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挺聪明的,就是干什么事都没有长性。有一段时间要学画画,我们就给他报了班,他学了几个周末就不去了;后来又吵着要学小提琴,并保证好好学,开始表现不错,老师也表扬他,但是不到一个月,又说不好玩,死活不去。他做什么事都这么虎头蛇尾,开始决心很大,干劲很足,但是三天热乎劲儿过去就稀松平常了。哎,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军军妈一提起军军就抱怨。
军军为什么会这样,这就要从“紫格尼克效应”说起。
有一位叫紫格尼克的美国心理学家,给138个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业,让他们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被中断。一小时后对这些孩子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多数孩子对中途停顿的作业记忆犹新。
紫格尼克得出结论:人们对已完成的工作较为健忘。因为“完成欲”已经很到满足,而对末完成的工作则在脑海里萦绕不已。于是,心理学家将人倾向于把一件事情做完的心理称之为“紫格尼克效应”。
“紫格尼克效应”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是“心理张力”。所谓“心理张力”,被誉为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的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类有一种自然倾向去完成一个行为单位,如去解答一个谜语,学习一本书等,这就叫“心理张力”。
研究还指出,任何人都企图满足自己的需要,完成动作。其中既有先天的需要(饥、渴等),也有半需要(迫切的趋向)。
在勒温看来,个人能动性的源泉是多元的,形形色色的。被唤起但未得到满足的心理需要产生一个张力系统,决定着个人行为的倾向、心理的基调和特点。如果中断了满足需要的过程或解决某项任务的进程而产生了张力系统,就可以使一个人采取达到目标的行动。勒温认为,没有完成的任务使得没有解决的张力系统永远存在,当任务完成之后,与之并存的张力系统也将随之消失。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心理张力”系统,是产生“紫格尼克效应”的心理机制。
“紫格尼克效应”也称“自圆心理”——做事有始有终。但是生活中为什么有很多人像上面案例里的军军一样,做事虎头蛇尾呢?
这是因为,有很多时候,人们的“自圆心理”会以它的对立形式表现出来,即拖拉或者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一个人做完一件事,内心感到愉快;未做完一件事,内心若有所失。然而,当一个人害怕某件事可能做不完或做完某件事要付出艰苦劳动时,为了逃避这种做不完可能带来的不愉快,就会拖延完成的时间或者不完成。“自圆心理”以不自圆的方式加以自圆,这说明人的心理具有复杂的机制。
对大多数人来说,“紫格尼克效应”是推动我们完成工作的重要驱动力。但是有些人会走向极端,那些屋里老是凌乱不堪,做事情有头无尾,永远不想完成任务的人,究其原因,正是缺乏“完成欲”,没有那种由“心理张力”产生的“紫格尼克效应”所导致。
一个人做事半途而废,也许只是因为害怕失败。他永远不去把一件作品完成,以避免受到批评;同样,只愿永远当学生而不想毕业的人,也许是因为这样就可不必到社会上去工作;也可能由于他在潜意识中就不相信自己会成功,于是害怕成功,因此也就下意识地逃避成功。
黑格尔说得好:“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会光顾他。”事实表明,马虎、懒惰,象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它不是一个现代青年应有的品性。
人要排除马虎、懒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有害气体”,就得有意识地提高意志力,培养“完成欲”,重视“紫格尼克效应”的作用。根据心理学家的建议,这可从小事着手,例如除草浇花、整理抽屉、读完一本书等等,强迫自己完成规定的角色任务,达到既定目标,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完成欲”,得来“紫格尼克效应”。
泰克医生还为有这样心理的人提出一个解决的方法,他说:“如果你精力集中的时间限度是10分钟,而工作要一小时才能做完,那么,你的脑筋一开始散漫你就要停止工作,然后用三分钟的时间活动筋骨,例如跳几下,去倒一杯水,或是做些静力锻炼的肌肉运动;活动过后,再把另一个10分钟花在工作上。”
当然,“紫格尼克效应”越强也并不一定越好。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张力”,“完成欲”过分强烈,则对身心健康、精神状态的平衡协调起不利作用。比如过度追求完美。
2004年的法国网球公开赛上,女选手维纳斯·威廉姆斯取得17场连胜的骄人战绩。她对记者发表胜利感言:“我还不够努力。有时候,我获胜心切;有时候,我求胜心又不够强。有时候,我不遵从教练指导;有时候,我不听从自己的安排。我讨厌在任何事情上犯错,不仅是球场上。”
可见,威廉姆斯不论在球场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追求完美,不容许自己有丝毫错误。有人说,正因为威廉姆斯为自己设定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她才能发奋图强,斩获佳绩,追求完美是她达到目标的健康动力。
“我并不这样认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保罗·休伊特说,“这些人往往忽略了完美主义者脆弱的一面,譬如沮丧、厌食和自杀。”
休伊特和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戈登·弗莱特自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完美主义。他们发现,完美主义者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完美主义者,都有这样、那样的健康问题,譬如沮丧、焦虑、饮食紊乱等。
美国宾州大学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心理研究发现,由过度“完成欲”的人,总是有着力求至上完美的性格,他们极易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产生恐慌心理,于是反而导致能力下降,不能真正很好地完成某一任务,而且会使情绪失常,甚至健康受损。
“至善至美”这一概念并不适用于人,它也许只适用于“上帝”,但你作为一个人,不必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人生活在希望之中,同时又伴随着遗憾。生活中处处有希望,然而处处又有遗憾。每个人在清理自己过去的生活时,在从事目前的活动中,都必然会发现你竟有那么多的遗憾。
遗憾本身是人们对现状和自身的不满是和要求改变现状的呼号,这往往是通向成功的一个阶梯。如果你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受过度“完成欲”支配,非要一下子达到完美而无遗憾的目标才会得到“心理张力”的满足,那就会因为客观现实的不可能完美而得不到这一心理需求,得到的恰恰是类似“庸人自扰”式的心理失常。
英国历史学家帕金森说:“凡是尽善尽美的规划,就是工作衰退的征兆”。同样,凡是由“至善论”驱使的过度的“完成欲”,也是,心理失常的征兆。而温斯敦·丘吉尔说过的一句话,则更为厉害了:“‘唯尽善尽美者为上’,这句格言的含义就是两个字:瘫痪。”是的,事事追求尽善尽美,都要拚命做好,这就会妨碍你参加愉快的活动,失去生活的乐趣,陷入心理上“瘫痪”状态。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丘吉尔这句。过于严厉的话,也许有促人深省的作用。
因此我们说,你在进行创造性工作、学习和生活时,要有一定的“完成欲”即“心理张力”,但不能过度;要有新意,要追求成功,但不必去尽善尽美地推敲个不停。
心理学家建议那些有过度“完成欲”的人,不妨从小事着手予以调整过来,比如,你不必一口气读完《战争与和平》,不必见到房间里有一点灰尘就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去立即打扫,不必强迫自己在一个晚上织完一件毛衣,否则宁可不睡,如此等等。一个志在成功者应“知道限制自己”。过度的“心理张力”即“完成欲”,也是应当列入你的“限制”范围的。
总而言之,为了使“紫格尼克效应”能对我们的角色扮演,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我们就要自觉地对“心理张力”予以恰当的调节,既要避免“懒惰病”,又要克服“至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