在这一方热土应运而生了。平原上的黄土就这样塑造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中国的神话时代和传说时代的那些名人全是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一代的老乡,没一个外地户口。这完全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华夏文明是诞生于黄河流域的。

没有比中国农民的生活更辛苦和劳累的了,他们以顽强倔强、不屈不挠的耐性,忍受着母亲河的一次次肆虐,不遗余力的繁衍生息。这些乡亲们勤劳勇敢善良,而且喜欢搞发明创造,虽然他们没有申请专利,但并不影响这些发明让人类和动物永远的分道扬镳,例如——火、工具、文字、草药、建造房屋、养蚕织布、捕猎、图腾崇拜等。

从黄河流域星罗棋布的上万个部落,到大禹治水后的部落联盟,再到禹传子家天下后的大夏王朝,黄河流域一直都是天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迄今为止,还没有那位学者确切的指出第一个部落产生自那个年代,是老谁家的小谁因为什么样的事情而宣告成立的。共同的图腾崇拜很可能催化了部落的产生,至少它使得黄河流域诸部落更加具有凝聚力。

工具的进步就是文化的进步,它给人们带来了剩余财富!剩余财富给带来了无休无止的战争,在战争过程中,华夏人的地盘不断地扩大,他们逐渐把手伸到了汉水、淮河,拥有了九个州的地盘。

从此以后“中原”一带的先民便一直以“城里人”自居,把汉水、长江一代的古人与瀚海戈壁里的人统统看成是“蛮夷”,当时的人没有民族概念,之所以有这种划分,归根到底应当是“血统”的问题。

当时的人认为,拥有三皇五帝血统的人才是真正的根正苗红的华夏人,也就是中国人、中原人。

2 血统纯正的夏商周

****和西周三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半信史时代,就是说这段历史中夹杂着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传说和神话故事,所以我们只能相信一半。三个王朝都有着纯正的华夏族血统:夏王朝是黄帝的第四代孙,颛顼帝的曾孙大禹建立的。

商朝的祖先“契”是五帝中“帝喾”的次妃简狄所生(但他不是帝喾的儿子),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周王朝的祖先后稷是帝喾的元妃所生(他也不是帝喾的儿子)。

史书上说,契和后稷都是其母和神仙生下来的,其实种种迹象表明,他们可能是古代性开放的种子。帝喾的绿帽子可见不少。但不管怎么说,这些人都算是出身于三皇五帝血裔的,属于正统。

夏王朝一共十九个君王(包括大禹、后羿和寒浞),只有第八任大王姒少康创立了中兴大业,其余都是平庸之辈,资料也很少。

详细的情形是这样的,夏启死后,儿子太康即位,太康喜欢打猎,乐此不疲,有一次打的过了头,居然到了黄河以南,结果后路被有穷部落酋长后羿切断,后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射日英雄,这个不需要我废话,地球人都知道。

后羿单方面废掉了太康,拥立太康的弟弟仲康继承王位,自己掌握实权。仲康死后,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姒相,后羿把姒相赶走,自己当上了大王。可是没过多久,后羿又被自己的部将寒浞杀掉。

少康就是逃走的姒相的儿子,他投奔东方的虞部落,在虞部落首领的帮助下,逐渐的羽毛丰满,最后借助祖先残余的影响力一举复国。

但是到了公元前十八世纪,地处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强大了起来。商部落伟大的领袖商汤领导革命,一举灭掉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

商王朝一共三十个君王,而真正的盛世,不过太甲、太戊、武丁三个时代。立国六百六十二年,由于黄河泛滥,商王朝建都在亳,其间迁都隞、相、邢、奄、朝歌,虽历经五次迁都,但始终没有超出山东和河南的地界。

商王朝比夏王朝进步的地方,是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他们已经可以使用文字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情,他们把文字刻在骨头和龟壳等坚硬物品上,就是人们常说的——甲骨文。

