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人生叫平衡
3835600000014

第14章 砺志类——让你一往直前(4)

周宣王时有个饲养禽兽的长官,他手下有个人叫梁鸯,可以在园中饲养野生的禽兽,即使是凶猛的虎、狼、鹏、鹗,没有不柔顺驯服的。雌雄各自成对,成群地繁殖开了,就是不同类的混居在一起,也不互相争斗噬咬。周宣王想到这高超的驯养技术在梁鸯死后没有传人,就令毛丘园来向他学习。梁鸯对毛丘园说:“我是个低级的仆役,没有什么可以传授于你,又担心君王说我对你有所隐藏,姑且谈谈我驯养老虎的方法吧!只要顺从它就喜欢;违背了它就发怒,这是有血气动物的共同性情。然而,喜欢、发怒也不是无缘无故地产生的。都是触犯了它所造成的。驯养老虎,不能用活的动物来喂养它,警惕它把活物杀死后而引发它的凶性;不能用完整的动物来喂养它,预防它把完整的东西撕碎后而引发了它的凶性。随时观察它的饥饱,摸透它的脾气。老虎虽然与人不同类,却讨好饲养它的人,因此要顺从它;如果违反了它,就会咬杀人畜。我难道敢违反它而使它发怒吗?也不能顺从它而使它高兴。高兴之后就容易发怒,发怒之后也会有高兴。这两种情况都不合适。我的心中没有违反与顺从的想法。那么它们对待我就像对待它们自己的同伴。所以在我这园中游乐的禽兽,便不想回到森林湖泽中去;在我这园中栖息的禽兽,便不思恋深山和幽谷,这是顺从它们的本性而使它们变成这样子的原故。”

这个故事讲的是人与动物间的“顺”与“逆”。

齐宣王问孟子说:“与邻国建交有什么原则吗?”

孟子回答说:“有的。只有怀着仁德的君王才可以做到处于大国的地位而服事于小国,所以商汤王曾经服事过很小的葛国,周文王曾经服事过很小的昆夷;只有胸怀明智的君王才可以做到处于小国的地位而服事于大国,所以您曾经服事过獯鬻,勾践曾经服事过吴国。处于大国的地位而服事于小国的君王,是善于顺从于天理的人。处于小国的地位而服事于大国的君王,是害怕悖逆了天理的人。善于顺从天理的人能够安定天下,害怕悖逆了天理的人能够保守自己的国家。”

这个故事讲的是国与国之间的“顺”与“逆”。

从上述这两则故事中,我们应该悟出人与人之间的“J,匝”与“逆”的道理。

《管子·牧民》中有这样一句话:“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它告诉我们,在主动“顺”的时候,应该“顺”什么。

《治国方略》中有这样一段话:

“物之以顺至者,必当以逆观。天下之祸,不生于逆而生于顺。剑、盾、戈、戟未必能败敌,而金、缯、玉、帛每足以灭人之国;霜、雪、霾、雾未必能生疾,而声色游畋每足以殒人之躯。久矣,夫顺之生祸也。物方顺吾意,而吾又以顺观之,则见其甘而不见其毒,见其吉而不见其凶。溺心纵欲,盖有陷于死亡而不悟者。人之有为于天下,盖不可以不知此。”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事物顺从人们的心理而至的,一定应从它的反面去观察。天下的祸患,不是萌生于逆境,而是萌生于顺境。剑、盾、戈、戟等兵器未必能打败敌人,而金、缯、玉帛等物品却往往足以毁灭一个国家;霜、雪、风、雾等恶劣天气未必能使人生病,而声、色、游、猎却往往足以伤害人的身体。时间久了,顺心遂意的事物容易滋生祸患。事物正合乎我的心意,我又从投合自己心意的角度去观察它,那么就只能看到它美好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它有害的一面;只看到它有利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它危险的一面。心志沉溺于纵欲之中,大概有到死不觉悟的。人要想在天下有所作为,大概不能不清楚这一点。

这段话指出:天下的祸患不是萌生于逆境,而是萌生于顺境。因此对于迎合自己心理的事物和言辞,应从反面进行考察,即应看到期君误国的一面。反之,对违背自己意志的事物和言辞,也应从反面进行考察,即应看到纠谬利国的一面。

