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解放一江山
3838700000033

第33章 一江山岛登陆战胜利后的反响(3)

经张爱萍将军回忆,这次答记者问,主要是根据记者提出的问题介绍了一江山战役作战的主要经过。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问题:

一一我系首次三军联合作战缺乏经验,只能从自己实际出发,如先夺制空、制海权;

——在陡崖峭壁登陆战斗的特点,即与滩头登陆之不同:

——在轰炸一江山的同时,轰炸大陈本岛,摧毁敌一切有线、无线、雷达通信联络,截断其与台湾的联系,使登陆一江山战斗结束或基本结束,台湾才知我军对一江山登陆作战;

——气象工作者作出了极大贡献;

——战前隐蔽准备等等。

此外,当记者要求去大陈本岛和一江山参观时,张司令员告其那里遍布美制塑料小地雷,并将缴获的原在大陈本岛周围布设的小地雷2个送记者。记者大大赞扬张司令员的高度指挥艺术和战斗大获全胜,讥笑美军惊慌不敢应战……。

2月25日,驻守南麂岛的蒋军突击第6大队,在我人民空军轰炸下,被迫弃岛撤逃。至此,浙江沿海所有岛屿即告全部解放。

从此,我南北海运商船在浙江海域通行无阻,万只渔船安全出海作业,沿海及全国人民热烈欢呼人民解放军取得的重大军事胜利。

2月26日,《人民日报》对蒋军从南麂山列岛撤逃时的狼狈相作了如下报道:“国民党军从南麂山列岛撤逃时出现一幅可憎的狼狈相。大沙岙是岛上国民党军撤逃时的起航点。蒋军在撤逃时,把这个有30多户居民的村庄烧成一片焦黑色的灰烬。在大沙岙西面的广场上堆积着国民党军来不及带走的各种军用物资:几千袋水泥和几百捆铅丝及修筑副防御工事用的铁蒺藜等。

广场南面堆满了拉铁丝网用的木桩和铁桩,西南角上全部是标有美国标志的汽油桶和白铁皮、屋架、玻璃、螺丝钉,以及建筑活动房子用的二三百箱材料。

还有敌人准备在路上吃的印有“携带口粮”字样的好几百箱干粮。

在广场东面三四百公尺方圆的大沙滩上,散弃着白色的碎饼干、被海水泡成了浆糊的纸筒装的挂面和军用棉衣、棉被、铁锹、洋镐以及各种罐头、油瓶、酒瓶等。海面上还漂浮着国民党军的军帽。

在通向码头的公路上,狼藉着国民党军遗弃的各种炮弹、子弹、手榴弹。码头上还乱扔着睡觉用的草席和灭火机、收音机、收发报机、救生衣,以及炮兵瞄准用的标杆,观察用的炮队镜等。一艘搁浅了的登陆艇,他们也不敢等到涨潮时开走,而急忙用炸药把它炸毁了。附近还有好几门机关炮的残骸和四门高射炮,在一门炮身已被炸断的高射炮上,放着准备炸毁其它部分的炸药,雷管还没有拉火。

国民党军狼狈逃命时还急促地破坏了许多物资。他们来不及带走的汽油,有的把油桶炸毁了,有的把油桶钻了洞,使汽油漏光了。国民党军还把大量的豆油全部倾倒在大沙岙地面,面积约有30平方公尺的一个土坑里”。

浙江沿海岛屿全部解放后,我军重点逐步转移到对福建沿海之敌斗争。

这次一江山岛三军联合登陆作战成功,实现了军委关于解放浙、闽沿海岛屿“由北向南”的战略意图——即从小到大,从实践中训练和锻炼部队,为解放大陈、马祖、金门及台湾创造条件。

