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外国人见面,最简单、合适的招呼礼是问“早上好”、“日安”,或“您好”、“晚安”等。同日本人打招呼,用得最普遍的语言是“拜托了”、“多关照”、“对不起”、“失陪了”等。同信奉******教的国家居民打招呼,第一句话就是“愿真主保佑”以示祝福。同缅甸、斯里兰卡及印度等信奉佛教的国家居民打招呼,应说:“愿菩萨保佑”或结莲花手印以示互祝(作揖)。
一般来说,同外国人正式会面,必须遵守介绍礼仪。在国外的社交场合,初次与某外国人相识,要由第三者介绍或自我介绍。如果你为他人介绍外国朋友,须先了解一下双方是否有意相识,切勿冒昧行事。作自我介绍时,一定要讲清自己的姓名、身份、国别、单位。在介绍时,可以与对方互相交换名片。
在西方国家,介绍的艺术是把你所尊重的人介绍给对方。一般说是把男子介绍给女子,把年轻人介绍给老年人,把地位低的人介绍给地位高的人,把未婚女子介绍给已婚女子,把儿童介绍给成人。按照西方国家的风俗,老人和妇女是十分受社会敬重的。
在正式宴会上作集体介绍时,如果自己是主人,则应按参加者的座次依先宾后主原则,先介绍贵宾;后依次介绍自己一方的成员。介绍时,要站起来一一介绍;被介绍人除年长者及女子外,一般也应站起来示意。当互相介绍完后,一般要互相握手或鞠躬以示尊重和幸会。
涉外握手礼仪
握手是许多国家见面或分别时的常见礼仪。从体态语角度说,与人握手含有感谢、慰问、祝贺、鼓励、亲切等意义。
商务人员出国与外国人见面时握手,握一下以示互敬即可。过于紧握或用力摇手则是失礼的行为。同西方女子握手,一般是握一下手尖即可,不可握时间过长或用力过大。另外,与国外女子握手,一般要等对方先伸出手后再握。如果对方不想握手,可以点头示意。
与外国人见面握手,若自己是主人,应主动伸手;若是客人,应待对方伸出手再握。上下级之间,一般是上级主动伸手;老小之间,一般是老者主动伸手。在西方,男子握手时应先摘下帽子或手套,妇女则可以戴手套或帽子。西方军人戴军帽同别人握手时,应先行举手礼再握手。
在国外,鞠躬礼也十分普遍。日本人习惯行60度到90度的鞠躬礼以示恭敬对方。朝鲜的妇女在行鞠躬礼时,一般是一手提裙,一手下垂鞠躬,面对客人微笑而立。在西方,行鞠躬礼必须立正、双目注视对方,面带微笑,以上体前倾18度为宜。
涉外称呼礼仪
在国际交往之中,恰当的称呼十分重要。准确地把握各种特定称呼,是在国际交往之中的一个重要条件。
国际上的惯例是,称男子为先生,称女子为夫人、女士、小姐。已婚女人称夫人,未婚女子统称为小姐。在不了解女方是否已婚的情况下,可以称小姐、女士。目前,女士已经成了一种公认的对女性的尊称。先生、女士前面可以冠上对方姓名、职务及头衔。如“安娜小姐”、“市长先生”、“法官先生”、“护士(或医生)小姐”等。
在西方国家,对地位高的人可按职务情况称“阁下”,如“总统阁下”、“主席阁下”等。对医生、教授、律师及博士、经理可直称其职位或学位,如“伊凡博士”、“米兰经理”等。对教会的神职人员,一般可称教会职称,对主教以上神职人员,可称“阁下”。
日本人一般称妇女为小姐、女土;在苏联,对飞机、列车上的服务员称姑娘,对年轻男人称“小伙子”;在阿拉伯地区称老人为“阿蒙”(大叔),若称他为“哈吉”(朝觐者),他会更加高兴。对方是知识分子,可称“马斯泰兹”(教授、师长)。对熟悉的阿拉伯人,可称兄弟。芬兰人喜欢让别人称他们的头衔。
与外国人打交道长了便会发现,他们的姓名比较复杂。有先名后姓的,如乔治·华盛顿。乔治是名,华盛顿是姓。在英美国家有一个习惯,儿子沿用父名或父辈名,在名后缀以小字或罗马数字以示区别。如小约翰·威廉等。妇女婚前都有自己的姓名,婚后是自己名加丈夫姓,如玛丽·怀特女士与约翰·戴维斯先生结婚,婚后女方为玛丽·戴维斯。
