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子言曰:“去之苟道,受狂何伤!古者周公旦非关叔,辞三公,东处于商盖,人皆谓之狂,后世称其德,扬其名,至今不息。”(语出《墨子·耕柱》)假如离开符合道义,即使蒙受众人的指责又有何妨。从前,周公旦驳斥管叔的流言,辞掉三公的爵位,住在东方的商奄,人们都说他疯了,但后人都称颂他的德行,赞颂他的美名,直到现在都不曾停止。
做人不能没有原则。没有原则,也就没有了衡量对与错的尺度,如果自己都不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那么,就很容易走入歧途。
去之苟道,受狂何伤。
——《墨子·耕柱》
子墨子言曰:“吾言足用矣,舍言革思者,是犹舍获而捃粟也。”
──语出《墨子·贵义》
虽然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也不尽相同,但是,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做人原则。
做人的原则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对待学习、生活、工作等,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原则,也就是说有个做人做事的底线,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懂得哪些事应该努力去做好,哪些事可以做,而哪些事是绝对不能做的。
墨子让管黔敖举荐高石子去卫国做官,卫国国君给予高石子的俸禄非常优厚,安排他在卿的爵位上。高石子三次朝见卫君,都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但是他的言论并没有被卫君采用,高石子只好离开卫国到了齐国。
高石子见了墨子说:“卫国国君因为老师的缘故,给我的俸禄非常优厚,安排我在卿在爵位上,我三次朝见卫君必定把意见说完,但是我的言论并没有被采用,因此便离开卫国。卫君不会以为我发疯了吧?”
墨子说:“离开卫国,假如还符合道义,即使蒙受发疯的指责又有何妨!从前,周公旦驳斥管叔的流言,辞掉三公的爵位,住在东方的商奄,人们都说他疯了,但是后人都称颂他的德行,赞颂他的美名,直到现在还不曾停止。况且我听说:‘为义并不是逃避诋毁而追求称誉’。离开,假如还符合道义的话,虽蒙受发疯的指责,又有什么关系!”
高石子说:“我离开卫国,哪敢不遵守道的原则。从前老师有这样的话:‘天下无道,仁人之士不应该处在厚禄的位置上。’现在卫国国君无道,如果去贪图他的俸禄、爵位,那么就是我白吃人家的粮食了。”
墨子听了高石子的话,非常高兴,就把禽滑召来,说:“姑且听听高石子这番话吧!违背道义而追求俸禄的,我常听说过;拒绝俸禄而追求道义的,在高石子身上就看到了。”
不违背自己的学说而追求俸禄,这就是高石子的做人原则。即使不惜辞官也坚守仁义之道,墨子对高石子这种坚守做人原则的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做人要有原则,这些原则都有一些什么特点呢?
一、把握有度。给自己定做人原则的时候,要合情合理,还要切实可行。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不能没有追求,但是,要让自己感觉到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如果突破了这个原则,那么,太重的压力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做人,无论是做人的原则,还是目标和理想,最终目的是快乐,这样才能达到人生幸福的最高境界,活得太累,是永远快乐不起来的。
二、与发展协调。有时候,做人的条条框框太多,并且养成了固有的行为习惯,则可能会束缚人的思维,让人失去开拓创新的精神,甚至思想僵化,很难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因此,人们在遵守做人的原则的同时,还要随时做出适当调整,使自己的做人原则时刻能够适合时代的要求,不要让原则束缚和禁锢了自己的思想。
三、与时俱进。社会在不断发展,观念在不断更新,需求也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法律和道德等准则会有所不同,这个时期这样做可能是对的,而同样的做法放在另一个时期就是错的,甚至是违法的。那么,做人的原则也要随着变化着的社会而不断调整。
说到底,做人做事要有原则,即是希望这些原则能成为自己不断完善人生的起点,把握适度,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在不断进步中快乐自己,奉献社会。
吃古通今
希腊的柏拉图学园里,有个30多岁的年轻人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他低着头,嘴里不停地嘟囔着,一边嘟囔,还一边摇头。看上去,有个重大问题正困扰着他。
这个年轻人叫亚里士多德,他17岁的时候就被父亲送到当时最著名的大学问家柏拉图那里学习了。亚里士多德学习非常勤奋,人也很聪明,很喜欢钻研,他从老师那里学到很多知识,还看了很多书,有些书连柏拉图都没有看过。很快,他就成为柏拉图学园里学问最渊博的人,大家都说,有什么问题不懂,就去问亚里士多德吧,他肯定知道。所以,其他同学都很敬佩他,老师柏拉图也很喜欢他。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聪明渊博的亚里士多德被一个问题困惑住了,而且整个柏拉图学园里没有人能帮助他。这究竟是一个什么问题让亚里士多德这么困惑呢?
原来,自从亚里士多德一进柏拉图学园,老师柏拉图就把自己的理论教授给了他。柏拉图认为人的理念才是最真实的存在,我们看见的树木、花草啊,只不过是我们脑子里想像的树木、花草的模仿,而我们制造出的房子、车子,更是模仿的模仿。所有柏拉图的学生都把老师的理论当做真理,从来都没有人怀疑过。随着看的书越来越多,思考的问题越来越深入,亚里士多德就越来越怀疑老师说得是不是正确。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一棵树,看得见,摸得着,怎么就不是真实的呢?应该先有现实世界中的树,才有思想中的树啊,现实的怎么会反成为思想的模仿呢?
亚里士多德认真地思考着这个问题,终于有一天,他向老师柏拉图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柏拉图想了一下,没有回答亚里士多德的问题,反而说:“我看啊,要给你的思想戴上缰绳,不然,你会越跑越远,思想不受控制啦,很危险!”
亚里士多德见老师这样回答,就没有再追问。旁边的同学指责他说:“亚里士多德,你怎么能怀疑老师的观点呢,要知道,老师是绝对正确的!你这样对老师非常不尊敬!”
亚里士多德摇摇头,坚定地说:“我爱老师,但我更爱真理!”
后来,亚里士多德就凭着这样的精神,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学问家。
老夫子点评:
做人要有原则,这是为人处世、立身社会的根本。“我爱老师,但我更爱真理!”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为学态度,也是他做人的原则。老师与真理孰轻孰重,在他心中经络分明,是绝不能颠倒混淆的。而这坚定的做人原则,也成就了他一代哲学大师的伟名。
链接共享
子墨子言曰:“吾言足用矣,舍言革思者,是犹舍获而捃粟也。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墨子·贵义》
墨子说:“我的学说和主张值得采用,放弃我的学说和主张而另外思考,这就像放弃收割而去拾取别人地里落下的谷穗一样。用别人的学说和主张来否定我的,这就像拿着鸡蛋碰石头一样,用尽天下的鸡蛋,石头还是原来的样子,是不可破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