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之所以高速发展是因为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吸纳新的人才和新的知识,这就像雷锋一样,把学习当做人生的主旋律。一名员工想要突破自我,无疑需要运用大量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用知识的力量将自己变成一名优秀的雷锋式员工。
像雷锋那样,把学习当做前进的动力
“学无止境”是人类不断进步的真实写照。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创造奇迹是因为在不断的学习中领会到新本领,曾经那个天天学毛主席语录的雷锋就是我们学习的原动力。
雷锋说过:人一定要有挤劲,要做一个 “螺丝钉”,这是因为他明白,一个团队或是企业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工厂,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中才能更完善,而学习就是整个“工厂”运作下去的一个原动力;环境则是这个“工厂”内部的硬件设施,这就与“适者生存”的法则相互结合到了一起。所以无论是一个人或是一个整体,都需要不断的去学习,才能更加的完善,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同样的道理,在一个企业内,只有所有人都不断的学习,才能让整个企业更完美的运转起来。我们可以这样想象,如果一个企业的CEO是一个“发动机”,那么领导就是一个个“部件”,而员工就是其中的“螺丝”。只有将这三者完美的结合起来,整个机器才会运转起来,对于员工来说,当所有的“螺丝”都生锈了或是“伪劣”的,那么整个机器也会彻底瘫痪,变成一堆“废铁”。而且不要忘记的是,一个“机器”是由无数个“螺丝”为结合点而组成的。
我们也许会有这样的想法,是不是某个人或是某个小的群体不学习并不会影响整个大的“机器”运转呢?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当一个人或是一个企业内的员工不上进、不学习的话,他会有一个小的蝴蝶效应去影响他身边的人,如此扩散下去,就会形成一个大的恶循环的蝴蝶效应,是不是在危言耸听呢?其实这样说并不为过,我们可以从实践中总结出来,人之所以会成为“金字塔的顶端”就是因为在不断的学习。同时,这也印证了雷锋的一句话: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联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
当然,说到学习,雷锋就是一个最好的榜样,他无时不刻的都不会忘记学习,让自己充电,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是值得个人效仿的精神。无论时代或是时间怎么变化,我们都应该谨记雷锋的那种刻苦学习的精神,让自己不断的成长起来。就拿企业内的员工来说吧,学习可以让一个员工更加熟悉当前的工作,也会获得大量的相关知识,这在以后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员工的工作质量以及他的工作精神。
一个抱有学习心态的员工,他会不耻下问,会像雷锋一样融入到整个企业的内部文化中,同时也会让周围同事产生效仿心理。那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好的效果呢?这是因为当一名员工抱有学习的态度后,他不会产生骄傲的心态,也会更加的平易近人,而且对于别人来说也会更加的尊重,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学会,所以不会自傲的认为自己就是最优秀的员工,如此一来,这样的员工肯定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在不断的前进中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学习是人生中最充实且能有所收获的劳动。”每当有人问到从深圳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的陈德时,他都会以这种既简单而又颇有感慨的话语回答别人。同时,这句话也正是他在深圳近九年的打拼经历的诠释。
那是2001年的春天,当王明走在绿荫簇拥的深南大道时,他不禁仰望眼前的这些摩天大厦,看着映入眼帘那目不瑕接的车水马龙,那时的他,似乎很清楚,他离想要的美好生活的差距。但他没有徘徊与退缩,他与千千万万的来深建设者一样,一头扎进了充满活力与挑战的奋斗大潮中。
对人诚恳与为人勤劳,凭着这一优点,他在深圳找到了第一份工作,那是一家科技公司,他就职于行政部门,当时他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不断的强化计算机操作水平。尤其是在周末的时候,别的同事们都出去玩的时候,他却参加计算机的培训。正所谓是天道酬勤,这让他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很快就上升到一个比较好的水平。
另外,具有较好文笔的他在《深圳商报》、《南方都市报》、等报刊上也屡有文章发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让他在第一家科技公司通过学习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能力,等到了2004年的秋天,在通过激烈的竞争后,王明跳槽到了第二家高科技企业,并就职于人力资源部门任经理助理。而这对于王明来说,无疑是一个较高的起点与平台,同时,高起点也意味着需要更高的能力与知识来支撑。
如此一来,王明的学习之步再次的展开了, 2005年的开春,在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培训后,王明参加了全国统考的职业资格考试,并以那届最高分考取了人力资源的高级资格证书。当红色的证书发到他手中的时候,他终于喜笑颜开了,因为这是他坚持学习收获到的成果。而这一刻他再次的确定了自己对于学习之路要坚持地走下去的决心。
