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应酬叫礼仪
3834000000034

第34章 涉外公关礼仪(4)

总体上讲,美国人的性格外向随意。如果是在非正式场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非常随便的,朋友之间见面时,只要招呼一声“hell。”即可,即使是两个人第一次见面,也不一定要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但是在正式场合下,美国人又十分讲究礼节,毫不逊色于其他欧美国家。

与美国人谈生意的礼仪

大多数美国人一般不喜欢用“先生”、“夫人”或“小姐”之类的称呼,他们认为这类称呼太过于郑重其事了。因此,多数美国人,无论男女老少,一般都比较喜欢别人直呼自己的名字,并认为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医生、教授等要用正式头衔,如“哈利法官”、“布朗医生”,而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来称呼别人。按照美国社交礼仪,一个男子去访问一个家庭时,若想送名片,则应分别给男、女主人各一张,但绝不在同一个地方留下三张以上名片。当你给美国人送名片时,如果对方没有把他的名片送给你,你也不要不高兴。

美国商界普遍流行早餐和午餐约会谈判,赴约要准时,恪守信用。每次约会,要提前几天预定。取消约会,要及早通知对方并说明原因和诚恳道歉。

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妇女也跻身商界,这些妇女是不喜欢别人把她们当作装饰品的。因此,和美国女商人打交道的最好办法是完全忘掉她们的性别,只当你在和美国男人打交道。如果你想表示对她们的尊重,你可以替她们开门,给她们让座位,但要做得自然,不要使人感到是有意识表露。如果你和她们一起在餐馆就餐,她们想要付账的话,你尽可以让她们付好了。

在美国,一般每逢节日、生日、婚礼时,都有送礼的习惯。圣诞节时互赠礼品最为盛行,礼品大多是书籍、文具、巧克力糖等不贵重的东西。前往美国人家作客,最好带上一点中国特产作为礼物,如中国的茶叶、书签、剪纸等,他们会感到非常高兴。美国人收到礼物时就会马上打开,当着送礼人的面欣赏礼物,并立即向送礼者道谢。

美国人的生活习惯

美国人以生活比较随便、性格开朗、不太拘礼节而著称。同别人见面,常常直呼对方的名字,也不一定握手,往往只是笑着说声“嘿”或“哈罗”,就算问候礼节。但这并不等于他们不讲礼貌。在美国,陌路相逢,不论对方民族和肤色,均主动招呼“早上好”。在社交场合,与欧洲人一样,见面时施鞠躬礼、握手礼、点头礼、举手注目礼或接吻礼。

美国人性格开朗,待人热情,妇女亦然。他们举止大方,爱打扮,穿戴也比较讲究。即使素不相识,谈笑也无妨,且喜欢做手势,但在谈话时,彼此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谈话中他们无拘无束,甚至热烈辩论,有时他们突然默不作声,这是他们认为继续同你辩论下去是没有礼貌的表示。大多数美国人自由平等观比较强,没有论资排辈的习惯,他们不愿意因自己的年龄和社会地位的关系而被置于特殊的地位,这样会使他们觉得不自在。不论在家或搭乘车船,美国人通常不会要求贵宾坐在特定的座位上,让礼的情况也较少。当然在宴席上,亦会让贵宾坐在主人或女主人右边,以示有礼。

美国人都忌讳“老”。因为美国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在竞争中,年轻者常常是胜者,年老者则往往是败者、“落伍者”,而社会对“落伍者”是冷漠的。此外,人所皆知在美国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很松弛,不少老年人孤寂地度其残年。基于此,怕老、讳老、不服老,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年龄观。其实这种心态在西方世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往往越是老人越爱打扮,越老越爱穿鲜艳花哨的衣服,越老越精心地化妆修饰。正如美国文学家萨姆瓦说的:“在美国,人们千方百计保持青春,殚精竭虑地抑制衰老,至少在外表上不显出衰老来;人们对于年龄是守口如瓶的,穿着讲求时髦,为一道皱纹和一丝白发而牵动神经,不惜耗资百万美元来消除衰老的痕迹。”。

