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敏感期”的注义是指在不同发展阶段儿童表现出对于某种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产生一种特殊兴趣和爱好,学习也特别容易和迅速,是教育的最好时机。在他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各种感觉特别敏锐,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如不进行定量的感觉活动,长大以后不仅难以弥补,而且还会使其整个精神发展受到损伤。因此,对儿童进行各种感觉教育显得至为重要。她认为感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儿童的注意,比较和判断的能力,使儿童的感受性特敏捷、准确、精练。
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敏感期”
□敏感期的易接受性
你也许认为最幼小的婴儿是没有心理问题的,但是,事实是刚出生的婴儿就已经用感知觉在努力与外界进行沟通了。以说话为例,虽然这种发展是秘密进行的,但如果认为它没有发展那就错了。至于说儿童的心灵中已经拥有一种说话的功能,但他的外部器官还不能适当地表现出来,这种观点也同样是错的。实际上儿童身上存在着一种获得语言的倾向。这种说法适用于他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婴儿由于不懂大人世界的话语不能有效地表达,因而他可能是更内心化的,他的创造的本能和有待开发的巨大潜力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他自怀不断在内心观察和沟通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倾向于精神的。
在这一点上,跟生长的现象紧密相联的所谓“敏感期”的发现显得特别重要。
发展和生长,是指一个从外表看得出的事实。通过研究跟身体的生长相关的腺体和内分泌以及所谓的“敏感期”我们获得了关于生长的内部机制。前者由于它对儿童的健康和照料及其重要,已经变得很流行。后者导致了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了解。
荷兰科学家德佛里斯在一些动物身上发现了这些敏感期,但是,我们在我们的学校里发现,儿童身上也存在这些敏感期。
早期的生物个体处于发育之中,发育所带来的变化之一便是敏感的性质,敏感性决定了每个对应的敏感期。它是一种暂时的倾向,限于获得一种特殊的品质。这种品质或特征一旦获得,这种特殊的敏感就消失了。一个活的动物体的每一种特殊品质都是借助于短暂的刺激或潜力的帮助而获得的。因此,生长并非一味地决定于遗传,而是归功于本能周期的引导。本能如何引导呢?就是对特定的生长活动提供刺激。德佛里斯首先在昆虫身上发现了这些敏感期。昆虫的各种变态代表了发展的各个阶段。
德佛里斯举了一个普通蝴蝶的幼虫的例子。我们知道,幼早生长很快,具有能毁灭植物的贪婪的食欲。德佛里斯所研究的那种幼虫在诞生的最初几天里还不能吞噬大叶子,只能进食树枝尖端的嫩芽。
就像一个好母亲一样,雌蝴蝶本能地把卵产在树干跟树枝的交接处,那里安全而隐蔽,当这些幼虫钻出卵壳时,是什么东西告诉幼虫它们所需要的食物嫩芽就在它们上面的树梢上呢?是光线!幼虫对光非常敏感。光吸引它,把它迷住了,结果这些幼虫朝树梢爬去,那里正是最亮的地方。
在那里,它找到了嫩叶作为食物,贪婪的食欲得以满足。惊人的事实是:一旦幼虫长大到能吃较粗的食物时,它的敏感期就过去了,它对光不再敏感。这种本能完全消失了,荡然无存。它不再特别被光线所吸引。这种敏感期的有效的时刻过去了,幼虫沿着不同的道路去寻找其他的生活手段。同样是这只幼虫,过去具有如此贪婪的食欲,现在迅速改变而表现出另一种对斋戒的苦行僧的积极的敏感。通过不同的敏感期内的不同的生长活动,虫最终化成了能靠双翅飞翔的美丽蝴蝶。
我们知道,蜜蜂的幼虫都要经过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的雌幼虫都可能成为蜂皇。但这个蜂群只选择一只雌幼虫作为蜂皇。工蜂为她准备一种称之为“蜜蜂食料”的特殊食品。被喂了这种美食之后,这个被选中的雌幼虫就成为这个蜜蜂群体的蜂皇。至于她如何变成蜂皇的,是她必须有贪婪的食欲这种敏感性,通过暴食长成一只蜂皇。
