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解放一江山
3838700000006

第6章 七战七捷战苏中(1)

苏中战役对于战争全局应起战略侦察的作用。国民党军队气势汹汹地向我军打来了,其战略意图和部署,作战行动和手段,以及战斗实力等等究竟怎么样,都需要摸一摸。在前部打仗,可以迫使蒋军提早实行战略展开,从而便于我军进行战略侦察。

一、粟裕定大计

1946年上半年,国民党军队继续在许多地方向解放区进攻,同时美国用极大力量运输和装备国民党军队。到了1946年6月底,******和他的美国主子认为已经有了充分准备,可以在3至6个月的时间内消灭全部人民解放军,便于6月26日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就在内战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即1946年6月6日,****中央指示华中军区:“日前我们的方针是力争和平,但你们的工作必须是一切都准备打。”6月中旬,中央又指出:“观察近日形势,******准备大打,恐难挽回。”

鉴于敌人大举进攻在即,党中央、******迫切需要制订我军的战略方针。6月22日设想了一个南线作战的战略计划,请刘伯承、******、陈毅等同志考虑。这个计划,是在全局破裂,国民党军向我大举进攻时,我山东、太行两区主力实行外线出击,向南作战。计划要求,我太行区的部队以豫东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集中主力尽可能夺取陇海路沿线南北十几个县城,要着重在野战中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相机占领开封;山东野战军则以徐州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集中主力配合苏北部队攻取津浦路徐蚌间以及陇海路黄口、徐州段的各点,着重调动徐州之敌并在野战中歼灭之,相机占领徐州。而我华中主力须对付江北之敌,予以配合。还考虑在形势有利时,两区主力南渡淮河,向大别山、安庆、浦口前进。这个战略计划,同后来我军实施的内线歼敌的防御方针不尽相同:其战略意图是布外线出击中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建立和扩大新解放区,保卫老解放区,并保障中原新四军第5师的安全。

中央为了实施太行、山东主力向南出击的计划,6月26日指示华中分局,应以一部在苏中吸引并牵制通(南通)扬(州)线上之敌,要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和政治委员谭震林率领不少于15个团之主力部队,兵出淮南,与山东野战军主力配合,一举占领蚌埠、浦口间铁路,彻底破路,歼灭该地区之敌,恢复淮南(3、4分区),准备打大仗,歼灭由浦口北进之敌,并限于7月10日以前完成一切准备,待命攻击。新四军军部根据这个指示,于27日命令我华中解放军主力西进,集中于六合、天长之间整训。

以上筹划的一场大战,对未来的战局发展关系至大。华中分局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可能产生的各种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于6月29日向中央和陈毅建议,在第一阶段中,华中野战军第1师和第6师仍留苏中解决当面之敌,改善苏中形势与钳制敌人;待山东及太行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后.这两个师再加入蚌埠、浦口线作战,完成第二阶段任务。粟裕等人提出上述意见的理由是:

第一,淮南地区人口仅130余万,抗日战争后期,该区环境比较安定,转入战时状态需有一个过程。战争初期,我华中野战军主力如在淮南作战,不仅粮草需由苏中供给,就连支前民工亦需由苏中补给。主力部队开到,加上民工、干部,每天至少需要粮食10万斤,两三个月的粮食将达数百万斤,其他军需供应也相当繁重,将给初期作战带来很大困难。

第二,苏中当面有敌军9个旅,如我华中主力西进,留守部队难以担任箝制任务,该区有被敌迅速占领之极大可能。苏中地富人稠,人口900万,占华中总人口的2/5,粮食亦占华中总产量的2/5,沿江商业繁盛,税收占华中一半,这些都是支援战争的巨大力量,一旦沦入敌手,就为敌人所用。而且苏中地近京(南京)沪,如不战而弃,政治影响也不利,第三,淮南之敌有第5军,整编第74师1个旅也在淮南(另2个旅在南京,一打起来势必北渡淮南)。这两支部队是蒋军五大主力之二,加上淮南其他敌军,兵力较强。相对说来。苏中之敌较弱。

军委对粟裕等人建议极其重视,次日复示华中,部队继续隐蔽于待机位置,听候安排。

就在这时,军事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7月初,中央从各方侦悉:胶济、徐州、豫北、豫东、苏北的国民党军队可能同时向我军进攻。于是指示华中军区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

确定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这是战争初期中央军委对原定战略计划的一次重要调整,对于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苏中战役,就是在中央调整厂的战略计划指导下发起的。在苏中战役的实施过程中,中央军委密切关注战局的发展,多次就战略方针有关问题征询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军区的意见。苏中战役在战争初期起着战略侦察作用,并对中央调整战略方针起着实践检验作用,这个情况将在叙述战役过程中逐步提到。

