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人生叫平衡
3835600000008

第8章 敦品类——让你德高望重(3)

赵惠文王的兄弟平原君,得知信陵君不顾自己身份经常出入赌徒之中和卖酒人家,便对自己的夫人说:“以前听说你弟弟信陵君为人出类拔萃,天下无双;今天看来,是徒有虚名,实际上是个行为荒唐的人!”平原君夫人把丈夫的一番话转告信陵君,信陵君听后不禁一笑,说道:“看人识士,不能仅仅看出身门第。我在魏国时,就听说了毛、薛二公的贤名英才,十分仰慕;来赵后,便一直渴望拜识。为了实现这个心中愿望,才不顾身份出入那些地方。既然平原君耻笑我,不愿与我这行为荒唐的人为伍,我也该知趣离开这儿了!”平原君听说信陵君要走,知道自己说错了话,便亲自登门谢罪,盛赞信陵君知人交友的美德,并再三挽留信陵君,于是,信陵君仍留赵国,名望更大了,许多贤人学士纷纷投到他的名下。

信陵君留赵达十年之久,秦国见信陵君不再归魏,便乘机发兵攻魏。魏王急忙派人赴赵请信陵君回国。信陵君恐怕魏王未必能原谅他过去的窃符之罪,所以不准备归魏。他还告诫下人:有谁敢为魏王使者通报,立即处死!门客大多是跟随他离开魏国而在赵国定居的,他们顾忌到自己的利害,谁也不敢去劝说信陵君。

这时,毛、薛二公,却不避杀头之险,挺身而出,坚决要求拜见信陵君陈述自己的意见。信陵君见到毛、薛二公,很生气,责问他们:“你们不知我的告诫吗?你们要置我于死地吗?”毛、薛二公毫不畏惧,凛然正色地说:“公子知遇我等,视为知己,谊重如山;做真朋友就要为朋友大处着想。我们正是为公子的前途名誉才挺身冒死来谏的。请公子想一想,现在魏国有难而公子不愿救难,公子是魏国人,魏王是公子的兄长。倘使秦军破了大梁,灭了魏国,那时公子有何面目见天下人?”这一番慷慨陈词,说得公子顿然醒悟,心中受到了深深的触动。他连连赞叹地说:“对啊!你们说得太好了,真是令我茅塞顿开的良师益友啊!”

于是,信陵君动身归救魏国。魏王见了信陵君,不仅不追究盗符之事,还把上将军的印信授给信陵君。信陵君接受任命后,派使者遍告诸侯。诸侯各国听说魏国的信陵公子为将,觉得破秦大有希望,欣然同意遣兵协助。信陵君率齐、楚、赵、韩、燕、魏六国联军,大破秦军于黄河之南,打退秦将蒙骜,乘胜追击,直逼函谷关。

这样,信陵君威震天下。人称他“天下无双”,称他的兵法为“魏公子兵法”。

信陵君的故事告诉我们:交友要诚。

诚故然重要。但凡事都有个“度”的问题,事物也都是一分为二的。比如说:“撒谎是伪的一种表现,是不应提倡的,但“善意的谎言”却无可厚非。在中国,任何一位癌症患者在患病之初,他的家人、医生都会极力向他隐瞒病情的。这种“撒谎”能说不好而去反对吗?

做人奸诈虚伪当然不好,但有时伪装恰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士兵的迷彩服、军车的绿颜色,都是为了作战时便于伪装掩护自己。

1902年,富特汽车生产出福特“T”型车。今天,亨利·福特公司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公司,亨利·福特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汽车大王”。但这位“汽车大王”在坐汽车王国霸主的位子时,也碰到过小小的麻烦。

1916年11月的一天,福特被报纸上的一个大标题惊呆了,上面写道:“爆炸性新闻!道奇兄弟状告福特!”原来,道奇兄弟反对进一步降低T型车的价格,反对福特汽车公司进一步扩大生产,状告福特侵犯股东利益,有意形成对汽车业的垄断,并要求公司拿出巨额利润进行分红。

直到1919年3月,法庭才宣判:福特先生降低T型车价格的利他主义精神值得提倡,然而,作为公司的管理者,福特有义务向股东分发红利。法院判决福特必须分发不低于1900万美元的利润,同时,他可以把剩余的一半利润用于扩大投资。

尽管以福特公司的财政状况完全可以给股东发放高额红利,但福特对法院如此判决并不满意。那些股东们只在公司创建之初投了一点钱,此后再不为公司的发展尽什么力,而现在却要伸手要钱,福特太不满意这些股东了。他想,怎样才能让这些股东自愿离开公司呢?福特心中有了个好主意。

第二天,福特宣布辞去福特公司总裁的职务,新的总裁由他的儿子担任。不久,报纸上也登出了新闻:“亨利·福特正准备成立一个巨大的新汽车公司!”新闻说这个新的汽车公司全部由福特家庭控股,新公司肯定会超过现在的福特汽车公司,在新公司里,福特可以随心所欲地生产便宜实用的大众车。