美国人生活较随便,爱听音乐,爱看电影、电视,更喜欢跳舞、逛酒吧,自由自在。晚上睡得很晚,早上则起得很迟。喜欢新奇,爱讲派头,一般内衣、衬衣、袜子、手帕都外送洗涤,他们怕热,夏天没有空调的房间不愿住。和所有的西方人一样,对卫生要求极其严格,从不马虎。

美国人的餐饮习惯

在通常情况下,美国人一日三餐并不十分讲究。早餐一般是果汁、鸡蛋、牛奶、面包之类。午餐就更随便,有的人从随身所带的小纸袋里拿出几片三明治,一只香蕉,冲一杯热咖啡,便草草了此一顿。晚餐相对地比较丰盛,但也不过一、二道菜,加些点心、水果之类而已。最常吃的是牛排和猪排。典型的美国式饮食就是快餐。

美国人不太喜欢喝茶,爱喝矿泉水或冰水。平时把威士忌、白兰地等当茶喝,美国人一日三餐都有饮料,一般在饭前饮番茄汁和橙汁,以开胃,增进食欲;吃饭时饮汽水、啤酒或葡萄酒;饭后喝一杯咖啡。美国人一般不饮烈性酒,通常在烈性酒中加水和冰块淡化后喝。

宗教、节日及忌讳

在美国的2亿2千余万居民中,百分之八十五是白人,华侨近50万,百分之三十信仰基督教,百分之二十一信仰天主教。美国人的重要节日有“圣诞节”、”复活节”以及他们特有的“感恩节”。每年5月2日是美国的“母亲节”。这天上午,青年人聚集起来,每人拿一朵康乃馨花献给在座的母亲,然后青年们合作烹饪丰盛的午餐,请前来聚会的母亲们分享,以使母亲们得到慰籍。

美国人和其他西方人一样,忌讳数字“13”,在西方曾出现因日期遇到“13”而推迟飞机试飞、轮船试航等事件。

与人交谈莫问私事

在美国社会中,人们的一切行为都以个人为中心,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种准则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人们日常交谈,不喜欢涉及个人私事。有些问题甚至是他们所忌谈的,如询问年龄、婚姻状况、收人多少、宗教信仰、竞选中投谁的票等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礼的。

美国入看到别人买来的东西,从不去问价钱多少?见到别人 外出或回来。也不会去问上一句“你从哪里来?”或“去哪儿?”至于收人多少,更是不能随便问的事,谁想在这些方面提出问题,定会遭人厌恶。美国人往往用“鼻子伸到人家的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

美国人还十分讲究“个人空间”。和美国人谈话时,不可站得太近,一般保持在50公分以外为宜。平时无论到饭馆还是图书馆也要尽量同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不得已与别人同坐一桌或紧挨着别人坐时,最好打个招呼,问一声“我可以坐在这里吗?”得到允许后再坐下。

交往十戒

(1)莫搭便车。在美国旅行。切不可随意搭便车,这是由于美国社会治安情况造成的。搭便车而被抢去钱财或遭到凌辱之类的案件在美国屡见不鲜。有些歹徒看到路边步行的女性,就主动停车,殷勤要求送上一程。如果误以为他是好意,无异于羊送虎口。碰到这种情况,最好还是冷言拒绝,不要多加搭岔。不仅如此,遇到要求搭便车的人也不要轻易答应。因为有些歹徒、包括年轻姑娘专门等侯搭乘便车,上车后靠威胁等手段诈取钱财。

(2)夜间不乘地铁。纽约的地下铁道极为脏乱,夜间更成为黑社会成员聚集之地。吸毒犯、盗窃犯、流氓、贩毒者齐集于此,整个气氛令人不寒而傈。如果对此不在意,那么出事之后,纽约的警官不但不会同情你,可能还要责怪你:“夜间乘地铁,不等于在鳄鱼聚集的水中游泳吗?出了错,责任在于你自己。”

