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感谢折磨你的人和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3891300000055

第55章 感谢吃亏的事,丰富你人情世故的处世经验(2)

有一位留学美国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结果接连碰壁,许多家公司都将这位博士拒之门外。这样高的学历,这样吃香的专业,为什么找不到一份工作呢?万般无奈之下,这位博士决定换一种方法试试。

他收起了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再去求职。不久他就被一家电脑公司录用,做一名最基层的程序录入员。这是一份稍有学历的人都不愿去干的工作,而这位博士却干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没过多久,上司就发现了他的出众才华:他居然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这绝非一般录入人员所能比的。这时他亮出了自己的学士证明,老板于是给他调换了一个与本科毕业生对口的工作。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在新的岗位上游刃有余,还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建议,这比一般大学生高明,这时他才亮出自己的硕士身份,老板又提升了他。

有了前两次的经验,老板也比较注意观察他,发现他还是比硕士有水平,对专业知识认识的广度与深度都非常人可及,就再次找他谈话。这时他才拿出博士学位证明,并叙述了自己这样做的原因。此时老板才恍然大悟,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因为对他的学识、能力和敬业精神都很了解了。

你可以像那对性格刚直的父子一样“执著”,也可以像那个博士一样懂得“退一步”的艺术。有的时候,一念之差就会带来天壤之别的结局。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人能他与相争。处世的智慧就在于你懂不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去作无谓的坚持。

清朝中期,有个“六尺巷”的故事。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让三尺。叶家见后,也主动退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古代开明之士尚能如此,今人处世更应该棋高一着。

后撤是一门做人的哲学。为什么要后撤?因为再往前面冲,就可能遭遇大麻烦,甚至大危险。换句话,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一步。这个道理人人皆知,但有许多人就是做不到后撤一步,总是想向前逼进,结果是适得其反。在做人之智中,后撤哲学令人深思、反复玩味。

不善进退者,自然是败者。我们知道过于急进者,常会自以为聪明至极,从而在某一天突然遭到大败。因此,进是基于摸准对方心理的行为——只有摸准对方,才能进行有效的行动,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道理。有头脑的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即摸透对手的弱点,以退为进,把“退功”发挥得淋漓尽致。

进退之道是一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最稳妥的办法。也许,对于那些有头脑的人来说,暂时的退是为了下一次更猛烈的进。

退步有时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进步,就像体育运动中的跳远一样,为了跳出好成绩,退几步是必须的。许多人对后退常常不理解,认为是一种倒退。事实上,在前进中,双方对峙势均力敌的时候,干耗不是出路。当有一方出现异常而后退时,他的目的很明显:打破僵局,争取最大的冲击力。同样,生活和学习也是一样,在走进犄角而不能摆脱时,我们把问题放下,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放弃和精神松弛后,原本复杂的难题此时也许会变得非常简单,这就是以退为进、调换思维的结果。

进退之学历来为人重视,其隐含着做人办事之道。大凡人在初创崛起之时,不可无勇,不可以求平、求稳,而在成功得势的时候才可以求淡、求平、求退。这是人生进退的一种成功哲学。

与人无争:忍让是一种高尚的境界

生活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和别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磕磕碰碰,出现点磨擦,再所难免。此时,如果仇恨满天,得理不饶人,后果只能是两败俱伤,鱼死网破,而如果采取忍让之道,则会“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哪个更划算,不言自明。

中国历史上,凡是显世扬名,彪炳史册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无不能忍。人生在世,生与死较,利与害权,福与祸衡,喜与怒称,小之一身,大之天下国家,都离不开忍。现代社会中,许多事业上非常成功的企业家、金融巨头也将“忍”字奉为修身立本的真经。因而,忍是修养胸怀的要务,是安身立命的法宝,是人脉和谐的祥瑞,是成就大业的利器。

忍让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法宝。《寓圃杂记》中记述了杨翥的故事。

杨翥的邻居丢失了一只鸡,指骂说是被杨家偷去了。家人气愤不过,把此事告诉了杨翥,想请他去找邻居理论。可杨翥却说:“此处又不是我们一家姓杨,怎知是骂的我们,随他骂去吧!”还有一邻居,每当下雨时,便把自己家院子中的积水放到杨翥家去,使杨翥家如同发水一般,遭受水灾之苦。家人告诉杨翥,他却劝家人道:“总是下雨的时候少,晴天的时候多。”久而久之,邻居们都被杨翥的宽容忍让所感动,纷纷到他家请罪。有一年,一伙贼人密谋欲抢杨翥家的财产,邻居得知此事后,主动组织起来帮杨家守夜防贼,使杨家免去了这场灾难。

忍让是智者的大度,强者的涵养。忍让并不意味着怯懦,也不意味着无能。忍让是医治痛苦的良方,是一生平安的护身符。生活中许多事当忍则忍,能让则让。处在这种境界的人,少了许多烦恼和急躁,能获得更加亮丽的人生。

绅士过独木桥,刚走几步便遇到一个孕妇。绅士很礼貌地转过身回到桥头让孕妇过了桥。孕妇一过桥,绅士又走上了桥。走到桥中央又遇到了一位挑柴的樵夫,绅士二话没说,回到桥头让樵夫过了桥。第三次,绅士再也不贸然上桥,而是等独木桥上的人过尽后,才匆匆上了桥。眼看就到桥头了,迎面赶来一位推独轮车的农夫。绅士这次不甘心回头,摘下帽子,向农夫致敬:“亲爱的农夫先生,你看我就要到桥头了,能不能让我先过去?”农夫不干,把眼一瞪,说:“你没看我推车赶集吗?”话不投机,两人争执起来。这时河面漂来一叶小舟,舟上坐着一个胖和尚。和尚刚到桥下,两人不约而同请和尚为他们评理。

和尚双手合十,看了看农夫,问他:“你真的很急吗?”农夫答道:“我真的很急,晚了便赶不上集了。”和尚说:“你既然急着去赶集,为什么不尽快给绅士让路呢?你只要退那么几步,绅士便过去了,绅士一过,你不就可以早点过桥了吗?”

