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论语原解
3901400000025

第25章 泰伯第八 “公天下”的社会行为规范(2)

【说明】本节是孔子对曾子所有谈话的总结。“仁、义、礼、智、信”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什么?孔子认为华夏文化中所含的“仁、义、礼、智、信”首先来自于从商末周初发源于民间的《诗经》。《诗经》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生产劳动情感的发挥,其包含了文学、艺术、生活、生产、哲学、天文、地理、宗教的情感和知识,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但是,光“兴于诗”还是不行的,要“立于礼”,就是说,要立足于社会行为规范,要有一定的典章制度的约束,还要有礼貌礼节的仪态,才能最后“成于乐”。乐是什么?就是“安居乐业”的“乐”。这个“乐”就是人类所孜孜不倦追求的最高目的。人类自从有了思维以后,就开始思索,如何才能让自己身体的感观能获得最大的愉悦。于是,食物、衣物、房屋、车辆舟船等被相继发明出来。然后这些东西就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符合人们的需要,越来越使人们离不开。而获得更好的东西,即可以满足人们身心的愉悦;于是人们的欲求心就越来越强,以至于到现在,再高明的科学技术也满足不了人们的欲望。而欲望(包含着贪求、贪婪、渴望、热望、贪恋、恐惧、挫折感、自负、烦恼、愤怒、焦虑以及寻求欲、获得欲、享受欲、贮藏欲、消费欲等)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产生了痛苦,因而快乐就越来越少了。除了极少数人似乎能得到满足外——不论是狂喜的满足还是恬静的满足——人们都不会突然中止自己的欲求,好了还要想好,然而大部分人的欲望都是得不到满足的。虽然有些有短暂片刻的满足,但那只是瞬间的满足,转瞬间即象泡沫一样消逝在广大的欲海中,人们又开始新的欲望的渴求,有了新的期盼,希望拥有未来的意向。因此人们就越来越痛苦。所以孔子在这里说“成于乐”,乃是希望人们能从《诗经》中学到一些古代劳动人民返璞归真的思想,能立足于普遍的社会行为规范,也就是说,该是自己得到的或能够得到的,才去欲求,那样才能得到满足;不该自己得到的或不能得到的,就不要去欲求,否则是不能得到满足,反而得到痛苦。然后,成就自己的快乐;也就是说,要彻底消灭人的欲望是不可能的,最起码人类要欲求食物与空气,使自己能得以生存。那么,人们就应该满足于既得的或容易满足的目标,树立起“仁、义、礼、智、信”的信念,使自己身心的愉悦能够保持得长久一些,人的这一生也就是快乐的了。

9.遵照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来满足各自的需要

【原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译文】孔子说:“民众可以使他们遵从、遵照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不可以使他们知道是为什么。”

【说明】为什么“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果将这些道理或是理论讲给一般的民众听,他们听不懂,也不想听懂。他们有他们作为人的普遍的欲望,即“食、色,性也”的人之本性。既然人人都有各自的本性,即食物、空气、****的需要,那么就劝说他们遵从、遵照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来满足他们各自的需要,也就行了。因此,不应该让一般的民众知道得更多,因为知道得越多,他们渴求的欲望就越大;欲望越大就越不容易满足,于是就会越痛苦。也不可以使他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天为什么、地为什么、人为什么这样那样,谁都解释不清楚,如果人人都去追求这些为什么,那么就会陷于空想、妄想中而不能自拔,也就会越痛苦。所以,遵从、遵照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来满足各人自己的欲望,不要去欲求那大的、洋的、不可知的、不可达到的目标,人也就能快乐了。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人类也不例外。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必然有一个愚昧阶段,人类不可能从一诞生起就是聪明的、有智慧的。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了,但我们并不能认为我们现在就已经走过了这个愚昧阶段。相比于大自然的奥秘来说,现代科学技术还很幼稚,远远没有了解大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奥秘,怎么能说我们很有智慧呢?只不过与其它动物相比,人类的智慧确实是要高一些。然而某些动物的某种智慧比人类要高,我们还没有弄懂它们,又怎么能认为我们比它们聪明呢?而人类想要摆脱和超越这个愚昧的阶段,并不是短时期就可以办到的。相比于地球历史来说,人类有史以来的这五千年,只是一霎间。如果以地球历史比喻为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话,人类这五千年历史只是一分钟。所以,在绝大部分人们还处在愚昧阶段的时候,就不能提倡以智慧来治理国家和人民。作人要有智慧,作一个统治者更要有智慧。而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就在于有很多所谓的智慧。所以,以智慧来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害;因为这个所谓的智慧,相比于宇宙大自然的智慧来说,仍然是愚昧的。所以,用愚昧的智慧来治理国家和人民,必定也是愚昧的,是有害的。而不以智慧来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福气。圣人之不敢有所作为,是因为完全懂得了万物的道路和规律的崎岖与曲折和多变化,是因为懂得了万物彼此相依而不可贸然调节的道理,所以他们不是以明白的道理对待人民,而是让人民自然愚昧。而人类却不可能永远愚昧下去,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类通过劳动,自自然然的终究要走过愚昧的智慧这个阶段,从而才能真正拥有智慧。

