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越国,这个越人便到处夸耀:“去我家看车吧,我弄到一辆车,是一辆真正的车呢,可棒了,我好不容易才搞到的呢!”于是,到他家去看车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想一睹为快。几乎每一个人都听信了这个越人的炫耀之词,纷纷议论着说:“原来车就是这个样子的啊!”“看上去怕不能用吧,是不是损坏过呢?”“你不信先生的话吗?车一定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对,我看也是。”这样,越人造起车来都摹仿这个车的形状。
后来,晋国和楚国的人见到越人造的车,都笑得直不起腰来,讥讽说:“越人实在太笨拙了,竟然将车都造成破车,哪里能用呢?”可是越人根本不理会晋人和楚人的讥讽,还是我行我素,造出了一辆辆的破车。
终于有一天,战争爆发了,敌人大兵压境,就要侵入越国领土了。越人一点也不惊慌,从容应战,他们都觉得现在有车了,再没什么可怕的,越人驾着破车向敌军冲过去,才冲了没多远,破车就散了架,在地上滚得七零八落,越国士兵也纷纷从车上跌落下来。敌军趁乱杀将过来,把越人的阵形冲得乱七八糟,越人抵挡不住,死的死,逃的逃,投降的投降,兵败如山倒。可是直到最后,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是败在了车上。
学习好比植树
鲁王聘请闵子马出任自已的老师,可总是不能安下心来学习。
有一天,鲁王问他:“怎样才能把该学的全部学到手呢?”
闵子马说:“这是急不得的。学习好比种植小树,必须先把小树种到土里,然后慢慢地浇水、施肥、除草,耐心地加以培养。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才有可能长成一颗大树。”
鲁王又问:“能不能不学啊?许多人都在说,不学无害,我看也是这个理呀!”
闵子马说:“学与不学是大不一样的。人如果不学习,便会才识日落,久而久之,就会像小树一样干枯,风雨一来,枝叶坠落,这又怎么能说是无害呢?”
杀龙的绝技
从前有个人叫朱泙漫,无论什么都想学一招。
他听说支离益会杀龙,就立刻变卖了全部家产,不远千里去拜支离益为师。过了三年,朱泙漫学成回乡了。
乡亲们问他学到了什么手艺,他就连讲带比划,表演给大家看——怎样按住龙头,怎样骑上龙身,怎样把刀插入龙颈。正在他说得兴高采烈的时候,一位老年人问道:“小伙子,你上哪儿去杀龙呢?”
“哟!”朱泙漫像被迎头浇了一盆凉水。他这才醒悟过来:世界上根本没有龙,自己学的这一身绝技毫无用处啊!
聪明和糊涂
有一个姓逢的秦国人,他家里有个小孩很聪明,长大后却变得稀里糊涂,往往把东西认错了,认反了,比如说,他听到歌声却当作是哭声,看见白色却当作是黑色,闻到香气却当作是臭气,尝着甜味却当作是苦味,做了错事却当作正确。心意所到之处,天地、四方、水火、冷热没有不颠倒错乱的,成天恍恍惚惚,懵懵懂懂。全家人为此十分苦恼,想寻求名医为之诊治。
一个姓杨的邻居告诉逢氏:“我听说鲁国的上层领导人物有各种非凡的本领,也许其中有能治好你儿子的糊涂病的人,你为什么不去试一下呢?”
逢氏听从了他的话,带上干粮离开秦国,朝鲁国走去,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来到了陈国的一处客栈。碰巧的是,那一天老子也因讲学路过此地,住宿在这家客栈。逢氏久仰老子的大名,便在吃过晚饭后去拜访老子,向他请教各种问题,并谈及自己儿子的糊涂病。
老子听完逢氏的讲述,沉思良久,然后眼望上天,缓缓地说:“你不知道呀!现在天下的人都分不清是非了!对利和害的问题也稀里糊涂呀!这样的人如今多得很哪,本来就没有什么明白的人。你家中只有一个人糊涂,这还不至于危害一家人;推而广之,一家人糊涂不至于危害一个地区,一个地区糊涂的人不至于危害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糊涂的人不至于危害天下。现在你因自己的儿子颠三倒四便认为他糊涂,其实你是否想过,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很糊涂呢!谁敢说我比别人聪明呢?自认为聪明的人恰恰是最糊涂的人!现在你要去鲁国寻求医生来为自己的儿子治病,可你知道么?鲁国那些上层领导人物是天下最糊涂的人啊!我劝你不如死了这条心!”