法国人姓名一般由二节或三节组成。前一、二节为个人名,后节为姓。如伊·德·莫泊桑。西班牙、葡萄牙人姓名有三、四节之多。俄罗斯人姓名一般由名、父称、姓三节构成。如伊万·伊万诺维奇·伊凡诺夫。阿拉伯人姓名排列顺序与欧美相同,未婚妇女用父姓,已婚妇女用丈夫姓。
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的人,有名无姓,如缅甸、印尼的爪哇等。在缅甸,男子均是有名无姓。只是在名前冠上称呼,以示性别、长幼和社会地位之别。另外,许多国家人的姓名是先姓后名,如中国、日本等。
日本人姓名绝大部分是汉字表达的。姓氏延续父姓,世代相传,妻从夫姓,不得随便改动。日本人姓名比中国人多,如小坂正雄、吉田英一等,前二字为姓,后二字为名。
朝鲜人姓名排列与中国人相同。匈牙利人姓名与中国人姓名相似。
涉外名片礼仪
名片一般为10厘米长、6厘米宽的白色或米色精制卡片。美国的名片普遍使用手写体印刷。也有使用印刷体。名片上,姓名印在中间,不能缩写。除了美国高级政府官员,如总统、副总统、国务卿、司法部长、州长等人可以在名片上只印头衔之外,其他人必须印上全名,然后在姓名下面用较小号字体印上职务。
名片上印不印地址均可。但在大城市住的人写上地址更好。已婚男子的名片上一般不印地址,因为他的名片往往和夫入一起使用,夫人的名片通常注有地址。地址应印在名片右下角,字体略小。夫人的名片规格较小,也有夫妇同印一张名片的。
美国许多父母希望其孩子尽早适应社交生活。所以从小便给孩子印制名片。这种名片通常只在赠送礼品时用一下。名片上应写孩子的全名,爱称和绰号不能使用。孩子的名片比成人名片的规格小,年龄越小,名片也越小。男孩年满18岁,可在姓名前加上“先生”的字样。女孩年满13岁,可在姓名前冠以“小姐”。
有些国家习惯把名片的右上角折下来,指着名字,但美国没有这种习惯。
名片的用途十分广泛。最主要的是用作自我介绍,也可随赠送鲜花或礼物,以及发送介绍信、致谢信、邀请信、慰问信等使用。在名片上面还可以留下简短附言。
几种国际流行体态语言的识别
(1)“0K”手势。用大拇指和食指构成一个圆圈,再伸出其他手指,这就是人们通常所用的“0K”手势。在美国,它表示“同意、了不起、顺利”的意思。在我国和法国则表示“零”或“没有”。在日本、缅甸、南韩同样是这个手势,则表示“金钱”,如在谈判中日本人做出这种手势,你若点头同意,对方就会认为你答应给他一笔现金。在地中海国家常用来暗示一个男子是同性恋者,有时也用来暗指人的****。在巴西、希腊、独联体各国,则表示对人的咒骂和侮辱。如在巴西用这种手势而异性又是女性时,她会认为你在引诱她,男性则认为你在侮辱他。
(2)跷大拇指。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跷大拇指手势是搭车旅游者示意搭车的手势,这是一种善意的信号。英美人士还习惯于将两个大拇指不停地有规律地互相绕转来表示自己目前无事可做,闲极无聊之意。意大利人从1数到5时,他们用拇指表示1,食指就成了2。西方人还用拇指指向朝F表示“坏”或“差”。希腊人跷拇指,意思是要对方“滚蛋”。在中国跷大拇指是个积极的信号,通常指高度的称赞、夸奖、了不起、“老大”的意思;跷小拇指则表示蔑视、贬低、“差劲”之意。如果一个中国人按着本国习惯使用这一手势去夸奖一个希腊人的话,那就会闹出笑话或产生不愉快的结局。在日本,跷大拇指是表示“老爷子”,跷起小尾指是表示“情人”。