农夫一言不发,和尚便笑着问绅士:“你为什么要农夫给你让路呢,就是因为你快到桥头了吗?”

绅士争辩道:“在此之前我已给许多人让了路,如果继续让农夫的话,便过不了桥了。”

“那你现在是不是就过去了呢?”和尚反问道,“你既已经给那么多人让了路,再让农夫一次,即使过不了桥,起码保持了你的风度,何乐而不为呢?”绅士满脸涨得通红。

有人说忍让是软弱的象征,其实不然。忍让是人生难得的佳境──一种需要操练、需要修行才能达到的境界。

忍是为人处世的一种学问。对于同一种境况,我们合理地利用忍,就有可能受到人们的称道,我们克制不住而不忍,就有可能受到人们的不齿。比如,公共场合下被人踩脚或碰撞一下是再也平常不过的事了,你如果不堪忍受而出口伤人或大打出手,那么你的“不忍”就会遭人唾弃。

忍是一种修养,既可以体现出人性的宽容,又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如果你能在他人的“错误指责”中顶住压力,你就能等待事情的水落石出,你就能让自己的尊严在别人那儿体现出来。如果你能在别人的讥笑和谩骂中,在无须再忍的情况下选择一条合理的解决途径,那你就能使他们明白其实你并不是弱者,而是不愿争强而已。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难免会有摩擦,难免会因一时的冲动而起干戈,但结果人们往往想要追求的是一种和平的共处,而不是硝烟的激战。所以,懂得有原则的忍让是非常重要的。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与人为善,也应该学会维护尊严和权利。要做到二者兼顾,就需要把握好分寸,需要坚持有原则的忍让,这样才能使自己充满力量,而这种力量将会促使我们走向成功的人生,让我们迈出坚实的步伐。

忍是一种宽广博大的胸怀,是一种包容一切的气概。忍讲究的是策略,体现的是智慧。弓过盈则弯,刀过刚则断。能忍者追求的是大智大勇,而不是头脑发热的莽夫。

智者善屈尊:低点头比强逞能更易成功

智者善屈尊,愚人强伸头。商人总是隐藏其宝物,君子品德高尚,而外貌却显得呆愚。必要时要藏其锋芒,收其锐气,不要不分场合地将自己的才能让人一览无遗,你的长处短处被别人看透,就容易被别人操纵。相反,采取低姿态能得到信任。屈尊、低头是一种守弱用柔、一种权衡,更是一种智慧。

大凡英雄豪杰,胸怀大志,打算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人,都能屈能伸。这就好比一个矮小的人要登高墙,必须寻找一个梯子作为登高的台阶,假如一时寻找不到梯子,那么即使旁边有一个马桶,未尝不可利用作为进身的阶梯。假如嫌它臭,就爬不到高墙上去。

人世间的冷暖是变化无常的,人生的道路是变化无常的,当你在遇到困难走不通时,或许退一步就会海阔天空;当你在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一定要有谦让三分的胸襟和美德,应该把功劳让与别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更不要得意忘形。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能屈能伸。

富兰克林小时候到一位长者家里去拜访,去聆听前辈的教诲。没料到,他一进门头就在门框上狠狠地撞了一下。身材高大的富兰克林疼痛难忍,不停地用手指揉着自己头上的大包,两眼瞪着那个低于正常标准的门框。出门迎接的长者看到他那副狼狈不堪的样子,忍不住笑起来:“年轻人,很痛吧?”这位长者语重心长地说,“这可是你今天来这儿的最大的收获。”

一个人要想在世上有所作为,“低头”是少不了的。暂时的低头并非卑屈,而是为了长久的抬头;一时的退让绝非是丧失原则和失去自尊,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缩回来的拳头,打出去才有力。只有采取这种积极而且明智的初始方法,才能审时度势,通过迂回和缓而达到目的,实现超越。

日常工作中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形:有人虽然思路敏捷,口若悬河,但他讲话别人都不愿意听,为什么?因为他的表现太狂妄,令人不舒服,因此别人很难接受他的观点和建议。这种人多数都是因为喜欢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从而能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但结果却失掉了在他人心中的威信。

在心理交往的世界里,那些低调而豁达的人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常引起别人的反感,最终在交往中使自己走到孤立无援的地步。明代学者吕坤在《呻吟语》中说:“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他这是把心满气盛、卖弄才华视为做人的大忌。

有一位职员,在公司工作不到四个月,就选择了离开。一不是自己的能力达不到,二不是自己沟通处世的能力差,三不是在公司里无用武之地,那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他在从事自由研究之余,通过偶然的机会与这家公司的员工接触,发现这位员工在介绍自己公司的产品时,说得有些不明白,于是他就从沟通技巧的有角度针对性地提了一些建议。没想到该公司的老板直接打电话邀请他面谈,而后他意外地进入了这家公司。

刚进入公司时,老板让他着手解决难题,这就要求不仅要建立一些规则,还要打破一些规则。特别是后来老板任命他主管产品包装,在设计文案时,他发现他的顶头上司——产品总监对他构成很大的阻力,因为他要大刀阔斧修改的原方案就是他设计的。为此他很困惑,是该通过协调沟通争取把事情做好呢?还是放弃原则投其所好呢?当感觉阻力越来越大而被迫放弃时,其实他与上司的关系就显得有些微妙了。最后,他只好选择回避。他没有获得上司的真正配合与支持,这就为离职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