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曰:“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语出《荀子·大略》)灾祸产生的地方,往往是细微之处。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祸乱皆根源于被忽略的细微之处。因此,必须做到防微杜渐。
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
——《荀子·大略》
荀子曰:“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
——语出《荀子·大略》
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意思是说,将土堆积起来能形成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将水汇聚起来形成深渊,蛟龙就会在那里诞生。累积好的行为可以形成美好的品德,就会聪颖睿智,圣贤的思想境界便具备了。因此,不从一步一步的路程开始积累,就不能到达千里以外的地方;不汇聚小流,就没有办法形成江河及大海。
一切事物都是由小到大发展而来,都有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过程。因此,不能对小事情有所疏忽,应该慎对微小的变化。
荀子在《大略》中进一步说道:“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是故君子蚤绝之。”灾祸产生的地方,往往是细微之处。所以,君子要及早地消除它产生的原因。
在荀子看来,要想远离灾祸,就必须做到防微杜渐。
涓涓细流可以穿透岩石,参天大树是由嫩芽小树逐渐长成。人们常因忽略微小的细节,而造成祸患。如果从小的方面着手,在祸患还在萌芽时注意防止并消除它,就能够安定,情况就会好转。
概括而言,荀子所说的“防微杜渐”表达了两层含义:其一是防止对微小的忽略,其二是杜绝在渐渐中演变。“微”即细小,就像蝼蚁洞穴很小,一般不引人注意。但是,蚁穴的危害却极大。在河水上涨时,因蚁穴会发生管涌,堤堰内部被淘空而发生溃决事故。“渐”即慢慢地,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种过程慢得不易使自己感知,也不易使别人察觉。但“渐”是一种足以致命的慢性病,初始阶段并无疼痛,但等达到一定程度时,往往已病入膏肓,回天乏术,后悔晚矣!
防微杜渐不易做到,但只要保持谨慎,正如《易经》所说:“君子乾乾,夕惕若,厉无咎。”那么,即使在厄难中也能自保无虞。
吃古通今
《史记·扁鹊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扁鹊,战国时勃海郡郑地人,原名秦越人。“扁鹊”一词原本为古代传说中能为人解除病痛的一种鸟,秦越人医术高超,百姓敬他为神医,便称他为“扁鹊”,渐渐地,就把这个名字用在秦越人的身上了。
扁鹊云游各国,为君侯看病,也为百姓除疾,名扬天下。他的医术十分全面,无所不通。在邯郸听说当地人很尊重妇女,他便做了妇科医生;在洛阳,因为那里的人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专治老年病的医生;秦国人最爱儿童,他又在那里做了儿科大夫。无论在哪里,他都因高超的医术深受人们的欢迎。
有一次,扁鹊来到了齐国,蔡桓公知道他名声很大,便宴请扁鹊。
扁鹊见到蔡桓公后,说:“大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蔡桓公不相信,而且很不高兴。
五天后,扁鹊再去见他,说道:“大王的病已经到了血脉,不治会加重的。”蔡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悦。
又过了五天,扁鹊又见到蔡桓公时说:“大王的病已到了肠胃,不治会更重。”蔡桓公十分生气,转头便走。
五天又过去了,这次扁鹊一见到蔡桓公,就赶快避开了。蔡桓公十分纳闷,便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时,可用熨药治愈;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在肠胃时,借助火剂汤的力量也能达到。可病到了骨髓,就无法医治了。现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无能为力了。”
果然,五天后,蔡桓公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鹊,而扁鹊已经离开了齐国。不久,蔡桓公便病死了。
老夫子点评: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告诉我们,凡事都应防微杜渐,把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否则,当问题变得不可收拾的时候,只能追悔莫及。
链接共享
凡物有乘而来。
——《荀子·大略》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原因。
言之信者,在乎区盖之间。疑则不信,未问则不立。
——《荀子·大略》
说话可信的人,在于他把事物明确的与不明确的情况都搞清楚了。还有疑惑的,就不去说,没有请教过的,也不去说。
流言灭之,货色远之。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是故君子蚤绝之。
——《荀子·大略》
流言蜚语要扑灭它,货财女色要远离它。灾祸产生的地方,往往是细微之处。所以,君子要及早地消除它产生的原因。
曾子食鱼,有余,曰:“泔之。”门人曰:“泔之伤人,不若奥之。”曾子泣涕曰:“有异心乎哉?”伤其闻之晚也。
——《荀子·大略》
曾子吃鱼,有剩余的,说:“用米汁把它浸渍起来。”他的学生说:“用米汁浸渍的鱼会伤害人的身体,不如晒干它。”曾子流着泪说:“难道我有别的用意吗?”他伤心自己听到这种不同的意见太迟了。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
——《荀子·非相》
人之所以为人,是什么原因呢?回答是:因为人对事物有辨别能力。
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知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荀子·非相》
想要考察千年前的事情,那么就要仔细地观察现在的事;想要知道无数的事,就要仔细研究一两件事;想要知道上古社会的情况,那么就要研究现在周朝的社会情况;想要知道周朝的社会情况,那么就要考察周朝所尊重的君子。所以说:“由近处能知道远处,由少数知道众多,由隐微能知道显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