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每年做大约5至10起收购,但并不像多数惯于收购的企业一样在收购后派自己的管理层,或者改变其公司原有工作流程,并宣称如何在新公司与旧体系各公司间取得合力,而是像一个大收藏家般把收购的企业随意搁置在一边。他也把收购对象集中于保险公司、电力供货商、制衣、有线电视、建材、商务飞机服务商等几大领域,这些都是无论在怎样的市场环境中业绩波动都不会太大的行业。
除此之外,他还在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吉列、富国银行、迪斯尼等几家超级企业投入巨额资金,这就是被称为集中投资(FOCUS Investment)的方式。巴菲特做比喻说,这就像芝加哥公牛队在乔丹身上付出最多一样。
就像乔丹在球场具有主宰能力一样,巴菲特喜欢那些在一定领域内占统治地位的企业。他也曾开玩笑说想想每晚有25亿男人的胡须在生长,他们必须使用刀片,这足以让他睡个好觉。
伯克希尔·哈撒韦另一个着名的传统是,收购一家企业后会留出其中10%的股权给经理人,让他们继续经营。
一则充分带有巴菲特色彩的故事是1983年收购内布拉斯加家具市场,该企业由罗斯·布朗金夫人用500美元创立,在这位没上过中学的老人的苦心经营下,1983年内布拉斯加家具市场销售额已经达到10亿美元。
尽管如此,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观察人士认为,巴菲特真正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的企业家气质,他用收购堆砌起来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则是一个保险企业及大量与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物品各占一半份额的帝国。
很少过问收购企业的具体经营,并不意味着他对经营的外行。有经理人告诉记者,巴菲特的敏锐是惊人的,他可以把旗下任何一家子公司年报表中的数字记下来,如果你让他在财务报表中发现任何令他不满的数据,下次你就要小心了。
守望者
随着安然、世界通讯及其他造假账公司的没落,巴菲特的价值再次凸现:标准普尔分析员布雷弗曼称,巴菲特带头改善企业的退休金管理及会计账目系统,只要有巴菲特参与,有关公司便能建立良好的管治制度。
对于巴菲特“去腐生肌”的能力,一件事情可以做充分的说明:1991年所罗门兄弟公司交易商保罗·莫泽尔进行32亿美元财政证券的非法交易被《华尔街日报》头版头条揭露,事先知道此事但未做出任何处理的公司CEO约翰·古夫伦德被迫离职,而公司股东之一的巴菲特不得不临危授命。面对********,巴菲特没有撕毁证据,而是把它们全部交给调查者,并重新建立了严格的报告制度。由于他的勇敢承担和苦心斡旋,所罗门兄弟公司虽然在这次丑闻中损失不小,但并未像预期一样破产,而是在两年内恢复了繁荣。
就像挽救所罗门兄弟一样,这一次人们期待巴菲特挽救所有公司。而他本人也正尝试在他持有大量股权的公司发挥影响力,强化有关公司的管理。例如,可口可乐去年便曾两度带领其他大企业改变会计账目手法。可口可乐于7月份带头把发给雇员的认股权以开支形式人账,随后又率先放弃发表季度盈利预测,以免令管理层受到要把业绩符合预测的过大压力,而两大行动都被视为巴菲特的胜仗。
现在,美国监管当局也希望推动企业成立独立的核算委员会,以确保公司管理层不会向会计师施加过分的压力,而巴菲特也成为协助当局推行此政策的有力武器。
对于期权制度,巴菲特早就发表过反潮流的声音:“除非情况非比寻常,否则,所有者廉价卖出自己的部分企业结果总不会太好--无论这种出售是对内还是对外。结论显而易见:股票期权应该以企业的真正价值出售。”
而对于假账,4年前巴菲特就提出了3个问题希望各会计公司回答:
“一、如果会计师能够独立对公司财务体系的会计审计负责,那么得出的数字是否会有所不同?如果不同,会计师应该解释管理层和他个人的不同意见。
二、如果会计师是投资者,他认为目前对公司的报道能否帮助他对公司实质的财务状况深人理解?
三、如果会计师把自己假设为公司CEO而进行会计和审计工作,公司的会计和审计过程还会是现在这样吗?区别在哪里?为什么?”
