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言而外集
391100000036

第36章 清华的敞怀和北大的闭门

“十一”长假,妻子的大姐带着上小学的儿子来京游玩。从北师大毕业的大姐当年回老家谋了一份教职,此番带着儿子进京,不仅希望儿子看看天安门的大排场以及感受游乐园的热闹刺激,也希望给儿子来点“激励教育”,让北京高校的氛围感染懵懵懂懂的小孩。

10月4日,我和妻子陪着他们开车来到清华东门。保安非常礼貌地说,此门不能进车,你们开车进清华必须走南门。他怕我走冤枉路,仔细告诉我具体走的路线。按保安的指点,我们顺利进了清华。比起北大的秀丽精致,清华更空旷、粗犷些,笔直的水泥路两旁,柳树叶被昨夜西风凋零满地,方方正正的建筑物倒也有种质朴的美。一路上看到许多和小外甥一样的孩子,在父母亲戚的陪同下,蹦蹦跳跳地走着、欢叫着。小外甥也很兴奋,在清华园的大牌匾下摆了许多pose要求给他照相。

随后,我们到了北大西门,被告知不但车不能进而且人也不能进。平常来北大是采访,从没想过北大的门这样难进。这番节假日作为游客,才知道进门的难。保安说北大是学校,不是公园,节假日不欢迎游客进来,如果是公事,请相关部门的人来迎接。自己是陪小孩来玩的,他和他妈妈不能进去,我进去有啥意思?只好劝说悻悻不乐的男孩:算了吧,以后有本事自己考进北大,就可以堂堂正正地走进这个校门了。

谁知道小男孩的自尊被伤了,愣愣地说了一句:“我要考清华。”

这本来是件小事,我没过多地想什么。在10月6日的《新京报》上看到徐友渔先生的《大学开放应有深层次考虑》后,我便想起小外甥那失望的表情。从这件事来简单地比较北大、清华孰优孰劣,是草率而滑稽的。学校情况不一样,对学校的管理政策也不尽相同,这完全可以理解。比如说北大的校区比起清华来,可能狭促一些;再比如可能在某些人心中,北大更需要安宁……但我想,小孩子来北大、清华,不仅因为里面有未名湖、博雅塔,有工字楼和荷塘。不说中国之大,就说北京,风景之美,园林之巧,胜于两校的地方不少。家长之所以想带孩子进两校参观,是因为它们就是学林里的少林和武当,寄托着家长和国民的希冀。

可能许多家长只有朴素的愿望,希望两大高校的短时间游历,能给孩子留下一点绚丽的梦想,当然这梦想能否实现谁也说不准。我们这两年争论“大学之道”、“大学精神”,似乎更多停留在那些“学富五车”的鸿儒们嘴上,而真正的“大学之道”和“大学精神”如果和老百姓无关,那是什么“道”呢?

大学吸引人的绝不是仅仅是风景。在占了燕大的“巢”之前,北大是在沙滩,风景确实没什么可炫耀的:灰色而破落的楼,没有围墙,也没有湖光塔影。可老北大在多少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风景?张中行在《负暄琐话》中回忆,当时北大的课堂几乎对全民开放,许多旁听生可以自由地去听课。据说一位大家每次上课,教室都挤得满满当当的。可到了考试只有两人参加,他这才明白原来平时听课的都是不具北大学生身份的“私淑弟子”。这样的风景在如今的北大虽然也有,可比那时候差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