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邓杰直到上高中时才发觉自己原来是有一技之长的。他从小一向很憨厚,说白了也就是呆直的样子。因而他的童年倒也没有什么招人惹目的表现。他这种憨厚的性格恰好也是村里老人们所喜欢的。他的父母为此总是很引以为荣。不仅如此,邓杰还是个很孝顺的孩子,他的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父母关心他,全部身体和心理的变化都在他们关心的目光之下。因为他憨直的性格,使他时常成为春里大人们教育“坏孩子”的好榜样。在这么多人的关注下,邓杰的一切行为都变得非常谨慎了,他不想让他们失望而变成“坏孩子”,邓杰有时候望着那些淘气的伙伴们,“我为什么不能像他们那样自由自在呢?”认识他的人和跟他家很熟的人总是在他父母面前夸奖他们的福气,说这样的一个孩子以后长大了不会做错事或得罪别人。因此,在他的童年里,邓杰总认为自己被生到这个世界上来是在别人的感觉中成长的,他的行为举止都必须顾及别人的议论和看法,并且这样又是他的父母所期望的。他注意到无论他走到哪里,父母那期待的目光总是跟着他。因此邓杰从来不敢犯错误,他怕上了父母的心,更怕大人们特地将他树为孩子中的榜样的“高大形象”崩然倒下。不过曾经也犯过一个很小的错误,有一次他和伙伴们到河里游水而上课迟到了,他被取消了该学年的“三好学生”资格。他的父母为此大发雷霆,告诫他以后往后不准和那些伙伴们来往了。从此以后,他显得越发孤独了起来。有了从小养成的这种习惯,到了离家上初中时也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只知埋头泡在书堆里苦读,因而学习成绩也出奇的好,班主任在赞赏之余又说他老实得像只“阉鸡”。后来他考上了县高中,那是一个激进而天真的少年时代,绝大多数同学都为了考大学而努力拼搏读书。也许是因为有了良好的基础底子,邓杰却不用付出太多辛苦但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在这个时候他的特长开始显路出来了。他用课余空闲出来的时间写文章投稿到地区报社去,居然发表了不少。这样于是渐渐引起了学校老师们的关注。先是语文老师决定出版班刊,让邓杰当主编。实际上,他的工作起初只是把同学们些微的稿子挑选出来认为好的贴到教室后边墙壁的“学习园地”上去,一期一换。后来他通过征求老师意见,决定不贴“学习园地”了,而是把那些稿子装订成册,请同桌的“画家”画个封面、封底,题上刊名、编委等,成了地地道道的“刊”了。这时学校决定出版校刊,成立写作兴趣小组,他理所当然地当上了主编和组长。此外,他又当选班干、团干、校学生会干部,于是不禁整天忙碌起来,能做到“工作”、功课两不误,也真是难为他的。在学校里,他渐渐成了“名人”。
但真正使他扬名起来的,却是一篇地区报对他的“专访”报道。报道是语文教研室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老师写的。
二
这天晚上下自习以后,邓杰一个人正在教室里赶紧编辑装订一期校刊。这些通常是周六和周日做的工作,但恰好这期出版时间按规定应是本周日却逢上了学校每个月放假两天让学生回家取米和生活费的日子,而当天已经是星期五。邓杰是想当天晚上编辑装订完毕,第二天交给老师发放到全校各班级部门,自己就可以回家拿米了。开始那天什么都不顺,先是一叠打印好了的稿子遗忘在学校办公楼的教导处里。邓杰记得下午放学自己去取这些稿子时都数好了的,可现在要装订,却怎么也找不着了。他认真地找了半个小时,才忽然想起似乎是自己曾把一搁稿子放在教导处门后的矮凳子上没有拿来。确认了那些稿子还在教导处以后,他才跑到学校办公楼教导处办公室去。