敌人进犯苏中解放区的企图,是首先攻占我苏中南部地区,然后在淮南及徐州之敌的配合下,进占两淮,速战速决,一举占领我苏中、苏北。当时我苏中有第1师(2个旅6个团)、第6师(2个旅6个团)和地方武装改组的第7纵队(4个团)、第10纵队(3个团),共19个团,约3万余人。敌人兵力为12万。

敌我兵力对比十分悬殊,求胜并非易事。但是,敌人有两大致命弱点,就是丧失人心和骄傲狂妄。敌人以为我新四军江南主力北撤是打了“败仗”,同时停战期间又侵占了我一些地区,更以为我可欺,加之受其高级将领的欺骗宣传,以致盲目地以为我军不堪一击。“骄兵必败”,这是蒋军的一个致命弱点。

对于敌人的大举进攻,粟裕这位著名的军事家选择了江都至如皋一线,也就是苏中解放区的前部地区作为初战的作战地域。选择在根据地前部地区作战,似乎不符合我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通常实行的诱敌深入传统战法。粟裕认为诱敌深入并不是目的,而是歼灭敌人的一种手段。传统战法的运用,须在总的战略方针指导下,从当面的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特点,着眼于发展。这,正是粟裕的高明之处。选择解放区前部地区作战,粟裕主要是基于下列考虑。

华中解放区是抗日战争中广大军民浴血奋战的结晶。经过日军无数次的“扫荡”、“清乡”,我军都坚持下来了。面对******的进攻,如果不打几个胜仗就放弃大块土地,这对党政军民都是不好交代的,对士气民心将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

华中对于迎击蒋军的全面进攻是有准备的。但是不能不注意到,停战协定签订后,华中出现了为时半年的相对和平局面,和平麻痹思想在某些地区有所滋长,战争的准备工作并不平衡,需要一个时间完成各项转变。而且,大量具体的工作,如坚壁清野,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民工的进一步动员组织等等,要到敌情大体明了、作战任务大体确定之后,才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当时土地改革开始不久,为了保证这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工作的进行,也需要在苏中根据地前部地区作战来掩护。

苏中战役对于战争全局应起战略侦察的作用。国民党军队气势汹汹地向我军打来了,其战略意图和部署,作战行动和手段,以及战斗实力等等究竟怎么样,都需要摸一摸。在前部打仗,可以迫使蒋军提早实行战略展开,从而便于我军进行战略侦察。

当然,战争不是一厢情愿的事,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有没有条件。粟裕经过认真的思索,认为战争初期在苏中解放区的前部作战又是完全有取胜的条件:

首先,苏中解放区前部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同日、伪、顽长期争夺的主要地域,日军投降后,又遭到蒋军的不断进攻和蚕食。这一地区的广大群众经过长期战争环境的锻炼,具有顽强战斗的传统和丰富的作战经验。同时,这个地区物产丰富,粮棉丰足,人力众多,水运便捷,支前工作也很健全。这些都是初期作战良好的战场条件。反之,苏中纵深地区狭小,海安以北就是水网,海安东北人口稀少,土地贫瘠,地形条件,支前力量,都不如前部地区。

其次,华中主力部队第1、第6师在这一带打仗时间较长,对民情风俗、地形道路十分熟悉,第7纵队更是由这个地区的地方武装改组的,在这一地区打仗,如鱼得水。

再者,从战役上来说,强和弱是辩证的,强敌而未展开,虽强犹弱。战争初期,我以大块解放区为依据,乘敌人正在实施战略展开之际,在前部地区予以打击,可以打乱其部署,暴露其弱点。何况战争初期,敌人恃强,以大军向我进攻,以为我必不敢撄其锋,我军恰恰在此时此地主动向其反击,必可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现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对我有利,先在苏中解放区前部地区打几个胜仗,是必要的,也是具备了条件的。于是,粟裕迅速定下决心,在苏中前部地区作战。

一战一捷

作战地区选定之后,就是选择打击目标和确定反击时机了。

蒋军即将向我大举进攻,我军在海安、如皋一线严阵以待。7月10日,我军已确悉蒋军将在三四天内分4路向如皋、海安大举进攻:整编第49师从南通北犯如皋;整编第83师从泰兴、宣家堡,整编第99旅从靖江,两路合围黄桥,然后配合第49师会攻如皋;整编第25师148旅从泰州东犯姜堰,得手后,这几路敌人将会攻海安。整编第25师另外2个旅在扬州待机。如我初战失利,他们可能沿运河北犯邵伯、高邮。蒋军还有2个整编师(第21师和第65师)在江南待命,准备随时加入战斗。

这时,我军究竟是等待当面的敌人向我发起进攻后再打,还是先机制敌,进攻敌人的出发地为有利?粟裕作了认真考虑:

