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身体语言密码大全集(超值金版)
3891200000053

第53章 位置中的讲究:不要擅闯他人的私人领地(1)

私人领地,或者说个人空间,是指每个人独立存在所需要的一个空间范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就像是一个独立王国所具有的疆界一般。通常,人们会以自己的身体区域为中心,周围的一定区域为个人的空间。它就像是包裹在身体外表的大气泡,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携带着它。它就像保护自己的一层边界与屏障,防止个人受到各种干扰。

在各种社交和生活的场合,个体独立空间的存在都意义非凡。所以,对这种私人领地的研究与分析,更值得深入。

个人空间:不可擅闯的私人领地

上下班高峰,电梯和地铁那狭小的空间里,像沙丁鱼似的密密挤着很多人。身体相触碰的尴尬感受,很多人都曾亲身体验。这里可谓是人们最容易发生小摩擦的地方,一不小心就会打起口水战甚至拳脚相向。而人们之所以会对紧贴着自己的人感到反感,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专属的个人空间,它仿佛是一个便携式的大气泡,无形地环绕着人们的身体。不管我们走到哪里,这个“气泡”以内的空间就是我们的个人空间。当这个空间被侵犯,任何人都无法保持自在和淡定。

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之一,正是这种渴望让我们获得了我们所需要的个人空间。审讯员在审问罪犯时,常常采用入侵个人空间的技巧来摧垮犯人的抵抗心理。他们让犯人坐在硬邦邦且没有扶手的椅子上,让他身处空荡荡的房间中央,并不断地接近他的私密空间甚至是特别私密空间,直到他肯老老实实回答问题为止。通常情况下,犯人们都会难以忍受私密空间被人侵犯的折磨,很快就会放弃抵抗。

一个人所拥有的房屋和他经常使用的空间,共同构成了他的私有领地。在这些领地遭受入侵的时候,他会为了捍卫他们而战。家、办公室、汽车,都代表着一个人的私有领地,人们会用墙、铁门、栅栏、户门之类的东西明确划分领地的边缘。在这些地方,常常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个人标签。倘若你独占一个办公桌,为了避免他人使用,你会用私人物品占据桌面的位置。例如,日历、个人照片、小毛绒玩具、小盆的仙人掌、写满字迹的便利贴等,表示主人的存在。假如你是同其他人共用一个办公桌,两个人都有可能会将自己的物品延伸到对方的空间,此时的个人领地标示就更为必要,而选用小物品来确认两人之间的边界是常见的招数。

家庭作为私人生活的地点,是个人领地标示最明显的地方,不可随便乱闯。即便是朋友,出于礼貌,也应在主人的引导下参观室内的空间,而不可随处走动。尤其家庭中的卧室是最为私密的地点,属于绝对的个人领域,万不可造次乱闯。

每一个领地的内部也会被分为若干个小领地。比如,家庭中的某个成员可能会将厨房视为自己的专属领地,在他使用厨房时不允许任何其他成员进入厨房;也许咖啡馆的某个顾客会特别青睐墙角的那个席位,家里的妈妈或者爸爸也会有自己最喜欢的某把椅子;公司里的某个商务人士可能会对会议室的某个座位特别偏爱,而将它视为自己的专属空间,等等。所有这些区域要么就是人们所拥有的财产,要么就是人们常常使用的空间。

由于社交、公共场合的个人边界显现得并不明显,人们会用各种方式来表现自己对空间的所有权。选择具有私人性质的小物品如书本、衣服、雨伞、背包等,都将是展示个人领地的常用方法。在大众的观念中,私人物品就代表了私人空间,没有经过同意不能随便碰触。所以,即使再小的东西,也能起到标示个人领地的作用。比如,咖啡馆的那位顾客为了充分占有自己喜爱的座位,甚至会在桌面上刻上自己名字的大写字母;公司的那位商务人士为了标记属于自己的座位,会用文件夹、钢笔、书、衣服等东西堆满那个半径46厘米的私密空间……凡此种种,都是在暗示你:这是我的个人空间,请勿擅闯。