看了这则新闻,福特汽车公司的股东们着急了,福特汽车公司在福特的儿子任总裁后还会前途无量吗?自己手中的股票又会怎么样?自己的利益会受损吗?正在他们彷徨时,一个中间人出来了,他愿意做他们出让这些股份的中间人。股东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正巴不得手中的股票早些出手呢。那么,到底谁愿意在这时收买这些股票呢?这个人当然是亨利·福特。福特花了106亿美元全部买下了股东们手中的福特汽车公司的股票。

其实,福特才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公司,这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他只是采取了一个小小的手段,赶走了那些只会对公司指手划脚的人。现在,福特汽车公司已经成为了亨利·福特的家族公司。

总而言之,正确地处理好诚与伪的关系,才能活得更加成功。

五 善与恶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中国人历来是善恶分明的,而且主张惩恶扬善,大多都嫉恶如仇。并且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易·系辞下》中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意思是说:“要成为一个声誉卓著的人,就得做大量有益的事;一个落得毁灭自己的人是因为长期干坏事的结果。

宋代朱熹在《改过》中说:“见人之善而寻己之善,见人之恶而寻己之恶。如此方是有益。”他主张:看到别人的优点,就找找自己有没有;看到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也要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样才对自己有好处。

元代的《来生缘》中有这样一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明代的《名贤集》中也说:“积善有善报,积恶有恶报。”

清代朱伯庐《治家格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他认为:做好事想让人知道,不是真心做好事;犯了错误怕别人知道,则是更大的错误。

古人的这些论述,基本上清楚明白地阐明了中国人的善恶观。

也正是有着这样的善恶观,所以,无论是口头民间故事,还是文学艺术作品,很多都是宣传善恶因果报应的。

据说滕文公问孟子:“齐国准备加固他们薛域的城墙,我感到恐惧,要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古代周朝的祖先太王住在邻地,狄人来侵犯他,他就离开了,搬到岐山下去定居。不是想选个好地方,而是因为迫不得已。谁积善积德,他的子孙后代中必然有统一天下的王者。有道德的人创业留传于后代,是为了要继承下去。如果成功,就是天意。您如果对齐国想怎样,就努力做好事积德吧。”

孟子的观点当然有局限性,但他的主张是对的:积德有善报。

传说后汉时代的杨宝,七岁时,走到了华阴这个地方。看见一只黄霍,被鸱鸦所袭击,落在地上,被许多蚂蚁包围着。杨宝看见就起怜惜之意,把它收拾起来放在巾箱里,采摘些黄花喂它。经过一百多天,疮口好了,毛也长成了,让它飞走了。早晨飞走,晚上又飞回来了。有一夜忽然变化成一个黄衣童子,对杨宝反复行礼表示感谢,并说:“我是西天王母的使者,到蓬莱去,遇到鹃隘岛的攻击,谢谢您救了我。如今我接到使命到南海去,来向您告别。”并拿出四枚白环报答杨宝。说道:“好好掌管这四枚白环,您的子孙能够官至三公。”辞去后再无音讯。杨宝生杨震,杨震生杨秉,杨秉生杨赐,杨赐生杨彪,四代’做三公。

还有一个隋侯救蛇的故事,与杨宝救鸟的故事异曲同工。

楚国的隋侯,姓祝,字元畅。因为到齐国去,在路上看到一条蛇在沙丘中间,头上有血迹。隋侯拿棍子把它挑着放在水里就离开了。回来时再经过这地方,就看到蛇含着一颗珠子来了乙隋侯不敢取珠。这天夜里,梦见脚下踩着一条蛇,就惊醒了。就看见一对宝珠。还有一种说法是,隋侯在庭院中,忽然看到一片光亮,打开门看到一条蛇含着珠子在门外,把珠子吐在地上,说:“我是龙王的儿子,因为在草地上游戏,被牧童打伤了。感谢您救活了我,所以我用这珠子来报答您的恩情。”宝珠直径有一寸多。

虽然说我们不相信黄鸟能变成黄衣童子并且送四枚白环,也不相信蛇是龙王的儿子并且献宝珠,但其宣扬的积善成德,善有善报思想即使到了今天也不应反对。

据史书记载,赵宣孟将要上国都绛邑去,看见一棵枯死的桑树下有——个饿坏了的人躺在地上,起不来了。宣孟停下车,给他东西吃。宣孟连续喂他东西吃,那个人一点一点地咽下食物,慢慢睁开了眼睛。宣孟问他:“你为什么饿成这个样子?”那个人回答说:“我在绛做小差吏,回家的路上断了粮,我羞于向人乞讨,又不愿擅自拿人的东西,所以才饿成这个样子。”宣孟送给他两块干肉,那个人拜了两拜,接受了干肉,却不肯吃。宣孟问他是什么缘故,他回答说:“我家有老母,想把这些肉留给她吃。”宣孟说:“你把这些吃了吧,我另外再给你一些。”于是又赠给他两束干肉和一百枚钱,离开了。