这些例子可以使我们意识到儿童发展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儿童体内含着生机勃勃的冲动力,由此使他产生惊人的举动。这种冲动是来自于本能的,成人无法影响他的本能。但是,如果儿童不能根据他的敏感期的指令行事,一种自然征服的机会就丧失了,而且是永远的丧失了。儿童是怎样从一无所知到适应于这个复杂的世界的呢?他们怎样辨别事物,并通过不可思议的手段,在没有教师而仅仅依靠生活的情况下,毫不疲惫和愉快地学会一门语言,并掌握了它的所有细节的呢?而一个成人适应一个新的环境,学会一门他感到沉闷乏味的新语言却需要不断的帮助,并且永远也不可能像儿童掌握自己的母语那样完善地掌握这门新语言。
儿童是在他的敏感期里学会自我调节和掌握某些东西的。儿童在敏感期内对接触外界充满了兴趣。在这时期,他们轻松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动和激情,每一个成就都表明他们力量的增强。因此,我们常会看到很多儿童对玩弄似乎不知疲倦或者对某件事情能长久地进行,似乎他们体内充满了能量。
儿童生长中涌动着不断出现的敏感期,敏感性就象潮水一样一个潮头一个潮头地次序涌来。在一种稳定的节律中,儿童从一种征服到另一种征服,由此构成了他的欢乐和幸福。正是在这种纯洁心灵的火焰中,火焰燃烧着无息无止,人的精神世界的创造性工作渐趋完美。另一方面,当这个敏感期消失之后,经过思维的过程、主观的努力和不倦的研究,智力的成果表现出来了。但是父母要注意儿童情绪在此间的变化,如果儿童变得紊乱乖戾,说明他的正常生长受到了障碍,而自己不能排除。目前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中烙上去的。
迄今我们并不怀疑这种发现,也就是说,并不怀疑这些特性的获得;而且,长期的经验使我们注意到,当儿童生气勃勃的活动遭到外界障碍的阻挠时,儿童会有强烈的反应,表现出哀伤。由于用大于理性世界的逻辑无法解释孩子本能刺激下的活动,于是人们则认为他们“瞎想”、“任性”或“发脾气”。我们也注意到某些“发脾气”的方式会更加恶化。这就表明,存在着一种继续产生影响的原因,显然,对此我们还必须找到一种治疗的方法。
敏感期导致的孩子脾气的不可理解是短暂的,而且只是孩子生气的可能原因之一,因为也许是父母的态度使小孩情绪恶化的可能是存在的。“瞎想”对在敏感期里所获得的那些倾向并没有留下永久的印痕,但它们会产生一种负面影响,阻挠儿童心理的成熟。
人们时常可以看到,儿童在经历了一种似乎是病态的激动不安状态之后突然变得平静了。儿童在敏感期发脾气是他们的需要未得到满足的外部表现,表现了对某种危险的警觉,或感觉到某些事情处置不当。只要有可能满足需要或消除危险,这种外部表现也就随之消逝了。因此,我们必须寻找隐藏在儿童每种任性背后的原因,因为这些原因就是我们应知而未知的东西。
□培养儿童的观察力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从外部事物所得到的印象似乎是敲响我们感官的大门,而且我们是在不断地被外界的新奇所惊奇着的。然后,这些印象在心里一旦形成,通过相互间的逐渐联合,便结构成一系列的组织知识,于是智力得以构成。
有句老话:“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于感觉的”它假设儿童在心理上是被动的,任环境摆布的。它把儿童当作一张白纸,完全被动地与世界沟通。
世界上很多国家极其重视儿童教育的环境问题,因为他们并不认同以上心理学的观点。他们强调儿童内在的敏感性。儿童有一个敏感期,这个敏感期几乎持续到5岁,并使他能以真正惊人的方式从环境中吸收印象。儿童是一个积极的观察者,通过感官吸收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什么都照单全收。一个真正的观察者是在一种内在的冲动,一种感觉或特殊的兴趣的支配下而行动的,儿童也正是这样与世界相处的。每个人只能看到一个物体的一部分,就是说他是根据自己的情感和兴趣来看它的。因此,同一物体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着。詹姆士写道:“如果你对这一套新衣服极其满意,你就会开始注意其他人的这种衣服,这样,就有丧生于车轮之下的危险。”
有人可能会问:“儿童凭什么来进行选择?”显然,不可能存在外部的刺激用来引发儿童的兴趣。儿童始于一无所有,并独自向前发展。这是儿童的理性,敏感期就是围绕着它转的。这种理性的过程是自然的、有创造性的,像一个有生命的东西逐渐渐地发展,靠从环境中所获得的印象来获得力量。
