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书揭秘王朝更替
3890700000038

第38章 君非亡国之君——明崇祯皇帝(1)

历史在明朝的276年间划了一个圈:受压迫起义的农民建立起一个王朝,最后,该王朝因为压迫农民而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布衣天子。他来自农民,由农民起义而当上了皇帝。于是农民阶级的烙印就被他带入了统治阶级之中——他重农耕,重经济,于是明朝经济开始发展。他敬重读书人,明朝文化又开始发展。但他在政治上却轻相权、重特务,加上后代重宦官,最终导致了朝政混乱,引发农民起义和外族的入侵。由此说来,明代亡国的种子是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种下的,由末帝崇祯前一系列的皇帝来深化的,因此,亡国的责任不应由末帝崇祯一人来担。相反,崇祯帝倒是一个真正想重振王朝的皇帝。

中国的皇帝中间发生过很多“趣事”,尤以明朝皇帝的“趣事”最多。在明朝皇帝中,有贪玩溺水而亡的,有被宫女差点勒死的,有继位一个月服丹中毒“成仙”而去的,有三十年不上朝的创不办公之最的。有如此“趣”帝,不亡国才为奇怪。

§§§第一节 成功的农民

朱元璋是人们写的最多说唱的最多的皇帝之一。但在读了众多的关于朱元璋的史料后,我一直有一个问题百思不解,即一个文化不高的农民皇帝,他的雄才大略是从何而来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从朱元璋的生世开始,细读《明史》,尽管朱元璋就出生于我的家乡,关于他的事我已耳熟能详。

朱元璋的身世

关于他的生世的材料极为丰富:

《明史·本纪第一》开篇就说:“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这段史料换成白话文并加以归纳是:明太祖原名叫朱重八,朱元璋这个名字是他投奔郭子兴后由郭子兴取的。朱重八的父亲,也不叫朱世珍,原名朱五四。朱元璋的母亲,叫陈二娘;朱元璋的大哥叫朱重四,二哥叫朱重六,他本人排行老三,所以叫朱重八。

清朝人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随笔中》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由朱元璋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知道,他家在元朝是一个最下层的平民家庭。

凡开国皇帝,命都是神授,朱元璋也不例外,《明史》的这一段就写了朱元璋母亲梦吃神仙所给仙丹怀孕的故事,说他母亲从梦中惊醒仍余香满口。还描写了朱元璋出生时,红光满屋,邻居以为失火奔走相救的故事。

朱元璋祖籍是江苏句容县(今南京市句容县)通德乡的朱家巷,其祖先世代耕田种地。其祖父朱初一举家逃到了淮河岸边的泗州盱眙(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古时盱眙县为泗州治所)垦荒种地。朱初一死后,家里一贫如洗,朱元璋父亲朱五四只好东迁西移,五十岁时,才在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的东乡定居下来,并在这里生了朱元璋。

但也有朱元璋出生于安徽明光之说,更有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之说。据明万历年间《帝里盱眙县志》载:“本县为太祖诞生重地,号称汤沐,各项徭役半于他郡”。洪武十九年(公元1387年)八月,朱元璋“命皇太子修泗州盱眙祖陵,葬德祖(朱元璋祖父)以下帝后冕服”,即建今天盱眙县的明祖陵。明祖陵是明代第一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它位于盱眙县城西,距盱眙县城20公里左右。陵内石人石马等建筑规格均高于南京的明孝陵(朱元璋本人陵墓)和北京的明十三陵。由地方史志的记载和祖坟当建于故乡的传统习惯出发,淮安地方史学家推断朱元璋出生地为盱眙。至于朱元璋出生于安徽明光一说,也不难解释,因为乾隆时代的《盱眙县志》“明光山”条称:“明太祖诞生之处,昔年常见五色光气,故名。”同书“明光集”一条注称:“明太祖生处。”可见现在的明光市,当年属于盱眙治下。所以朱元璋出生地是盱眙还是明光,应该都对。

朱元璋父亲五十岁时生朱元璋,这点没有争议。朱元璋从小瘦弱,他父母就把朱元璋送到附近的皇觉寺拜寺里的老和尚高彬为师。朱元璋稍长,又为地主刘德家放牛。这时他结识了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成为好朋友。这些人后来为建立明朝南征北战,立下了功勋,成为开国元老。

参加义军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朱元璋十七岁。这年大旱,又遭蝗灾,疫病流行,其父母、大哥相继病死,大姐、二姐出嫁,三哥上门去做别人女婿,他和二哥便去逃荒。这时邻居想起他父母曾让他拜皇觉寺高彬和尚为师的事,就送他到了皇觉寺。到了寺里,他先做杂役,接着出去化缘三年。有一点成就是,他在皇觉寺其间,学了一点文化,读了一点书。化缘三年,他走遍了江苏、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方,见了大世面。回到皇觉寺后,他又勤奋读书。勤读书和行万里路,当是他雄才大略的基本来由。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刘福通在颖州(今安徽阜阳)起义。江淮各地纷纷响应。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有位地主叫郭子兴,他信奉白莲教,并加入了白莲教会。接到刘福通起义的指令,他散发家财,与农民孙德崖等率众起义,于次年攻克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起义者用红巾裹头,被称为红巾军,一时声势浩大。这时,朱元璋儿时的朋友汤和来信,邀请朱元璋一同去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朱元璋本来还有些犹豫,但师兄告诉他,此信泄密了,有人正要去官府告他。一听这话,朱元璋放下盂钵就投奔郭子兴而去。