第一,敌4路人马向我分进合击,他们在各个进攻出发地的时候,彼此间隔还比较大,越接近如皋和海安就越靠拢,相互策应越便捷,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我军就很难将其分割包围,歼灭其一路。我主动进攻敌人的出发地,可以打乱其部署,寻歼其一路,造成有利于我机动之局面。

第二,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必须准备在短期内连续作战,第一次战斗要为后来的作战创造条件。这一地区在停战期间,不断遭到敌人的蚕食,战场已比较狭窄,先在适当地区打一仗,歼敌一部,可以为后来的作战开拓战场。

主动进攻敌人的出发地,是否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否!5月下半月,敌军已侵占我东北的四平、长春、永吉,6月,敌人又集中30万大军对我中原第5师发动了围攻,已经打响了全面内战的第一枪;而在华中方面,自从停战令生效以来,国民党军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对我解放区的蚕食,宣家堡、白蒲等大片地区,都是停战令发布之后国民党军违约侵占去的,衅自彼开。“来而不往非礼也”,我军给予敌人以反击是顺理成章的。

对于敌人的几个进攻出发地,粟、谭作了如下的分析和比较:

泰州之敌,离我海安较近,踞我侧背,对我威胁较大。但泰州是中等城市,难以迅速攻克。若围攻其前出据点,求歼援敌,这一带地形又不利,从泰州直到海安,是水网地区,大兵团很难行动,而且每个村庄都有水圩子,易守难攻。打这一路如不能速决,南通、靖江方向的敌人将乘虚而入,占我如皋、海安。

东南方向的南通、白蒲一路,距离较远,如我远出寻歼该敌,泰州、靖江的敌人必然会3路并进,可能很快突破我阻击阵地,威胁我海安、如皋。

粟、谭认为,只有打宣家堡、泰州这一路最为有利。如前文所述,宣家堡是停战令生效后敌人违反协议侵占的,泰兴城是停战协议即将生效时被敌人强占的,反击这两点我在政治上更为有理。而且,敌人占据不久,民心不顺,情况不熟,虽然临时赶修了一些工事,但远非南通、泰州可比。打掉了这一路,泰州和南通之敌的间隔就扩大了,我军可以转用兵力,连续作战,打开局面。这一路敌是整编第83师的前出部队,只有2个团,比较孤立、分散,利于我同时分别歼灭。

整编第83师是蒋军嫡系部队,美械装备,美国教官训练,抗日战争后期曾作为远征军到过缅甸作战,战斗力较强。但这个部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骄傲,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我军敢于主动向他们攻击,并且到他们的进攻出发地去打。

7月10日,粟、谭定下决心,集中第1师、第6师、第7纵队于宣、泰地区,只用第1军分区的部队监视和阻击可能由白蒲北犯之敌和由泰州东犯之敌。宣家堡、泰兴两地各驻敌军1个团,我军各用1个师(2个旅6个团)的兵力去打,形成了与敌人6:1的兵力优势,而且这2个师都是久经战斗锻炼的老部队,第7纵队(4个团),是新由地方武装升级编成的纵队,土气很高,求战心切,粟、谭将其使用于次要方向,攻击佴家庄之敌。

初夏的早晨,清风徐徐,微露沾衣。战土们早操已经结束,店铺还没开门,古老的小城如皋显得十分宁静。正洗着脸,值班参谋来通知1师副师长陶勇,华中野战军司令部要他和王集成副政委立即到海安去开会。

“是作战会议吧?”陶勇和王副政委不约而同地猜测说。

在作战会议上,粟裕司令员首先传达了党中央的指示。粟裕说,毛主席已经拟定了我军在南线迎击敌人的战略计划。要求华中、山东两支野战军首先在内线给进攻之敌以有力打击,取得政治上的有利地位和对敌作战经验,看出敌人的弱点,然后山野、华野主力分别由淮河以北、以南的津浦线出击,配合自徐、汴间向南出击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大量歼敌,在战役指导上,****中央和毛主席特别强调了“避免勉强的、无把握的作战”,“力戒急躁,避免浪战”。

谈到作战信心和任务时,粟裕司令员说,在我们面前有一连串问题:敢不敢打,怎么打,战役指导上要求我们有那些改变……这些,我们都要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在实践中逐渐取得经验,切实加以解决。现在,敌人是3路而来,拉开架子要和我们拚消耗。我们恕不奉陪,专打它一路。问题是打两翼还是打中间?两翼嘛,是泰州和南通坚固筑城,对我军不利。中路敌人虽占泰兴、宣家堡半年有余,但我们群众条件好,对我军是有利的。这是初战,必须打好。

经过讨论,具体部署也就确定了:第1、第6师各6个团担任歼灭中路敌第19旅的2个团,第7纵队3个团在北侧监视西路之敌,第10纵3个团在邵伯牵制敌第25师。粟裕司令员又把这个部署明确了一下:敌人12万人马进攻我们3万多人,是4打1,我们这么一来,还了它个6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