逢氏回到家中,把老子的话细细思考了几个月,竟渐渐不觉得儿子糊涂了。可是久而久之,在别人看来,他竟和儿子一样糊涂了。
向刻薄的人学习宽容
有一名自认学富五车的学者搭船过江,船来到河中,为了夸耀自己学识渊博,他便问船夫说:“船夫啊,你懂文学吗?”
船夫摇摇头表示不懂,学者不屑地说:“不懂文学,那你就等于失去了一半的生命了。”
过了一会儿,学者又嘲讽船夫:“那么,你懂哲学吗?”
船夫又摇摇头,学者又惋惜地说:“不懂哲学,那你就又失去了另一半的生命了。”
船行到河中,学者又问:“既然你不懂文学,也不懂哲学,请问历史、生物、美学……,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船夫耸了耸肩说:“我一样也不知道。”
学者听了摆出相当鄙夷的表情,夸张地说:“我真为你的无知感到难过。什么都不懂,那你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说时迟那时快,突然,一个大浪打上来,小船一不小心就被浪花打翻了,船夫和学者双双落入水中。学者吓得面无血色,不停地挣扎着,船夫问:“你懂游泳吗?”
学者摇摇头,船夫接着说:“那你就失去了你全部的生命了。”
孔子教弟子射箭
有一天,孔子带弟子在曲阜城西郊一个叫“矍相”的苗圃空地演习射箭。
城里的人听说孔子和弟子去射箭,都想看看。大人小孩像赶集一样,跟着来到射箭场。孔子首先向弟子讲解射箭的姿势和要领,特别要注意的是瞄准和拉弓两个动作,然后要弟子各自练习,有的练瞄准,有的练拉弓,有的练臂力,反复练习,弟子们兴致勃勃,高兴得很!可惜,他们射箭的命中率却不高。射箭不能命中就缺乏实际意义。
为了提高射箭的命中率,孔子特意布置了靶心,有柳枝,有大雁,远远地,吊成一排。孔子组织众弟子进行比赛,说,射箭应该竞争,不比试,不竞争就提不高命中率,“其争也君子”。
比赛开始,围观的人一下子集中站成一排,像一堵墙一样,面向靶心。先分组赛,每组选一两名参加决赛。决赛开始了,人声鼎沸,弟子仲由最后一个出场,箭箭中鹄,引起全场热烈的掌声!
咀嚼过的苹果不能吃
一个学生请教他的老师,怎样做才能够学会老师所有的智慧。
老师笑了笑,从桌上拿起了一个苹果,放到嘴边,大大地咬了一口。老师望着他的学生,口中不断咀嚼着苹果,不发一言。
过了好一会儿,老师才又张开嘴,将口中已经嚼烂的苹果,吐在手掌当中。
老师伸出手,将已嚼烂的苹果拿到学生的面前,然后对着他的学生说:“来,把这些吃下去。”
学生惊惶地说:“老师,这……这怎么能吃呢?”
老师又笑了笑,说:“我咀嚼过的苹果,你当然知道不能吃;但为什么又想要汲取我的智慧的精华呢?你难道真的不懂?所有的学习,都必须要你亲自去咀嚼的吗?”
一个彻彻底底的“蛀书虫”
多少年过去了,人们对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拿破仑·波拿巴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津津乐道,殊不知在戎马倥惚之中,他还是个“蛀书虫”呢!