朱元璋开始作步卒,后调作郭子兴的亲兵。因粗通文墨,在农民军中就很突出了,不久就成了亲兵的九夫长。朱元璋打仗身先士卒,得了赏赐分给大家,在部队赢得了好名声。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将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还给他起名元璋,字国瑞。有了这个地位之后,他回家乡募兵,少时朋友徐达等都来参军,得七百人,郭子兴就升他为镇抚。

不久,朱元璋发现在濠州城内无法成大事,因为掣肘的事太多。城中红巾军有元帅五人,郭子兴为一派,其他四人为一派。朱元璋感到与这些人在一起难成大事,便要求去定远发展。为了不让郭子兴对自己有疑心,他将所部七百余人全交给郭子兴,只要求带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去开辟新根据地。郭子兴同意了。

朱元璋在进军定远途中,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有了近四千人的队伍,他夜袭攻破定远横涧山山寨,受元军驱使的山大王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七万降众中挑选了精壮汉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今安徽滁州市)。由此,朱元璋有了自己独立的武装。

进军滁州途中,定远人李善长求见。朱元璋问他,四方战火何时能平息。”《明史·卷一二七·李善长传》说,李善长侃侃而谈:“秦乱,汉高起布衣,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而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他的意思说,朱元璋虽为布衣,也可效法于近似布衣的汉高祖刘邦。他说朱元璋出生地与刘邦的故乡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不远,一脉相承,只要按刘邦的做法去做,一定成为皇帝。听了这话,朱元璋有了称帝的雄心。李善长也从此成了朱元璋重要的谋臣。

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秋,朱元璋攻下滁州。郭子兴率军一万从泗州(今江苏淮安市盱眙县)前来会合。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正月,朱元璋让汤和率军一支攻和州(今安徽和县)得手,郭子兴就命朱元璋管理和州。同年三月,郭子兴病近,刘福通在亳州(今安徽亳州)建立韩宋帝国,立白莲教故教主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称帝,称小明王,自称宰相。他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郭子兴的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一生三个关键点

和州在长江北岸。要发展就要打过长江去,占据江南富庶之地。李善长提议要打过长江去。更聪明的是,他事先准备好禁止士兵烧杀掳掠的榜文。这时恰有巢湖水军头目俞通海来投诚,朱元璋收编其水军得船千艘。同年六月,红巾军战船驶向江南。先攻取牛渚(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太平(今安徽当涂),至八九月间,红巾军包围了江南重镇集庆(今南京)。红巾军对元守军发起攻击,但没有成功,都元帅郭天叙和右副元帅张天佑均战死。朱元璋成了这支红巾军最高指挥官。第二年三月,朱元璋亲率大军,再攻集庆,他从太平水陆并进展开攻击,于三月初十破集庆城,第二天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这时李善长张贴了布告,禁止将士杀戮,安定了民心。由此朱元璋军队养成了一个习惯,破城之后不杀戮,此举深得民心。

占据了应天府的朱元璋面临一个更广宽的天地。

朱元璋一生的成功经历过三个关键点:一是离开江淮,渡江攻占集庆。由此他开辟江南富庶的根据地,建立了称雄的基础。之后他采用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计经营好了他的根据地。他率将士十万克婺州(今金华),俘元将帖木烈思等,设浙东行省。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他分兵攻取池州(今安徽贵池)、诸暨(今属浙江)、处州(今丽水)等地,遂西与长江中游汉政权陈友谅辖区相邻。

现在他就面临着一生中的第二个关键点:如何消灭张士诚和陈友谅。全国当时基本态势是,长江上游为陈友谅,中游为朱元璋,下游为张士诚,朱元璋夹在中间。

张士诚,小字九四,元末泰州白驹场(今江苏盐城市大丰西南白驹)人。从小他就在当地盐场做帮闲记账一类杂差。盐铁当时都是官营的,他颇能损公肥私。他凭关系让三个弟弟干上操舟运盐的营生,顺便还走私贩盐。由于私盐利润丰厚,他手中就很宽裕。有了钱的张士诚轻财好施,为人宽厚,礼待读书人,在当地很有人缘。本来日子就可以这样过下去了,但盐场一个弓手(相当于现在的保安)丘义没事就辱骂张士诚兄弟,惹得张氏兄弟十分恼怒。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年夏天,张士诚和他三个弟弟以及盐工李伯升等十八人,冲进盐场守备室,把弓手丘义乱刀剁死,然后怀着仇富心理,又放火烧掉不少大宅院。当时盐场工受元朝压迫生活极其艰辛,见有人挑头起事,纷纷加入。众人共推张士诚为主,聚起百人,涌入了泰州。接着,他破兴化后占领重镇高邮。张士诚便自称“诚王”,国号“大周”。