商王朝到了末期,出了几个大大有名的人物,如:纣王、妲己、姬昌、姬发、姜子牙等。这段历史被一个很不错的作家演绎成了畅销小说——《封神演义》,以至于被如今的千家万户所熟知。总之,把《封神演义》上面的三教九流的神仙分子一一拿掉,事情差不多就是那么个事情了。

武王伐纣成功了,商王朝被周王朝取代。

周王朝一共四十个君王,统治八百多年,包括西周和东周两个时代,东周时代已经成了摆设,自不必说。西周时代干出成绩的,也只有五个,除了姬昌和姬发之外,就只有周成王、周康王和周宣王。

周武王姬发死后,年仅十二岁的儿子周成王即位,由大大有名的“周公”代理主持日常事务,周公是周成王的叔叔。他的另外两位叔叔,管叔和蔡叔,不信任周公,认为他有可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另有图谋。于是联合殷商王朝的残余势力发动叛乱,结果被周成王平定。周康王是周成王的儿子,他们父子掌握朝政的时代,立志于加强宗法统治权力,大封诸侯,鉴于分封制在当时属于很先进的制度,所以政治上非常的清明,人民也可以安居乐业。后代称这段时间为——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后,周朝又出现了一系列平庸的帝王,没什么大的过失,也无任何建树。到了第十代王周厉王时代,采取高压政策统治天下,他派出很多自称能够看透别人心思的巫师到处侦查,捕风捉影的寻找潜在的敌人,搞的百姓们都不敢说话,终于激起政变。贵族们把他赶下了宝座,拥立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执政。但共和执政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周厉王的儿子姬静趁机复位,就是周宣王。

周宣王的儿子,就是和夏桀商纣齐名的周幽王。周幽王在位,最大的爱好就是找美女,觅艳妇,他在征伐褒国的时候,意外的俘获了美女褒姒。为了褒姒,他废掉了自己的王后和太子,又在骊山烽火戏诸侯。结果导致北方蛮族犬戎部落大举入侵,西周王朝不得不西迁到当时的洛邑,也就是现今的洛阳。

史学家以这次迁都为东周和西周的分水岭,迁都之前为西周,迁都之后为东周。

3 楚是中国的国

楚国是中原以外的文明。有人或许会提到吴国,但它的本体出自岐山脚下的周部落,属于黄河流域的移民。越王国就更不必说了,春秋时代结束之前,他们还是茹毛饮血的野人部落哩!

楚王国的落后是不容置疑的,华夏民族已经有政府组织数百年或一千多年,而它还是个南蛮鸟舌、纹身断发、过着半穴居生活的低级部落,和中原文明相去太远了!

人家也承认自己的落后,并且不以为耻,楚国的历代王就骄傲的以蛮夷自居,坚持不懈的和高度文明的周王朝分庭抗礼。

在长江流域还有赖国、舒鸠国、随国、邓国、勋国、罗国、萧国、舒庸国、唐国等一系列的封国,但他们都是周朝的附庸诸侯国,全都是华夏文明的分支,只有楚王国,他们是真正的“蛮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炎帝和黄帝的子孙”。

简单的叙述一下楚王国的来历与终结。

楚部落和周王朝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当然那个时候的民族概念还没有形成)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语言。如果说风俗习惯和语言只服从于地域而不服从于民族国家,那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证据可以证明楚和周没有亲缘关系。

那就是祭祀。

楚部落崇拜火神,而周王朝崇拜农神;楚部落崇拜命运,周王朝崇拜祖先。

周王朝先进得多,因为拜祖先是儒家的萌芽。后来的楚部落也拜祖先,那是因为他们被方块字和儒家给同化掉了。

楚部落祖居湖北西部,最初在丹阳即今日丹江口、河南淅川县这一带建立了政权,后来势力才慢慢地越过了汉水到达淮河,将都城迁移到了郢都即今天的湖北江陵一代。

在大讲仁义道德的春秋时期,蛮荒楚王国突兀的横空出世,高举‘我是流氓我怕谁的伟大旗帜’到处惹事生非,中原那些率先富裕起来的诸侯们都瞠目结舌,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誓要与野蛮民族周旋到底。

楚国人很快就改变了,也不知道他们怎么忽然搞清了自己的DNA,惊奇的发现自己居然也是三皇五帝的子孙,像其他的中原诸侯一样,向上追溯二十几代都能和某位大人物拉上关系。

我就纳闷了,怎么所有的诸侯和大人物全都有背景呢!似乎要不是大人物的子孙就不可能干出点成绩来?

