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论语原解
3901400000003

第3章 学而第一 心态决定命运(3)

【说明】本节着重讲到了“礼”。这个“礼”,实际上也就是孔子一贯追求的周朝的典章制度,也就是孔子所谓“孝”的体现。现代人讲“礼”,基本上就是指一个人的礼貌得体;然而有子在这里所说的礼,比单纯的社会交际中得体的行为方式在含义上大得多。“礼”是公开行为的礼貌态度,这种态度是表达某人心中的意向所必需的;一个人言行办事的最佳方式,不只是指凡事依其内在的本性进行的“义”。表达善意的最佳方式是仪表态度不致让人误解。因此,一个人的外在表达形式应该与其内在本性相关联,或者至少是他的意向真诚时应该如此。要明白地传达某人对他人的态度是什么,也并非总是可以的。因为,无论你想要表达什么,都必须有得体的行为模式。不同民族、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的社会习俗、不同的家庭教养、不同的身份地位,使人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因此,规范及适度节制“礼”的行为模式,无疑是正确的。一旦这种“礼”的行为模式被社会所认可,每个人都可以据此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而不致被人误解。如果一个人的外表形式不能正确地显示其内在意向,他的行为就是形式主义,这个人就会被看成是虚伪的。因此,礼的社会行为模式实际上应理解为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

也就是说,人们待人接物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以和平共处的原则为贵的。先辈的君王治理国家的道路为什么是美好的呢?实际上就是“礼”!就是这个和平共处的社会行为规范的原则。人民之间、邦国之间、民族之间内心与外在如果都是得体的行为模式,那很多事情就好解决了。所以,不同民族、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的社会习俗、不同的家庭教养、不同的身份地位,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如果不用大致相同的行为模式来节制的话,那就没什么说的了。当时诸侯林立,各自为政,以强并弱,周王室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日益衰弱。这个时期的奴隶制已成为束缚生产力的桎梏,奴隶主贵族就是当时阻碍历史发展的最反动、最腐朽的阶级。当时连年战争,春秋时代242年间,列国间战争凡483次。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勒索,小国对大国的进贡,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小国如果不纳贡献送礼物给大国,就要遭到大国的讨伐,痛苦更大。因此,无论大小国家,都加紧了对人民的剥削,人民苦不堪言。有子在这里提出“礼之用,和为贵”,也就是必然的了。本节实际上是强调了内心心理活动与外在行为表达的和谐与统一。

13.不要做一个伪善的人

【原文】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接着又说:“真心诚意的心愿如果接近于最佳行事方式,其言谈是可以反复的。如果恭恭敬敬的态度接近于社会规范和传统习惯,是远离耻辱的。婚姻的关系如果不失去其亲密亲切,也是可以尊崇效法的。”

【说明】有子在这里是紧接着上一段话来说的,他在论述了“礼之用,和为贵”之后,着重讲了“信”、“恭”、“姻”这三种关系。“信”为真心诚意,既然是真心诚意,如果寻求到最佳行事方式,你就可以反复地言说你的观点、你的思想了。

而且,如果用恭恭敬敬的态度接近于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传统习俗,就可以远离耻辱了。因为一个人如果用傲慢无礼的或者是厌世、弃世的态度对待别人,是会遭受到耻辱的。因为这样的行为模式违背了社会道德规范与和平共处的原则。尽管这样做也许有着伪善的一面,但这样不致于激起公愤。而在反对形式主义和反对伪善方面,孔子在“正名”中作了详细的论述,表明他是极端反对形式主义与伪善的。

而在婚姻方面,有子的观点是希望婚姻关系也应达到言行一致,即内心心理活动与外在行为表现应该一样亲密、亲切,才值得尊崇与效法。否则就是伪君子,一个伪善的人。信与义、恭与礼、姻与亲这三种关系如果处理得不恰当,也就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这三种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有子对心理活动与外在行为表现的论述。

14.不要只单想着自己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君子,如果吃饭不求甚饱,居住不求很安逸,很敏捷地办事而且说话很谨慎;那么他就有了一定的道路而且是正确的。这样的人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了。”

【说明】这几节都是在讨论作为一个君子的内心心理与外在行为表现,本节亦是如此。君子为什么要“食无求饱”呢?因为他想着还有饥饿的人,每个人少吃一点,这些饥饿的人也就有饭吃了。为什么要“居无求安”呢?同样也是想着还有许多简居陋室的人。这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君子,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中有别人的存在,不只是单想着自己,我这样、我那样的。如果一个人心中只有我自己,我行我素,那就不是一个君子,而是一个小人了。那么,君子还需要什么品格呢?这就是“敏於事而慎於言”。只有做到从第一节开始讲的“人不知己不愠”,不怨天尤人,然后是务本,本立而道生,再后是胸怀磊落坦荡荡,孔子才认为是一个君子,一个好学的人。

15.千万不要得意忘形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虽然贫穷落魄,但没有去巴结奉承;虽然富有,却不骄傲自大,这样做怎么样?”孔子回答说:“这样做是可以的,但这样也比不上那种贫穷落魄时仍然快乐的人,比不上那种富贵时仍然能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人。”

子贡说:“《诗经》上说,君子的自我修养就象加工象牙之器,切了还要磋;或者就象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孔子回答说:“赐呀,我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过去的往事,你就可以从中推测出未来的事情了。”