(3)不要称呼黑人为“Negro”。Negro是英语“黑人”的意思。尤指从非洲贩卖到美国为奴的黑人。所以在美国千万不要把黑人称作“Negro”,“跟白人交谈如此,跟黑人交谈更如此。否则,黑人会感到弥对他的蔑视。说到黑人,最好用“Black”一词,黑人对这个称呼会坦然接受。

(4)不能随便说“I am sorry”。I am sorry”和“Excuse me”都是“抱歉”、“对不起”的意思,但“I am sorry”语气较重,表示承认自己有过失或错误。如果为了客气而轻易出口,常会被对方抓住把柄。追究实际不属于你的责任。

(5)不要太谦逊。中国人视谦虚为美德。但是美国人却把过谦视为虚伪的代名词。如果一个能操流利英语的人自谦说英语讲得不好,接着又说出一口流畅的英语,美国人便会认为他撒了谎,是个口是心非、装腔作势的人。所以,同美国入交往,应该大胆说出自己的能力,有一是一,有十是十。不必谦虚客气,否则反而事与愿违。

(6)别忘了问候孩子。美国人讲究大人、孩子一律平等。到美国人家中作客,他们的孩子也一定出来见客,打个招呼。这时,千万不要只顾大人冷落了孩子。那样势必使他们的父母不愉快。跟小孩子打招呼,可以握握手或亲亲脸,如果小孩子亲了你的险,你也一定要亲亲他的脸。

(7)同性不能一起跳舞。同性不能双双起舞,这是美国公认的社交礼仪之一。同性一起跳舞,旁人必定投以责备的目光,或者认为他们是同性恋者。因此,即使找不到异性舞伴,也绝不能与同性跳舞。

(8)不可随便微笑 。微笑可以带来友谊。但是在某些场合,微笑往往代表对某种事物的允诺。尤其是女性,最好不要无来由地微笑。因为暖昧不明的微笑,有时候会被误认为是“耻笑”,有时会被误认为“默认”,结果造成很大的误会。

(9)宴会上切忌喝醉 。在宴会上喝酒要适量,始终保持斯文的举止,这是欧美人士共守的礼节。在美国人的宴会上,很少看到烂醉如泥的人。即使喝多了,也要坚持到宴会结束,回到自己的房间后才可倒头不起。如果当场酩酊大醉,惹是生非,会招来众人的鄙视。

(10)不为别人付帐。中国人的习惯是,几个好友一道出门时,总是抢着付钱买车票、门票等。但如果对美国人这样做,却不会得到他们的感谢。这种作法会使美国人觉得欠了人情帐。心理上很难受。美国人一起外出,总是各付各的费用,车费、饭费、小费无不如此。

使用洗手间之后勿关严。中国人的习惯是随手关门,厕所没人时最好关严。美国人则习惯厕所门开道小缝,表示里面没人。如果关严,意昧着里面有人,别人只好在外面苦等。

8.欧洲各主要国家的风俗与礼仪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与欧洲国家的商务往来越来越频繁,商务人员了解欧洲国家的风俗与礼仪,在今后的工作中就能做到有备无患。

英国的风俗与礼仪

英国主要由英格兰人、威尔士人,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组成。全国人口中,信基督教者较多,部分北爱尔兰地区居民信奉天主教。

英国人墨守成规,少言寡语,不爱交际,忌打听私事,也不喜欢将自己的事情随便告诉别人。尤其是妇女的年龄,从不许别人过问。议论天气和新闻是英国人见面时最普遍的话题。当英国人给你提意见或谈正经事时,要态度严肃,认真听讲,否则会引起误会。安排英国客人的住房时,要注意他们喜欢住大房间并愿独住的特点。

英国人见面时,互相握手问好,一般不行拥抱礼。有“妇女第一”、“女士优先”的社会风气。

在饮食方面,英国人每天四餐,即早餐、午餐、午后茶点和晚餐。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近三分之一的人将午餐作为主餐,百分之二十的人将午后茶作为主餐,百分之三十的人把晚饭作为一天的主餐,其余的人则将早餐作为一天的主餐。晚餐通常比较讲究,用餐时,对服饰、座次、用餐方式等,往往都有规定。

