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手工艺文化
3881400000021

第21章 雕塑(9)

根据所拟定的题材内容精心设计,用软革束、麻绳、竹杯棍子等物扎成大大小小不同形态的“骨架”,即所塑造的基本模型。

2.塑造形态,即“做胚胎”

塑造的第一道原料是用上年拆下来的陈旧酥油花掺和草木灰反复捶打捣砸,做成韧性好、弹性强的黑色塑造油泥。然后用这种黑色油泥在骨架上塑造成粗糙但准确的一个个造型,其塑法近似面塑或泥塑。基本形体做好后,须经掌尺对形体姿态、尺寸大小、相互整体结构比例进行修改、审定后才算定型。

3.“敷塑”

塑造的第二道原料是在加工成膏状的乳白色酥油中揉进各色矿物质颜料,调和成五颜六色的油酥原料,仔细地涂塑在做好的形体上,有的还要用金、银粉勾勒,完成各色形象的塑造。要是塑造红花绿叶或是玲珑剔透的玉石宝玩,则直接用彩色油料一次塑成。为了防止塑制过程中因手的温度而使酥油胚料融化变形,艺僧们在室温零度的作坊里,其身边还要放一个盛有冰块的水盆,他们要不时将手浸入冰水中。整个制作过程十分艰辛,艺僧们的手上大多会生出冻疮。对佛教的虔诚和对艺术至美的追求,完全超越了肉体上的痛苦。在执著的艺术追求中,艳丽的酥油花不断生成。

4.“装盘”

将塑造好的酥油花按设计的总体要求,用铁丝一一安装到位。将其固定在几块大木板上或特制的盆内,高低错落有致,件件立体悬空,观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瞻、玩味。布局成单一的花卉图或整幅的故事画面,俗称“酥油花架”。展出时,“酥油花架”会用高杆立起,最高可达十几米,人们在下以仰视角度观看,更觉佛法庄严、宝像生辉。一座大的花架上,往往要塑造几十个、甚至一二百个人物组成的故事画面。其中菩萨金刚端坐安详,飞天仙女身姿绰约,花鸟虫鱼栩栩如生,人物神形兼备,亭台楼阁金碧辉煌,整个画面繁而不乱、绚丽多彩,令人叹为观止。

(三)酥油花的题材

酥油花表现的艺术形式多样,题材内容十分广泛,多属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传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佛像和人物形象等。随着时代的推移,又不断赋予了一些新的时代气息。如“释迦牟尼出生的故事”,既丰富了酥油花的传统风格,又生动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使以前的单塑手法逐步发展成为立塑和浮塑相结合、单塑和组塑相结合、花架和盆塑相衬托的多种形式。塔尔寺建有专门陈列油塑艺术的酥油花馆。

以龛供为主要形式的小型酥油花以造型精妙、色彩绚丽柔嫩、花色品种层出不穷、形式多样、充满吉祥喜庆的视效为特色。如:“切马”盒中作为供品的“吉祥八宝”、油塑浮雕花卉组合的吉祥图案、立体“羊头彩塑”装饰供品,在寺庙与民间祭祀供品中必不可少,几乎家家必备。龛供酥油花常以数十或数百集中陈放,形成了妙趣横生的风格形式。有的寺庙则别出心裁,把百余件酥油花组合成巨型祭坛,构成玄妙的神秘意境。

§§§第二十五节 印刻:龙飞凤舞字胜画

中国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从明、清流派篆刻算起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书法和篆刻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得到国家的重视与提倡,并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发展。一批精通书法篆刻技法与理论的中青年脱颖而出。

一、历史渊源

“印章”又名“印”,古称“玺”,研究印章称为“印学”。印章是我国的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独有的工艺美术。因其所具有的书法艺术属性,与一般的工艺美术略有不同,故又叫作“篆刻艺术”。中国的篆刻与书法堪称中国艺术中的孪生姐妹。

关于印章的起源,《周礼》、《左传》中都有使用印章的记载,这些可以说明早在春秋中期,印章已应用于社会活动中。从近代考古发现的实物来看,殷商时期就已存在印章了,而战国时期的古印,已经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准。这以前的印章,统称为“玺”。秦统一后,规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用“玺”,至于官员和百姓的印章,只能用“印”了。以后封建社会中历代王朝大体沿袭这一制度。汉代开始出现在官衔下加“章”或“印章”的印,如“广汉大将军章”等,而唐武则天,因“玺”同息灭的“熄”谐音,所以改用“宝”,如“皇帝之宝”等,此外还有称为“记”、“朱记”、“图章”等。

