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孩子别过于苛刻
心理学告诫人们,孩子的自尊可以看做是对自己身体、能力、表现等感到满意的一种心态。不同的孩子会有个别差异,有的孩子美、有的孩子丑,有的孩子高、有的孩子矮,有的孩子处事灵活、有的孩子反应迟钝,等等。孩子很容易受外界给他们的评语的影响,父母的育儿工作之一便是维护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1990年的《财星杂志》上有一篇题为“为什么评分得A的主管却是评分得F的父母”的封面故事。据观察,成功主管的子女比较容易发生情绪与健康问题。譬如,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同一家公司,主管的子女每年有36%接受精神异常或滥用药物的治疗,非主管的子女只有15%。报告中又指出,主管长时间工作与个人特质(完美主义、没有耐心)是问题子女的元凶,并忠告精力充沛、对自我要求过于苛刻的管理者,需要学习如何不伤害子女的自尊与自信。
孩子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作为家长,你一定要明确:孩子年龄小,还不真正具备辨别是非真假的能力。他们在喜欢一样东西的时候,往往想据为己有。他们在情绪得不到满足时,会生气甚至发脾气,以破坏物品或攻击他人等行为来发泄心中的不满——而这些,都属于一个正常孩子的情绪反应,是他们特有的性格特点。我们不能一味地认为孩子不讲理、自私或有暴力倾向,而要从实际出发,帮助孩子辨别对错,满足他们合理需求。
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家长要首先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马上指责孩子,应当心平气和地了解孩子做出此种行为的原因。待到孩子情绪稳定之后,再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并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如将弄乱的玩具收拾整齐,向被自己伤害的同伴道歉,等等。
在批评或帮助孩子矫正错误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忘记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比如不嘲弄孩子、重视与孩子相处时的礼貌、向孩子承认错误、减少孩子的难堪情绪,等等。
很多人在事业上是不折不扣的成功者,但在家庭生活中却扮演着失败的父母的角色。要知道,孩子的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期,真的就后悔莫及了。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不遗余力。不管有多忙,也要关注孩子的行为倾向,适时纠正孩子的缺点,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心态。这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
■ 向孩子敞开心扉
在中国的亲子关系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父母往往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却要求孩子向父母吐露一切。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是亲子沟通的一个障碍。
老刘不苟言笑,严肃古板,是一位典型的权威父亲,他可能从来未曾体会过孩子的感觉,也可能从来没能欣赏孩子的笑容。由于年老,他负责社区的清洁工作。社区的孩子们都知道,刘先生很凶,脾气暴躁,没人敢接近他。
老刘的孩子们,虽然都认真工作,但文化程度都很低。他们惧怕父亲。碰到爸爸在场,尤其是吃饭的时候,都不敢讲话。孩子先帮爸爸把饭端好,稍有地方不符合父亲的意思,就得挨骂。有时邻居亲眼看见,他的小孩在做家务时,稍微动作慢一点儿,他就大吼大叫,吓得孩子们不敢讲话,只是低着头使劲干活。
孩子们慢慢长大,都离开了家庭。这位父亲孤单地过着生活。后来,老刘年老体衰,生病了,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去照顾他,唯有年老的太太在身旁照料。病症愈来愈严重,刘先生去世了,而他跟孩子的关系也随风而逝。
谁说老刘不爱他的孩子?他像牛马般地努力工作,谁说不是为了家人的幸福?只是因为时代与文化环境的捉弄,让他的观念跟不上来,变得僵化,不知该如何跟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与孩子温情相处。他的苦,不是他自己愿意的啊!每当见到许多孤单而受苦的老父亲们,我们的内心就有同样的感触。
传统父亲在孩子的心目中“既熟悉,又陌生”。有一位接受调查的人无奈地说出自己对父亲的感觉:“我的父亲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人。从很早以前,我们的沟通就很少、很浅,单独和父亲相处,竟会带给我许多焦虑和不安。并不是因为我畏惧他,而是不知道如何处理与一位陌生人相处所带来的情绪和反应。即使到了今日,我明白这样的关系是我心中一个难解的结,但我依旧不知如何与父亲接近。”