不信你去翻翻史记看看,司马迁老先生撰写的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二列传,这些名人名家里面几乎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可以跟三皇五帝扯上血缘关系,即使不是三皇五帝,也是他们手下的重要人物。当然,这也因为那时是古史的传说时代,所以每个人物即代表这一个部落。

华夏民族从哪里来,由此可见正是从三皇五帝的血统那里来的。

楚国人非说自己有这种优良的血统,那个年代也也没有DNA技术,即便有也无处采集老祖宗的血液标本。那么中原诸侯就不妨半信半疑的承认他是个炎黄子孙吧!但那只是一种妥协,骨子里还是鄙夷。

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许正因为有了这面金字招牌,楚国人才没被东方列国当作腰系麻绳乱闯麦当劳的“蛮夷”给办了!

楚王国和周朝别的封国不一样,他虽然自称曾经被周王朝册封为男爵,但实际上他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就和周朝平起平坐。别的诸侯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等级划分,而他直接称“王”。

“王”这个字凌驾在诸侯之上,那个时代还没有“皇帝”的称谓,只有周王朝的国君才能称王。

楚王也称王,就是说他建立的是一个和周王朝平起平坐的王国,而非诸侯国,不再需要周王册封,周王也无权册封!可他还是拼命的想和周王朝拉上关系!

就像八代贫农忽然乍富变成一位满身铜臭的商人后,为了维持在商场或官场的面子,千方百计的给自己整一个好出身是一样的。

“你认识那个谁谁谁吧,他是我的那个谁谁谁呀!”

大家平起平坐嘛!

春秋战国时期根正苗红的诸侯,肯定的来源于周王朝的册封,又或者是三皇五帝其中哪一位的苗裔嫡亲。

到了公元前400年除了楚王国敢于和周王朝平起平坐的称王之外,还有两个王国:吴王国和越王国。而他们恰恰都是长江流域的封国。可见当时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楚王国的人做事一向很无赖,是很无赖而非一般的无赖,像市井无赖,至少是北方那些尊崇周礼的准儒家诸侯所不能容忍的无赖。因为他们经常在“诸侯会盟”的时候杀人,或者把一国之君暴打一顿扬长而去,当时的中原各国诸侯是不屑于做这种事情的。

比如说:公元前637年诸侯在河南睢阳会盟,楚国人在会场上逮捕了宋襄公,并施以暴打和虐待、及非法囚禁等不人道的行为。

公元前541年河南荥阳会盟,楚国人‘下令’处斩鲁国使节。楚王国的人之所以这样做很有可能是不屑周礼的缘故。和这个国家有着一样无赖习性的是秦国人,这个后来统一天下的伟大国度,也挺不仁义,经常的不干人事儿。他们把周礼和儒家教化踩在脚底下,看的一文不值。

秦国人也是蛮夷,不过他们的确和周王室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并非是楚王国那种并非有直接联系却还硬拉关系的‘关系户’。山东诸侯称呼秦国为“虎狼之邦”。

楚国称王的大逆不道,中原诸侯一直耿耿于怀咬牙切齿,终于有一天,报复的机会来临了。

春秋时期的环绕着楚国的四次大的战役,有两次和它的血统有关系,中原诸侯坚信,这波人就是蛮夷,即使穿上马甲我也认得你!

四次战役分别是:召陵之役,城濮之役,邲城之役,鄢陵之役。

前两次,齐桓公姜小白先生祭起“尊王攘夷”的大旗,把楚国从头到脚修理了一遍。

楚国人应该这样想:“这很能说明人家并没拿咱当一家人看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