【说明】本节所讨论的着重是人的心理问题。贫穷落魄而没有去巴结奉承,这就叫“失意不忘形”。能够做到失意而不忘形的人是很少很少的。事业上、工作上、婚姻上、家庭关系上都很失意落魄,而朋友、同学等个个都是“春风得意”,这一比,不失意忘形才怪!攀比心理自古以来都有,也正是有了攀比心理,私有制才能产生和发展,而正是有了这种攀比心理,人类才可以进步。所以,攀比是可以的,但若比不上,就千万不要“失意忘形”。唉呀,我不如别人,我笨,我蠢,我傻,算了,我就这样吧!这样做就是忘形了,忘记了自己还是个人,自己还有头有脑,有手有脚。你自己都不相信、不尊重你自己,别人怎么能相信你,尊重你?!忘形了也就完了。也就是说,有了病态的心理,如果不及时治疗并修正、调整心态,你的人生也就不能进步了。而不“忘形”才能有进步。“失意忘形”的反面即是“得意忘形”,也就是子贡说的“富而无骄”。从当今的这个功利社会来看,“得意忘形”的大有人在,事情做成功了,找到钱了,或者是地位提升了,都飘飘然,春风满面,从而很快地忘记了从前是怎样落魄的,是怎样艰辛努力的。当然,古代也是这样,做了一点官,那官架子摆得十足,傲然一切;赚了一点钱,那财大气粗的劲头足以胀死人。因为,人一旦富贵了,就会自然而然地摆出架子,就会瞧不起不如自己的人,似乎就是“体现了人生的价值”。然而,赚了一点钱就是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了吗?也就是说,人生就是来赚钱的吗?当然,赚了钱,就说明干某一件事成功了,但这仅仅是说明你在某一方面成功了,并不能说明你的人生就是成功的。因此,子贡认为,真正地富贵了,但还是与平常人一样,没一点架子,还是很谦恭有礼地待人接物,尤其是对贫苦的老百姓也是同样,我这样做怎么样?但是,孔子并没有赞扬他,只是说,也还可以吧。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贫穷落魄还仍然是快乐的,如果富贵以后还是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才是真正地作到了“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也就是说,仅仅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还不行,还要“贫而乐,富而好礼”才行。这无疑是对子贡的一个批评,其更重要的是对一种健康成熟心理的描述。前几年,我们很多人看不惯暴发户,近几年,暴发户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逐渐收敛了那种财大气粗,盛气凌人的嘴脸,不得不让位给了高知识、高科技的“知本家”。这就说明人们还是很看重“精神文明”的。

子贡领悟了孔子的话,并另外根据《诗经》加以说明,这时孔子才点头认可,嗯,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过去的往事,你就可以从中推测出未来的事情,这才叫有学问。那么,子贡到底领悟到什么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八个字是引用周朝初期流传在民间的诗歌(后编入《诗经》),这两句诗是形容人们加工象牙或者玉石的方法,如加工一块象牙或者玉石,首先要把它剖开,或者是锯开,弄成想要加工的粗样,或者剖开看一看里面玉石的成色如何,这叫切。选择好玉石之后,就要把玉周围的石头部分锉或者磨去,这叫磋。象牙或者玉石磋出来之后,再来雕琢,加工成你所想象的东西,这第三步叫琢。最后是磨光,使象牙或者玉石发出绚丽的光彩,这是磨。“切磋琢磨”虽然是描述加工象牙或者玉石的工序,但也可以比喻为对一个人的教育。也就是通过老师对学生的“切磋琢磨”,使一个人成才,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其实孔子的这句“告诸往而知来”可以和第九节曾子说的“慎终追远”相联系,它们之间的意思很接近,有异曲同工之妙。

16.理解别人的好处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要害怕、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要害怕、担忧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说明】本节是本篇的总结,回过头来看第一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马上就能联想到这是首尾相连的,也就是前后相呼应的。别人不了解、不理解我,而我也不恼怒、不怨恨,难道我就不象一个君子吗!在这里孔子又一次说明,不要害怕、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要害怕、担忧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仔细分析这两句话,很有意思,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要“推销自己”,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点本事。动不动就说自己是“怀才不遇”,动不动就埋怨当官的、当头的没眼光、没本事,好象天下事他什么都懂,别人都不懂,“唯我独尊”。正因为我们不理解别人,才不理解他为什么不理解我,我如果理解了别人,也就理解了他为什么不理解我,因而我就会想方设法让他理解我。这才是最佳行为方式。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实际生活中,实实在在替别人考虑一下了吗?我们了解、理解周围身边的人了吗?没有!起码大部分人都没有去考虑过别人,都没有去了解、去理解过别人。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就多了起来。人们之间若是真能都象孔子所说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样,都能互相理解、相互了解,那么,人们之间的矛盾将会大量减少,人们也就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了。

总结全篇,从“学而时习之”到“患不知人也”,我们细细领会、揣摩,其实都是在讲人的心理问题。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心态,是做不好一个人的。尤其是当领导的,为人师表的人,首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是一个好的领导人,好的老师。如果多有几个希特勒似的偏执狂,那世界上的人们就别想要幸福了。如果一个单位的领导人有了心理障碍,那这个单位也别想搞好。虽然从汉至清朝,一千多年,先儒们都没有明确地说过、提过心理健康问题,但真正读懂了《论语》的人,是懂得怎样去“为人处世”的。而这个所谓的“为人处世”,即是心理健康问题,即是调整心态问题。

因此,本篇“学而”不是讲怎样学习,而是讲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问题的学问,这个学问,不是一般的知识,是讲一个人怎样做人的知识。只有首先做好一个人,也才能做好一个学生,也才能做一个好人。然后,学到其它知识,才能在社会上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创造出自己的良好的生存空间。这就是一个人作学问的内在修养问题。还是第一句话,学习,并经常不断地调节自己,难道不愉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