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创新的开拓
3900800000030

第30章 处理角色,正视位置(1)

1.给自己恰当定位

有一位老铁匠,由于没人再需要他打制的铁器,他只得把铁匠铺改为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用的链子。

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和传统,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无论你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躺在竹椅上,眼睛微闭,手里拿着一只小半导体收音机,身旁是一把紫砂壶。

他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的。人老了,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文物商人从老街上经过,偶然问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

壶嘴处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在世时便有捏泥成金的美名。传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三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一件在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一位华侨手里。

商人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那把壶。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随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来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他们的汗水也都来自这把壶。

壶虽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将近60年,而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0万元的价钱买下它,他一时转不过弯来。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却总要坐起来再看一眼,这让他感到非常不舒服。特别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蜂拥而来,甚至有人开口向他借钱,还有人问他有没有其他的宝贝。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道该怎样处置这把壶。

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元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喊来左右邻居,当众把那把壶砸了个粉碎。

现在,老铁匠还在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用的铁链子,今年他已经85岁了。

某先生折腾在圈子里是出了名的,他总是能标新立异,总是能一鸣惊人:前天还好好地在机关干着,昨天就下海当了经理,经理的位子还没坐热哩,就又听说他已收了摊子关起门在家写书,不知书写得如何,就碰见他为个什么小发明跑着专利。某先生就是这样风车似地翻转着……

身陷旧机制与新观念交替的断层里,不少人是慌不择路;而身处飞速旋转的生活舞台上,不少人又是晃不着地,全然不知自己轻重厚薄几许,不顾自己根基德性如何,径直跟着感觉跳来跳去,人生迷失也就在所难免。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坐下来想一想。英格兰有句名谚,叫“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你只要真正静下来,静观静思得静悟,就会洞察深知许多人生真谛。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讨生活,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及时调整自己。而这种调整应该是冷静的理性的,不失客观与科学的,应该是基于认识与洞察自我、修正与完善自我的良好目的,从而衡量自己的份量,确定自己的人生坐标,否则,盲人骑瞎马似地乱撞,只能陷入泥淖而迷失了自己。

在纵横庞杂的社会与生活领域里,给自己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鲁迅说:“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很显然,我们致力于生存与发展,应该掌握好一个适度的调子与尺子,更要确定好一个适合的位置。

给自己定位,其实并不难,你只要把红热的视线先收回来,客观实在地剖析称量一下自己,也许心里就坦然了。

你若能“嘈嘈如急雨”地那般壮阔,那就去做大弦;若只能是“切切如私语”地那般清婉,便为小弦得了。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做,怎么做。

卢梭说: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所谓自我价值的决定,实质上就是对自我特长与能量的衡定和发挥,自己给自己切脉,给自己定位。

我们或许只记得拿破仑的一句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于“志存高远”中,我们是否意识到这是一种煽动性的误导呢?

元帅有数而士兵无量,拿不到元帅杖咋办?别林斯基的主张也许更为理性更为平易:拿不到元帅杖,就拿枪,没有枪,就拿铁镐。社会如机器,马达是机件,螺丝帽也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只要在相应的位置上把自己能做应做的做好,同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居里夫人一生对人类贡献卓着,但她却有着一句平常得似乎很不起眼的格言: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

2.消除角色冲突带来的苦恼

在社会心理学当中,“角色”是指与某一特殊位置有关联的行为模式,或者是说角色代表着一套有关行为的社会标准。

一次与金先生聊天,他对我说:“我的角色变来变去,自己的想法也会随着角色的要求跟着改变。正如我在公司里被任命某种职务后,为了工作的需要,必须尽量使自己的能力、行为、思考方式都符合该职务的要求。例如被提升为管理职务的同事,往往不会再和以前一样,与一般员工之间有同伙意识以及劳动者意识。我很不习惯,觉得人不是为自己活着,对一些人说这种话,对另一些人说另一种话,语言系统是不一样的,要善于变换。一旦搞错了,就会出洋相,甚至会受领导批评。为了扮演好不同的角色,如此为人处事,我每天高度的紧张,很累……”

他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每一个人的自我认识都会有一些盲目性,也就是说有时会高估或低估自已,对自已的认识和实际情况不相符。另一种对盲目性的理解也可以是这样的,没有“发现自己”。所谓“发现自己”是指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特殊才能、自己真正的需要、自己的价值等有所了解,有着清楚的认识。一般情况下,当一个人“想象的我”和“实际的我”保持一致时,他的工作效率会较高,对生活的态度也会变得积极。当两者不一致时,遇到的烦恼会很多,工作效率会较低。