(3)“V”型手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在一次演说中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恰好构成一个“V”形状的手势来表示胜利。从此,这一手势在非洲广为流传。殊不知丘吉尔当时使用这一手势时,是手心向外。而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使用手势向内的“V”型手势,成了一种猥亵侮辱人的信号。假如一个英国人或澳大利亚人想用手心向内的“V”型手势侮辱一个欧洲大陆国家的酒吧服务员的话,他给英国人或澳大利亚人的回敬可能是两大杯啤酒。因为这一手势在欧洲各地是表示数字“二”。
(4)“塔尖式”手势。即两手合拢成塔尖状。研究表明,那些自信的人经常使用这一手势,用以显示他们的高傲情绪。在上下级之间,这种手势主要用来表示“高人一等”和“万事皆知”以及“唯我独尊”的心理状态。
在观察中发现,某些大公司的总经理在给他的下级传达指示时经常使用这一手势。某些作报告的领导,也常常坐在讲桌旁,双臂支放在桌面上,双手不由自主地形成“塔尖式”。这种手势在会计、律师、法官、经理以及单位主要领导人中显得尤为普遍。
一般来说,“塔尖式”手势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凸起的塔尖式,另一种是凹下的塔尖式。根据专家们的观察,大多数自信的男士喜欢使用凸起的“塔尖式”手势,而大多数女土则习惯使用凹下的“塔尖式”手势。
一般来说,下级在上级面前,晚辈在长辈面前,外行在内行面前,应尽量避免使用凸起的“塔尖式”手势,以免给人造成无礼之感。
(5)反背双手。将双手相握背于身后,是显示“权威”或“崇高地位”之意。只要观察一下,你会发现,执勤的巡警、漫步在校园的校长、高级军官将领以及权势和地位较高的人都有背手的习惯。显然,这是一种表示至高无上、自信或狂妄态度的人体信号。人类常常把它同“权力”和“权威”联系在一起。
其实,将手背于身后不仅带有某种权威色彩,并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行为还会起到一种“镇定”作用。也就是说,当人们处于紧张状态或处于焦躁不安的状况时,将手背于身后,可以缓和这种紧张情绪,达到“镇定”的目的,借以强壮自己的胆量。
(6)十指交叉。在谈话中,有人时常将十指交叉起来,这是一种表示焦虑的人体信号。曾有专家对这一手势做过专门的研究,证明这是一种表示“沮丧心情”的手势。比如,当某人失去一笔好生意,当一个人失去他深深地爱着的情侣或失去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时,常常使用这一手势。人的许多情感可以通过手掌流露出来,将十指交叉起来的动作实际上是在控制他的“沮丧心情”的外露。人们使用这个手势时,手的摆放通常有四个位置:十指交叉,放在脸前;放在桌子上;坐着时放在膝盖上;站立时垂放在腹部或双腿分叉处的前面。
十指交叉的姿势有时也能暗示一个人的敌对情绪。研究表明,这种姿势的高度同一个人的敌对情绪及沮丧心情的强度密切相关。比如,手指交叉位置高的比位置低的人更难对付。在与取这种姿势的人交往时,递给他一本书或其他任何物品,这样,他紧紧交叉的十指就会自动打开。
(7)挥动手。中国和日本招呼别人过来,是伸出手,掌心向下挥动,但在美国,这是唤狗的手势。欧美国家招呼人过来的手势是掌心向上,手指来回勾动,而在亚洲,这却是唤狗的手势。
(8)搔头皮。有些人初次遇到较正式的场面或没有思想准备而出现在一些人面前时,往往有点不知所措,不由自主地会用手去搔头皮。这种下意识的手势动作反映了人的窘迫心理,在中国是表示为难的意思,在日本是表示愤怒,在西方大多数国家表示不懂或不理解,示意对方重新予以解释。
