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人生叫平衡
3835600000045

第45章 御人类——让你一呼百应(5)

在一次上海报界名流的宴会上,陈布雷接过了邵力子转来的蒋氏照片,既见其人,又领其意,此后又接到******约他相见的口信,终于在这一年年底奔赴南昌,会晤了这位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此后一气跟随了他二十多年,直到1948年自杀才算了结,而两人交往的开端,却是那张小照片。

******靠黄埔军校起家,深知维系校长与学生之间关系的重要,因而从不放过任何培养和笼络学生的机会,其中送照片也是不可忽略的小节目。

抗日战争期间,******在浮图关成立了中央训练团。他自兼团长,举办各种训练班,其中以党政训练班最为重要。其训练内容除军事训练外还有政治训练,主要是对当时抗日战争的形势以及国民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作较系统的讲述,并重点灌输“效忠领袖”的思想。

为期一个月训练中,最重要的一节是******到团接见受训人员,一批十多人,谈话十几分钟。结业时还分赠每个学员一张******的照片,上款写着“某某同志惠存”,下款是“蒋中正赠”,并盖有私章。赠送这张照片,既可给学员造成深受宠幸之感,又可使其能以“天子门生”到处炫耀,而更重要的则是时刻牢记要摔,更加放肆。尊严和体面也被搁到不知何处了。因为别人已经不尊重他们,对他们只是诅咒、谴责。然而,就在他们内心没有约束时,给他们权力去监督那些为恶的行为,赏给他们脸面重新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体面感。他们不仅能负起责任,更重要的是,他们又对自己的行为开始像常人那样负责了。

当然,一味地赏也不行。御人就应该恩威兼施,赏罚分明。

罚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罚来警策人、教育人。

李大钊不仅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反帝反军阀斗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始终以一个革命党人的胸怀严格要求自己,包括对自己的亲属。

李大钊有个内弟叫赵晓峰,曾由于请李大钊做“保人”,才得以在天津汉沽盐务局当了个小职员。

后来,一次李大钊从北京回到乐亭老家探亲,正巧赵晓峰也从天津回到家乡。赵晓峰见到姐夫,显得格外热情,又倒茶,又递烟,忙着招待李大钊。然后,他十分感激地对李大钊说:“感谢姐夫为我帮忙,替小弟找了个好工作,如今我每月能挣六七百元哩!”

李大钊一听,感到有些意外,问道:

“怎么能挣这么多钱?”

“姐夫,您不知道,干我们这一行的除了正常工资外,还有不少外快。”

“什么外快?”

“私吃。”赵晓峰越说越得意,说完还眉飞色舞地补充说:

“这工作油水大着哩厂

听到这儿,李大钊心里很不是滋味,再也没理这个内弟。过了两天,李大钊就回北京去了。

不久,赵晓峰也回汉沽盐务局来上班。一到局里,那局里的一个负责人对他说:

“你已经被辞退了,请不必再来上班了。”

赵晓峰大吃一惊。忙问:

“为什么辞退我?!”

“你姐夫已撤了保。”

“为什么,他决不会这样的!”

“那你问你的姐夫吧!”

赵晓峰十分恼火地赶到北京,一见到李大钊便十分委屈地问道:

“姐夫为什么要撒保,这不是砸了我的饭碗吗?!”

李大钊生气地说:

“因为你‘私吃’太多,这样的事,实在是坑害百姓,我不允许你这么干!”

李大钊不徇私情,对内弟的惩罚不可谓不狠。从那以后,汉沽盐务局的“私吃”现象得到了明显的遏制。

齐王问文子:“怎样治理国家?”文子说:“以赏罚的原则,作为国家的锐利武器,国君掌握着它,不能用来显示于人。”在实际中,历代的明君贤相名将,都非常重视这个原则运用的恰到好处,罚能示众、惩恶、除去害群之马。这是政治家治理国家的方法,就像种田、牧马的人一样,在于拔除莠苗,除去害群之马罢了。