2007年的春天,他再一次吹响了学习的号角,报读了深圳广播电视大学。三年的时间里,他以坚强的毅力坚持不断的学习,除了特别的原因外,三年下来他几乎没有缺过一堂课。也正是这份执着,使他成为第一批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学生,并获得优秀毕业生的光荣称号。
如今王明已经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发挥着他的聪明才干。回首自己一路走来的学习经历,他感慨万千:学习永远是我们前进路上的动力源泉。
正如雷锋一样,他除了留给我们乐于助人的精神外,就是那种不断学习进取的精神了,而这也可以说是他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学习可以让一个人不断的成长,也会让一个人成为一个团体中的亮点。而在企业内,员工也应该像雷锋同志一样,通过学习,让自己的技能得以完善,将自己的成就当成一个新的起点,只有这样,一名员工才能不断的成长,最终通往成功的彼岸。
像雷锋那样,明晰学习的目标
西方有一句谚语说: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到哪儿去,通常你哪儿也去不了。同样,一个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人通常什么也干不好。所以,确立一个具体的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清楚地知道自己未来想干什么,是一个人事业有成的前提条件。
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各人自己的历史。至于各人自己的历史画面上所涂的颜色是白的、灰的、粉红的或者鲜红的,虽然客观因素起一定作用,但主观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
雷锋是个有目标、懂得自觉规划事业前景的人。他追赶着社会的潮流,设计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和目标。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被那个时代所选中,成为时代的宠儿、共和国的长子。举凡成功的人,都很清楚自己将来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也清楚“要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所确定的目标。而平庸的人则浑浑噩噩,随波逐流。雷锋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很早就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为自己描绘了一幅职业发展的蓝图。
在雷锋看来,“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各人自己的历史。至于各人自己的历史画面上所涂的颜色是白的、灰的、粉红的或者鲜红的,虽然客观因素起一定作用,但主观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有了这种对人生的明确认识和坚定的信念,所以雷锋能够自觉地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并按照规划一步步地向前进。
“目标之所以有用,仅仅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在雷锋日后的人生转折点上,他都是以自己当初的目标为方向作出选择。他放弃升学、毕业后进城当工人的机会,成为全校唯一一名选择回去做农民的毕业生;他放弃县委机关的公务员岗位,远赴千里之外的鞍钢,做一名钢铁工人;成为生产骨干之后,他再次放弃每月30多元的工资,参军入伍,拿每月6元的津贴。雷锋的职业规划不是应景的说辞,而是切切实实地在朝着规划的目标努力。
有一位主教来到一个建筑工地,询问三位正在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位工人回答道:“正在砌砖。”
第二位工人回答道:“正在砌一堵墙。”
第三位工人回答道:“正在建一座教堂。”
这第三个工人就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人之一:约翰·加尔文。
这就是目标产生的伟大力量。毫不夸张地说,目标是成功的一半。目标代表着对于所期望成就的事业的真正决心。没有目标,不可能发生任何事情,也不可能采取任何步骤。如果一个人没有不断递进的目标,就只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永远到不了任何地方。
哈佛大学曾经作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研究。该研究选择了一些智力、学历、环境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表明,27%的人对于未来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3%的人则有着很清晰的长期目标。25年后,那些有清晰的长远目标的人,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当中不乏成功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那些有清晰的短期目标的人,多数成为各行各业中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那些有较模糊目标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那些完全无目标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很不如意,常常失业,穷困潦倒。
