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论语原解
3901400000015

第15章 公冶长第五 感情和欲望要在理智的控制下(3)

【说明】前两节均是孔子赞扬性的评价,本节则是借臧文仲占卜之事来批评他。占卜,是商周以来盛行的一种预测活动,龟卜在殷商盛行,殷人每事必卜,卜可以用龟甲,也可以用兽骨。龟卜是将龟甲或兽骨钻凿成孔,用火煨烤,待其周围出现裂缝。灼裂龟甲或龟甲灼裂后出现的纵横交错的裂纹,总称“卜”。古人认为不同形状的裂纹含有特定的神秘意义,这些具体的不同类型不同形状的裂纹称作“兆”。依据卜兆的形状判定人事的吉凶,就是“龟”或“卜”了。周人也是迷信龟卜的,《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周朝设立掌“三兆之法”的“太卜”官职,并说龟兆分玉兆、瓦兆、原兆三种。周人所用的龟卜之法,是从殷商发展而来的。殷商时代是卜发展的最盛时期,这个时候的卜虽然并用龟甲兽骨,但更重视龟。而自周朝以后,卜就专用龟了,其它兽骨统统被淘汰。这个原因,据《白虎通义·蓍龟》,《论衡·卜筮》等书所说,龟是天地之间寿考之物,“龟”字的古音又通“久”与“旧”,有着明狐疑之事当问耆旧的意义在内。因龟有灵而问于龟,就形成了后世用灵龟占卜的惯例。按推测,孔子应懂占卜之法,只是他不愿多谈而已。此时,就臧文仲占卜之事,孔子认为占卜不能隆起的龟背为准则,从而断定臧文仲是不懂装懂。实际上,孔子也是借臧文仲之事来教育自己的学生,千万不要不懂装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象臧文仲这样不懂装懂,不仅预测不准确,还要坏事、亵渎神灵。本节是直承十五节“不耻下问”而来,臧文仲耻于下问,就成了不懂装懂,以至于会误入歧途。

19.看人要看这个人的多方面

【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之;焉得仁?”

【译文】子张来问孔子:“楚国的令尹谷於菟三次出仕为宰相,均无欢喜的表情;三次停止担任宰相之职,均无恼怒的表情。每次卸任,一定要将任上原有的政事全部交待给新上任的令尹。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这就是他忠于职守。”子张又问:“他这样能算是仁吗?”孔子回答说:“还没有知道仁是什么,怎么能算得上是仁呢?”

子张又问道:“崔子杀了齐庄王,陈文子知道后,把有十乘车马的家产都抛弃而离开齐国。到了别的国家后就说:‘这里的当权者和我们的大夫崔子一个样。’于是又离去。到了另一个国家,他又说:‘这里的当权者和我们的大夫崔子一个样。’于是又离开。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这个人算是很清白的了。”子张又问:“他这样能算是仁吗?”孔子回答说:“还没有知道仁是什么,怎么能算得上是仁呢?”

【说明】本节是借楚国令尹子文与齐国陈文子二人的故事来探讨“仁”的问题。子张列举了楚国贤相斗谷於菟三次任宰相,三次卸任的故事来说明他应该是很有仁义的。确实,子文上任宰相之职而面无喜色,不象现在许多人一听说当官便兴高采烈,得意忘形,这是很难得的。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下台亦无恼怒之心,他每次卸任都要仔细将任上的事交待给新上任者,不恼不怒,更不会失意忘形。这说明斗谷於菟在权位和名利之间把个人的利害得失都丢开了,一切都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这样的人确实了不起。然而,孔子认为这只是对国家尽忠而已。对国家尽忠是很好的,很对的,但不能说明他就具有了仁义的高尚情操。这是两回事。有忠肝义胆的人不一定就是能够与人相互亲爱的人,他只是对他的领导忠心耿耿,对其他人、尤其是对普通老百姓就不会忠心耿耿了。所以,只具备了“忠”的人,不一定就具有“仁”。而具备了“仁”的人,同时也会具有“忠”。所以,我们现在看人,不要只看一面,认为他对我忠心耿耿,他就是好人。看人要看这个人的多方面,只有他具备了“仁”的品质,才能算是好人。

子张似乎有点不服气,但他确实无法辩驳孔子,便又举了一个例子,齐国的陈文子。这个陈文子厌恶坏的事情,听说崔杼杀了齐庄王后,丢掉偌大的家产离开了齐国,他不愿意与弑君者为伍,这样的人应该算是有仁义的了。确实,不愿意与坏人为伍,应该算是好人,但陈文子在抛弃家产的同时,也抛弃了国家!“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这个陈文子的表现只能算是清白、清高,他连对国家的尽忠都不尽了,只顾自己的清白、清高,怎么能算是上是“仁”呢?他不思救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不能“临危受命”,不能“见义勇为”,而只顾自己,这实在是很自私的。象这样自私的人,怎么能够达到“仁”的境界呢?所以孔子认为陈文子根本不能算“仁”。

