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解放成都
3902100000009

第9章 大屠杀横祸难防(1)

人民解放军的大进军,如阵阵狂涛涌向大西南,压向川西平原。鸟瞰巴蜀大地,到处是冲天烽火,遍地是滚滚硝烟。

共有四个野战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统帅部对大西南作出了以第二野战军为主,第一野战军、第四野战军一部参加的气势磅礴的战役部署。第三野战军虽未直接踏足大西南,却为保证西南战役的全胜,以重兵护卫在东南方向,严密防守着美国有可能的出兵登陆。

******在此情况下,不得不打消原来准备在川西建立“反共基地”的设想,决定将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岛。

战局在向纵深发展。冬日的成都,被战火烤得炙手可热。

一、国民党政府迁设台北,兵匪满城大撤退

12月初,在解放大西南的南线,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和第十军在占领川南重镇泸州、纳溪、合川等地后,完全切断了国民党军由川中逃向黔滇的主要退路。继而解放川中盐都自贡,第十六军迅即占据长江水路重镇江安县城,进抵南溪地区,与右翼第十八军合击于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会合口宜宾地区;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七、五十军一部,自湖南、湖北配合主力入川后,已解放川东大片土地;四野第四十二军一部,解放川东门户奉节县城。

此刻,刘伯承、******火速命令二野主力两个兵团,以雷霆万钧之力、浩浩荡荡之势急向前开进,速抢占乐山、邛崃、大邑一线,切断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及川境诸敌退往云南之路,扎住此役大迂回、大包围的“口袋战”袋口。

在北线,以“两把菜刀闹革命”闻名的贺龙司令员,此时拥有的已不是两把菜刀,身后已是雄兵数十万,他在12月5日亲率刚从太原攻坚战中大获全胜的第十八兵团及第一野战军一部,兵分三路,由陕大举进川。7日,即首先占领了胡宗南前不久在陕南设置总司令部的重镇汉中及褒城等地,打开了入川的前进道路。

在当年古代名将韩信点兵的“点将台”上,贺龙向北线解放大军发出了加速进军,会同第二、第四野战军部队全歼国民党军于川西平原的战斗号令。

崎岖的山路上,泥泞的稻田里,国民党溃军从四面八方向着成都奔逃,也许认为住在那里的******一定在最后会有什么锦囊妙计。坐车的.徒步的.都在慌慌张张地跑。

国民党川鄂绥署逃离驻地万县时,把“中央银行万县分行”和公私银行的现款一律提出,把现金、现洋和部分绥署高级人员及家眷,分装了13辆大卡车,随军运逃。北撤途中正与胡宗南的南撤部队相遇,疲惫不堪的胡部官兵,见汽车装载着家眷和趾高气扬的军官,怨愤至极,大骂道:“老子的脚杆都跑断了,你们坐车好安逸哟!”一群滥兵凑上前去,“给老子下来,老子们要坐!”绥署高级参谋刘公度连忙自我介绍说:“我们是绥靖公署的高级人员,押运的是重要军用物资……”,他这句话还没说完,随着一个滥兵“妈的!”一吼,枪机—扳,“啪”的一声,那刘高参当场毙命。

这时的巴山蜀水条条道路,四川盆地的“盆底”、“盆边”,凡是能走人的地方,都挤满了人群。奔跑在“盆边”的是乘胜猛追的人民解放军;乱窜在“盆底”的是再也无路可逃的国民党残兵败将。

此时的川西平原“盆底”,从全国各地最后溃逃至此地的国民党军,随着包围圈的逐步缩小,已如露出水面的网中之鱼,蹦跳不止,纷纷挤成了一堆,乱作一团。—个不到30户的村庄,在这时竟住下了国民党军一个师,别说是在这中间投颗炸弹,就是打颗子弹,也要一枪串上一个班。对人民解放军来说,捕获网中之鱼,已是提纲举手之劳。

住在这“盆底”中央的******,他应该是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当前这国、共两军作战恢宏场面的。若俯视整个西南战场,南北两线解放大军如一柄巨大虎钳的两个虎口,很快就夹向正中间,空隙只剩下了成都附近一点点。而掌握这一巨大虎钳把柄的,正是时已启程由北京前往莫斯科的******。

******是日早上才从发自北京的中央人民广插电台电波中得知这一消息的。把******撵得东逃西窜的******,在布置好套在大西南国民党军脖子上的绞索后,现在竟从容出国去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给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祝贺70寿辰。******清楚地知道,这是******第一次出国,毛在这之前从没有离开过广阔中国的版图,他最漫长而难忘的路,应该是步行几乎穿越整个中国的长征,他从没有机会到全国各地去。而现在,******以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身份,却放心地越过遥远的西伯利亚大森林,由车窗中欣赏贝加尔湖独特的画面,去“留洋”了。而最使******感到羞辱的是,******稳操胜券地把几十年来的敌手“扔”在了大西南.把他姓蒋的命运交给了解放军几员大将手中。

对于******,******是恨之入骨,但也怕得要命。重庆谈判时,******在重庆住了44天,蒋与毛会谈了10次。******有一个吸烟的习惯,而******不吸烟也最反对吸烟,当毛知道这事后,为了表示对蒋的尊重,立即把正燃着的烟掐灭,这给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在劝身体不好却喜欢吸烟的秘书陈布雷戒烟时说:“******此人不可轻视。他嗜烟如命,手执一缕,绵绵不断,据说一天要抽50支烟。但他知道我不吸烟后,在同我会谈期间,竟然绝不抽一支烟。这说明,他的决心和精神绝不可轻视啊!”

