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的丧失、忘我。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一个人摘下了自己的面具,不再试图去影响别人、讨好别人,不再试图去表演,不再受他人的影响。此时,在人的内部、在人的内心也达到了高度的整合,人更接近于一个全身心体验的自我,不再自我观察、自我批判,不再有少年人般的羞怯与忸怩,不再会感觉难堪,不再抑制自身内部的冲动与想法。此时,他变得更有勇气与力量,各种软弱与畏惧变得无影无踪,对于神秘的、新颖的、不寻常的事物不再是防御排斥,而是勇敢地加以探求。这时候他就是一个敢于直面一切的斗士。
道家式的接受与肯定。这里的精髓是顺其自然,是细致入微的观察,是承认现实而不是对现实加以批判。这里的对任何问题的顺其自然的态度,无须施加任何个人的主观意志,施加主观控制反而不好。这种状态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例子来加以理解,比方说大小便、睡眠、性行为,越是紧张、越是试图加以控制,就越是难以进行,而如果能保持一种松弛、信赖的心态,顺其自然,反而一切会顺利得多。在这种时候,我们完全放松,听由身体和头脑引导我们去接触事物的固有性质,不需要努力,不需要自觉的意志和控制,这时候我们会真正地倾听内心的声音,倾听外在世界的声音。
最完美的人
按语:
什么样的人是“最完美的人”?马斯洛告诉我们,他是人类最好的样品,他具备适合这个种的一切要素,他应该是具有发展得很好并充分起作用的人的一切能力,而且没有任何一种疾病,尤其是没有那种伤害主要规定性的、绝对必要特征的显著疾病。这样的人可以被视为“最完美的人”。
坦率地说,“人性”一词究竟如何定义?在理论上和逻辑上都难以把握。这个定义在每个成分上都需要再定义。
马斯洛认为,只有在与人性标准对照时,“好人”才能下确切的定义。同样,这个人性标准几乎可以肯定只是个程度问题,即某些人与另一些人相比则更有人性。
“好人”是最有人性的。那么,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性具有各种各样规定性的特征,每一个特征都是绝对必要的,但某一特征本身在确定人性时又是不充分的。而且,就许多规定性特征本身而言,也只是个程度的问题,并不能完全地、严格地区分开动物和人。
在此,马斯洛发现哈特曼的公式是非常适用的——一个好人的好的程度要看他满足或符合“人”的概念的程度。
就某种意义而言,这的确是一种非常简单的解决方法,而且,这也是我们一直不知不觉地采用着的一种解决方法。比如,第一次做母亲的妇女问大夫:“我的孩子正常吗?”大夫明白她的意思而不深究她的不恰当的用词;动物园管理人员去买老虎,他会寻找“好的”品种——真正有虎性的老虎,即具有所有明确规定的虎性并且发展充分的老虎;当我们为实验室购买宿条猴时,我们也会只选择猴性好的宿条猴,而不要那些怪异的异常的。对于蝴蝶、苹果树等而言,同样也是选择“最好的”。
选择的标准可以这样概括:在规定这个种的一切性质上,这是整个种群中最佳样品、是最成熟的、最没有残缺的、最典型的个体。
在相同的意义上,我们也可以发掘人类最好的样品,这个人具备适合这个种的一切要素,他应该是具有发展得很好并充分起作用的人的一切能力,而且没有任何一种疾病,尤其是没有那种伤害主要规定性的、绝对必要特征的显著疾病。这样的人可以被视为“最完美的人”。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但是,如果还可能有点必须注意的问题的话,马斯洛认为无外乎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碰到的是仲裁的文化标准问题,这个文化标准可以淹没和压倒生物心理学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我们要面对驯养的问题,即要面对人工的和受保护的生物问题。在此,我们必须清楚,人在某些方面也可以认为是被驯养的,尤其是在我们特意保护的那些人身上更是如此,比如,年幼的儿童、脑损伤的人等。
就这个时代的状况而言,文化的力量比人的似本能倾向要强得多,因此,要梳理出人的心理生理学的价值,无疑是一个困难的任务。但无论如何,完成这个任务是可能的,而且这个任务是十分必要的,甚至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研究上的重要问题是“选择健康者”。事实上,这一点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在此,我们所面临的困难是理论上的,即健康的定义和概念化的问题。
