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受益一生的心计学
3891400000012

第12章 在处世中坚持适度原则(1)

■ 逾越极限,适得其反

1944年,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

一位记者采访他,请他谈谈感想。总统微笑着没有回答,拿起一块三明治,很客气地请记者吃。记者受宠若惊,十分愉快地吃了下去。

罗斯福继续微笑着,又请他吃第二块。他肚子已经饱了,但盛情难却,又吃了下去。不料,总统又请他吃第三块。他实在不需要了,但还是勉强吃了下去。没想到,罗斯福在他吃完之后又说:“请再吃一块吧!”记者一听面露尴尬,因为他已经有想呕吐的感觉了。

罗斯福说:“现在,你不需要再问我的感想了,因为你自己已经感觉到了。”

俗话说:“好菜连吃三天惹人厌,好戏连演三天惹人烦。”哪怕是当总统也不例外。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当总统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怎么也会厌烦呢?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先来看个故事。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著名的寓言,叫《杰米扬的鱼汤》。杰米扬十分好客。有一天,一位朋友远道来访。杰米扬非常高兴,亲自下厨烧了最拿手的鱼汤来招待朋友。朋友喝了第一碗,感到很满意。杰米扬劝他喝第二碗,第二碗下肚,朋友有点嫌多了,但觉得还能接受。可杰米扬没有觉察,仍然一个劲地“劝汤”,第三碗、第四碗……朋友终于忍无可忍,丢下碗拂袖而去。

这个寓言故事也正是上面问题的答案: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超过限度。鲜美的鱼汤无疑是佳肴,但过了量,就会适得其反。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意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意的东西。”这种刺激频率过多、强度过大和作用时间过长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它最早来源于马克·吐温的一个故事。

美国人有个习惯,星期天去教堂听牧师讲道,松弛一下平日绷得太紧的神经,以净化自己的心灵,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好让新的一周拥有一个新的开始。

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刚开始的时候,他看着牧师站在那里手扶讲台滔滔不绝,不仅演讲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肢体语言也很到位。于是,马克·吐温觉得在募捐的时候,自己一定要比别人多捐两倍,来表达对这位牧师的尊重和支持。

然而,牧师在那里已经讲了40多分钟,却依旧没有要结束的迹象。这让马克·吐温有些不快。又过了近30分钟,牧师的演讲依旧没有结束。马克·吐温有些生气了,觉得这样做只是在耽误大家宝贵的时间。于是,他决定在募捐的时候,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于是,马克·吐温生气地决定,自己一分钱也不会捐,真是太过分了。结果,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了。当牧师端着募捐箱来到马克·吐温面前的时候,由于气愤,马克·吐温不仅一分钱未捐,他还从箱子里偷了两美元。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你经常会看到类似的现象:一位妈妈三番五次地对孩子说“你要把你的屋子收拾干净”,可孩子将妈妈的话当做耳旁风,屋子杂乱依旧;妻子不知疲倦地提醒丈夫“你该戒烟了”,可丈夫依然吞云吐雾……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刺激过多、过强、过久,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引起人们极不耐烦或反抗的情绪,使事物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个体的心理在接受任何刺激时,无论是正性的、负性的,甚至是个体正在向往的刺激,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出了心理承受的限度,就会产生一种倾向于逃避的心理反应。这是人类出于自然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反应,称为“超限逆反”,也就是俗称的心理饱和现象。

“饱和”原本是化学中的概念,比如将糖加入水中会溶解,但如果糖放的数量超过某种限度,就不再溶解,这就叫做饱和。心理饱和则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

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感官在接受外界的刺激时,也有一个适应过程。感官的适应可以使感觉性提高,也可以使感觉性降低。一般来讲,在强烈的刺激持续作用下感觉会降低,只有在弱刺激的作用下感觉才会提高。在这里,并不是越多越好、越强越好。