这两则故事给我们描述了好人与“仁”人的不同,好人尽可以好,好得不得了,但不一定就是“仁”。而只有具备了“仁”的品质的人,才能算一个真正的好人。

20.“仁”不需要再三考虑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鲁国大夫季文子做事情谨慎小心,凡事都是再三考虑,才有所行动。孔子听说后,说道:“再次考虑,这就可以了。”

【说明】本节是对鲁国大夫季文子的评论。我们知道,凡是当官的、当领导人的、当统治者的,都必须要有一定的果断的魄力,决断能力。如果一个领导人不具备这种能力,凡事再三考虑,犹豫不决,很难想象他怎样能领导一群人。然而对“仁”者来说,虽然不需要有很强的决断能力,但也不需要凡事犹豫不决,再三考虑。因为“仁”的出发点是与人相互亲爱,人人平等,那么在对人对事的时候,用“仁”心去对待任何人任何事,也就用不着再三考虑,犹豫不决了。人之所以遇事犹豫不决,再三思考,就在于他心中有所怀疑,有疑问。而有疑问、疑虑则是对别人的不信任。之所以会产生不信任感,乃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人们的不“仁”。若是两个“仁”者相对,会有不信任吗?若是人人都能达到“仁”的高尚境界,人与人之间相处也就不会“三思而后行”了。所以说,季文子这个人也不能算是“仁”。

21.宁武子大智若愚

【原文】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则能发挥出他的知识;在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则好象很愚蠢。他的那些知识是别人可以学到的,而他的那种愚蠢却是别人都学不到的。”

【说明】本节是对卫国大夫宁武子的评论。宁武子经历了卫国两代的变动,由卫文公到卫成公。这两个朝代是完全不同的,而宁武子却安然地做了卫国的两朝元老。卫文公时代,国家政治清明,宁武子确实表现得很有才干;卫成公时代后,卫国的政治、社会都很混乱,情况很糟糕,卫成公在晋国伐卫时逃奔陈国,一直到四年后才返回卫国,卫国才算基本平定下来。这期间,宁武子一直在卫国,但他却表现出很愚钝的样子,似乎无所作为。但他对卫国的巩固是起了一定作用的。看到这里,我们马上便能想起老子所说的“大智若愚”。一般的聪明人,在得意时,都能发挥出他的聪明才智,然而大部分人都是锋芒毕露、头角峥嵘的。但是只要环境一变动,多数人就会招致打击报复。“若愚”并不是真愚,也不是装愚,装疯卖傻,而是说一个人真正有了智慧,什么事都看过了,都看透了,他也就不去计较了。一天乐呵呵地,根本不在乎、不介意什么名利、地位,看来就好象是傻乎乎的。但他“该出手时就出手”,把该做的事做了,该尽的责任尽到,他也就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宁武子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的这种“大智若愚”,确实是很少有人能学到的。

22.把握世事的变化

【原文】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译文】孔子在陈国的时候,说:“回去吧,回去吧!我的那些学生弟子狂放不羁然而却倨傲怠慢,五彩缤纷的各种各样的言论都有,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怎样判断是非曲直。”

【说明】本节不是对某一个人的评论了,而是孔子对他一群学生的评论。这是发生在孔子游于陈、蔡二国之时的事,孔子周游列国,本义是要收集散落在民间的诗歌,是要推行“周礼”,倡行“仁义礼智信”的学说,但听说他的学生们在鲁国的情况后,便赶紧打道回府了。“狂简”二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妙,可见古人的文字之精练。狂是志向远大而狂放不羁,年轻人有远大的志向是好事,稍微狂一点也不要紧,但千万不能简恣、简倨、简亵,不能倨傲而怠慢。也就是说狂而不能过度,过度了就成疯狂了。“斐然成章”亦是好事,说明文彩不凡,学有所成,但如何对世事加以裁定、判断就很难了。世事都是会变化的,每一瞬间都在动,都在变,时而变向好的方向,时而变向坏的方向;怎样把握世事的变化,这不是读点书就可以解决的,非有几十年艰苦的亲身经历,是不能做到事理合一的。这也是对“仁义礼智信”的延伸解释。讲、行“仁义礼智信”,如果不能“裁”之,也极容易变成假仁假义,虚有其表,空口大话,背信弃义了。

23.不念旧恶

【原文】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他们两人不念过去的憎恶,哀怨是用在于仰望、冀求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