人,都有自己的追求,然而,最大、最根本的追求,应该是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我”自己。
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他自己的本性。
一个人除非正处于自己最理想的岗位上,否则,即使所有的生存需要都得到了满足,也必然会有新的欲望和不安迅速发展起来。正如,一位诗人必须写诗,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否则,他始终都不得安宁。
“不得安宁”就是一个人的“内心的冲动”,正是由于这种潜意识的内驱力,把这个人的潜在的才能、智慧、创造力“驱赶”了出来,也把这个人一步步地推上自我实现,成了一个颇具个性的、独特的“我”自己。
“自我实现”是人的一种需要,属于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促使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个人,达到他所能够达到的目标。
采取何种方式来满足这一需要,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或许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人可能想成为一位理想的母亲,有的人可能想在体育上大显身手,还有人可能想在绘画上有所成就,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自我实现需要的明显的出现,通常要依赖于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的满足。
总之,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类中的杰出的人物,他们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人类生活的理想状态。他们优秀而健康、坚强、有创造力、高尚而明智。对自我实现者的研究,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理论上的困难,为“健康”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为“最完美的人”给出一个更明确的标准。
进入高级的世界
按语:
我们许多情感上健康的人所面对的关键性问题是:如何在别无选择的匮乏性世界里生活?换言之,生活在充满了病态、无知、虚假、痛苦、丑恶的现实世界中,如何才能不忘记包含着至真、至美、至善的存在性领域和存在性价值?关于这一问题,马斯洛在阿尔道斯·赫胥黎的《永恒的哲学》、彼德内姆·索罗金的《利他和崇高的成长方式与方法》以及其他有关著作的启发下,为我们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马斯洛认为,情感上健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多种方式来维持和促进他们的内在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许多情感上健康的人所面对的关键性问题是:如何在别无选择的匮乏性世界里生活?换言之,生活在充满了病态、无知、虚假、痛苦、丑恶的现实世界中,如何才能不忘记包含着至真、至美、至善的存在性领域和存在性价值?关于这一问题,有两本书值得我们注意——阿尔道斯·赫胥黎的《永恒的哲学》以及彼德内姆·索罗金的《利他和崇高的成长方式与方法》。
在这两本出色的书以及其他有关著作的启发下,马斯洛提出了下列建议:
以亲身体会验证生活。
不要只将眼光集中在手段上,也要注重结果。
遵从手段的目的性。
远离陈词滥调,追求新鲜体验。
直视你的罪恶,而不是逃避它。
面对你的过去,而不是忘却它。
欣赏自我,善待自我——理解、接受、原谅自己性格中的缺陷,甚至将它视为人性的自然表现而去喜欢它。
以道家的方式遵从规律:包括自然的规律、现实的规律和人性的规律,接受甚至喜欢这些规律。
花一些时间来入静、沉思,“从现实中走出来”,从你的日常境况——当前的恐惧、忧虑、灾祸的预感中摆脱出来。
心静如水,没有喧闹和忙乱,没有任何活动,不走神,暂时忘却时钟、日历、社会、责任、义务和他人的要求。
更好地判断你现在的生活状况,不要总是将它与那些显得比你幸运的人相比。
问一问自己:一个小孩子会如何对待自己所面对的情况?一个天真无邪的人会怎样对待?一个已经没有了雄心和竞争热情上了年纪的老人又会怎样对待?