过了两年,晋灵公要杀宣孟,就在房里埋伏了士兵等待宣孟的到来,然后请宣孟喝酒。宣孟看出了酒宴中的危机,酒喝到一半就起身离开了。晋灵公命令伏兵立即去追杀宣孟。其中有一个士兵跑得最快,最先追上宣孟,他面对宣孟说:“喂,请您上车快跑,我愿为您回去死战。”宣孟问:“你叫什么名字?”那个士兵退让道:“先生何必打听我的名字。我就是枯桑下饿倒的那个人。”于是他返身回去同追杀宣孟的兵士搏斗而死。宣孟于是得以活命。

中国人知恩图报,所以,“善有善报”不应看作是唯心的观点而加以否定。

中国人嫉恶如仇,所以,“恶有恶报”也是必然的。“多行不义必自毙”嘛。

齐庄公被大臣崔杼与庆封谋杀了。景公时崔杼当了丞相。庆封又想杀了崔杼取而代之,于是设计让崔杼的家庭发生内讧,崔杼家破人亡,无家可归,也上吊自杀了。

庆封当了丞相后,景公叫苦不迭,派几员大将去刺杀庆封,庆封率领人马应战,败后逃向鲁国。齐国人指责鲁国收留庆封。庆封又来到了吴国,吴王把朱方城封给他。楚灵公听说后,率领诸侯军攻打吴国,拿下了朱方城,捕获了庆封,游街示众,并让他自己高呼:“不得再像齐国的庆封,谋害国君、欺辱国君的遗孤,并以此来与大夫结盟。”然后杀了庆封。尸体四分五裂,惨不忍睹。人们都说:这是因为他为人太凶恶,自找祸殃的缘故,阿!

我国屡次开展了严打整治专项斗争,一批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被纷纷打掉,一批村匪市霸被绳之以法。

这些人,当初或独霸一方,或横行乡里,气焰嚣张;作恶多端。当法律的正义宝剑·高悬的时候,他们一个个落人了法网,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这些人的下场再次证明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多行不义必自毙。俗话说:“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一心向善,你将活得坦荡,活得高尚,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所有认识你的高尚的人都将为你落泪。

六 雅与俗

勿执于雅,莫甘于俗,两相忘却,是真境界。

艺有雅俗之分。

人有雅俗之别。

人应当追求高雅——爱好要雅,做事要雅,说话要雅,一举手一投足都要雅。

在周朝兴起的时候,有两位雅士居住在孤竹国,他们就是伯夷、叔齐。他们两人商议说:“我们听说西方有个人,好像是个得道的人,我们去看看吧!”于是到了岐阳,周武王听到了,就派周公去接见他们,并立盟说:“加俸禄二级,任官一等。”并用牲畜的血涂上盟书而埋到地下。

伯夷与叔齐相视一笑,并说:“哎,真奇怪呀!这不是我们所说的道哇!从前神农氏得到天下,每时祭祀都很虔诚并不求福;对待百姓尽力讲信用不无他求。要求处理政务就处理政务,要求治理就治理,不借他人的失败来显耀自己的成功。不以他人的卑贱来显示自己的尊贵,不借机而谋取私利。现在周朝是借殷朝的混乱而取得天下,崇尚谋略而取得民心,依靠武力而维持天下,以杀牲畜立誓盟作为信用,炫耀自己的行为来取悦于百姓,以攻杀征讨来谋取利益,这就是推翻了殷朝的混乱而取代了暴虐。我听说古代的贤人,遇上升平的世代不逃避责任,碰到混乱的世代不苟且偷生,如今的天下黑暗,殷朝的道德衰败,与其同周朝来同流合污而玷污自己,还不如远避来保持我们行为的高雅。”于是他们就逃避到首阳山,就饿死在那里。

这里阐述了伯夷、叔齐为什么被称为雅土。

列子说:高雅的音乐俗世小人不能够欣赏,对于“折杨皇夸”这类的庸俗乐曲,一听就会哈哈大笑。这就是说高明言论难以被大众所接受,至道之言,隐晦而不明显,流言俗语却通行于世。有两人受迷惑就会停滞不前,则无法达到目的。当今天下人都受迷惑,我虽有向往,怎么可以达到呢!明知不能达到目的还要这样去实行,这也是迷惑,所以还不如赶快放弃,不再打它的主意。不再打它的主意,还跟谁一起去忧愁呢?丑陋之人在半夜生了孩子,连忙要点灯照看一番,惟恐孩子像自己。

这里介绍了小人听到雅乐与俗乐的不同的表现。

孟子对乐正子说:“你随从子敖来到齐国,专门是为了吃喝吧。我意想不到你研习古代圣人的学说竟是为了吃喝。”由此可见,乐正子太庸俗了。这里说了乐正子庸俗的原因。

一个人立身于世,难以免除世俗的污染。怎么办?爱好高雅,其实就是一种修炼。比如琴棋书画,皆可陶冶情操。正如培根所说:“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作装潢。”他还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说“知识使人高雅”呢?

一个人是否“雅”,往往体现在举止言谈当中。而举止言谈儒雅,可以让人感到你知书达礼,富有教养,同时也能让对方如沐春风,身心通泰,从而达到你的交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