元朝丞相脱脱闻讯率兵进剿。脱脱兵围高邮,不准张士诚的投降请求,一定要杀光高邮全城,以警示所有反元之人。

不过脱脱被哈麻诬陷,在“剿匪”前线战事正紧时被撤职,张士诚因此得以逃出高邮。后东山再起,他迅速占领了江南最富庶的常熟、平江(今苏州)两个重镇。平江当时被称为粮仓、衣仓、钱仓,被张士诚做了国都。之后张士诚占据湖州、杭州、诸全(诸暨),绍兴、宜兴、常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泗州以及濠州,其手下大将吕珍还在安丰(今安徽寿县)杀了刘福通。

如果说张士诚不是红巾军系列的人,而仅是一支农民起义军,那陈友谅则是地地道道的红巾军——湖北红巾军。

陈友谅是湖北沔阳人,全家以打鱼为生。他年轻时曾在县衙作事。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湖北人徐寿辉组织了农民义军。

徐寿辉罗田(今属湖北)人,卖布出身,后加入白莲教。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八月,北方白莲教刘福通在安徽起事后,他与铁匠邹普胜等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利用白莲教聚众起义,也以红巾为号。十月,攻占蕲水(今湖北浠水),以此为都,他被拥立为帝,国号“天完”。第二年,所部以“摧富益贫”等口号发动群众,先后攻占今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苏、湖南等大片地区,众至百万。

这时陈友谅参加了徐寿辉的天完红巾军,初为簿书掾,后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九月,部将倪文俊谋害徐寿辉失败,逃奔黄州,陈友谅请命捕倪文俊。在杀了倪文俊后统领了其部众,并因功升平章,掌握了天完实权。此后两年继续进行反元战争,攻取安庆、池州、龙兴(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邵武、吉安、抚州、赣州、信州(今江西上饶)、襄阳等地。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徐寿辉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改年号为天定。。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陈友亮暗置伏兵,以观看对朱元璋作战地形为由,将徐寿辉骗至太平(今安徽当涂)附近的采石镇,将其杀害。陈自登皇帝位,国号汉,改年号为大义,然后来攻朱元璋的应天府。

对这两人先平谁众人意见不一。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张士诚较弱,应先择弱而攻。惟有刘基(字伯温)一人,称必须先打陈友谅。

刘伯温是青田人(今属浙江),是朱元璋部将胡大海于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攻下浙东地区的处州后推荐给朱元璋的。刘伯温在元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中了进士,担任过高安县丞。但他秉公执法的个性和汉人的身份,让他在二十多年的仕途上四起四落,最后弃官回乡。他写有《卖柑者言》,称元朝“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坏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他看透了仕途的黑暗,只图隐居,不想出仕。胡大海推荐了他与叶琛和章溢三人,朱元璋即派处州总制孙炎着人去聘请。叶琛与章溢应聘而来,独刘基不来。再去请,刘基回赠宝剑为谢,却不肯出山。孙炎写了数千言的信,晓以利害,逼他出山。再让刘基的好友写诗相劝。这样刘基与叶琛等才到了朱元璋的面前。朱元璋大喜,为他们建了一座礼贤馆,还说“我为天下委屈四先生耳!”

刘基为朱元璋分析的形势说,张士诚为人温和,进取心不强。陈友谅来犯,他必不来犯。而陈友谅则骄狂,拥兵号称百万。如果打张士诚,他必乘机来犯。这样两面受敌,形势就可危了。

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正确意见。这时正好陈友谅率军十万来犯。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五月,陈友谅攻下采石矶,还派人约张士诚一同进攻应天府。这时朱元璋军中一片慌乱。刘基却不慌不忙提出了诱敌深入的战术,在龙湾(南京下关一带)设下了伏击圈。

朱元璋这次将应天府的兵力倾巢而出。果然不出刘基所料,张士诚胸无大志,没有乘机夹攻应天府。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跟陈友谅是老相识,朱元璋派康茂才去陈友谅处诱降,献应天府城防图,说开着城门接应陈友谅。陈友谅上当,进兵到南京下关后陷入朱元璋军的伏击圈。陈友谅军败,被俘七千人,损失战船百余艘。之后,朱元璋军反攻,夺回失地。陈友谅势力退回湖北。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朱元璋在鄱阳湖以20万军迎战陈友谅60万军,大战36天,陈友谅大败,中箭而死,陈友谅儿子率部投降。第二年,朱元璋再战张士诚,于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攻下平江。至此,朱元璋统一了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