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论语原解
3901400000010

第10章 里仁第四 内心的爱是最美好的(1)

1.内在的仁才是美好的

【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孔子说:“内在的、内心的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才能成为美好的。选择、挑选不停止于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上,怎么能得到知识呢?”

【说明】在《八佾》篇中,孔子多次强调了“礼”的内在精神,本篇讲“仁”,孔子也是强调“仁”的内在精神。在春秋时期,没有“内在”这个词,孔子也没有想到要用“内在”这个词,但怎么样才能表达出“内在”这个含义呢?孔子就用了“里”这个字。这从《八佾》第二十节、第二十三节、第二十五节中孔子论音乐的谈话中都可以体会得出来。从“里”字的字面意义也可得到证实。里,里面也,人的内心里面。里面即是内在也。里仁就是内在的仁,就是内在的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择不处仁”是说选择要不停止于仁上,就无法得到知识,也就是说,人生的选择、挑选一定要落实在“仁”上。当然,这个道理很简单,人与人相互亲爱,才能形成一个社会;若是人与人相互仇恨,也就没有了人类社会。我们知道人从一出生就要开始学习,呀呀学语、学吃、学步、学会适应环境等,都在学。跟谁学,向谁学?都是在跟自己相互亲爱的人学。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仇恨或者是别的什么的话,是不会相互学习的。所以,孔子在本篇第一节提出的这个话,很简单,内在的仁是美好的,选择、挑选若不落实在仁上,怎么能获得知识呢?

2.违反了社会行为规范,就必然不受欢迎

【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不能与人相互亲爱的人是不可以长久地停止于约束的;是不可以长时期地停止于快乐的。与人相互亲爱的人是安于与人相互亲爱的,有知识的人是有利于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的。”

【说明】其实孔子的这段话不难理解,不能与人相互亲爱的人也就是不愿遵守服从社会行为规范的人,也就是不愿意受到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的人。既然是不愿意受到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那这个人必然也就要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如果做出了一些出格的事情,也就说明了这个人没有停止于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上。按孔子的推断,这种人必然也就不可能长时期地停止于快乐上。因为他违反了社会行为规范,就必然不受欢迎,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能在人类社会里得到快乐吗?这个问题就不用回答了。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也很重要,现代称没有知识的人是文盲加法盲,就是说人在这个人类社会里,必须要有相应的与人相处的知识以及所在社会的有关知识。知识愈丰厚的人,他在与人相处的问题上就愈能够做到完美。譬如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没有知识的人便是打一架了事,而有知识的人知道打架不解决问题,反而有法律上的麻烦,便探索到问题所在,从而解决问题,两人之间的误会冰释,于是便和好如初。

3.有着良好心态的人才会有羞耻之心

【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子说:“唯有能与人相互亲爱的人才能团结和睦于人,才能有羞耻羞愧之心于人。”

【说明】孔子关于“仁”的这个道理也很简单,没有能与人相互亲爱的心态,能团结和睦于人吗?显然不能。没有能与人相互亲爱的心态,会有羞耻之心吗?显然也没有。所以“仁”的核心就是人内在的心理状态,只有有着良好心理状态的人才能团结和睦于人,也只有有着良好心理状态的人才会具有羞耻之心。而一个人一旦具有了羞耻、羞愧之心,也就是他对社会行为规范的一种反思,也就是说他承认社会行为规范的合理性,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批判。

4.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

【原文】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若是有志于与人相互亲爱,也就没有羞耻、羞愧了。”

【说明】这其实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谓的心理健康了。有志于与人相互亲爱,就少有私心杂念;一切的言行,都在于与人相互亲爱,便能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状态,有了良好的心理状态,也就不会胡思乱想,胡作非为,胡言乱语,当然也就不会有羞耻感了。

5.想往富贵而羞耻于贫贱,这是人之常情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译文】孔子说:“财富和地位,是每个人都想要拥有的;但不是凭正道、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要停留在这个富贵上。贫穷与低贱,是每个人都羞耻羞愧的;但不是凭正道、正当的方法得到它,是去除不掉的。作为一个君子,若是去除掉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凭羞耻之心就能成名?君子没有在吃完一顿饭的时间里违背与人相互亲爱的原则,即使是仓促之间也是这样,即使是在受磨难、受挫折之时也是这样。”