这种父亲往往坚持父亲的权威不容侵犯。若孩子“不听话”、“不乖”,就等于是漠视他的命令或者是忤逆他。这会使他感觉权威地位受到动摇,因而他需要采取非常手段(打、骂之类)以巩固他的权威地位。即使他自己做错事,也不愿向孩子道歉。父亲对其他人都可以道歉,唯独对自己的小孩不行。一个拥有健康人格的孩子,会愿意长期忍受父亲如此的教导方式吗?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总是想让孩子单方面向自己敞开心扉是不行的,父母也需要向孩子敞开心扉。父母只有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才能得到孩子的认同,从而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
孩子关切地问:“你为什么不高兴啊?是不是工作上有了麻烦?你有什么麻烦,能不能告诉我?”这时候,父母就应该认真地考虑一下,是否应该敞开心扉跟孩子谈一谈。但到底要怎么谈呢?如果只是搪塞敷衍地说“没什么,很好”或“不关你的事,去玩你的吧”,那就等于是将孩子对父母的关心推开。
父母真诚地向孩子敞开心扉,表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信赖。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父母也是如此。在孩子面前,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让孩子接受父母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仅让孩子觉得你更亲近,从而加深亲子之间的感情,而且能把一种坦然、放松的处世态度传达给孩子。
■ 信任是沟通的起点
对孩子的信任,做孩子的朋友,能够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让孩子体会到被尊重和被认可的快乐。
刘清为女儿榛榛制定了一套学习时间安排制度,女儿也同意按规定玩游戏、做作业,到时间就休息。刘清终于松了口气。
可是,突然有一天,刘清出差提前回到家,发现榛榛又在房间里聚精会神地玩游戏,而且没有按时完成功课。
“榛榛!”刘清大喊一声,死死地盯住女儿。
女儿急忙把玩具藏了起来,试图做出一个笑脸,然后故作镇静地说:“我做了一个小时的功课,刚刚才坐下来休息一会儿。”
“榛榛,你真让我伤心,你怎么会这样对待妈妈?你懂不懂这样做会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你不必解释了,听我的。”看见女儿似乎要申辩,刘清急急忙忙地止住了她。
“我不想听你任何的解释,你让我失望极了。你知不知道我这样做全是为了你?”
“那你不要管我好了。”榛榛顶了一句。
“什么?”妈妈的眼睛瞪了起来,声音骤然升高。
此时,榛榛开始出现恐怖的表情,她在寻找退路。“不管你!这是我的责任,我当然要管。你回房间去想一想,还有……”她忽然想起榛榛这周末要同几个女友到同学家玩。“还有这周末不能去琳琳家玩。”
“为什么?”榛榛大叫,愤怒和绝望扭曲了她的五官。“我要去,我就要去,你是一个坏妈妈。”
看着女儿那种狂怒的表情,刘清也有些不安了。她知道女儿是多么盼望着这个机会能与小伙伴一起玩。但她的愤怒和自尊阻止她收回这道“命令”。
“是你自己取消了这次机会。”
“为什么?这与玩有什么关系呢?我就要去,看你怎么办!”女儿暴跳如雷,她此时困兽似的表情和姿态是刘清最不愿意看到的。
“你马上停止,不然我要发火了。”
“你已经发火了,我就这样,怎么样?”
“啪,啪!”刘清狠狠地在女儿背后拍了两下。
“哇!”女儿哭着冲进自己的房中,“咣当”一声将门关上。
随着这两下,刘清的气泄了,却感到十分内疚,有一种被击败的感觉。
我们来看一下刘清在看到女儿违反母亲规定那一刻的心理活动。看到女儿在自己不在时玩玩具,刘清首先想到的是在做了许多工作后女儿仍然无视妈妈的要求,做妈妈的辛苦和委屈都奔涌出来。女儿以往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也一件件在脑中浮现出来。她没有相信女儿,没有给女儿任何解释的机会,就下了结论。
诚然,对孩子不关心、不在意的母亲一定是不称职的母亲,但用制度强求孩子,一旦出了问题就鲁莽地、不假思索地采用不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母亲,即使她内心有多么关心孩子,在我们看来,也根本就是一个失职的母亲,因为她没有做到相信自己的孩子。
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信任是成功的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一些教育专家在家庭调查中发现,子女对父母有特殊的信任,他们往往把父母看成是自己学习上的蒙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感情上的挚友。他们也特别希望能得到父母的信任。他们认为,只有父母的信任,才是真实、可靠的。父母的信任意味着压力、重视和鼓励,这是真正触动他们心灵的动力。
