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连环画大揭秘
3833300000014

第14章 古代连环画赏析(1)

中国连环画虽然源远流长,但长期以来却未能形成一个独立的画种,而是隐身于各种绘画形式当中,成为各种绘画的一部份。因此,我们要了解中国连环画的发展源流,很难从纵的时代嬗替中理出一个编年史,只能从横的方面在各种绘画形式当中来搜寻它的存在,发掘两干多年来先辈们创作的各种辉煌灿烂的艺术成就。

在这一章里,我们准备从墓室绘画、人物画卷、宗教壁画、石刻雕塑、木刻版画、石印图书等几个方面,各举出一些重要的连环画作品,加以简要的介绍,以此来展示中国连环画的古老传统和其宽广的源流。

一、墓室绘画

在中国古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墓葬中卜,常有许多陪葬品,其中有些是壁画和各种绘画。由于它深埋地下,侥幸被长期保存下来,成为古代艺术珍贵的遗产。在不同时期发掘的汉墓中,出土了一些连环画作品,包括壁画、木漆画、画像石、画像砖等。这些作品,可说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古老的连环画了。以下我们从中选出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四套连环画作品,来加以简要的介绍:

《土伯吃蛇》和《羊骑鹤》

这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一号西汉墓漆棺上的彩色绘画。先画各种云气,然后在云气的空隙中,填绘神怪人物,有的成组,有的互相掺杂,各有用意,不相联属。根据孙作云先生在《拷古》(1973年第4期)上发表的《马王堆一号汉墓漆棺画考释》一文中的考释,这两套成组的绘画可作如下的解说:

《土伯吃蛇》绘在黑地彩色的棺盖上,表现对蛇的防御。先画一鹫低头觅食;次画鹫见一蛇;再画鹫衔蛇喂一张口、翘舌作人立状的怪物。然后从右方起,画一同样怪物以手持蛇,又画一怪物把蛇吞下。这个怪物就是“土伯”,或称“后土”,是地下的主神。“土伯吃蛇”意味着保护死者不受邪恶侵害。

《佯骑鹤》绘在漆棺的右侧板上。先画一羊牵一鸥;再画鹤不愿走,羊用力拉拽;再画羊骑在鹤身上,鹤垂头丧气,勉强从命。《说文解字》说:“羊,祥也。”羊代表吉祥的意思。鹤是古人崇拜的神物。古人相信人死后能骑鹤升天成仙。代表吉祥的羊骑在鹤背上与仙人骑鹤的意思相同,表示祝愿死者能成仙的意思。

羊骑鹤这两套连环画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极为珍贵的史料。它线条流畅,形象逼真,足见作者有深厚的功力和巧妙的构思。故事情节连接紧密,画面饶有情趣,很吸引人。秃鹫衔蛇喂土伯和羊拽鹤两图,惟妙惟肖,尤为生动。它虽然是两千年前西汉的作品,却和现代的“卡通”艺术极为相似。可见浪漫主义的丰富想象及“卡通”的表现形式,乃是我国连环画的古老传统。

《二桃杀三士》

1957年,洛阳市老城西北发掘了一个古墓群,其中一座西汉晚期墓室隔墙的横梁上面,有一组彩色壁画,它高25厘米,长260厘米,画面上比较清晰的十一个人,分三组。右侧一组为三壮士,各作不同姿态:一人从几上盘中取桃;一人仰视,作挈领状;一人按剑左顾。中部五人一组,中央一人较大而有威严,其两侧有侍卫四人,三人站立,一人跪地。左侧一组亦为三人,中间一人特矮小,左右两人正俯视此人,似在作壁上观而有幸灾乐祸之意。

关于这组画的内容,曾有不同的考释。有人认为右边八人,(两组)很像是[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左边五人(最左两人已残缺)颇似沂南汉画像石中的[吴公子季札]的故事。有人认为这一组表现的是[周公辅成王]也有人说是[赵氏孤二桃杀三士《摹本》儿]。郭沫若同志在《洛阳汉墓壁画试探》(《考古学报》1964年2期)一文中,则认为这一组和右边的两组是连续表现[二桃杀三士]一个故事。这一看法得到不少人的赞同。我们依据此说,认为它是一套完整的连环壁画。