有一次,一位乐师被一个大富翁请到家中表演,其中有一段音乐令富翁心旷神怡。富翁很高兴,心想这世上竟有如此美妙之声,便对乐师说:“如果你能留下来,天天为我演奏这首曲子,我便长期雇用你,给你的报酬是百亩良田。”乐师接受了富翁的条件,留了下来。于是,每天天一亮,乐师就给富翁演奏那首曲子。一开始,富翁还沉浸在愉悦的心境里。可是,三天后,富翁有点烦了。到了第四天,富翁受不了了。到了第五天,再听到这首曲子,不但感受不到那优美的韵味,反而令他烦躁不安。无奈之下,富翁只好把乐师打发走了。

当逾越了极限的时候,不管多么美妙的事物都会令人厌烦。做人做事也是这样,过度的追求很容易使自己卷入心理饱和的旋涡。所以,你一定要清楚临界点在哪里,任何时候都不要做过头。

■ 一次错误只能给一次批评

所谓过犹不及,火候不到饭做不熟,火候过了又会把饭做糊。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超限效应”是教育中最常见的问题。比如,父母的“苦口婆心”常常将孩子的心理状态推向饱和。有一些父母经常盲目地对孩子进行大而空的说教,孩子已经太熟悉了,即使父母的话真有道理,父母一开口也会让他反感。父母喋喋不休的抱怨、旷日持久的指责,最终会激起孩子的厌烦心理。

有一份资料显示,做丈夫的最受不了的是“妻子的唠叨”,做孩子的最厌烦的是“妈妈的唠叨”。

当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地重复对这件事的批评,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句话:“学习要用心,考试要仔细。”家长认为,反复叮咛会加深孩子的印象。其实,恰恰相反,这只能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再到反感讨厌,最后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花儿为什么凋谢了呢/我用热恋的爱把它紧紧地压在了我的心上/因此花儿凋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胜任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诗人泰戈尔用抒情的语言吟诵出了“超限效应”的心理奥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第一次受责骂时,对方的厌烦心理并不严重,还比较能接受你的说教。但假如你的第二次责骂在别人受批评的心情还没有平静时接踵而至,对方的厌烦度就会成倍增加。他会在心里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随后,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对方的厌烦心理就会呈几何级数增加,逐渐郁积成心理压力。过重的心理压力滋生出反抗心理,这种反抗心理就如同平静的火山下面汹涌的岩浆一样,一旦找到突破口就会迸发出来,导致不同程度的丧失理智的行为发生。

一次过错,只能批评一次。当别人犯了错时,你要就事论事,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揪着同一问题不放。否则,苦口婆心的劝诫,换来的往往是对方的无动于衷和麻木漠然。如果非要再次批评,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而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一来,别人才不会觉得是同样的错误被你“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由此可见,如果希望自己说的话能够在别人身上起作用,就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将对方的厌烦心理、逆反心理减到最低。到那时,你也许才能真正体验到“一语千金”的威力。

托尔斯泰说过:“人的智慧越是深奥,其表达想法的语言就越简单。”其实,真正打动人心的语言往往不是长篇大论,而是那些简洁有力的话。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希特勒的进攻,英国节节败退,人心惶惶,士兵士气低沉。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觉得有必要作一场演讲,来激励士兵的士气,挽救国家的命运。

丘吉尔拄着拐杖,戴着草帽,慢步走向讲台,先把草帽放在讲台,然后从左到右扫视整个军营,说:“永不放弃!”然后,又从左到右扫视了整个军营,说:“永不放弃!”当时,整个军营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可以听到。然后,他又从左到右扫视了一次整个军营,加大音量说:“永不放弃,永不放弃,永不放弃,永不放弃!”整个军营都兴奋起来,欢呼声淹没了整个军营。此后,英国士兵顽强地阻止了希特勒的进攻。

这就是丘吉尔最著名的演讲,世界上最震撼的演讲,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短的一次演讲。

在这个讲究效率的时代,你在处事当中,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不要用一次又一次重复的批评来浪费彼此的时间,损害双方的关系。要明白,并不是反复强化就一定会有更好的效果。