2001财年的成绩对于巴菲特而言绝对是沉闷的。虽然“9.11”事件导致其保险业务损失就达20亿美元,但或许这也并非一个偶然事件:自从1998年以220亿美元天价买下全世界第三大的再保公司通用再保险,累计损失已经超过30亿美元,一直是伯克希尔·哈撤韦的财务黑洞。
公司二把手查理·芒格也在去年警告说,未来公司将可能不再能够为股东持续带来两位数的投资回报,这一数字很可能会将降至6%到7%。
香港资金管理公司South Ocean Partners的投资人理查德·麦康奈尔在给客户的一份时事通讯中表示巴菲特投资的行业太传统,需要依靠其高超的选股能力。这些公司没有科技前景,并将很快失去其年事渐高的管理者和董事长,而且没有接替者。此外,地域性过强也是一大局限。这些都可能让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前景并不美妙。
难道格雷厄姆的魔法石失灵了吗?
哈格斯特朗认为,经历过这几年接连不断的教训,现在的市场的确更有效了,因此像以前一样单纯的寻找好企业然后耐心等待回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一年前,他就意识到“现在已经没有显着的商业机会”,所以他开始关注股价严重缩水的大企业,特别是那些因投资者过度紧张而股价跌得过分的企业。但这并不意味着作为巴菲特忠实信徒的他背弃了价值投资理论,虽然不再耐心寻找“最好的”,哈格斯特朗开始在适当的价位接收一些他认为具备升值潜力的企业,比如正在********中挣扎的泰科,他在13元的价位上大量购买股票,现在该股已经长到16元,比起当初6.98元的最低点长了近10元。
巴菲特也在做出相应的调整。为了保持规模达到930亿美元的公司稳步增长,现在他已经开始寻找50亿到200亿左右大小的收购对象,而不是几年前的1000万大小的企业。
他亦表示准备将目标扩展到全球。
2003年最切近的机会可能是收购通用电气旗下的再保险企业(一种为保险公司进行保险以分散风险的企业)雇员再保险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收入有一大半以上来自于保险公司的运营,而非进行股市操作或者持续的并购。如果成功,伯克希尔·哈撒韦将在保险业也正处于几十年来最低谷的时期被打造为全球最大的再保险商。此前再保险业务占全公司总收入的1/4左右。
通用电气自1984年买下雇员再保险公司后,后者一直是前者的重要现金支柱,但“9.11”给美国所有保险公司以巨大冲击,雇员再保险公司2002年全年损失预计在3.5亿美元到4亿美元之间,对于景况不佳的通用电气而言,这一亏损甚至可能影响到公司整体的信用评级,也将更深远的影响到公司现金流情况,因此,伊梅尔特决意将之出售。
对于伯克希尔·哈撒韦,这一收购意义重大。有分析师表示,由于“9·11”事件,再保保费大幅上涨,平均涨幅超过60%,如今再保产业变得相当重要,而一旦从前五大一举跃居成为第一大,巴菲特将拥有更强大的价格主导能力。
这也意味着极大的风险,毕竟同时解决两家巨型再保险公司的困难并不容易。为了扭转颓势,2002年巴菲特率领旗下众多保险公司主动出击:在提高收费的同时,他进入了其他同行望而却步的诸多领域,包括世界杯取消保险、南海石油基地、芝加哥西尔斯大厦财产保险,以及反恐怖主义保险。成功的冒进让公司在2002年成绩不菲:前三季度S&P500亏损22%,但伯克希尔·哈撒韦盈利30亿美元。
而且,巴菲特闯入了两个他从未进入过的领域:能源业和电信业。其代表作分别是中美能源和Level3。而对于曾表示搞不懂的高科技行业,这次巴菲特的进入更给人以突兀之感。对此不愿过多评论的他表示,他看重该公司创始人沃尔特·斯科特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沃尔特有一种把事情由复杂变简单的能力。”
或许应该这样说:市场改变了,一个坚定的价值投资理论者应该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寻找新的规则和机会,但基础的原则不应放弃。“你不是因为别人不同意你的意见就是对的或是错的。你是对的,仅仅因为你的事实是对的,你的推理是对的”,格雷厄姆的教诲对巴菲特影响深远,“如果总是做显而易见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赚不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