据(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记载,齐景公手下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名勇士,恃功骄傲。齐相晏婴设计让景公赐给三人两枚桃子,要他们计功食桃。三人互不相让,争斗起来,结果先后自杀。将画与故事对照,右组三壮士中,最右侧之按剑者为古冶子,中挈领者为公孙接,俯几取桃者为田开疆,表示三人见桃后,互不相让的情景。中组中立而有威严者为齐景公,两侧四人为侍者,作跪状的侍者似乎正向景公禀报:三勇士已自杀了。左组三人中,中间特矮小者,当为晏婴,史载[晏子长不满六尺](古人以八寸为一尺,合四尺八寸),其左右两人,泛指当时和后人对晏子此举的评说议论,既有幸灾乐祸者,也有讥讽不满者。

这是一套相当完整的连环画。它虽然只有三组,未将故事细节全部描绘出来,但却抓住了重点,一看就明白其内容。第一组首先把三士争桃的最精彩的场面描绘出来;第二组把事件的背景和结果交代清楚;最后一组,画出世人的评论,更具有深意。它不仅点明了主题,也显示了墓主人援引这段故事的本意,在于使后人记取相应的教训。此图虽然年代久远,色彩漫漶,线条残损剥落,但人物的基本形象仍然完好。作者采用写实手法,将人物表情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叹服。

护乌桓校尉画传

1971年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发掘出一座东汉壁画墓,据考证此墓建于公元145——200年之间,墓主人可能是护乌桓校尉公基稠。

全墓前后室四壁及顶部都绘有彩色壁画,除年久脱落及被盗破坏外,现有彩绘50多组,所绘人物、车马、鸟兽、城垣、建筑等,场面宏伟,内容丰富。图中还有两百多处墨书榜题,使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绘画的内容。除一部分为灵异、神话和历史故事外,主要画幅是描绘墓主人生前的官宦生活,是一部保存完好的以连环画形式表现人物的画传。

根据榜题记载,墓主人是从举孝廉,为郎,而踏上仕途的,首先出任西河长史。壁画把[举孝廉时、郎、西河长史]三个情节画在一幅画中,巧妙地以车马行走的方向与先后顺序来表示连接的关系。西河原治平定,后迁离石,有一幅图专门表现离石城府舍。接着,墓主人[行(暂代的意思)上郡属国都尉],有一幅图描绘[行上郡司国都尉时所治土军府舍],说明墓主人已迁到土城(今山西石楼)。西河长史与上郡司国都尉,都是掌管南匈奴事宜的官吏。接着墓主人又升迁[繁阳令],在繁阳任县令时的事迹,如[繁阳令被玺口(书)时]、[繁阳县口(令)官寺]、[繁阳县仓]、[繁阳县吏人马皆食大仓]等幅。从[被玺书]的情况看,墓主人为繁阳令时曾受到皇帝的表彰。之后,墓主人被超迁为[使持节护乌桓校尉],[使持节]可以代表皇帝行事,非同一般,所以画面上特别表现了有三得旄的赤节。护乌桓校尉,秩比二千石,稍次于郡太守,为统治迁居在大漠以南的乌桓民族所设的官吏。其间有一幅[使君(即墓主人)从繁阳迁度关时],注明此关为[居庸关],表示墓主是自繁阳经居庸关而上任的。校尉幕府设在宁城(今河北万全附近)。由于这是墓主人最后、也是最高的官职,所以这段生活图画所占的比重最大,有许多特定的场面。如[莫(幕)府门]、[莫府东门]、[莫府大郎(廊)]、[护乌桓校尉莫府谷仓]等等,还有乐舞百戏图、燕居图、饮宴图等,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的豪华生活。特别是[护乌桓校尉出行图],场面尤为宏伟,画有各种车辆10乘,不同色彩的马129匹,文武属吏、士卒、仆从等128人,充分反映封建贵族官吏出行时,连车列骑,前呼后拥的威武场面。而宁城护乌桓校尉幕府图,也是城市图中规模最大的一幅。

