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意人生
3832400000009

第9章 提起与放下(1)

一、提不起也放不下

能够提得起、放得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许多人把这两句话挂在嘴边,能否真正做到便大有疑问:一般人的态度是既提不起也放不下,提不起责任和义务,放不下名利和地位,希望争取更多权力、名望,却绝少考虑是否已尽自己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提不起意志和毅力,放不下成功和失败

在人生过程中,如欠缺坚定的意志和毅力,便难以成就大事业,也难免在努力的过程中退缩。所以,成功或失败,关键在于是否具备足够的意志与毅力。

有些人,濒临死亡边缘,在弥留之际,为了渴望会见亲人,能延续自己的生命直至与亲人相聚才逝世。也有些人,凭著愿心和坚强的求生意志,能在重病或灾难中奇迹地活下去。

无论爬高山、游长泳、走远路,均需坚强的意志和不拔的毅力才能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因为,当极度疲累和面临困难时,往往容易萌生退意而放弃目标。但是,既渴望成功,又害怕失败,意志力又总提不起来,这种人非常痛苦。

(二)提不起信心和愿心,放不下贪心和瞋心

进行任何事业或计划,首先必须具备信心和愿心才能完成工作和目标。很多人没有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敢相信目己能够有大成就,也因而对自己的未来和事业的前景缺乏愿心。

在美国,曾经有一位大学二年级的女孩子向我提出要求出家的意愿,我提议她先完成学业再作决定。当她大学毕业后,我询问她是否仍有愿望出家。“当然罗!”她应道。结果她却希望继续读完硕士后才出家。当我再度问及她完成学业后的打算,她依然以同样坚定的语气答道:“当然是希望出家啦!”直到今年她已读完硕士学位,我再问她,她却对我设了一句实话:“师父,坦白说,好像出家跟在家也差不多呀!”

这便是愿心不能坚持的一个例子。今天希望做的,明天未必会做,今年的计划,明年不一定会进行。这种情况,在美国尤其普遍,他们会解释说:“我的意愿改变了。”

一般人是既提不起信心和愿心,也放不下贪心和瞠心。“贪心”是追求,渴望争取,贪得无厌。“瞠心”是因求之不得,驱之不去,而起怨恨。这两种情况,时常搁在心上,丢不开也放不下。其实,只要是份内的,应该拿的,接受了也不能算贪心;而不应该要的,非份的,却千方百计,挖空心思,希冀得到,越多越好,这便是贪心。若不能称心如意,反而有种种折磨,恶运连连,横逆重重,便无法不起怨怒;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很难察觉到自己是个由于贪念和瞠心的受害者,因此,也无从放下。

二、应当提得起放得下

(一)要把去恶行善的心提起,要把争名夺利的心放下

作为一个正常人,最基本的是要认识到行善是自己汾内的家事,止恶是自己该尽的责任,何况是一个佛教徒,一个修行的人!“止恶”是不做对己对人有害无益的事;“行善一是需做对己对人有益有利的事。若以菩萨的立场,不会考虑自身的利害,心中只有众生的利益。在佛经中的止恶行善有四句话,称为“四正勤”:“已作之恶令断除,未作之恶令不起,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长。”这可用作判定一个人的善恶标准的依据。通常的人,也可说绝对多数的人,都会认为他们是没有问题的好人。但是,如果连善与恶的标准是什么都无法分辨,就应该好好考虑一下所谓“好人”的定义是什么了。起码要知道止恶行善的定义,并不是那么简单。知道不该做的事不会做,应该做的事一定做。那又根据什么而认为该做与不该做呢?不以个人的判断来取舍,当以公益作衡量,以佛法因果为准则。