培养无限可能的信念,去感受赞赏、敬畏、尊敬和惊叹的感觉。
努力发现对于生命的奇迹的感觉,例如,一个小孩子就是一个奇迹,对于一个小孩子而言,“什么事都可能发生”,“海阔天空任其翱翔”。
如果你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越来越自高自大,越来越傲慢,那就想想死亡,或者,你也可以想想其他一些自高自大的人,看看他们是什么样子。
解决匮乏性问题,换言之,不要认为匮乏性世界在与存在性世界对抗时总占上风。
达到更高层次的意识,并使它浮到意识的表面。
匮乏性世界与存在性世界相比,是更加基本的,前者是后者的先决条件,但你不能将两者分开孤立地看待,它们是处于一个整体的不同的层次中,没有必要认为它们是不相容的,事实上,存在性世界的最坚实的基础,就是对匮乏性需要的满足。
刻意体验实验性的慈善活动——如果有时候你不能给自己做点什么,如沮丧和焦虑的时候,至少能对别人有点益处——慷慨地奉献你自己:你的时间、金钱和服务,以帮助别人;为崇高的目标而工作,至少你收入的百分之一用于你认同的慈善活动,这有助于你感觉到自己善良的一面,感觉到自己的美德。
马斯洛还就如何进入诚实世界,提出如下建议:
不要让自己变得对虚假、堕落、腐化、道德败坏熟视无睹,习以为常。
你必须不断地对不诚实的丑恶行为保持敏感——保持一双真诚的眼睛;坚持直言不讳的说话方式;处世朴素单纯。
记住善意的谎言仍是谎言。你不必非要有礼貌地表示同意。在一个令人愤世嫉俗的世界里,做一个好人是没有必要害羞的。
永远也别低估个人对世界的影响力。记得那个著名的安徒生童话吗?是一个小孩子首先发现并叫喊“皇帝没有穿衣服!”而后所有的人都看出来了。
你的尊严和骄傲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隐私和秘密?如果人们总是能看穿你的头脑,任何时候都知道你在想什么,你会有什么感觉?或者,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赤裸裸的你,你所有的隐私和秘密的行为都在别人的注视之中,毫无秘密可言,你又会有什么感想呢?你在这些情况下仍然保持着尊严和骄傲,才是真正的尊严和骄傲。为了获得真正的尊严和骄傲,不要试图借助隐匿行为和其他外在的确认标志。如,制服、帽子、称号、社会角色等。彻底地展示你自己,将你的伤痕、羞愧和罪恶感都表现出来。不要任何人将某种角色强加给你。也就是说,不要因为别人认为一个医生、教师等应该怎么做,你就采取别人的方式去做,从而违背了自己的本意。不要隐匿自己的无知,勇敢地承认它。
最后,关于我们如何进入存在性世界,马斯洛则有如下建议:
通过有意识地进入存在性世界,可以走出匮乏性世界。比如,去图书馆读书,去参观博物馆或艺术展,观赏美丽的或庄严的树木,到山上或海边去陶冶情操。
进入纯哲学、纯数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领域。
努力缩小注意的范围,全神贯注地陶醉于一些微小的世界,例如,观察蚂蚁或昆虫,细细地察看花朵、树叶、沙粒或尘埃。专心致志地观察而不受外界的干扰。
从别的动物的角度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比如,自己在一只蚂蚁或一只飞鸟的眼中会是什么样子?
长时间地与婴儿或儿童呆在一起。他们比其他人更接近于存在性世界。
当你看到一个熟悉的人或熟悉的情况时,换一种方式进行思维。比如,假设你是第一次见到,用一种新鲜的眼光去看;或者假设这是最后一次见到了。
思考一下,你的生活在一个远方的人看来是怎样的?比如,一个还在非洲的小山村里的人,他是怎样的呢?
假设你只能再活一年了,你会怎样对待你的生活呢?
默默地体会那些值得赞赏、值得尊敬和热爱的人,感受和思考他们的美德。
用艺术家或摄影师的眼光来观察物体的本质。比如,用镜框将它镶起来以使它和周围的环境分开,把它与你先入为主、预想以及它应该怎样的种种观点分开。把物体放大了看,眯着眼看以观察它大概的轮廓。或者从另一个异常的角度来观察,如通过镜子里反射来看或颠倒过来看。可以把它放入特殊的背景中,用特殊形式来摆放它。也可以长时间地盯着它,自由地联想它,随意发挥。
以伟大的、睿智的哲人的眼光来看问题,如伏尔泰、斯宾诺莎、苏格拉底的眼光来看问题。
试着与历史上的伟人交流,同他们交谈或者给他们写信。例如,贝多芬、威廉·詹姆士、伊曼纽尔·康德,而不是只与你生活中的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