【说明】本节是在说明“仁”的原则了。从私有制一开始,人类即分得有富贵贫贱等级,这是人类发展史上不可避免的历程。在这个有富贵贫贱的等级社会里,当然是每个人都想往富贵而羞耻于贫贱,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在这些富贵贫贱等级之中,怎么样做到与人相互亲爱,这就是个大问题。在《学而》第十五节里,子贡提出过“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子贡认为,真正地富贵了,但还是与平常人一样,没一点架子,还是很谦恭有礼地待人接物,尤其是对贫苦的老百姓也是同样,但是,孔子并没有赞扬他,只是说,也还可以吧。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贫穷落魄还仍然是快乐的,如果富贵以后还是很谦恭有礼的,才是真正地广作到了“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也就是说,仅仅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还不行,还要“贫而乐,富而好礼”才行。“贫而乐”即是人之心理健康之表现,也就是人在贫穷之中仍能与人相互亲爱,所以他是快乐的。“仁”的内涵是与人相互亲爱,它与“礼”的关系是相互相承的,与人相互亲爱也就意味着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所以富贵了而仍能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也就必然是能与人相互亲爱的了。因为,如果是“富而不好礼”的人,必然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这样的人怎么能与人相互亲爱呢?至于贫贱,很少有人是安贫乐道的,即使是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的“苦行”,以及一些所谓的“隐士”,他们追求的是平静与安宁的淡泊,不是一般世俗意义上的贫贱。在世俗社会中的贫贱,是没有地位的,是随时随地都要受到侮辱而又不能反抗的。真正能乐于贫贱而能承受各种侮辱,就必须要有非常健康的心理状态,以及非常强的承受能力。孔子在这里所表述的“贫与贱”,即是那种隐士似的平静与安宁的淡泊。当然,从贫贱而富贵,通过人的奋斗努力是可以做到的,从富贵而到贫贱,就很难做到了。所以,不论富贵与贫贱,如果都能做到“好礼”而“仁”,也就是一个正常的人,一个好人,甚至是一个君子。

6.想到自己的同时又能够想到别人

【原文】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爱、喜好与人相互亲爱的人羞耻于不与人相互亲爱的人相互交往的。喜好与人相互亲爱的人,没有比这更尊崇的了。羞耻于不与人相互亲爱的人,其在与人相互亲爱的问题上,是不会使不与人相互亲爱的问题加在自己身上的。有能够一整天都把精力用在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上的吗?我没有看见这种精力不足的人。大概是有这种人吧,但我没有见到过。”

【说明】上节是说“仁”的原则,本节则是孔子对于“仁”的反思。道理很简单,喜好“仁”的人,不会羞耻于与“不仁”的人交往,既然这个人能够与人相互亲爱,那么对于不能与人相互亲爱的人,他也能够去与他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后来佛家提出的“大慈悲心”,就是描述了孔子所说的这种心态。就是说,一个人一旦从心底里发生出大慈悲心,他看任何人,对任何人都有一种怜悯的心态,慈悲的心态。唉,这个人真傻、真笨,怎么会做这种事呢?我该怎样帮助他呢?尽管这个人确实够坏,但有“仁”心的人仍然想帮助他。如果说,看见一个不仁的人,你就厌恶他,讨厌他,你没有起码的慈悲心,你的行为能称得上是“仁”吗?平常,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多数考虑的是“我”自己,我饿了,我累了,我困了,我渴了,我怎么怎么的,能够在一整天的时间里都忘我、无我,这是很难做到。所以孔子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乎”,因为这种“于仁”的精力我们每个人都有,只不过我们想到了自己就忘掉了别人。所以,能够在想到自己的同时又能够想到别人,这就很不错了。“损人利己”要不得,“损己利人”做不到,“损人不利己”又没意思,那么,“利人又利己”,双赢,也就可以了。

7.不要结党营私

【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人之所以有错误,就在于只和自己意气相投的人在一起。观察其所犯的过错,这就可以知道其与人相互亲爱的问题了。”