很多人批评他人争名夺利,却不知道自己也是一个争名夺利的人。所谓名是甚么?名有大名、小名,还有出锋头的事。当别人获得益处或光荣的时候,自己的反应究竟是赞叹、欢喜、欣赏?或者是嘲笑、妒忌、破坏呢?夫妇、父子之间也常会有争风吃醋、看不惯、放不下的时刻。假若太太比丈夫更有名气,有些做先生的往往会感到难受。至于兄弟之间,是否能够做到会为了手足获得殊荣而倍觉高兴呢?多半是会的,有时则不然。

我认识一对夫妇,太太荣获奖状,新闻被报章报导,太太满怀高兴地拿著报纸展示给她的先生阅读。先生接到手上一看,竟然非常不屑地把报纸掷于地上说:“什么玩意?你也得奖,那裏还有天理!”身为丈夫的,不但不因妻子得奖而感到光荣,反而认为太太获奖显得比他杰出是件岂有此理的事。

(二)要把成己成人的心提起,要把成败得失的心放下

成就自己目的是为成就他人;若要帮助广大的人群,必须先要充实自己。在充实自己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做著成就他人的工作。正在做著利益他人的工作之时,必然已在促进了自己的成长。然在成已成人的过程之中,难免会遇到障碍,所谓道高魔更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因此要能经常把成己成人的心提起,成败得失的心放下,才能坚定信心,巩固毅力。走在成功的道路上,失败乃是过程之一,失败的本身,也就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一般人只能享受成功的欢乐,却经不起失败的历练,那样的成功是福报,遇到了失败使劲摇。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一般的凡夫好不容易成为伟人的最大原因。其实伟大的人格,是从成功与失败的交替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刚选好博士论文的主题,请到了论文的指导教授,进行不久,指导教授突然过世,同学们知道后,便说我完蛋了!不久我又找到了另一位指导教授,我把论文送去,指示要我重写,又有同学以为我糟糕了!当时的我,虽感到麻烦,但却认为正好可给自己历练的机会,没有功成,也并未失败。由于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的经验,才会使我珍惜留学因缘,鼓起勇气,重写第三遍,最后我的论文终获顺利通过。由于我相信好事多磨的道理,既已有了心理准备,遇到困难,便不觉得是失败,也不考虑能否成功,只是继续努力,做我能做而当做的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过一天日子吃一天饭,凡事尽心尽力,放下成败得失。

(三)要把众人的幸福提起,要把自我的成就放下

信佛必须学佛,学佛必须效法菩萨精神。菩萨心中没有自我成就的企图,只有成全众生的的悲愿。凡是能让众生得益的事,便不考虑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凡是众生需要救助,菩萨便会适时适地出现于众生面前,菩萨不为他们自己做任何事,并非为了他们自己要成佛而度众生。

普通人若要学习菩萨的精神,首先得把自己放下来,不论个人的成功与否,必须先把其他的人照顾好。对于家庭,首先要把家人的事办好;对于团体,则以共同的利益为前题;对于社会,乃以大众的福祉为著眼。你如能做到这样的程度,必可获得他人的欢迎,看在众人眼中,你便是菩萨的化身。

三、禅修的立埸

(一)放下散乱的心,提起专注的心

在没有修行禅法以前,心猿意马,无法作得自心的主人。修行是利用数息、参话头等方法,让平时不受控制的心,逐渐调整成为专注的心。未用襻修方法之前,尚不知我们的心念竟会如此的难以驾驭。唯有开始修行之后,才会发现我们的心是极其脆弱、多变而又缺乏自主能力。当你打坐的时候,便会发觉你的心念经常如野马奔腾,无法停止。有些人,嘴巴虽在诵经念佛,头脑却在魂游太虚;也有些人,身体虽在打坐修定,心念却在云霄之外。

我曾见有一位太太,正在家中敲木鱼诵经修行,中途却高声呼叫:“儿子啊!把炉火关掉,锅子快烧焦啦!”照顾炉火是对的,但她为何不在诵经之前先作交代,要在诵经做功课时心系两处?这便说明,很多时候,不在乎有散乱心,也不知道那有什么不好。心念很散乱,仍然不自觉,如用禅修的方法,便可协助你,经常可以发现自己内心的散乱,若能发现散乱便已经是在用功修行,心念便会渐渐专注集中。