■ 依据对方脾气,决定交往程度

在工作上,在生活中,只要你有求于人,想要对方按照你的意愿行事,就得在打交道时先做好准备工作,了解对方的喜好,摸清对方的脾气,把握好交往的尺度。

假如对方性格外向,你就可以随便一些,开开玩笑,逗逗嘴,他会很自然地接受;如果对方性格内向、敏感,你就可以讲些适宜的笑话,让他放松一些。最重要的是要表现出你的真诚,如此可以挖掘对方比较在意、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话题。

有的女孩性格外向,个性鲜明,男孩子气十足。你若跟她谈化妆、美容,她也许会毫无兴趣。但如果和她谈足球、谈姚明,她可能就会兴致勃勃。针对不同的性格,你应该学会说不同的话。同样说人胖,男性会一笑置之,而女性则可能当场把脸拉下来,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这就是性别带来的差异。所以,同样的话对男人和女人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同理,如果你对普通的工人、农民摆出知识分子的架子,满口之乎者也,对方肯定满头雾水,更别说接受你了。要是遇见文化修养较高的人,也不能开口就一副江湖气。这样容易引起反感,更无法获得信任和好感。

因此,说话时,我们就要注意到这种差异,对不同性格的人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当你根据对方的性格递上自己为其量身定制的“交往名片”时,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共鸣。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该怎样与不同脾气的人交往。

1. 死板的人

这种人往往我行我素,对人冷若冰霜。尽管你客客气气地与他寒暄、打招呼,他也总是爱理不理,不会作出你所期待的反应。死板的人一般来说兴趣和爱好比较少,也不太爱和别人沟通,但他们还是有自己追求和关心的事的,只是别人不太了解而已。所以,在与这类人打交道时,不仅不能冷淡,反而更应该花些工夫仔细观察,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出他真正关心的事。一旦你触及他所关心的话题,对方很可能会马上一扫往常那种死板的表情,而表现出相当的热情。

2. 傲慢无礼的人

有些人往往自视甚高,目中无人,表现出“唯我独尊”的样子。与这种举止无礼、态度傲慢的人打交道,实在是一件令人难受的事情。可是,如果我们不得不与这种人接触,又该怎么应对呢?首先,在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或某些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与之交往的时间,尽量减少他表现自己傲慢无礼的机会,他往往会由于没有这样的机会而不得不认真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其次,语言简洁明了,尽可能用最少的话清楚地表达你的要求与问题,让对方感到你是一个很干脆的人,是一个很少有讨价还价余地的人,因而放下自己的架子。最后,你还可以邀请这种人去跳舞、闲聊、唱歌等。对方一旦在你面前表现出其生活的本色之后,在以后的交往中,他往往不会再对你傲慢无礼。

3. 沉默不语的人

和“闷葫芦”在一起,人们总会感到沉闷和压抑。特别是对那些性格比较外向的人来说,更是觉得难受。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为了活跃气氛,便故意找些话题来说。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对于沉默寡言的人来说,他们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有某种心事而不愿多言。这时,你应该尊重对方,而不要去破坏对方的心境,让其保持一种内心选择的相处方式。如果你故意地没话找话,拼命地想方设法与对方交谈,就只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厌恶。

4. 自私自利的人

自私自利的人尽管心目中只有自己,特别注重个人的得失和利益,但往往也会因利而忘我地工作。我们对他们不必有太高的期望,也没有必要希望他们能够像朋友那样以情为重。与这类人交往,可以仅仅是一种交换关系,干多少活,给多少钱,干得好坏不同,报酬也不一样。

5. 争胜逞强的人

这种人狂妄自大,自我表现欲望非常强烈,总是力求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比别人正确。当遇到竞争对手时,总是想方设法地挤对对手,不择手段地打击对手,力求在各方面占上风。人们对这种人,虽然内心深处瞧不起,但为了顾全大局,为了不伤交往中的和气,往往事事处处迁就他、让着他。殊不知,有些争胜逞强的人并不理解别人的谦让,还以为自己是真了不起,由此而变本加厉地瞧不起别人、不尊重别人。对这样的人,不能一味迁就,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打击一下他的傲气,使他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

6. 狂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