因为已经是晚上,里边早已没有人在了,门锁着。他从窗口爬进去找到那些稿子拿回来。他不得不跑一趟回宿舍里告诉舍友们给他留着门,他要晚些时候才能回来。然后他又回到了教室,开始选稿装订起来。但是“祸不单行”,突然学校将教室的灯都熄灭了,教室里一片漆黑。邓杰试着借外边昏暗的路灯光装订,但实在是不行。他只好跑出去想买一支蜡烛。到操场边时,看见学校的小商店也已经关门闭灯了。于是他向学校门口跑去,要到学校外边的商店去买,但是实在是太晚了,学校大门也关得严严实实了。无奈,他向门卫室走去,叫了半天的门,要求门卫帮他开门出去买蜡烛。门卫是个老头,是个很孤傲的人,一般的人他都不拿正眼瞧,但他却对邓杰特别的好。据说早先他也是本校的老师,很有才气,是在北京念过大学的人,****那时因为写一些“攻击时弊”的文章被打成反革命,开除了公职,于是就在学校门口当了一个守门员混一口饭吃。老头十分愤怒地开了门卫室的门,但看到是邓杰,他笑了,就二话没有说地打开学校的大门让邓杰出去。不一会儿邓杰买好了蜡烛回来,老头放他进来,然后像往常一样仔细端详了邓杰半天,似叮嘱般认真地说:“我看你秀气外溢,将来一定有出息,你记住我的话,多加一把劲,以后考到北京去上大学,那儿才是人施展才华的地方。”邓杰急着回教室,也不想跟他搭腔,把老头儿的话不当一回事,只是一笑就走了。
三
邓杰回到教室才发觉自己忘了买火柴,于是气恼地狠狠的拍了拍自己的脑袋。这时他突然感觉有个人正站在身后,他正恼着,也没在意是谁,头也不回地问了一句:“喂,你带火柴了吗?”
身后的人说:“没有。”
邓杰:“我想点支蜡烛把这些稿子装订完,不然明天可回不了家了。刚才忘了买火柴,你要是有打火机也行。”
那人说:“我不抽烟。”
邓杰很失望,无奈地叹息:“算了,明天这个家我不回了,赶紧写封信让我家里把米送过来吧!”
那人突然叫道:“哎,慢着。”于是邓杰忽然感到一束强烈的白光一闪,像闪电一般一闪即逝。
邓杰不解地问:“你这是什么呀?”
那人说:“照相。哎,对了,我这儿有个手电,你要不要?”
邓杰:“那你怎么办?”
那人已经把手电递过来了:“没事,你就先用着吧!咱们一边聊聊。”
邓杰简单地谢了那个人,接过手电就边答腔边干起活来。他没有注意问那个人是谁,自始至终他还一直以为是自己同校别班的同学呢?反正这深更半夜的,有个人一起说说话也好。
他借着那手电,专心投入地编辑、扎他的校刊。至于旁边的那个人问什么,他就无意识地答什么,到头来也不知道自己和他都说过了些什么话。
四
因为有了不少经验,编辑、装订这些稿子邓杰已经轻车熟路。虽然其中要有不少繁杂的工作,但他用不了几个小时就干完了。其时已经是大半夜,借给他手电的人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悄悄离去,邓杰也没去怎么多想,毕竟干完活以后他太困太累了,就赶紧回宿舍里睡大觉去。
第二天醒来,已经忘了头天晚上给他手电的那个人,他只记得已经完成了任务。趁着还没上课,把一堆装订成册的校刊交到老师那儿。这样放学以后,下午就可以放心回家去了。父母寄托在邓杰身上的希望越来越大,做梦也希望家里能出个大学生。因此,对邓杰的各个方面也一如既往地关心,特别是每每算计到这种放假一两天回家取米的日子,留给邓杰的肯定是一些平时舍不得吃的好东西。这也是时常诱惑邓杰愿意回家的原因,毕竟他正值是长脑子又长身子的时候。而且,每次回家以后,邓杰总少不了接受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叮嘱和教诲,这就更促使他自觉地争气、奋发读书。其实,村里许多与他同龄的人都在小学或上初中的时候纷纷辍学了。他深知父母长年累月辛勤劳作的辛苦,心想等上了大学,分配了工作,一定要将父母接到身边享几天清福,这样一面可尽为人子之孝,一面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几辈子下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已经受够了,再也不能重复祖辈们多少次选择而又不能放弃选择的农事劳动了。