舜继承尧作为天子,就流放共工到幽州,流放罐兜到崇山,流放三苗到三危,将鲧杀死在羽山下,处置了这四人而使天下诚服。商汤王诛杀了尹谐,周文王诛杀了潘正,因而国家都得到了安宁。周公秉大义诛杀管叔蔡叔,因而周代的根基巩固。孔子毁去三都,杀了少正卯,而鲁国得到治理。商鞅刑及太子师,而秦国富强。再如太公杀华士,管仲杀付里乙,郑子产杀邓析、史付,刘邦斩丁公,诸葛亮斩马谡,都在于先罚再立威。

总的说来,赏罚二条,乃是国家的利器,领导的法宝。就像鸟儿的翅膀,兽的爪牙,是不可偏废的东西。或轻或重,或宽或严,这是统治者应用的分寸。

七 功与过

推功揽过,善莫大焉。

一个人尤其是领导者,在待人方法上有两条原则,对于功劳和过失,不可有一点模糊不清,功过不明就会使人心灰意懒不肯上进;对于恩惠和仇恨,不可表现得太鲜明,如果对恩仇太鲜明,容易使人产生疑心而发生背叛。

谁人无过,能改就好。对待别人要仁慈宽厚,当他人犯错误时,像他没犯错误一样原谅他,这样才会心平气和;严格要求自己,在无错时也应该常查找自己的差距,检省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品德进步,胸怀更加宽大。

孟子到了平陆,对平陆大夫孔距心说:“你的那些拿着武器的战士,如果一天中有落伍三次的人,你是不是要开除他呢?”

孔距心说:“不必等待三次。”

孟子说:“既然这样,您的失职与落伍的战士一样够多了。有灾难有饥荒的岁月中,你所管辖的人民,老弱病残的人有些抛弃尸体在山沟中,年轻力壮的人离散往四方逃难的,大概有几千人了。”

孔距心说:“这些不是我所管得了的事。”

孟子说:“如果现在有个人接受了他的雇请而替他放牛羊,那就必得给牛羊寻找到牧场与草料,牧场和草料都寻找不到,就将牛羊交还给主人呢?还是站立在旁边看着牛羊饿死?”

孔距心说:“这确实是我的罪过啊!”

过了几天,孟子见到齐王说:“您的城邑长宫中,我识得五人。明白他自己有罪过的,惟一是孔距心,我给您谈谈是怎么回事。”

齐王听到后说:“这就是我的罪过啊!”

齐王能在孟子的话中,反思自己的过错,实在是难能可贵。

齐国相国田婴是个慧眼识才的人,也正是由于他对下属的宽容和信任,不动辄苛责他们,即便儿子要求他处置,他也置之不理,这样的宽容也为自己以后留了一条生路。

齐国相国田婴门下,有个食客叫齐貌辨,他生活不拘细节,我行我素,常常犯些小毛病,搞得人家很不愉快,不讨人爱。门客中有个士尉劝田婴不要与这样的人打交道,田婴不听,那士尉便辞别田婴另投他处了。为这事门客们都愤愤不平,田婴却不以为然。田婴的儿子孟尝君便劝父亲说:“齐貌辨实在讨厌,你不赶他走,倒让士尉走了,大家对此都议论纷纷。”

田婴一听,大发雷霆,吼道:“我真想宰了你们。我看我们家里没有谁比得上齐貌辨。”这一吼,吓得孟尝君和门客们再也不敢吱声了。齐貌辨到底有什么能耐呢?大家不知道。而田婴对他却更客气了,住处吃用都是上等的,并派长子侍奉他,给他以特别的款待。

过了几天,齐威王去世了,齐宣王继位。宣王喜欢事必躬亲,觉得田婴管得太多,权势太重,怕他对自己的王位有威胁,因而不喜欢他。田婴被迫离开国都,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薛(今山东省滕县南)。其他的门客见田婴没有了权势,都离开他,各自寻找自己的新主人去了,只有齐貌辨跟他一起回到了薛地。回来后没有过多久,齐貌辨便要到国都去拜见宣王。田婴劝阻他说:“现在宣王很不喜欢我,你这一去,不是去找死吗?”

齐貌辨说:“我本来就没想要活着回来,您就让我去吧!”