这套画在绘画技巧上,造型生动,色彩和谐,用笔洗炼,与汉代石刻画相比,虽然质感和效果殊异,但具有同样深沉雄厚的汉代艺术风格。特别是以几十幅连续画面来表述墓主人传记,更为目前遗存的汉墓壁画所仅见。可以说,它是我国连环画由少幅到多幅,由表现简单故事到描绘复杂生活,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人物画卷

我国古代的人物画,历史久远,品种繁多。特别是有了卷画和壁画之后,为画面提供了铺展的空间,不仅使肖像画更加细致精彩,群像故事图也有了发挥的余地。其间连环画的表现形式,已成为人物画卷的常见形式。它们有的是根据历史传说故事或现成作品编绘的,也有的则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充分显示了连环画可以直观叙述的优越性。虽然年代久远,丧失殆尽,但仍有不少珍品流传后世,成为中国美术史中辉煌的篇章。下面简要介绍古代人物画卷中四套优秀的连环画作品。

《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是东晋杰出的画家顾恺之(约公元344——405年)绘的一套连环画长卷。顾恺之一生中有许多绘画创作和论著,可惜留存下来的绘画真迹怕是没有了,只有若干后人的摹本。《洛神赋图》今存五种后人的摹本,尚可以从中领略其大致的风貌。

《洛神赋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套连环画长卷。它以三国时期有名的诗人曹植写的《洛神赋》为脚本,描绘诗人在洛水遇水神宓妃的爱情故事。据说曹植所钟爱的女子甄氏被他哥哥魏文帝曹丕夺去,黄初三年甄后已死,曹植途经洛水时因怀念甄氏作了这篇赋文。这话可能有些附会,不一定可靠。但这篇赋文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们在礼教束缚与封建势力压迫之下,男女爱情受到压抑和苦闷的主题,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的确是写得相当出色的。诗人的名篇给画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画家的高超表现力,又丰富了诗人的想象,使画卷成为文图相结合的艺术典范。它在中国连环画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里介绍一下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帝乾隆定为[《洛神赋》第一卷]的宋人摹本。卷首描绘诗人离京东归,跋涉山川之后,已经人困马乏,正在休息,恍惚看见他理想的情人——洛神,立在山崖旁边。画家把诗人的想象艺术变为视觉艺术,凶面上出现了高飞的鸿雁,腾空的游龙,太阳初升,朝霞似锦,在水面荷花的掩映下,一位美丽的女仙展现在眼前。但我们却不感到这是图解,而是具体地再现了想象的世界,充溢着人、神交流的梦幻气氛。接着,画家把诗人在赋里跳跃式的比喻描绘和写景抒情,以生动连续的画面铺开:洛神和她的侍从在水中和空中游戏;诗人对神女产生了爱慕之情,心神动荡不宁;诗人和神女互相接近,共叙爱恋的衷情。这时,诸神也齐来助兴,唱起赞歌,使故事达到高潮。这是诗人的灵感,也是画家的创造,通过人、神热烈欢快的交往,表达出美好的愿望和理想。但是,人神之道有别,两人的爱情终不能如愿以偿。神女驾着云龙,乘坐云车怅然离去,临行又反回首,举袖掩泣,悲断愁肠。神女去了,诗人又回到现实人间。他盼望神女再来,乘船追了一夜,毫无踪影。耿耿长夜,诗人难眠,更增加对神女的思念。天明面对洛水徘徊依恋,久久不忍离去。整个画卷自始至终紧紧地吸引着读者,使读者情不自禁地随着画面的进展而欢欣而怅惘,与画中人物起了共鸣。若非画家刻划精邃,描绘逼真,富有想象力,绝不会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