这是当时邓杰的纯朴理想。
五
星期日从家里回到学校时,已经是晚上,又是一路上挤的车,人实在是累得不行了,于是他也就早早睡去。第二天去做课间操的时候,他忽然有些不安起来,因为上课时他发觉了他课桌底下的那只手电,想起了那天晚上给他手电的人。于是他一面向操场走去,一面不停地思索着。然而当他看到学校办公楼的阅报窗前聚了一堆人正议论他的时候,他傻了,不知自己有什么事惹得人们议论纷纷。很多老师、同学站在阅报窗前指指点点,他看明白了他们指的是当天出版的地区报上一篇配有照片的报道。邓杰不由困惑起来,心想那人又不是我写的文章,跟我有什么关联呢?邓杰百思不得其解,悄悄地向前走去。可没想到的是人群一发现他就拥了过来。他们嫉妒而赞赏地说你邓杰被报道上地区报了,你看还配了照片呢?他们啪啪地拍他的肩膀,拍得他感到肩头有一种麻酥酥的感觉。终于,邓杰自己挤到了阅报窗前。他惊奇地发觉那张照片里的人果然是自己,旁近是课桌和课桌上一大堆待装订的稿子等。他搜肠刮肚地回忆起来,总是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或者什么时候拍的这么的一张照片。于是他自己也不相信那个人就是他自己。然后,他看了看内文,内文的确写的就是他,而且评价很高,字行间充满赞赏的话。邓杰晃了晃脑袋又回想起上周五晚上的一幕。原来给他手电并在一旁和他交谈的那个人是特意给他露一下脸的,那人是个年轻的老师,正好那天晚上是他值班,发现了邓杰那么努力用功,就给他来了这么一下。
放学以后班主任将他叫到办公室,严厉地批评了他,说让地区报登了这么大的“专访”也不告诉学校一声,虽然为班里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但以后还得更加努力学习等。邓杰没有辩解。他只是咧着嘴傻乐。“天才”“未来作家”等充满希望的字眼不时在那位老师的笔下出现,以至于后来同学们都不叫他邓杰了,而是一口一声的“作家”叫着。
六
邓杰没有让将希望和理想寄托于自己身上的父母失望。他不再让人感到以往那种憨直老实的样子,他不断地将自己的特长和智慧发挥出来。他开始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和“创作”。渐渐地。他在整个县城几乎都成了无可争议的名人。而且,他的作品已不拘于狭小范围的发表,有些已经上了省级报刊,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也不再局限于某种题材和体裁的创作,什么诗、小说、散文等都写。那个时候国内风行举办大奖赛,其中不乏有民间评议的。而他寄出的参赛作品几乎每每都能获奖。于是也有了不少或政府的或民间的报刊杂志邀请他当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和编辑等。不过他还有一点自知之明的是,无论怎么“创作”,他永远都不会放弃努力学习。因此他顺利地考上了北京的一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又读了硕士研究生,最后留校任教。那个守门的老头说的不错,北京为他洞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特别是大学生活丰富了他的知识。于是他写作的风格,似乎也在不断地变化。特别是写到他所熟悉的农村生活,有着让人忍受不了的细腻笔触。认识和熟知他的人都说,他的作品变得更为成熟和稳重了。