【说明】确实如此,我们观察社会中的人群,人与人的交往往往都是有自己的圈子。当然,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怎么能做得成朋友呢?所以,人们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地位悬殊、文化知识水平悬殊,就能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就是这个“人之常情”往往害人不浅,《周易·同人》卦中,就“同人于宗”的问题作了详细阐述。要想真正和同于人,首先要有宽广的胸怀,能求大同,存小异;要允许别人、别族、别国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思想意识,若限于门户之见,宗派之见,血缘关系,教派中心的话,则就会有憾惜。虽然大家志同道和,很是高兴,但谈来谈去,都是一家人,一个族的人,未免就会有陷于宗门之见的遗憾。在夏商周朝代中,私有制己经确立,“率天之滨,莫非王土”。自夏启之王天下,成为最大的奴隶主,整个天下为其私有。当然,邑与邑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邦与邦之间,诸侯与诸侯之间,各地区与各地区之间,生活习俗、语言文字,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人们要善于分辨不同的人、不同的部落、以及不同的器物和不同的用法。其上下、亲疏、善恶、强弱要分别清楚。物之贵贱、粗精、大小之别,都应分类而别之,使各得其分,以达“类族辨物”,方能达到真正的和同。而达到这个真正的和同,也就能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了。如果我们竭尽力量做到不“同人于宗”,打破门户之见,打破宗派之见,广收并蓄,虚心谦和,我们也就能少犯错误。

8.真正弄懂“道”,也就死而无憾了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如果清早就能听说自然之规律的道路的道理的话,那么晚上死去了也不遗憾。”

【说明】每天的日出日落,月盈月亏,四季的交替,植物的生长、发芽、开花、结果,动物的出生、成长、死亡等等都各有其独特的道路。大自然由许多小自然构成,诸如人与动物,作物和树木,山与泽,水与火,风与雷,天与地等,这些存在物就构成了宇宙。凡此不同的存在物都有自己的道,就象大自然的情况一样,各自遵循自己的道。普遍性的大道由众多的小道构成,一切此类小道都有其自然之道要遵循,从开始到成熟最后到终点。这个“道”,也就是老子和孔子所描述的“道”。能真正弄懂这个“道”,是很不容易的,如果真的弄懂了,当然也就死而无憾了。这就是孔子的思想。

9.与人相互亲爱是不讲等级观念的

【原文】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孔子说:“有文化知识的学士有志于自然之规律的道路的道理,而羞耻于丑陋的衣服和丑陋的饭食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们讨论的。”

【说明】这一节乃是直承第六、七、八节而言的,“仁”者,好“仁”者,闻“道”者,知“道”者,到底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呢?怎样区别所谓的“仁”者,好“仁”者,闻“道”者,知“道”者呢?孔子在这里给出了一个标准:那些羞耻于丑陋的衣服和丑陋的饭食的人,就不是一个“仁”者。仁者爱人,不是去爱别人穿得怎样,吃得怎样;就是自己的吃穿,也是将就而不是讲究。从心里就讨厌、厌恶丑陋的衣服和丑陋的饭食的人,必然存在着等级观念。既然心里存在等级观念,就不可能与人相互亲爱,因为与人相互亲爱是不讲等级观念的。“富而好礼”,也就是人在富贵之后仍然能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是要与人相互亲爱。所以,有志于道者,自己本身就是立志于修“道”,知“道”,不会被物质环境所影响,所引诱,一旦碰上那些羞耻于丑陋的衣服和丑陋的饭食的人,从他们对别人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们是什么人,也就没有必要与他们讨论什么了。

10.有得便有失,得到的终归会失去

【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什么所得的,也没有什么不得的,唯有人与人之间的最佳行事方式与人们之间的和同。”

【说明】这是继第九节之后孔子对“仁”者的又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大了,不是仅限于吃孬穿丑的问题,而是要求君子在追求“道”,修“道”,知“道”,好“仁”时,不要去希求什么别的物质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不要去追求名利什么的。用辨证法来看,无所得便无所失,有得便有失,得到的终归会失去,没有得到什么便不会有什么可失去的。得到了便兴高采烈,失去了便悲伤痛苦,人的一生就耗费在追求有所“得”上,想一想,确实也乏昧得很。而在追求“道”,修“道”,知“道”,好“仁”时,用人与人之间的最佳行事方式与人们之间相和同,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便什么都有可能得到。因为人们在看到你的言行后,会要求你出来帮助众人,会要求你出来领导人民,你也就会拥有了一切。这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11.心里想的是人生的规律

【原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里想的是人生的规律,小人心里想的是自己的田土。君子心里想的是法度,小人心里想的是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