拿破仑出生在科西嘉岛一个破落的小贵族家庭。初进学校时,由于长得矮小,说话带口音,又无钱买好衣服穿,他经常是被人讥笑的对象。一为摆脱这种困境,提高自己在同学中的威信,他十一二岁便养成了努力读书的习惯。他特别爱读历史书和人物传记。他崇拜像布鲁图那样的古罗马共和主义政治家,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成为旷古英雄而名垂史册。
他在农村长大,对田园风光颇为留恋。上学时,他曾专门开出一片地种菜栽花,一有空闲就躲在这块小小的土地上埋头读书。他把看书当作最愉快的课余消遣。他钱不多,但每月总要省出一点去买书、租书。他的学业突飞猛进,阔少爷们不再轻易嘲笑他了。
几年之后,他爱上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他生吞活剥地阅读《社会契约论》《忏悔录》《爱弥尔》等书,一边读,一边做笔记,并开始模仿卢梭的笔调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情怀。
当兵后,读书的积习一如既往。他是个小说迷,也喜欢高乃依和伏尔泰等人的剧本。在剧本中,他偏爱悲剧,认为悲剧高雅,有益于提高士气。
据记载,他有一次违犯军队纪律被关禁闭,在禁闭室一个破旧衣橱里找到一本古罗马《国法大全》。他喜出望外,在不太长的禁闭期内如饥似渴地读完了它。当权之后,他曾大段引用该书的内容来简明自己的观点,使不少人惊奇不已,弄不清这位皇帝在何时何地获得了那么渊博的法学知识。
担任统帅后,拿破仑东征西杀,宁日无多,但战事余暇和行军途中仍喜欢以书为伴。乘船前往埃及时,他专门任命一位军官管理图书。他规定,历史书籍一定要藏好,小说之类则可以随便出借。后来,他突然生起气来,抱怨部下对通俗小说的兴趣太浓,不像个军人的样子。于是下令停止出借小说,只准出借历史书。
为了消磨时间,他也读诗。他尤其喜欢高声朗诵古希腊盲人诗圣荷马的不朽巨著《奥德赛》。据同代人回忆,他读起来很有感情,不过声调欠圆润,还常常读错字。
1815年滑铁卢之役惨遭失败后,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在这座大西洋深处荒凉的孤岛上,能给人带来安慰与快乐的东西很少。不是枪和炮,是维吉尔的史诗、伏尔泰的悲剧和其他一些历史名著陪伴着拿破仑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历程。
学习永远不嫌晚
杰克·伦敦青年时期作过苦工,一度当过流浪汉。有一次他被警察逮捕,法官判他在监狱里做了30天苦工。这次难熬的牢狱生活,才促使他思考未来:自己已是19岁的人了,难道一辈子就这样苟活下去?
有一天,杰克·伦敦就这样沉思着,无意中走进一家图书馆,随手拿起一本《鲁滨孙漂流记》翻阅起来。不料一下子就被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吸引住了,恨不得一口气把它读完,虽然他已饥肠辘辘,也顾不得出去吃饭。
第二天一大早,他又跑到图书馆,看完了《鲁滨孙漂流记》,接着又看别的书。看着,看着,他觉得眼前出现了一片新的天地—一个奇妙的知识世界。
他在这个新的世界里,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空气,贪婪地吸收知识的营养。
从此读书的劲头一发而不可收。有时一读就是十几个小时,也不肯休息。因为他现在已经明白他比别人多浪费了许多时间,他一定要赶上来。
为了取得更好的学习条件,他进入了加州奥克兰德中学,他在这里勤工俭学,除了上课外,还要看仓库、打地毯、擦地板、冲洗厕所。他用功的劲头无人可比,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因而进步飞快。他嫌中学3年学制太长,读了一年就离开学校,刻苦自修了3个月后,就通过了毕业考试。
后来,杰克·伦敦又加人了去阿拉斯加淘金的人流。结果他不但没淘到黄金,反而得了败血症,落得个满面生疮,牙齿松动,下肢几乎瘫痪。这段经历使杰克·伦敦虽然在经济和身体上亏了本,但他终究不虚此行,写下了大量的观察笔记,积累了许多写作素材。
向各种人学习