******在重庆的一个多月,各种活动非常活跃,这也使******异常嫉妒。特别是毛的那首给柳亚子的咏雪词,以其宏伟壮观的场面和大气磅礴的笔触。走龙飞蛇,在重庆的文艺界掀起了一场空前的大讨论。******由此在重庆以文会友,大获盛赞,在谈判间隙,应邀外出演讲。有人问道:“假如谈判失败,国共全面开战,毛先生有没有信心战胜蒋先生?”

******则风趣诙谐地回答说:“国共两党的矛盾,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利益的矛盾。至于我和蒋先生嘛……蒋先生的‘蒋’字是将军的将字头上加一棵草,他不过是一个草头将军而已。”

“那‘毛’呢?”有人问道。

“我的‘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脚的‘毛’,而是一个反‘手’。意思就是:代表大多数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共产党,要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民党。易如反掌。”******即兴随意戏解姓氏。

这话传到******的耳朵里,自然使蒋又气又恼。

就在那谈判期间,******与******进行了几次交手后,自感不是******的对手,担心谈判结束后“放虎归山”,于是就想冒天下之大不韪,软禁******,但又担心引起全国人民公愤,正在举棋不定时,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冯玉祥等人责问蒋:是否有暗算******之意。******怎敢在全面内战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过早地撕破伪装。连忙否认有这种打算,由此也就打消了不让******再回延安的想法。如今在黄埔楼中的******,这时想起此事,更有万般的后悔。

******访苏的消息.使******这天一天都觉得很不自在,那个遥远的地方,他住26年前也去过。1923年8月,******受孙中山委派,率领国民党军事代表团前往苏联访问,他在那里逗留了将近3个月。那年9月16日.******率团访问了莫斯科军团第一四四步兵团,与红军战士进行座谈。蒋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说:“苏联红军是世界上最英勇、最强大的部队。我们也准备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作殊死决战。我们到这里来,是向你们学习并同你们联合。”

然而。时过境迁,现在真正与苏联红军联合在一起的却是******国民党军的对手——当年也称为红军,现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清晰地记得,他在苏联讲完那鼓动人心的“联合”话后,他是被苏联红军战上高兴地抬起来送进汽车的。后来.他还把自己的公子******送到了苏联,这大公子并在那里加入了共产党组织,娶了一个苏联姑娘作妻子。

蒋介行在黄埔搂中苦中思索着,他突然想到:对雪有着特殊感情的******。在看到那—望无际的西伯利亚大雪原时,—定又会诗兴大发,回国后说不定又会做出他蒋介行现在连想都想不到的事。******定了定神,他决定一定要赶在******诗兴未发前,把国民党在川西的事做好。******又把远游的思绪,收回到脚下。

此时的成都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这真是“不知付出了多少恐惧,竟换来了许多新奇”。

首先是擦皮鞋的摊主惊呼:“应变服装出现,革履之士不见,擦鞋业倒闭!”卖稀奇古怪东西的临时地摊,却成了停市中的闹市,有许多贪图小利的市民一群群挤在小摊前,瓜分由全国各地“疏散”到此地再也无地方去的“难民”们的“剩余物资”。战争的恐惧似乎也未能消除人们的自私观念。

一些国民党大员们在街上相遇,第—句话准是:“你也来了啊?”接下来便问:“阁下现在家居何地?”若是踏足小吃店,准会碰上几个国民党委员、国大代表之类的高级“难民”,让人哭笑不得。身份证、旧长衫是刚到成都来的人的必需物件。旧长衫的价钱却出奇地比新的价钱高。袜子、毛巾、手巾最卖得,因为这是那些马上就要逃散各地的国民党官员、士兵路上急需要的。随着战火的烧近,最吃香的还是地图,往日无人问津的川、康、滇、黔分县地图,近来大走红运,市面上全部脱销。而往年一到年底畅销的日历,这时却无人过问,“光阴”大廉价!