(二)放下专注的心,提起统一的心

这是进一步的阶段。专注是以打坐、念佛等为方法,等到念头统一时,协助你专注用功的方法也放下了。这时候,便可享受到天人合一的无限之我的存在,感觉自己与宇宙合而为一,通常在哲学及宗教的领域中,称之为“大我”或“神我”的境界。对于浅尝即止的禅修者,并不容易达到这种程度,唯有锲而不舍的大哲学家、大宗教家、大修行者,才能有道种将心内心外打成一片的体验。

(三)放下统一心,提起自在心

这便是从大我的层次,提升到体验无我、无人的解脱境界。犹如《金刚经》中提到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没有主观的自我,没有个别的客观对象,没有众多的客观对象,没有时间的延续过程。一般哲学家、宗教家,把统一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即认作自在解脱,其实那只是放下个别的小我,却抓住了全体的大我,不是真自在。放下大我之后,便是超越到无我、无人、无众生的无相及无心的层次,才是绝对的自在。

《金刚经》的“无我”是没有主观的自我;“无人”是并没有二疋的、单独的、客观的对象;“无众生”是没有许多客观的对象;“无寿者”是指既无我、人、众生,也没有他们在时间中的活动过程。如果对于空间的现象和时间的过程,都能心无里碍,便是解脱自在的境界。

(四)彻底放下,从头提起

放下成败得失,然后念念新生,从头提起。我们在劝勉进入禅修生活的新人时,常常会提醒他们要“大死一番”,便是彻头彻尾地放下自己的一切心理执著,才好重新开始作为一个尽责任、尽本份的修行人。换言之,若要改头换面,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智者,必须先要放下自以为是的自我,才能尊重他人,关怀他人。人在世间,只有身分和立场,责任及义务,并没有特定不变的自我。责任是指著你的身分和立场而言,有许多非做不可的事,否则,便是不负责任。义务则是除了责任之外,仍可依你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去做额外的事,以帮助别人。

(五)放松身心,提起正念

最近有一对年轻夫妇来探望我,我问候他们的近况时,太太便表示她的先生最近由于修行太猛,弄至身体不太舒服。其实,禅修的基本要求,就是放松身心,如因求好心切而造成身心紧张,就容易发生身心的毛病。不过,若要放松身心,必先试著把成败得失的念头放下,若有只顾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才能轻轻松松地练习禅修的方法。不断地把注意放在方法上,便是正念相继,时时不离所用的方法,便是时时不离正念。类似的心理状况,也可用于日常生活的起居作息,一面保持身心愉快,一面保持身心平衡。

四、提放自在

有提有放的是普通人及修行人:提放自在的则是大成就者,甚至是圣者或大菩萨了。现在用四点来说明:

(一)因果循环的信念必须提起,因缘聚散的现实必须放下

相信因果,我们便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因为种因虽不二疋得果,有果则肯定有因。用我们的身心每做一件事,便会相对地获得每种程度的反应,不论是直接反应或间接反应,或者对外界没有发现反应,对自我的身心也会产生反应,那便是因果的延续性,以及连锁性和循环性。

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切人、事及物,都是因缘聚散的现象。因缘聚则有种种现象突显、延续;因缘散则使现实环境变迁、消失。世事变幻,风云莫测,起灭无常,出没不定,因此,我们无需对现实的环境看得太实在、太认真:从因果看是有的,从因缘看是空的。由于有因有果,所以要负责任尽义务;由于因缘是空,所以失败不必伤心,成功毋须骄傲。

(二)因有慈悲心,所以提得起;因有智慧心,故能放得下

慈悲心是以一切众生为救苦救难的对象,以至一肩承担一切众生的苦难。智慧心是从不考虑自己的利害得失,也不在乎众生会不会感恩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