杰斐逊从小就热爱学习,刻苦勤奋,常常手不释卷。读书对他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最大的享乐”。他对书中的内容怀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贪婪地吸吮着,让这些知识装备自己的头脑。
青年时代的学习为杰弗逊通往成功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杰弗逊出身贵族,他的父亲是军中的上将,母亲是名门之后。当时的贵族除了发号施令以外,很少与平民百姓交往。
杰弗逊没有秉承贵族阶层的恶习,而是主动与各阶层人士交往。他的朋友中当然不乏社会名流,可更多的却是普普通通的园丁、仆人、农民或者贫穷的工人。他的长处便是善于从各种人那里学习,因为他知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金子般发亮的东西。
他17岁时就读于威廉与玛丽学院,学习成绩非常突出,特别是在语言和历史方面。此外,他对数学、农艺和建筑学等也有浓厚的兴趣。后来他自行设计的蒙蒂塞洛宅邸,既具有传统的古典式建筑风格,又有自己特色,堪称为当时美国第一流的建筑,至今仍是美国最值得赞美的乡间府第之一。杰弗逊仪表堂堂,富于朝气,谈吐生动,喜爱社交。他善于演奏小提琴,常有机会在总督府与一些比他年长一倍多的社会名流一同演奏古典乐曲。杰弗逊跻身于这些名流之间,经常同他们交谈,从中获益匪浅。
有一次,他还劝说法国伟人拉法叶特:“你必须像我一样到民众家去走一走,看一看他们的菜碗,尝一尝他们吃的面包。只要你这样做了的话,你就会了解到民众不满的原因,并会懂得正在酝酿的法国革命的意义了。”
不耻下问,善于学习是杰弗逊的长处,他也因此比其他许多的领导者更清楚民众到底在想什么,到底最需要什么,这也造就了他成为一代伟人。
老猴种麦子
有一只老猴,看到农民每年都在地里种上大片大片的麦子,秋天可以收到好多好多的粮食,心想:“我为什么不照他们的样子也种点麦子呢,那样,我冬天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有饭吃了,不必再出去寻找食物了。”
猴子来到农民的田边,看他们怎么平整土地,撒种,浇水,施肥,然后收获一袋袋的麦子。猴子心想:“这也太简单了,我就到山里也开一块地,自己种庄稼,自己养活自己。”
于是猴子在家附近选了一块地方,用木棍把地掘了一遍,再把大块的土块打碎,还真平整的不错。然后,它学着农民的样子在地里撒上了麦种。
过了些日子,地里果真长出了一片绿油油的麦苗来,猴子高兴极了,见了别的猴子就不住的夸口,骄傲之情溢于言表:“你们看,怎么样?我种的麦子一点儿都不比那些农民的麦子差。”
其他的猴子见了,异口同声地夸奖道:“你真行!太了不起了!居然能种出这么好的麦苗来!真佩服你!”
老猴子更得意了,它不再去看农民们是怎么养护麦子的,只等着麦子成熟了好收麦。
这一天,老猴子闲着没事,就到一个大苗圃里去散步,远远地,它看到苗圃的农艺师正在给一片冬青树剪枝,一会儿的功夫,一片冬青树就被修剪得整整齐齐。
老猴子看到眼里,记在心上,它回到家里,决定把麦苗也修剪一遍,让麦苗也像修剪过的冬青树一样平整。
老猴子说干就干,它一鼓作气将麦苗全部修剪了一遍,自己站在地头,一边看,一边点头:“整齐多了,果然不错!高明!高明!”
老猴子又找来了其他的猴子,炫耀自己的本事,众猴子又好好地把它夸奖了一番。
麦子越长越高,已经抽出穗来了,老猴子到地里一看,怎么又长得参差不齐了呢?再修剪一次吧!
老猴子又不辞辛苦的拿起了大剪刀,把即将成熟的麦子修剪了一遍,这一次,把好端端的麦穗全剪掉了,老猴子却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愚蠢。
农民们收麦子了,沉甸甸的麦穗显示出又一个丰收年,而猴子的麦田里只剩下了麦杆。
老猴子看到农民种麦子,也不问青红皂白,别人干什么,它就干什么,并没有考虑这些方法是不是适合自己,所以到最后,当农民在修剪树枝时,它也忙着修剪麦子,结果,把好端端的麦穗全剪掉了。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模仿别人的行为一定要弄清楚别人所做的具体事情之后,才能根据对象采取相同的措施,如果盲目模仿,其结果不仅无效而且是可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