西方有一句谚语说: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到哪儿去,通常你哪儿也去不了。同样,一个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人通常什么也干不好。所以,确立一个具体的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清楚地知道自己未来想干什么,是一个人事业有成的前提条件。
爱默生说过:“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人生如果缺乏一个总的、终极的规划和目的,心灵就没有一个稳固的、宁静的安顿处。如果人生在为无数分散的目标奋斗,灵魂就无所依托。有了目标,你即使在做一件最微不足道的事情,都会变得有意义。有使命感、并且事业有成的人都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明确知道自己事业的目标;二是不断地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像雷锋那样,职业生涯早规划
雷锋很早就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清楚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要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所确定的目标。
雷锋是个很有“想法”的人。小学毕业那天,面对全校师生,他走上讲台热情宣布,他人生的三大目标是:当个好农民、当个好工人、当个好士兵。此后6年的时间里,雷锋始终围绕着自己的目标,不懈追求,而这些理想也逐一化作现实。
为了实现当个新式农民的愿望,他小学毕业便响应政府的号召回到了农村;偶然的机会他成了********的通讯员,又成为一名模范的公务员;当鞍钢到湖南招收青年工人时,他放弃舒适的工作条件和待遇,成为一名学徒工人;当他成为一名技术熟练、深受领导和同事喜爱的推土机司机时,却再次转行,克服极为不利的因素,想尽办法实现了参军的梦想。
目标引领未来,目标激发潜力。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观点,人要成就什么样的人生,取得多大的成就,常常取决于人是否有明确的目标。这正如一艘航船要确定自己的航向一样。
哈佛大学曾经作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研究。该研究选择了一些智力、学历、环境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表明,27%的人对于未来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3%的人则有着很清晰的长期目标。25年后,那些有清晰的长远目标的人,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当中不乏成功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那些有清晰的短期目标的人,多数成为各行各业中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那些有较模糊目标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那些完全无目标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很不如意,常常失业,穷困潦倒。
雷锋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很早就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为自己勾勒出了一幅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蓝图。他清楚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清楚“要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所确定的目标。在以后各个人生关键点上,他都以自己的目标为方向作出选择。所以,人力资源专家孙虹钢认为,雷锋的一生完全是一个自我规划、自我激励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完美典范。
按照职业规划理论,人确立的目标应当现实而富有挑战性。雷锋给自己确立的目标正是符合这个原则。所谓现实,就是说目标一方面要符合个人的能力、兴趣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应当是有益于社会的,为社会所需要的。所谓富有挑战性,就是说目标的实现不应当是轻而易举的,而应当是要经过一番艰苦努力才能达到的。我们看到,雷锋的每个目标都与当时国家和社会需要密切相连,同时,这些目标又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一个目标更比一个目标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激励人生、挖掘潜力的作用。
与雷锋相比,我们很多人,特别是很多大学生所缺乏的就是明确的职业目标。很多人从小学到中学、大学,都是在外界压力的驱使下,本能地随着潮流向前走,没有意识到,上中学、大学,其实都是在为未来进入职场作准备和铺垫,总有一天,我们要离开企业,成为职业人。这就是所谓的目标缺失症。缺失目标的人生,就像是缺失舵盘的航船,很容易随波漂流。面对这种情况,不论你是大一新生还是即将毕业,都不妨问一问,“我毕业后的第一步应当怎么走?”“5年后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10年后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像雷锋那样,用高技能PK高学历
高学历PK高技能,可以说是达者为师。员工不但要学习雷锋那种有学历且还要拥有能力的品德外,还要注重自己的品行,一名具有品德且能力超强的雷锋式员工,是每个领导都希望拥有的臂膀,如果你可以做到这些,那么你离成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