(8)敲额头。在德国,人们常常喜欢用食指敲敲额头,以表示某人的思想或行为不正常。这一动作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这样,在荷兰,用食指敲敲额头,你越敲他越高兴,因为荷兰人认为敲太阳穴是表示很有头脑的意思。
(9)四指压着大拇指拳头状。在德国,人们喜欢用其他四指压着大拇指这种拳头状的动作来表示祝愿某人幸福或成功。
(10)鼓掌。日本人和欧洲人同样鼓掌,其意思各不相同。日本人鼓掌时用手指击拍,表示欢迎。在英国看戏或听音乐会,如果也是这样鼓掌,则意味着演出不受欢迎,演员最好还是及早退场。
(11)摸胡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胡须可能洋洋自得,要是他在希腊、南意大利和南撒丁岛得意时摸摸胡须,那么他是要吃亏的。在主人请吃饭时,看到这个动作就不会给他斟酒,因为这个动作,在那里表示“够了,我不要了”的意思。
(12)点头、摇头。点头表示肯定,摇头表示否定,世界多数国家如此,但也有不少例外。意大利那不勒斯人表示否定不是摇头,而是把脑袋向后一仰。要是表示强烈的否定,还用手指敲敲下巴来配合。这一否定动作在希腊、土耳其的部分地区、南斯拉夫、南意大利、西西甲岛、马耳他、塞浦路斯和地中海岸国家是很普遍的。有些地方,如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希腊、土耳其、伊朗和孟加拉国,摇头则表示肯定的意思,即点头不算摇头算。这种动作要是频率缓慢,在德国则表示犹豫不决,不停地摇头则表示否定。
3.涉外付小费的礼仪
小费也称服务费。它起源于18世纪英国伦敦。当时酒店的饭桌中间放有写着“保证服务迅速”的小牌子,客人将零钱放入碗中,将会得到招待人员的迅速而周到的服务。以后这种做法广为流行,成为感谢服务人员的一种报酬形式。小费对服务人员是一项重要收入,对顾客可换来满意的服务。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于付小费的做法司空见惯,但在中国,小费并不流行,因此,商务人员在进行涉外活动时,要注意入乡随俗,勿在这件小事上失礼。
按当地行情给付小费
由于世界各国和不同地区付小费的做法不一,因而收小费的比例差距也较大。在欧洲,所有酒店或饭馆在算账时都要收10%~15%的小费,又称服务费。此外,旅客还要给侍者一些零钱做额外小费(约5%)。在美国,大城市客人付出的小费若占总费用的15%,表示对服务满意;若占20%,则表示服务特佳。在其他地方,小费通常占费用的15%。顾客在小咖啡店吃顿早饭需付小费25美分;在高级旅馆住宿,每天要付给清洁女工2美元;在实行划一收费的机场、火车站和公共汽车站,每拿一件行李,顾客须付给搬运工35美分;妇女上理发店花费最多,对洗头、剪发和烫发的理发员都得分别付给小费。出租汽车司机索要小费也相当厉害,如果车费不到1.5美元,可以付25美分。
商务人员初到一个地方,人生地不熟,有一件必做的事情,那就是要通过询问或参阅有关资料了解当地付小费的做法和比例,这样在以后生活中付起小费来才能体现入乡随俗。
付小费的方式
除交付账单上公开列明的款项外,给小费多在私下进行。一般小费放在茶盘酒杯底下,或直接塞在服务员手里,或在付款时找的零钱不收而权当小费,或在离开酒店客房时把小费放在桌上或枕头下面。也有的客人酌情赠送些小纪念品以示感谢,如送包香烟、一小瓶酒、一些小工艺品等小礼物,礼轻情意重,对服务人员来说既得到实惠,又得到心灵的宽慰。
按当地惯便给付小费
并不是享受任何服务都需付小费。什么时候该付,什么时候不该付,是一个有必要搞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