有一个大学财会班的女学生,她喜欢唱歌、跳舞,喜欢小孩子。她一直希望能成为幼儿园的老师。所以,一开始她对财会专业并不感兴趣,成绩平平。在三年一学期时,她发现她的幼师梦可能永远也没办法实现了。她这才开始认真地学习起专业课程,特别是财务管理这门课引起了她兴趣。这一学期她的成绩排名猛升,财务管理科目进入了班上前三名。

人所扮演的角色与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当个人成功地扮演了他(她)的各种角色时,就既满足了社会的期望,同时也满足了个人的需求,所以他(她)能过着正常的生活。反之,那些不能胜任各种角色的人,则很可能在不同的生活处境中遇到困难,其中经常碰到的一个就是不能适应角色冲突带来的麻烦。

角色冲突是个人紧张的一个源泉,因为角色冲突常常会导致“角色超负荷”。研究证明,体验到角色超负荷的人会心率加速,胆固醇增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角色紧张”。角色紧张对社会及个体的身心健康都非常有害。

要消除角色冲突对人的心理造成的不利影响,就要加强个体扮演各种“角色”的协调能力。这种协调能力越强的人,由于他们处理和协调各种不和谐的角色要求的本领很强,因而产生角色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少。最近有研究发现,善于处理好各种角色要求的妇女,其心理较为健康。这些妇女既是好职员,又是好妻子、好母亲,这在于她们有一种能转化角色要求的彼此冲突为相互促进的能力,实际上,一份有意义的工作,可使为孩子忙得焦头烂额的母亲消除心理的紧张与压力。同样,母子、夫妻关系良好的女性,心理压力自然会较小,使得她能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当然,有些角色冲突是难以调和的,此时个体自身的协调作用是无能为力的。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应该明智地从过多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运用于自身更有价值、更能胜任的角色上来。

学会乐于接受自己的各种角色,把这一现象归结于外部因素,不在乎别人说三道四,“走自己的路”,乐于接受自己。

提高对社会交往与开放自我的认识。扮演不同的角色,能使人的思维能力和生活机能逐步提高并得到完善;自我角色交替能使人的思想观念保持新陈代谢,能丰富人的情感,保持人的心理健康。

一个人的发展高度,决定于自我开放、自我表现的程度。克服角色冲突带来的苦恼,就要把自己向自己开放。既要了解他人,又要让他人了解自己,在角色交往中确认自己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目标,成为生活的强者。

正视现实,勇敢地介入社会生活,找机会多接触和了解外人。这样不断摸索经验,可扩大与外界的交往。掌握解决角色冲突的方法。

3.从卑微处走出来

现今,日本国民中传颂着一个动人的小故事:许多年前,一个妙龄少女来到东京帝国酒店当服务员。这是她涉世之初的第一份工作,也就是说她将在这里正式步入社会,迈出她人生的第一步。因此她很激动,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可她想不到:上司安排她洗厕所!

洗厕所!实话实说没人爱干,何况她从未干过粗重的活儿,细皮嫩肉,喜爱洁净,干得了吗?洗厕所时在视觉、嗅觉以及体力上都会使她难以承受,心理暗示的作用更使她忍受不了。当她用自己白皙细嫩的手拿着抹布伸向马桶时,她的胃立刻“造反”,翻江倒海,恶心得几乎呕吐却又吐不出来,太难受了!而上司对她的工作质量要求特别高,高得惊人:必须把马桶抹洗得光洁如新!

她当然明白“光洁如新”的含义是什么,她当然更知道自己不适应洗厕所这一工作,真的难以实现“光洁如新”这一高标准的质量要求。因此,她陷入困惑、苦恼之中,也哭过鼻子。这时,她面临着自己人生第一步怎样走下去的抉择:是继续干下去,还是另谋职业?继续干下去--太难了!另谋职业--知难而退?人生之路岂有退堂鼓可打?她不甘心就这样败下阵来,因为她想起了自己初来时曾下过的决心:人生第一步一定要走好,马虎不得!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同单位一位前辈及时地出现在她面前,帮她摆脱了困惑、苦恼,帮她迈好了这人生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帮她认清了人生路应该如何走。而他并不是用空洞的理论去说教,只是亲自做个样子给她看了一遍。