这段话告诉我们,在被动地“顺”的时候,该怎样正确对待它。

其实,不管怎样讲,“顺”总比“逆”好。但人生之路不可能总是阳光明媚、鲜花盛开,逆境总是难免的。关键是如何在逆境中进行不屈不挠的拼搏。走出人生的沼泽地,前边便自有鲜花在开放。

周文王被纣王关起来,才写了《周易》;孔子不被重用,才作了《春秋》;左丘明眼睛瞎了,才编了《国语》;孙膑被砍了膝盖,才著了《兵法》。屈原因为被流放江南,才写出了不朽的《离骚》;司马迁遭到“宫刑”之后,才写出了《史记》……

这些人,哪一个不是因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才奋发图强的呢?

七 成与败

成不可骄,败不可馁。

“成与败”,这是个很大的题目,似乎可以单独写一本书来研究它,因为人生的每一步,都涉及到成与败。

每一个人做每一件事,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是一个“成”字。所以,古今中外,很多人都在研究成功的秘诀。

圣人们曾说:尧、舜、汤、武的成功,不论是顺理或背理,只要他们顺应了时代就昌盛,就成功;桀、纣、幽、厉的失败,不论是做错事还是做坏事,违反了时代就失败。

这里强调的是顺应时代才能成功。

圣人们还说:磨练心性,提高道德修养,不能为外物所干扰,排除一切私心杂念,需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使自己的精神品质达到炉火纯青,一尘不染的境界;想建立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须到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去奋斗,并不是在粗心大意中就能完成的,只有始终抱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态度,一种宽厚博大、光明磊落的胸怀,才会有所成功。

这里强调的,是既要小心谨慎,又要胸怀磊落才能成功。

老子说:要想治理天下却又违背自然规律,我看他是不会达到目的。天下的百姓是神圣的,不能使用强制的统治而违背他们的志愿和本性。否则他必定会失败;强制地统治天下,则必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是顺应自然而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强制则不会被抛弃。世人的秉性不相同,万事万物有前行有后随,有缓慢有急躁,有的坚强,有的虚弱;有的安稳,有的危险。因此,圣人只顺其自然而除去那种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东西。

古代圣人要求执政者统治天下必须无为、无执,“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要天下大治,只有顺其自然,不可过分苛求,政治清平,天下百姓自能拥护政权。相反,只会天下大乱,战争纷起。

老子强调的是,顺其自然方可成功。

孔子说:如以土堆山,只差一筐土未完成,却停下来,那是半途而废;平整土地,即使倒了一筐土,却继续进行,那是在不断地进步。

孔子强调的是,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中国最经典的、最系统的成功学著作当推被称为世界军事史上“双璧”的《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是依据中国古代阴阳变化之理,以辩让法思想论述了战争中诸如虚实、劳逸、刚柔、攻防等关系,做到“数中有术,术中有数”。经过历史的打磨,如今它已不仅仅局限于在战争中使用,无论是变幻莫测的商海,还是复杂纷纭的人际关系,都可以从中得到借鉴。

《孙子兵法》一书是我国2500年前大军事家、谋略家孙武所撰。它以军事理论专著的形式,总结了春秋末期及以前的战争经验,奠定了中国古典兵学的理论基础,在中外军事和谋略史上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这部书不断地影响后世的军事家及政治人物,成为世界各国军事家争相研读的一部畅销书,经久不衰。这部书虽然只有十三篇,文字不超过五千言,却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它既是一部典范性的中国兵家管理思想著作,也是一部光辉的中国管理哲学著作。

千百年来,《孙子兵法》之所以备受人们的推崇,影响遍及世界,其主要原因就是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客观规律的“善战”思想。所谓“善战”,就是以最优的方法夺取战争的胜利。在现代经济社会,就是以最有效的手段战胜竞争对手,夺取市场的胜利。

作为孙子一生智慧和心血结晶的兵法十三篇,贯穿着他全部的谋略思想,其中包括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谋略,威加于敌的伐交谋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诡道谋略,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谋略,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军事谋略,快速突袭的速胜谋略,攻击虚弱的易胜谋略,夺气攻心的心战谋略。这些谋略在当今社会被广泛地应用到政治、军事、经济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由于商场和战场的异常相似性,这本“兵书”也就成了一本“商书”,精明的日本企业家们对此书十分关注,美国的哈佛大学也有专门研究《孙子兵法》的经济学课程。