许多普通的、不为老师和家长看好的孩子,他们的潜能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做父母的一定要对他们充满信心,坚信只要是生命就能绽放灿烂的花,耐心地帮助孩子挖掘出那种闪烁着独特光芒的潜质,让它成为打开孩子生命潜能的金钥匙。
只有充分信任孩子,才能感染孩子、激励孩子;只有充分信任孩子,才能使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现。对孩子的信任,能够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失败时的教训。他们会在父母充满信任的目光和言语中,自己从摔倒的地方爬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
■ 让孩子有一定的控制权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父母们只要肯放开手,就会惊奇地发现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他们能做到许多在父母看来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马峰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母都是公司高管。在家里,马峰这根独苗简直成了“小皇帝”,从来都是说一不二。父母处处唯命是从,真是“顶在头上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了”。“小皇帝”一天天长大,却什么事都要依赖父母。已经上四年级了,还让父母背着走。这时候,父母才觉察到溺爱孩子的害处,这样下去,不用说让马峰成才,就连生活自理都成问题。夫妇俩决定改变一下爱孩子的方式,以使孩子能够得到正常发展。
有一天下午,马峰要买一支气枪,父母没答应。又一天,马峰捂着肚子,硬要钱去买哈密瓜吃,得到的却是父母的白眼。还有一次,马峰要玩********,伸手去爸爸口袋里掏钱,没想到竟挨了一巴掌……夫妇俩严格地“控制”着儿子,连一些正当的要求也不肯满足他。这巨大的反差,使儿子产生强烈的不满和怨恨。有一天,他趁父母不在,撬开大立柜,摸出100元钱,就到街上吃喝玩乐去了。
夫妇俩并没有察觉到儿子的异常行为,反而为儿子不再像从前那样伸手而感到很满意。夫妇俩哪里知道,儿子自从第一次偷拿钱以后,便变得毫无忌惮了。他由偷拿100元钱发展到偷拿几百元钱,甚至把大立柜里一张3000元钱的活期存折都拿走了。夫妇俩终于发现了儿子的“秘密”,顿时火冒三丈——父亲抡起了拳头,沉稳的母亲也动了拳脚,直打得独生子哭天抢地,好不悲凉。
饱尝皮肉之苦的“小皇帝”开始对父母疏远了,常常饿着肚子也不回家吃饭。这时,一帮小哥们围上了他。他们给他饭吃,给他钱花,并引诱他偷窃钱包。马峰被人当场抓住三次,只是被偷者见他年纪小,没忍心对他动粗。马峰并未引以为戒,痛加改悔,反而变本加厉,以致先后四次进了收容所。
上述案例是一个控制孩子过严酿成的悲剧。因为这样教育出了不听话的孩子,责任应该由谁来负呢?自然是父母。
有时候,孩子不听话,正是其要求独立自主的表现。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重要构成,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早晨起床帮孩子叠被,上学前帮孩子准备学习用具,经常还被孩子埋怨忘了帮他准备某些学习用具。
要知道,孩子并不是生来就这样依赖父母的,他们的依赖性一般来说和父母的包办代替有关。父母包办、代替得越多,孩子的依赖性就越强。相反,如果父母不插手孩子可以做的事,没有了依靠,孩子就会自己开始动手做了。
应当说,马峰父母的教子观念转变得并不迟。可是,他们却不该由溺爱的极端走上严加限制的另一极端。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一天父母会发现,喂饭时,孩子把头躲开,并伸手抢你手中的筷子或勺子。孩子的动作告诉我们什么呢?那就是他要自己吃饭。如果父母不理会孩子的动作,还是继续给孩子喂饭,久而久之,孩子也没有兴趣自己学着吃饭了。而智慧型父母从孩子的动作中觉察到孩子的需要,并为孩子作好了让他自己吃的准备。例如,准备好了不怕摔坏的碗、适合孩子使用的筷子和勺子、适合孩子坐的椅子。当孩子再吃饭时,父母就不喂了,而是让孩子自己拿着勺子或筷子吃饭。尽管孩子的动作十分笨拙,但每一个动作都是很认真的。当他把第一勺饭放到嘴里时,他会体味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快乐。
■ 用故事说服倔强的孩子
在说服孩子的过程中,最令孩子反感的就是家长滔滔不绝地灌输一堆大道理,而故事对于孩子来说则是心中的最爱。因此,家长不妨利用寓言故事来妙喻说理,使孩子冷静深思、豁然醒悟,从而达到说服孩子的目的。
王强是个属鼠的孩子,由于他连续两次在考试中得了满分,不免有点飘飘然起来,今天说陈明是笨蛋,明天说成刚是弱智,只有自己才是天才。于是,爸爸便给他讲了下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