东大街一专营糖果的小店门口,广告上书:“请君忘却心中苦,来此求得口中甜”。这广告可谓合景应时,但街道上人群虽摩肩接踵。来此求甜者却无几。

少城公园.穿军装的人群熙熙攘攘,成了战时大家庭。许多由重庆逃到成都的国民党军官及太太们在街上实在找不到旅馆,也就只能选中这公园暂作栖身之地丁,他们在这里生火做饭,过战时生活。街头茶座饭馆,也尽坐满烽火鸳鸯,俩俩一席,默然对坐,啼笑皆非。

到处是人头拥动的国民党散兵游勇。然而,昔日拥兵百万的******,此刻却大有身边无将可用、无兵可使的惆怅,不知是他“病急乱投药”。还是为了再造声势,在到成都短短的几天内,除催促张耀明招考军校第24期学生外,还一再催促招考第17期军官训练班,以备急用。

张耀明心中清楚,第24期学生的招生已是欠员太多,这招考军官训练班也只能是徒有虚名,在这大陆政权即将倾覆之际,谁又愿意自投罗网当殉葬品呢?张耀明对此事是一拖再拖,这使本来就因为起床后听了******访苏新闻后的******更不高兴。这天吃早饭时,******态度严肃地又向张耀明问起这事,张耀明迫于近在咫尺的盛威,不得不答应马上办理此事。

两个小时后,一张由张耀明以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名义署名的招生布告草稿,送到了******的面前。

本来作为一个总裁何须顾及这些琐事,但在这非常时期,******却非常关心,他仔细地看了一遍,说道:“招生目的不要那么夏杂,就直接写本校为考选优秀青年施以严格训练使为国军基层干部,招1500人,军官500,学生1OOO。思想一定要纯正,抗战‘剿匪’有功之人在乡军官或曾任军士两年以上者都可以保送。”

张耀明在一旁听出了总裁的话中之意,也就是不管招生质量如何,只要能网络到人就行,便说道:“那原来报考军校落选的人这次就免考了吧?”

******点了一下头说:“就这样抓紧时间办吧”,随手把招生广告草稿递给了张耀明。

其实,张耀明这样做也只是为了糊弄******,此招生广告根本没有向大街上张贴,仅是在******每日都看的《中央日报》上登了一次,其内容基本上都是按******的意图写的。

由此招生简章已见,******及其军校是到了“慌不择人”的地步,简章中的“免考”和“随到随考”等招生条件足说明其招生质量的低要求。然而,就是这种来考一个留一个的“优惠”条件,也无人光顾了。

截止12月10日仅有3天的报名期,明显地向世人说明危急到了紧要关头。******的这次招兵买马,也只能是明知办不到却又为之的自我安慰,结果是一无所得,为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终曲再添加了一个低音符。

******临阵扩充武装力量,除计划招收军官训练班和由阎锡山亲兼任团长的“青年反共救国战斗团”外,还抓紧笼络地方势力,他在向张耀明交代完关于招收军官训练班的事后,向在身边的******吩咐说,他要召见成都市市长兼民众自卫队总队长冷寅东和副总队长乔曾希。******立即把电话要到了冷寅东那里,约定总裁午饭后要接见他们。

饭前几分钟,冷寅东、乔曾希按时赶到北较场,侍从人员把他们两人引入会客室。

不一会,蒋氏父子和秘书曹圣芬等人从餐厅走丁出来,******直入话题地先向冷寅东询问了市区治安情况,又接着问为什么市内商店现在关门。

冷市长回答说:“因为银元券不能兑现,商家怕货卖了买不回来。”并借机要求说:“如果银行拿点黄金出来兑换银圆券,就可以稳定人心,商家也就自然会开门营业。”

******习惯性地在喉咙里哼了几下表示作答,转身向乔曾希问道:“听说你住过军校。”

乔答:“报告校长,我是南京本校第12期毕业的,是总裁的学生。”

******点了点头,又问:“你们带的自卫总队有多少人枪,训练多久了?”

乔曾希一一作答。说:“自卫队的人共有三万多,骨干有两千多,目前在市内协助维持治安。自卫队的军官,都是军校先后同学,有训练、作战经验,是我亲自挑选的,绝对可靠。”

******微微点点头,对乔曾希的回答表示满意.又问了—些军校个别同学的情况。

作为已被****地下党策反的乔曾希,在这时很怕露出什么破绽,尽量把话说得使蒋满意,特别强调回答说自卫总队的军官,绝对不会出问题,黄埔军校同学在校长的培育下都训练有素,在关键时刻都会为校长赴汤蹈火。

******对乔曾希的回答再次表示满意,回转话题又问起他很关心的事来:“为什么市区现在还在到处打枪?你们赶快同严啸虎司令迅速设法制止。”

乔曾希回答:“这事由我负责,我马上去找严司令处理。”

******打着手势说:“那就这么办吧。”便不再提问什么了。

乔曾希接过话题向******报告说:“自卫队人多枪少,如能补充一点武器,更可增强民众的抗敌情绪。”

蒋说:“好的,好的,我让他们发给。”

这时,******拿起本子记了后,抬头望着******,示意谈话可告一段落。冷、乔二人再次向蒋表示守城“决心”后,告辞退出。

他们从与******的这一席谈话中,已隐约感到蒋要开始下一步行动了,是吵嚷了多时的“川西大会战”要开始呢,还是要进行破釜沉舟似的大屠杀、大爆破?

冷寅东、乔曾希刚走出黄埔楼,特务头子毛人凤、爆破队长杜长城正急眉火眼奔向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