《孙子兵法》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充满谋略思想的《孙子兵法》在哲学层次上揭示了军队管理与企业管理、兵法谋略与经营谋略的一般规律,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和强大的生命力。社会各个领域的竞争,从更深层次上说,是人的智慧的竞争,有胜人一筹的谋略,才能稳获成功。所以说,《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兵书,它也实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在现实生活中,利用《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取得成功的事例不胜枚举。

《三十六计》中的第25计,是“偷梁换柱。”下边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用的就是此计。

日本有一位女化妆师,手艺相当高明。她能使40多岁的男演员变成20多岁的“奶油小生”,也能把眉清目秀的大姑娘变成白发苍苍的老太婆。

一天,她的家里闯进一个不速之客。来人谎称是邮递员,其实是刚越狱的逃犯。他进屋后,凶相毕露,从腰间抽出一把匕首对女化妆师威胁道:“我让你帮我化妆!只要你老老实实地给我化妆,我就不伤你半根毫毛。否则,要你的命!”

女化妆师惊魂甫定,心里就琢磨着应付的办法。她装作很顺从的样子说:“你想化成什么样子呢?对了,把你化妆成女人,你看怎么样?”

“不行!化妆成女人后,行动就不方便了。只要给我换个长相就行了。”

“好吧,我就把你变成一个难看的中年人吧!”女化妆师三下五去二,只一会儿的工夫,就将逃犯变成了—色黝黑、面目狰狞的中年男子。

逃犯照了照镜子,十分满意地走了。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刚一上街就被警察给抓住了。

原来,女化妆师前几天在街头看到一张通缉犯的照片,于是她就把这个通缉犯的模样挪到了逃犯的脸上。逃犯一露面当然就引起了警察的注意。

偷梁换柱之计一向被认为只适用于军事、政治、外交方面,在实际生活中作用不大。可是这位日本女化妆师却凭借此计巧妙地降服了逃犯,既解救了自己,又为民除害。她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她急中生智地将另一张罪犯的面孔“换”到了这个逃犯脸上,并且做得不动声色,其次则在于她那神乎其神、令人朋为观止的化妆技术,这才有了日常生活中化险为夷的一幕。

偷梁换柱,“偷”要神不知,鬼不觉,换要换得干净利索,天衣无缝。

《孙子兵法·地形篇之一》的原文是:“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阮,远近,上下之道也。”翻译过来是这样的:地形是用兵作战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研究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将帅的职责。此法的核心是:“地形者,兵助也。”

为人处世与兵战一样,也要注意环境的创造。

每个高明的将领,都懂得如何争取在较好的地理环境下作战。每个聪明的人,除了要有一副善言的口舌之外,还应懂得如何在较好的环境中处好人际关系。

若想发挥自己的能力,就要注意你所处的环境是否合适。如果没有合适的环境和气氛,则应设法创造,这就是“环境创造法”。

1890年,美国著名的幽默作家马克·吐温等一行20来人参加道奇夫人的家宴。

不一会儿,就发生了大宴会经常发生的情况:人人都在跟旁边的人谈话,而且在同一时间里讲话,慢慢地便嗓音越提越高,拼命想叫对方听见。

马克·吐温觉得这像一场骚动、一次起义,有伤大雅,太不文明了。如果这时间大叫一声,叫人们安静下来,其结果也一定糟透了,怎么办?

马克·吐温心生一计,便对邻座的一位太太说:“我要把这场骚乱镇压下去。我要让这场吵闹静下来,法子只有一个。您把头歪到我这边来,仿佛对我讲的话听得非常起劲。我就用低声说话。我只要叽叽咕咕一阵子,你就会看到,谈话者会一个个停下来,这里便会一片寂静,除了我叽叽咕咕以外,什么声音也没有。”

接着,他就低声讲起来。

“11年前,我到……”

说到这里,道奇夫人那边桌上起义般闹哄哄的声音小下来了,然后寂静沿着长桌一对对一双双地蔓延开来。马克·吐温用更轻的声音一本正经地讲下去:

“在X先生不作声时……”

到这时,马克·吐温的叽咕声已达到目的,餐厅里一片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