他自己也一直觉得自己不错,直到有一天他突然跑到学校图书馆前的花圃边上放声大哭起来,哭声引来了那些正在不远处的长椅上缠绵的一对对恋人们不满的目光,以为他遇到了什么不幸的事,是失恋或死了父母。然而他只是为自己日渐枯竭的“才气”痛哭。当时文学界正风行“伤痕”,他也决定尝试一下自己的“伤痕”。但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才突然地觉得自己应该大哭一场,淋漓尽致的大哭一场。因为他突然发觉自己这么多年来,一切都很顺利,都很平淡无奇。他一直在写他美好的人生,赞美自己的人生,似乎生活只是甜蜜的,都是甜蜜的,没有苦,没有眼泪。他所写的只是一种理想,而不是现实。他知道自己竟是那么的不值一提。虽然他现在被别人羡慕、甚至嫉妒得要死。但他现在明白了,他才是最软弱最虚伪的。他把这些埋藏在自己的心底,他明白无处可倾诉,他不能把自我发现的这个缺陷告诉别人。因为从小到大,所有的人都认为他是个极为幸运和成功的人,他如果说自己不愿生活像只蜜缸,别人会认为他是傲视生活,是在骂人,是想通过别人的反驳引来嫉妒的夸奖。因此,他哭得更伤心了。
“我的经历竟是这么平淡无奇,没有一点值得记忆、铭心刻骨的东西,比如眼泪、挫折或者失败……”哭声把追寻他而来、正和他热恋着的杨西音吓了一跳。杨西音甩下了身上许多满含猜疑的目光,不顾一切地扑到花圃旁边。杨西音从身后将他拦腰抱住,将脸贴在他的脊背上,哄呵着他:“亲爱的,别哭,别哭了,我们回去,回家去……”他们之间,平时总是习惯了这种亲昵的称谓。邓杰将身子转过来,柔弱得像飘在风中的落叶一样倚靠着杨西音,把脸压在她的颈脖上,慢慢往嘴唇边磨蹭。杨西音有些急了:“别,别这样,那么多人围着看呢!我们回去,回家去吧!这儿又不是在外国,可以随便在大街上亲嘴。”
邓杰这才渐渐收泪。
七
杨西音的话点醒了悲恸不已的邓杰。对,外国。现在不是有许多人都争着往外国跑吗?我也要去,去外国体验体验生活,丰富创作素材。主意一定,他于是就多方奔走,努力去实现。邓杰的命运真是有点不可思议,不到一年的努力,美国的一所大学就轻而易举地接受了他的留学申请。说走就走,他很快打点好行李。走时他犹豫了很久,想让杨西音搬到自己家来住,免得要卖掉好多东西,但杨西音却说什么也不肯,于是都卖了。其实,他是想把以前生活的一切存储起来,特别是杨西音,好在将来有个归依的地方。在往机场赶的巴士上,邓杰故意恨恨地对杨西音说:“我要留的记忆,你却不肯为我保留。将来我回来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怎么办?你说清楚,你是不是不想要我了?”
杨西音知道邓杰在胡扯,她不想回答这种问题。况且她还很疲倦。昨天晚上在邓杰家里的那张小床上,他们疯狂地作爱,有几十分钟。虽然他们还没有结婚,但同居却已经有了两三年了。这时,杨西音将邓杰的头搂在怀里,爱怜地拱咂几下,然后幸福地说:“我们结婚吧!然后生个孩子……”
邓杰打了一个激凌,用质问的目光看了看杨西音。他最怕的就是结婚生孩子这个问题了,现在杨西音又提了出来,是不是昨天晚上他们做爱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杨西音以此来要挟他?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杨西音曾经好多次与他商量过要结婚生孩子的这件事,可他想在自己三十岁以前应该无牵无挂,这样才能干好自己的事业。要是这次杨西音怀上了孩子,他就得尽快与她结婚,所以她提了出来,这就意味着在他的身上将增加一种无形的缠缚。于是他们争论了起来,这场争论很激烈,到达飞机场时还没有争出一个结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