10.过度的欲望是导致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

【原文】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译文】孔子说:“崇尚勇力而憎恶贫苦,是乱的根源。作人而不懂与人相互亲爱,憎恶得过份,也是乱的根源。”

【说明】私有制的畸形发展使得人们的正常的生存欲望变成了贪求、贪婪、贪恋之贪欲,而为了贪欲的满足,人们就会诉诸武力来进行侵略、掠夺、剥削。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的社会,拥有勇力、武力的人也就等于拥有了权势与财富。而人民受此“好勇疾贫”的影响,贪欲也逐渐增强,也就成了社会混乱的根源。既然人人都在为着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惜诉诸武力,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缺少相互亲爱的情感而彼此憎恨,憎恨之过份,则也会因情感问题而导致社会的混乱。社会越混乱,为了人们自己生存的需要,人与人之间也就越缺乏相互亲爱的精神。所以,孔子认为,欲望,尤其是过度的欲望的满足的需要,是导致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所以他提倡使民不好勇,不疾贫,使民仁而不“疾之已甚”,则社会就不会混乱或不致于太混乱。

11.有才能并不代表有品德

【原文】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译文】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完美,但这些才能和完美使他骄傲奢慢而且吝啬,那么他的其它方面也就不值得看了。”

【说明】除了“好勇疾贫”、“人而不仁”的人外,当然还有好人,还有一些君子。然而,即使有了周公那样的才能和完美,是不是就是一个好人、一个君子了呢?孔子在这里认为,也不尽然。因为才能是才能,有才能并不代表有品德;相反,许多才能越高的人,越不遵从、遵照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因为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并不是针对某一类人、某一种人或某一个人的,它具有全社会的普遍意义,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民主性。因此,才能越高的人越不愿意受到它的束缚。在《学而》第十五节中,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也就是说,仅仅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还不行,还要“贫而乐,富而好礼”才行。本节也是这个意思,有周公之才且完美,但如果不骄不奢亦不吝,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君子。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标准,但孔子并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达到这个标准。虽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尽心尽力往这方面去做,做到尽善尽美。

12.读书学习不是人生的任务,而是责任

【原文】子曰:“三年学,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译文】孔子说:“读书学习三年,如果不周密周到地想着俸禄的事,是不可多得的人。”

【说明】现实生活中确实很少有周公那样的人,虽然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但也不能要求人人都能做到。所以孔子在本节补充说了,读书学习三年,如果不周密周到地想着俸禄的事,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就是一个很难得的人才。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在古代的说法是为了获得管理人民的知识,是为了人民的。私有制发展以后,读书学习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技能,掌握更大的权势,收取更大的利益。到现代,读书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在这个社会上。因此,读书学习不是人生的任务,而是责任,为了自己更好生存的责任。关于读书学习,每个时代,每个人的目的都是不一样的,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获得俸禄而读书学习,也就不对了。按孔子的思想,读书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识,这些知识是属于人民的,因此在获得知识后,学之于民,用之于民,应该将这些知识用到人民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说,知识的延续发展是人类赖以进步的源泉,不应该成为个人的东西,知识不应该私有制。因此,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如果不是想到为了自己的俸禄而读书学习,这样的人虽然是不可多得的,但这样的人却是正确的。

13.不是入了党,喊喊口号就是走向共产主义

【原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译文】孔子说:“忠实笃厚而又喜好学习,誓死固守完美的治国作人之道。政局混乱的国家不去,政治混乱的国家不去居住。天下太平就出来担任职务,天下混乱就隐姓埋名。国家的政治清明,而自己却是贫困且下贱,就是耻辱;国家的政治黑暗,而自己却是富裕且贵极人臣,也是耻辱。”

【说明】“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就是一个思想、一个信仰的问题。服从真理,就要笃信,还要好学,就象信仰共产主义一样,除了笃信,必须要学习马克斯列宁主义思想,要啃《资本论》等大部头的哲学社会学文章,不是仅入了党,喊喊口号就是走向共产主义。就象信仰佛教一样,除了笃信,必须要学习佛经中“百善可为,诸恶莫作”的佛教思想,不是仅念念佛就是佛教徒的。所谓“守死善道”,就是学懂了、学透了所信仰的真理,就守住这个真理、这个主义,而“死而后已”。为了这个真理、这个信仰、这个主义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自己。而不是信仰这个真理、这个主义以后,利用这个真理、这个主义带给自己的社会地位,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贪欲。因此,真正地信仰了某个真理、某个主义以后,不是属于这个真理、这个主义的地方,就“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了。比如说,我真正信仰了共产主义,我为什么要到资本主义国家去为他们工作服务呢?他们的一切社会形态都与我所信仰的不同,怎么能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