空间定位的固定习俗

社会中,在这个地球村上,我们每天都要和他人交往,而此过程中,保持距离、保证个人空间不受干扰显得尤为重要。在现实中,人与人之间保持安全的依据是距离,它对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很大影响,而通过身体语言的解读,人们将会对距离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个人空间就体现在与他人相处时的距离上,根据距离的不同,表示双方的关系不同。人们会依据交际环境的不同,把个人空间分为四个不同的距离,并根据交际性质的不同、交际对象关系的亲疏来进行调整。

1.私密空间

其半径大小为15厘米至45厘米。在所有不同模式的个人空间中,私密空间的间距是最为重要的,因为人们对于这个空间有着格外强烈的防护心理,就像对待自己的私有财产一样。由于这种距离会引起人们之间的身体接触,所以只有在感情上与我们特别亲近的人或者动物才会被允许进入这个空间,比如恋人、父母、配偶、孩子、密友、亲戚和宠物等。其他人若进入这个区域或碰触自己的身体,将会产生被侵犯的感觉。

在这个空间里,还有更为私密的一个区域,那就是与我们的身体间距小于15厘米的区域。一般来说,只有在进行私密的身体接触时,我们才会允许他人进入这个区域,这就是所谓的特别私密空间。

别人一般会在两种情况下进入我们的私密空间:其一,进入者是一个关系密切的亲戚或者朋友,也可能是爱抚我们的情侣;其二,怀有敌意的入侵者,甚至准备对我们进行攻击。就像我们前面所说过的那样,人们只能容忍陌生人进入自己的私人空间和社交空间。所以,一个闯入私密空间的陌生人会让我们的身体立刻产生生理反应,心跳会加快,整个身体都做好了随时出击或者逃跑的准备。

如果你跟一个初次见面的人勾肩搭背,即使你表现得非常友好和善,对方也会觉得十分反感。尽管他们可能满面笑容,似乎相当喜欢你,但你得知道,这仅仅只是因为他们不想得罪你。

2.私人空间

其半径大小为0.46米至1.2米。我们在鸡尾酒会、公司聚餐以及其他友好的社交场合,通常会与他人保持这样的距离。通常这种距离在熟悉的人之间使用,显得双方既亲切又不过分亲密。

3.社交空间

其半径大小为1.22米至3.6米。在跟不太熟悉的人打交道时,我们会跟他们保持这样的距离,例如初次见面的人、上门维修的水管工或邮递员、街边便利店的店主、新来的同事等。这一距离既能促进双方交谈,又不会有侵犯和极不礼貌的嫌疑。

4.公共空间

其半径大小为3.6米以上。当我们需要在众人面前演讲成发言时,使用的基本是这个距离,它主要适合于和一大批人打交道的时候。在这一距离的情况下,演讲者或发言者才会感到舒服,有畅所欲言的愿望。

上述所有间距如果在女人和女人打交道时,可能会缩小,因为跟男人相比,女人和女人之间保持的身体间距更近一些,而且更喜欢面对面相视交谈,彼此的身体接触也更多。反之,如果是男人和男人打交道,间距则可能会扩大。

如果你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就一定要遵守“保持身体间距”这一黄金法则。只有在和别人的关系更加亲密的时候,别人才会愿意让我们进一步靠近他。

“正中间法则”

当一个人在陌生人群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空间时,比如寻找电影院或者会议桌旁的座位、健身俱乐部里的毛巾挂钩之类,他的行动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人一般都会先往比较宽敞的区域看,然后选择正中间的那个位置作为自己的空间。

具体而言,如果是在电影院,他会在坐得离自己最近的一位观众与排尾之间的区域寻找位置,最后在两点之间的正中落座。如果是在健身俱乐部,他会在空毛巾挂钩最多的区域寻找位置,然后选择挂在空毛巾架的正中间,与两旁被他人使用的挂钩保持相同的距离;也可能他会像在电影院找座位那样,选择位于毛巾架顶头和最近一个他人的毛巾挂钩正中间的位置。