田婴无可奈何,只好由他去了。

宣王听说齐貌辨要见他,憋了一肚子怒气等着他。一见齐貌辨就说:“你不就是田婴很相信、很喜欢的齐貌辨吗?”

“我是齐貌辨。”齐貌辨回答说,“靖郭君(田婴)喜欢我这个倒是真的,说他信从我的话,可没这回事。当大王您还是太子的时候,我曾劝过靖郭君,说:‘太子的长相不好,脸颊那么长,眼睛又没有神采,不是尊贵高雅的面目。像这种脸相的人是不讲情义、不讲道理的,不如废掉太子,另外立卫姬的儿子效师为太子。’可靖郭君听了,哭哭啼啼地说:‘这不行,我不忍心这么做。’如果他当时听了我的话,就不会像今天这样被赶出国都了。”

“还有”,齐貌辨接着说,“靖郭君回到薛地以后,楚国的相国昭阳要求用大几倍的地盘来换薛这块地方。我劝靖郭君答应,而他却说:‘我接受了先王的封地,虽然现在大王对我不好,可我这样做对不起先王呀!更何况,先王的宗庙就在薛地,我怎能为了多得些地方而把先王的宗庙给楚国呢?’他终于不肯听从我的劝告而拒绝了昭阳,至今守着那一小块地方。就凭这些,大王您看靖郭君是不是信从我呢?”

宣王一听,很是感动,叹了口气说:“靖郭君待我如此忠诚,我年轻,丝毫不了解这些情况。您愿意替我去把他请来吗?”

齐貌辨当然答应了。他回到薛地,要田婴穿上齐威王赐给他的衣服,戴上威王赐给他的帽子,佩威王赐给他的宝剑,来到国都。宣王闻讯,亲自到都城外迎接田婴,见田婴这身装束,竟忍不住哭了起来,马上任命田婴为相国。

在这个故事中,齐貌辨不拘小节,我行我素,毛病不断,是一些“过”。但田婴能够包容他。后来田婴被迫返薛时,只有他一人跟从了田婴,并冒死去拜见宣王,使田婴重返朝中,这是他的功。齐宣王赶走田婴是过,追回田婴是功,两人都是功大于过,过不掩功。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应该受到的启发是:莫记人过,当记人功。

子思向卫侯推荐苟变,说:“苟变的军事才能可以统帅五百辆战车。”卫侯说:“我了解他的军事才能,但是他当年任税官收缴民税时,曾经吃过人家两个鸡蛋,所以我不能用他。”子思说:“君主选用人才,就像木匠选用木材一样,要用其所长,弃其所短。即使几抱粗的参天大树,也会有几尺腐烂的地方,好的木匠不会因为有腐烂的地方就抛弃良材大木。目前您身处战乱之世选拔得力将领,只是因为吃了人家两个鸡蛋的小过错而抛弃国家栋梁的将才,这事可千万不要传到国外去啊!”卫侯谢了又谢,说:“您的话我牢记在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因小过而废人才。

公元前506年,吴楚两国爆发了一场大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孙武非凡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孙武针对楚国的情况,以及吴国的实力,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作战计划。在粮草的准备和调兵遣将上,都做了精心的安排。

楚国得知消息后,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楚王命沈尹戍全面分析了吴楚两国军队的情况,并预测开战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局面,在全面分析预测的基础上,拟定了克敌致胜的策略。

沈尹戌命手下大将囊瓦,率兵守汉水南面,主要控制战船,防止吴军偷袭。自己率精兵两万,绕道到吴军的后方,烧毁吴军战船,然后乘乱袭击吴军。战斗开始后,囊瓦迅速过江从正面向吴军发起进攻,这样一来,吴军就处于左右受攻,背水一战的不利境地。

沈尹戍根据己方所处的地势,所采用的这种战术。可以说是制胜良策,如能实施,必能大败吴军。然而,孙武早已料定沈尹戍会这样做,就将计就计,等囊瓦发现已太晚了。在吴军的两面夹击下,楚军实在难以抵挡,死伤无数。楚军大败,吴军获得全胜。