战后,为了及时总结我军首次渡海登陆作战的经验,根据军委指示,1955年3月6日,华东海军在上海水电路1号召开了一江山岛参战的陆、海、空部队团以上干部(福建军区军以上干部)经验交流大会。华东海军司令陶勇主持了会议。战役总指挥张爱萍到会,并讲了话:“……我军解放沿海诸岛,特别是解放一江山岛的战役,是第一次组织实施陆海空联合登陆作战,当时,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这个仗怎么打?我们没有照套苏军的条条框框,也没有按照欧美那一套,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经过周密的筹划、计算,确定了自己的打法,结果打胜了……”。

我应邀参加了这次大会。记得,我们陆军代表都住在上海大厦。会议开了11天。三军参战指挥员从不同角度,总结了首次三军协同作战的经验,我们有不少同志只能做书面发言。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此次战役规模虽小,但参战兵种齐全,组织指挥困难。战斗胜利后,我国人民扬眉吐气,国际反响强烈,历史与现实意义十分深远。该战役并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有明确的战略意图。我首次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是在中央军委和******主席亲自关注下的一次战役行动,是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配合我国政治、外交对斗争——针对美、蒋《共同防御条约》对一个“弹丸之地”一江山岛小试“牛刀”。正如中央军委电示第三条所指示的:“从小到大、从实践中训练和锻炼部队,为解放大陈、马祖、金门及台湾创造条件”。

二、是个战役的组织机构。他组织了华东军区浙东前线指挥部并任命该军区参谋长张爱萍为总指挥,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并下设“海前指”、“空前指”、“登陆”后方联合勤务部及政治工作组。由兵团和军的单位两级指挥员任正、副指挥,直接参战部队1万余人。为了防止美军可能参与干涉,并有20军大部、12军、22军、公安16、17两个师等驻浙部队为总预备队。其规模非同一般……。

三、是战术式的登陆。这次一江山登陆战,直接登陆部队只有4个加强步兵营3700人。而登陆工具是“土洋结合”,以临时征用部分民船不须换乘直接登陆。而作战对象,系国民党地方杂牌部队——第4突击大队等1000余人,但战斗力较强。也正如张爱萍司令员所指出的: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从实践中摸索出一套“中国式”陆、海、空联合渡海登陆作战的方法。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一江山岛战斗胜利后不久,浙江沿海岛屿全部解放。证明张爱萍论断是正确的。

在会议结束的前天,会议代表还参观了3月15日开幕的“上海苏联展览馆”,晚上观看总政话剧团演出的“万水千山”。

同年5月底,经中央军委批准,为完成解放金门、马祖的作战任务,华东军区组建福建前线指挥所,下设空军“前指”和海军“前指”和“登指”,统一组织准备与战役指挥机构。叶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皮定均、聂凤智、彭德清任副司令员,王德任参谋长。(不久,石一宸和周桂生先后调福建军区任副参谋长和后勤部长)。

张爱萍同志调北京任副总长后,仍分工主管福建沿海岛屿作战的准备事宜。后来又多次举行过较大规模的三军联合演习,均因情况变化,未能实现这一意图。

1955年11月间,******主席视察上海黄浦江时,在“港申”号轮船上对华东军区海军副司令员彭德清说:“一江山岛登陆作战,打得很好!我军首次三军联合作战是成功的。”是对三军参战指战员的最高评价。

三、一江山战役的胜利鼓舞了全国各条生产战线

一江山岛三军联合登陆作战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开展我海上运输及为渔业生产安全创造条件”。

1954年5月的东矶列岛作战任务也是“为了巩固我浙东海面石浦一海门之间交通运输和渔业生产的安全”。这表明我军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保卫人民利益的坚强卫士。

在这次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以前的浙东海上航运及渔业生产状况是什么样子呢?

我们从1955年3月15日《人民日报》第二版上,记者金凤的“和平的航行”一文报道中,可以知道个大概。

她是1955年2月24日,在浙东海门港随着装满稻谷种子支援安徽灾区的“解放”号货轮访问的。这时,大陈岛敌人刚刚撤逃1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