印章上的文字最早是与当时通用的字体一致的,如战国时期,采用的是各国流行的大篆、籀文,秦用李斯的秦篆。秦汉以后,用于印章上的字体范围扩大了许多,出现了缪篆、鸟虫篆等多种篆体。隋唐以来,不仅沿袭使用篆体类文字,而且把隶、楷等字体也应用于治印,以至殷代的甲骨文都被吸收进来。当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的依然是篆体类的文字,这一点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变。

印章的用材,最初以铜、金等金属材料为主,这与当时的印章大多为铸冶而成是分不开的。亦有少量的犀牛、象牙、玉印和石印。古玺印一般比较扁小,并雕有坛、台、龙、虎等各种形态的印钮,通常挂在腰带上,以便随时使用。先秦古印用材、形制,各随其便,并无定制。秦以后,官印有明确规定,是区分官阶的标准。其等级次序为:玉最贵,一般为皇帝所专用,金次之,银再次之,一般官吏只能用铜印,私印印材则没有这么多讲究。隋唐以后,官印渐大,印材也更丰富。

元代的王冕发现了质地松软的花乳石后,为篆刻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这一发现使文人自篆、自刻形成风气,篆刻艺术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如:明代文彭、何震,师承秦汉,大胆突破前人樊篱,穷尽毕生精力为篆刻艺术推波助澜。此后印坛各种流派异彩纷呈,名家辈出。在清代,篆刻艺术更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至近现代,篆刻艺术更为普及,各种流派不乏继承、创新。如今,篆刻艺术是传统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屹立在世界民族艺术之林。

二、制作工艺

(一)篆刻工具介绍

初学者可备大小适中的一把篆刻刀具,能备有大小不同的数种更好。为防滑手在刀尾应缠以纱绳。刀尾宜磨成亦方亦圆,可作处理印面的辅助工具。

1.印泥

以西冷印社及漳州的产品为最好,如果无条件可用一般的办公用品(但不可用海绵印泥)。印泥宜放瓷质印泥缸中,须常用牙质或塑料的印筋搅拌。

2.印床

初学者用印床便于动刀,但熟练者常不用印床。印床有木制、金属制多种,自制印床价廉实用(只要买一副元宝螺丝)。

3.笔墨砚刷

笔一般以5、6号圭笔为宜。刷子可用旧棕丝自扎,也可用旧牙刷、旧油画笔代替,用以钤印前需要刷清石章底部残剩的石屑。

4.印规

帮助钤印时定位的工具,类似于木工用的角尺,可自制。规暂不能移动,如钤得不清晰,可将印章紧贴印规重复钤印。

5.纸钤印后,印

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边纸、毛太纸等,钤印可用连史纸、薄宣纸。

6.砂纸、镜子

磨印石开始可在废砂纸、水泥地上磨,然后再用砂纸磨至细洁为度(可备铁砂、水砂粗细不同的两种)。小镜子是用来反照印文的。

7.印筋

印筋是用来搅拌印泥用的,可用牙、骨制品,也可用旧塑料牙刷柄,但不可用金属的。

8.执刀法

执刀如同执笔,一般是无定法的。各种执刀都有利弊,无非是适应刻者的习惯。看篆刻作品的好坏,并非观摹操作表演。但采用适合自己习惯的执刀法可有助于刻好印。执刀法,如同执钢笔。它是以拇指、食指、中指执定,无名指、小指辅于中指之后,角度约45。,靠上述三指的关节收送,由右下方朝左前方刻去,运刀方向不变,像打拳一样便于向外运动。熟练后还可变换刀刃角度、方向,随意运刀加工细节之不足。

(二)书法与刻印的关系

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印章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学习篆刻的同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贴临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会明显觉得篆刻时的得心应手。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

(三)章法与刻印的关系

章法就是一个字或一组字在印面上排列的艺术,它比较复杂而变化多端,是篆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一方印光有熟练的刀法而无高明的章法,必无佳作可言。尤其是成套成组的创作,必须方方有变化,才能更加显示作者在章法上的功底,故在设计印稿时,应反复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