十几年的戎马生涯,孙武为吴国的兴旺强盛,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在伐楚的战争中,更是功高盖世,战争结束后,吴王阉间大宴君臣,论功行赏,封官进爵。阉间征求众臣意见,谁的功劳最大,众臣一致认为首功非孙武莫属。众臣们的推举,正合吴王心愿,所有受赏的将臣中,孙武的赏赐最丰厚。

然而,出乎吴王阉闾的预料,孙武对吴王给自己的封赏,坚决不受,而后又提出辞呈要告老还乡,解甲归田。对此,众人都大惑不解。

功成名就,厚禄高官,不但能够耀祖光宗,还能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是许许多多人的毕生追求,孙武却将这些看得十分淡薄。那么,孙武所追求的是什么呢?在给吴王阉闾的辞呈中,他说道:“臣本是乡野之人,承蒙大王厚爱,深感荣幸。吴国的强盛,征战的业绩,我只是尽了一点作为臣子应尽的义务,高官厚禄,实在不敢领受,这些战功、政绩的取得,都是大王的功德!如今,我年事已高,要做的事情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继续留在大王身边,恐怕误了大事。请求大王恿准,让我回归田园,过清静平淡的生活。”

经过十几年的朝夕相处,孙武的为人和不贪功不争名的高贵品质,使阉间十分敬佩。现在江山坐定,万象升平,阖闾实在不愿孙武此时离开,于是,派伍子胥前去劝说挽留。怎奈孙武去意坚决,任凭伍子胥劝言说尽,终不能使孙武回心转意。孙武说:“你我对功名官禄看得很淡,当初是您的诚意和友情感动了我,才来协助大王成就业绩,如今,这些都已经实现了,我又年老体衰,请替我在大王面前请罪,我将永远记住你的恩情。”

一代英豪,能够在功成名就后,不为官禄所动心,真是难能可贵。

《礼记·坊记》中说:“善则称人,过则称己,****不争。”有了成绩归于他人,错误自己承担,这样百姓就不会彼此相争了。在上面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孙武“善则称人”的美德。

八 忠与奸

忠贤既用,奸邪自息。

忠奸不分,良莠不辨,则根本成就不了伟业。

古人关于忠奸的论述很多。

荀悦《申鉴·杂言上》中说:“违上顺道,谓之忠臣;违道顺上,谓之谀臣。忠,所以为上也;谀,所以白为也。意思是,违背君主的意愿,顺乎正理,这样的人叫忠臣;违背正理顺从君主叫奸臣。前者所以忠,因为他是从根本上为君主着想,后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己。

李翱《疏用忠正》中说:“听其言能数逆于耳者,忠正之臣也。”听他的话屡次感到不顺耳,这就是忠臣。

欧阳玄《宋史·李沅传》中说:“佞言似忠,奸言似信”。意思是:阿谀奉承的花言巧语,听起来给人以忠心的假象;奸诈的话,给人好像是诚实的感觉。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说:“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意思是:君主讨厌听到自己的过失,则忠臣也会变成喜欢谄媚的人;君主喜欢听到对自己过失的劝谏,喜欢谄媚的人也会变成忠臣。

一个有高深修养、胸怀坦荡的君子,他的心境应该像青天白日一样光明灿烂,没有丝毫隐瞒不可告人的事,他的才华应该像珍藏着的奇珠异宝,不能随便炫耀而让别人知道。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耳中如果能时常听到一些自己不爱听的话,心里时常想些不愉快的事,这些才称得上是敦品砺德有益身心的教训。相反,如果说的每句话都中听,做的每件事都称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都葬送在迷药毒酒之中了。

忠厚见信任。

孙策任用吕范主管东吴财经大权。孙策的弟弟孙权此时年少,总是偷偷地向吕范要钱,吕范则一定要请示孙策,从来没有独自答应孙权。因这事当时孙权对吕范很有意见。

后来孙权任阳羡县令,建立了自己的小金库以备私用。孙策有时来查账,功曹周谷总是为孙权涂改账目造假单据,使孙策没有理由责怪孙权。孙权这时很感谢周谷。

到了孙权接替孙策统管东吴大事时,因为吕范忠诚,特别受到孙权的信任,因为周谷善于欺骗和更改账目,而始终没有得到孙权的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