英国人吃东西比较有节制,一般只吃八成饱左右,狼吞虎咽或打饱嗝等,都被认为是失礼。菜的量一般也不大,人们总是把自己盘里的菜肴吃干净。烹调以烤、煮、蒸、烙为主,英国人喜欢吃烤牛肉,也喜欢吃鱼,鳗鱼、鳄鱼、青鱼、虾和牡蛎等。调味品等大多放在桌上任人自由选择。口味尚清淡、酥香、不爱吃辣。饮食方面没有多少禁忌。

英国人爱喝茶,一般有固定时间,多半是大清早、每顿饭后。有的单位还专门设有饮茶室。英国人尤其喜欢中国的祁门红茶。喝茶时,一定要先倒一点儿冷牛奶在茶具里,然后再冲热茶,加一点糖,假如先倒茶再放牛奶就被认为是没有教养。英国人喝茶已有300多年历史,很长时期内,喝午茶是上层社会的重要社交活动。英国人除了固定的喝茶或咖啡的时间外,其它时间均可喝酒,传统上爱喝啤酒、葡萄酒等低度酒。

圣诞节是英国在所有固定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在节前几个星期,就有几千万张圣诞卡和几百万只圣诞礼物的包裹从邮局送往各地亲友。到圣诞节,全家团聚在一起,共进丰盛的圣诞大菜。晚上还要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全国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法国的风俗与礼仪

法国有5千多万人口,大多信奉天主教。一般性格爽朗、热情、乐观,即使明天上前线打仗,今晚还要参加舞会。法国人对商品、服务的品味和消费,要求较高,衣着讲究,爱漂亮。妇女尤爱打扮,对化妆品十分看重,

法国人讲究礼貌,在举止行动上处处体现“女士第一”。法国人见面时常亲面颊或贴面颊。长辈对小辈亲额头。鲜花是备受法国人欢迎的礼物,但是到朋友家做客,忌送红玫瑰(情人的礼物)和菊花(表示对死者哀悼)。

法国人如同信奉天主教的其他欧洲人一样,对结婚纪念日颇为重视。

法国的烹调技术和菜肴居于欧洲之首,世上亦有“食在法国”之美誉。烹调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品种繁多,色、香、味、形俱美。法国人重视菜肴和酒的搭配,喜喝葡萄酒、苹果酒,吃菜而无葡萄酒,是被认为大煞风景的。

法国人的交往也有其特点。传统的法国公司职员习惯别人称呼其姓而不是名,在会议开始和结束时都要例行握手致意。同法国人约会应事先商定好,按时赴约是讲礼貌的做法。法国人不喜欢把公司业务往来同个人生活搅在一起,因而到法国人家中做客的情况并不多见,如登门拜访,需征得对方同意,可送些鲜花或精制的巧克力糖果等礼品,切忌送本公司的产品或带有本公司标志的礼。品给法国商界朋友。在交谈中,除与外国朋友交往时应共同遵守的不询问私人问题外,还应避免谈及政治和金钱。会谈期间不可开玩笑。在旅游中,不少法国人喜欢了解异国的历史、风情和接触人。

德国的风俗与礼仪

德国人勤劳、有朝气、守纪律、好清洁、爱音乐。平时的生活比较节俭,但对一年一度的旅行,却舍得花钱,每年来我国旅游的人数也比较多。

德国的烹调方法,多为烧、烤、煎、煮和清蒸。对早、午餐比较讲究,晚餐比较简单。饭后有饮咖啡的习惯,平时最喜欢喝啤酒。慕尼黑的“十月节”被外国人称之为“啤酒节”,是一个重大的传统节日,每年5月开始直至9月进入高潮。这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德国为世界上饮啤酒最多的国家之一。

在原联邦德国境内,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人数,约各占人口总数的二分之一,基督教和天主教的节日,也是他们传统的节日。此外,狂欢节是德意志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一个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