此第一卷摹本,画面上未题录《洛神赋》原文。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第二卷摹本,是将赋文分段题录在画面上,更显示了连环画是文图相结合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连环画,常以长卷的形式出现,把通篇故事情节在一幅画卷中分段描绘出来,中间以山石树木等景物相隔。总起来看,又前后相接,联成一气。这一方面说明长卷构图是中国连环画的一种传统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也说明,此时的连环画尚未完全成为一种独立的画种,正处在孕育发展的阶段。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南唐宫廷画家顾闳中的作品。韩熙载曾做过中书舍人,后主李煜原想重用他,他预感国家将亡,不愿出山,就以放浪颓废的生活来掩盖自己,表示在政治上无所作为。李煜为了了解真相,就派顾闳中到韩家暗暗察访。画家归来后,凭着记忆创作了这部作品。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当时生活的记实体连环画长卷。它开创了连环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范例,并充分发挥了连续画可以表现生活进程的优势,成为中国连环画艺术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这套连环画画段之间紧密相连,体现连环画艺术创作的根本特点。全卷共分五段:听乐、观舞、宴会间休息、清吹、送别。各段互相连续而又相对独立,展现出夜宴的豪华场面和主要进程。它巧妙地以屏风相隔,把各段的地点分开,又以屏风之间人物的穿插和呼应,把段落间的情节连接起来。各段的构图又注重变化,[听乐]和[清吹]都是欣赏音乐,构图却大不相同。前四段描绘的是一个地点的场景和情节,最后一段则是三个地点、三组人物的活动。在送别的主题下,作者描绘了三个小场景:中间突出部分,是韩熙载扬手向人们告别。两边描绘的是背着旁人的两个惜别韩熙载夜宴图(第1段)韩熙载夜宴图(第2段)韩熙载夜宴图(第3段)韩熙载夜宴图(第4段)韩熙载夜宴图(第5段)的小插曲:右边一位宾客坐在椅子上与一少妇亲呢地握手相对;左边一位宾客正拥着一个少妇在喁喁私语。这种一幅多面的构图,既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内容,又显示出连环画艺术构思独具的特点。

这套画的艺术性也很强,无论在人物刻划和构图着色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水平。因为是记实体的连环画,画中的人物都是真实的,首先必须形象逼真。作者在每段都对韩熙载有所描绘,突出地塑造了这个主人公表面欢乐、内心苦闷的艺术形象。此外,对于配角人物,不管是擅长舞蹈的韩熙载的宠姬王屋山、教坊副使李家明和弹琵琶的李家明的妹妹、德明和尚等,都能使人一眼就认出来,足见其刻划的成功了。其次,人物反复出场,形象的刻划既要前后一贯,又要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动态和心理表现有所不同,这一点,长卷描绘得也很出色。由于作者精湛的技艺,使这套优秀的连环画长卷,很好地表达出封建大官僚豪华、淫乐生活的主题,成为中国连环画艺术的瑰宝。

《晋文公复国图》

李唐是宋代杰出的画家,原是北宋画院的待诏,经过战争离乱,转到临安,已是近80岁的老翁了。初时,在临安街头卖画为生,后被人发现,又重入画院。他不仅是山水画中兴桢应图家,亦擅长描绘人物。他富有爱国思想,来临安后,绘有歌颂抗金战士的《雪天运粮图》。还绘有《采薇图》,借历史上伯夷、叔齐的故事,表示对不与金人妥协者的崇拜,并讽刺那些在异民族面前投降为官的人。他早年绘有一套连环画长卷《晋文公复国图》,描绘春秋时晋国的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在外,历经宋、郑、楚、秦等国,备受艰辛和冷遇,最后终于回到自己的国家,做了晋侯。这套画虽是历史故事,却寄托着画家对当时朝廷抗金复国的殷切期望。长卷共分六段,每段都有文字说明和图画相结合。各段之间,以人物车马的行进,来显示故事的进展和图画的连续性,可以说是非常典型的连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