首先,他一遍遍地抹洗着马桶,直到抹洗得光洁如新;然后,他从马桶里盛了一杯水,一饮而尽喝了下去!竟然毫不勉强。实际行动胜过万语千言,他不用一言一语就告诉了少女一个极为朴素、极为简单的真理:光洁如新,要点在于“新”,新则不脏,因为不会有人认为新马桶脏,也因为新马桶中的水是不脏的,是可以喝的;反过来讲,只有马桶中的水达到可以喝的洁净程序,才算是把马桶抹洗得“光洁如新”了,而这一点已被证明是可以办到的。

同时,他送给她一个含蓄的、富有深意的微笑,送给她一束关注的、鼓励的目光。这已经够用了,因为她早已激动得几乎不能自持,从身体到灵魂都在震颤。她目瞪口呆,热泪盈眶,恍然大悟,如梦初醒!她痛下决心:

“就算一生洗厕所,也要做一名最出色的洗厕人!”

从此,她成为一个全新的、振奋的人;从此,她的工作质量也达到了那位前辈的高水平,当然她也多次喝过厕水,为了检验自己的自信心,为了证实自己的工作质量,也为了强化自己的敬业心;从此,她很漂亮地迈好了人生第一步;从此,她踏上了成功之路,开始了她的不断走向成功的人生历程。

几十年光阴一瞬而过,如今她已是日本一家着名商社的董事长。她的名字叫家田惠子。

她是从一个不被关注的职位上成长起来的。在这里,她受到了锻炼,也经受了考验,正是在这个卑微的位置上,她长成了参天大树。

角色是可以改变的。余彭年26岁时怀着对人生和梦想的渴求,离开老家湖南到香港。但是,由于人地生疏,加之他英文水平有限,广东话听不懂,又没有任何背景,连连碰壁后,他才在一家公司找到一份勤杂工的工作。

那是一份薪水极低的工作,而每天要做的工作只是周而复始的扫地、清洗厕所等等。这对于带着为改变人生梦想来到香港的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如果连这份工作也不做的话,他只有饿肚子。

公司每星期正常的工作日只有五天,星期六和星期天一到,其他勤杂工就都迫不及待地跑出去逛街、游玩、放松。余彭年也非常渴望欣赏一下当地的风景,但考虑到公司周六、周日时常会有人加班,而卫生没有人打扫的话将会一团糟,他便在其他勤杂工出去的时候独自留下来,打扫卫生。虽然这只是一份“额外”的工作,但他依然一丝不苟。

半年后的一个星期天,公司老板发现了余彭年这个勤劳的勤杂工,很是惊讶。在了解到他每个周末都是如此之后,第二天,老板找他谈话,将他提升为办公室的一名员工。此后,余彭年不断地被提升。做了几年公司总经理后,他向老板提出要自己做生意,老板欣然同意,并参股他的公司,他由此开始了对梦想更快捷的追逐,成为香港亿万富翁。

2003年,余彭年启动了“彭年光明行动”,计划用3至5年时间,捐赠5亿元人民币,为中国贫困地区的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

没有人生来就处于很高的位置和受人关注。每个人都渴求转变命运的机遇,有时机遇很简单,只需要每一天对自己的工作都一丝不苟。而不只是完成所谓的规定。比如,一个星期扫地七天也可以扫出亿万财富。

4.自己不是必不可少的人物

美国着名指挥家、作曲家沃尔特·达姆罗施二十几岁时就已经当上了乐队指挥。指挥是全乐队的灵魂,年纪轻轻就担任这么重要的职位,达姆罗施却没有忘乎所以。

“刚当上指挥的时候,我也有些头脑发热,自以为才华盖世,没人取代。

“有一天排练,我把指挥棒忘在家里,正准备派人去取。秘书说:‘没关系,问乐队其他人借一支就好。’

“我心想,除了我,谁还可能带指挥棒?但我还是随便问了一句:‘有谁能借我一根指挥棒?’

“话音刖落,3根指挥棒已经递到我面前。大提琴手、首席小提琴手和钢琴师,每人都从口袋里掏出一根指挥棒。

“我一下子清醒过来,原来我不是什么必不可少的人物!很多人都在暗暗努力,时刻准备取代我。

“以后每当我想偷懒、飘飘然的时候就会看到3根指挥棒在眼前晃动。”

这个世上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不如对方高明。

不让对方的光环遮住自己,这是每个人最起码的虚荣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中国古人由于总结优秀者不幸结局的事例而不主张做过于优秀的人。实际上人的本能是要做优秀者的,所以“大智若愚”成了处世的经验。19世纪的英国政治家斐尔爵士告诫那些向他求教处世技巧的人说:“如果可能的话,要比别人聪明,却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