理性就是儿童选择的凭借。各种印象被梳理排列起来为理性服务,儿童吸收他的最初的印象来扶助理性。我们甚至可以说,对这种印象的吸收儿童是如饥似渴,甚至是贪得无厌的。正如我们都知道的,儿童会被光、色彩和声音强烈地吸引住,并因此感到极其快乐。很明显,儿童的精神状态值得我们尊重和给予帮助。儿童从一无所有开始,发展他的理性——人的特有品质。这条规律在婴儿诞生的最初已经发生作用。
举一个例子:一个出生只有4个星期的婴儿,从未被带出过他出生的那幢房子。一天,一个保姆正抱着这个婴儿,这时,这个婴儿同时看到他父亲和碰巧住在同一幢房子里的他的叔叔。这两个人身高差不多,年龄也相仿。这个婴儿吃了一惊,害怕看到这两个人。只要在这个婴儿的视力范围内,他俩一直分开,一个到右边,一个到左边。这个婴儿转过头来看看一个,对他凝视了一会儿,突然笑了起来。
但是后来,他突然变得忧虑起来。他迅速地转过头看着另一个人。他重复地把头左右转动好多次,脸上交替地显示出忧虑和宽慰,直到他终于认识到实际上有两个人为止。这两个人是这个婴儿曾经看到过的惟一的男人。他们俩跟他在不同的场合玩过,把他抱在怀中,充满深情地跟他说话。这个婴儿终于认识到,有一个人与他的母亲、保姆和家里的其他女人不同,但他从来没有看到过两个男人在一起,他断然认为只有一个男人。当他突然遇到两个男人时,他就变得警觉起来。
他从周围混乱的环境中分离出来了一个男人,然后当他遇到另一个男人时,他发现了自己的第一个错误。
婴儿从一诞生就存在着精神生命,如果们们不懂这一点,就不能在这儿童获得更多意识的过程中帮助他。
□敏感时期儿童的感知印象
当成人粗暴地打断儿童的思维或企图分他的心时,就可能阻碍这种内部的艰苦工作。一个6个月的儿童正坐在地板上摆弄一只枕头。枕套上饰有花和儿童的图案,他正兴奋地闻着图案上的花和吻着图案上的儿童。一个照管他的女仆,没有受过什么教育,认为他如果能闻和吻其他的东西也会高兴的。于是,她急忙给这个儿童拿来许多东西说:“闻这个!吻这个!”结果呢,儿童的心灵被搞乱了,因为它正处于组织自我的过程中,通过识别图象并把它们固定在记忆中,由此幸福而平静地进行内部构造工作。
人们只知道顺着自己成人的逻辑去随便任意地打断孩子的所做所为来完成自己的决定,却不知这可能压抑儿童的基本欲望。
另一方面,儿童保留他所得到的清晰印象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只有当这些印象清晰,并且对它们进行了区分之后,他才能形成自己的智力。
一位儿童营养专家开设了一个诊所,诊所在儿童食物方面必须考虑个人因素。他发现,至少在儿童达到一定年龄之前,还没有一种东西能替代可给予所有儿童的母乳,因为食品对儿童是因人而异的。他的诊所无论在形式上或审美上都是一个典范。他的方法对6个月以下的儿童产生了极好的效果,但对6个月以上的儿童就失败了。一些贫困父母的孩子并没有像那些住在诊所里的儿童那样在6个月以后表出失调的症状。经过反复的观察,教授终于认识到,6个月以上的儿童“由于缺乏心理的营养而引起厌倦”。教授于是为他们提供心理上的安慰——带他们到新奇的地方去散步,增加娱乐活力,于是,他们恢复了健康。
大量的实验已经表明,1岁以下的儿童能对他们周围的环境获得十分清晰的感知印象,以至于能从图片中认出它们。但是,婴儿记住了这些印象,他们马上失去了对环境的兴趣。
□儿童细节敏感期
从出生后的第二年开始,儿童由于已建立了对色彩的印象,于是变得不太关注色彩了,转而对我们不注意的小物体感兴趣了。父母常发现孩子开始喜欢玩扣子、棋子、盖子等细小的事物,这是因为他们的兴趣点转移到了意识边缘的不起眼的事物上。
一个15岁的小孩常在她的花园里大笑不止,这使我非常吃惊。她坐在平台的砖块上,处于一种忘情的状态中。附近的一块种着天竺葵的美丽花坛在骄阳下显得十分艳丽。但这个小孩并没在看它们。她的眼睛盯着地上,那里显然没什么可看的。我看到儿童的一种奇特的兴趣,它是那么不可捉摸。我慢慢地走到她身边,仔细地看着这些砖块,并没有看到任何特别的东西。然后,这个小孩郑重其事地对我说:“那儿有一只小东西在动。”经她的指点,我看到了一只实际上跟砖块颜色一样,微小得几乎看不出的昆虫正在迅速地跑动着。激发起这个儿童想象的是一个小动物,它不仅会动,甚至会奔跑!在快乐的叫嚷声中迸发出一种好奇心,叫嚷声远远高过这种小孩寻常的声音。
有一次一个差不多同样年龄的小男孩给我留下了相似的印象。他的母亲给他收集了很多鲜艳的明信片让他玩。这个小孩对这些收藏品似乎很感兴趣,拿来给我看。他用稚嫩的语言对我说:“吧—吧”,即“汽车”。我知道,他就是要我看汽车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