这种保持距离的礼节是为了避免因为靠别人过近或者过远而冒犯别人。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你在电影院中,没有选择位于排尾与邻近观众的正中间的位置,那位相邻的观众心里可能就会有想法;而如果你离他太远,他会怀疑你是不是讨厌他这个人;一旦你离他太近,他又会有受到胁迫的感觉。因此,坚持“正中间法则”这一礼仪,就是为了维持人与人之间融洽的气氛。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对这一行为准则似乎还需要多加练习。

赴宴时,细心的人会观察到,尊重个人空间是不成文的规矩,所以餐厅会把盐、胡椒粉、糖、花以及其他一切桌上的物品都仔细地摆放在桌子正中间的那条线上,这样,每位顾客的座位都能得到平等的待遇。个人空间的大小都一样,取放佐料的距离也基本相等。如果在宴会进行过程中,有人试着悄悄地把盐瓶挪到一个同伴的身边,然后再把胡椒粉、花之类的东西也挪过去。不久,这位午宴同伴就会产生个人空间遭到入侵的微妙反应。他要么就会坐得离桌子远一点以便重新获得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要么就会把面前的东西都放回桌子中央。

只有在公共卫生间里,这个保持距离的“正中间法则”才会出现特例。我们发现人们在进入公共卫生间时,90%的时候都是直奔最尽头的厕位;如果那个厕位被占用了,人们才会使用“正中间法则”。

不得不忍受的“零距离”

或许你非常讨厌拥挤的地铁、电梯、公车,但你却很难避免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在上班的高峰期的交通工具里,每个上班族都不得不忍受个人空间的被侵犯。他们通常对这种环境不置一词,面无表情,实际上却在内心积累了不满、紧张和烦躁。如果有人触碰或者在言语上影响到他们,很可能会爆发一场吵闹和争斗。可是,在人们周围,的确有一些“零距离”接触你不得不容忍。

最经常碰到的是在拥挤的电梯中,几乎没人会想到距离的定义和价值,因为它完全打乱了人们关于空间距离中的所有规则。陌生人离你太近了,甚至碰触到了你的身体,这时你会感到紧张不安,即使是很短的乘坐距离,都会令你喘不上气来。同样,其他人的感觉也是如此。所以,在电梯中,轻易不要做出什么举动,否则你的身体可能会对他人构成胁迫感。最好的方法是看着门或楼层,而不是用眼睛观看周围的人,因为在陌生入之间,如此近距离的眼神,会让人感到被侵犯。也别表现出太多的表情,以免敏感之人“对号入座”,从而心生不满。

而从小到大,相信每个人都有过不得不接受医生碰触的经历,尤其要检查比较私密的地方,例如胸部或下身这些代表个人隐私的地方时,我们都会感到很窘迫、尴尬,甚至勃然大怒。因为这些隐私区域只对关系至亲的人没有禁忌,其他人的触摸无疑会引起强烈的反感。

此外,在一些高级的社交场合,比如跳华尔兹或者其他舞蹈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至10厘米左右,这也很容易让众多女性感到紧张和不适。可这是种必要的礼节,就像欧美人见面时亲吻脸庞等一样,大家心中已然达成共识了,所以就算你一下子不适应,那也不能我行我素。

可见,在特定的场合,每个人都需要适度地调整与他人的距离,而不可能完全按照自身的意愿和身体规则办事,毕竟,人是具有社会性的。

公共空间里的“集体伪装”

在拥挤的音乐会、电影院,或者火车、汽车里,个人的私密空间不可避免地要被他人入侵,人们在这个时候的反应可谓五花八门。下面我们就将列出人们在拥挤环境中的反应,这可能发生在满载乘客的电梯里,也可能发生在三明治店前排着长龙的队伍里,或者发生在其他各类公共交通工具上。而且这些列出的反应,在大部分国家的文化背景里都是通用的,可以说是已经成为了不成文的法则。以下是乘坐电梯时的通行法则:

总是避免和别人的目光相接触。

一直盯着电梯层数的变化。

不跟任何人说话,包括自己认识的人。

保持一本正经的表情,脸上不泄露任何情绪。

如果手上拿着一本书或者一份报纸,就假装看得全神贯注。

在人数众多的拥挤人群里,身体保持一动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