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意人生
3832400000030

第30章 禅与理性和感性(2)

无相的相有两种:①现象,是外在的物相;②观念,是心理的心相。相无定相,故名无相。今天在座的三千多位听众之中,有许多人是研究法律的,法律也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时常顺应环境的变化及时代的进步,已立的法也会修正再修正,许多科学家发明的理论,也经常被后来的科学家修正。所以“无相”的意思,是指没有不变的定相,既无定相,当然是暂时的使用而不是永恒的律则了。

曾有一对夫妻婚后来见我,我对新郎说:“恭喜你得到了一位如意夫人,既聪明又貌美,秀外而慧中。”这位男居士立刻说:“师父,《金刚经》上说“无我相、无人相一,我的太太如果经常年轻貌美永远不变的话,师父应该恭喜我的,可是她今天是个美女,再经过几年生儿育女,渐渐地鸡皮鹤发老态龙锺黄脸婆一个,根本不值得恭喜。我是无可奈何而结婚,反正是人嘛!总是要结婚,否则人家把你当作怪物看待,自己也不舒服、不好受,所以我才结婚。”

“你为什么不学我做和尚?”

“师父,我有自知之明,做和尚没有想像中的容易,何况我自己也清楚我不是当和尚的料,因此,被我太太看上了。”

“我相”是指我的价值,是对自己的价值所作的判断、估计、肯定,其中也包括身外所拥有的财产、名位、权势等等。

请问诸位的我相,就是永远像你现在这个样子吗?一定不是。今天在座的诸位,大概都是二十岁以上的人了,你们在十六岁时和现在一样吗?当你活到八十岁时,是不是也能保持跟现在的你一模一样?

最近我去了一趟日本,在日本的师长、同学、明友们,也都十八年未见了。当被此一见面时,他们都会对我说:“啊!你一点也没变,还是当年那个样子。”

我却给他们浇了冷水:“你似乎变了,头上多了几根白发,脸上也多了数条皱纹,眼下增加丁两只眼袋,十八年前,你的腹部还没那么挺出,现在的你已是大腹便便,很有福气的样子。”

“怎么一见面就说这种令人不舒服的话?”

“你承认不承认都是一样,我很清楚十八年前的我,不像现在这个样子。”

我随手取出十八年前跟他们的合照:“你像他吗?我又像他吗?”

“唉!真没想到我们变得那么快!”

佛法讲的“无我相”,便是绝对没有办法将身体的面相、身相、心相当做真正或绝对的我相,这仅仅是暂时的现象。有些人从小到老,观念和性格永远不变,请问世上真有这种人吗?我们只能说他没有什么进步,却不可说他没有变化。其实,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随时都在变迁。

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自己陪伴他人成长,也经由别人带着自己成长。我自己也时常觉得自己的成长很慢,譬如在我年轻的时代,世界上还没有发明电脑,现在我的弟子和学生,几乎人人都会使用电脑,我非常羡慕他们。可是我也有些进步,我虽不会操作,却会叫弟子们使用电脑,我是跟著弟子们成长了。我的我相当然也跟以前不一样了,我相就是我的价值,我的价值不会停留在同一个位置上,既不停留,天天变化,就没有不变的我,既然没有不变的我,就是无我相。

《金刚经》还有一句“无人相”的名词。有一次,一位居士对我说:“师父,佛法可以说无我相,但是不能说无人相。因为无我相表示谦虚,无人相岂非表示目中无人,目空一切。”我告诉他,佛法不是这么解释,无人相的意思并不是否定他人,而是当自己做任何对人有利益的事之后,心中没有任何一丝的牵挂,绝对没有患得患失、有得有失的心态产生。或是,别人对我们做任何好事或坏事,心里也不要有牵挂。不牵挂并不等于忘恩负义、过河拆桥,而是自己不跟他人有绝对对立的态度和存心。只有恶法,没有恶人,仅有众生造了恶业,没有众生是恶众生:佛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戍佛,昕以不要对心外存有对立的人,以为他们是坏人。有人做了坏事,我们希望协助他们纠正、改善、疏导,促使他们不做坏事,不存坏心,人毕竟都是人,绝不可放弃任何一人。佛度众生,绝不对任何一众生失望,如果这一生没有办法度他,他也不接受你的度化,只有暂时放下,默默祈愿,下一生或再下一生,能够度他。佛骂一切众生,可历经千万劫来帮助疏导。所以,无我相、无人相的主要意思,是不要跟人产生对立,没有界限,没有对立,才是真正的无人相。

七、大慈大悲是感性的超越

慈悲有三个层次:

(一)生缘慈

对众生慈悲,有其特定的对象,也就是有亲疏、厚薄、远近、缓急之分。

一切的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所以是一律平等的。但在第一个层次裹的人,如果是采取这种观点,一定会出问题。

当你父母生病,家中的猫或狗也同时染上重病,都在濒临死亡的边缘。请问,在这种情况之下,何者应先送医?如果基于等慈一切众生的理念,应该将父母及猫狗同时送医治疗。万一人手不足,人的医院有别于动物医院,究竟先迭父母还是先送猫狗?如果真有这么个难题的话,就很颠倒了,应该有亲疏、厚薄之分。

当你父母病危,同时儿女也得急病,他们各自生了不同的重病,需进不同的医院就医,此时,何者较重要?何者优先送院?父母?儿女?中国人讲伦理、孝道,当然先送父母入院治疗。因为儿女死了,还可以再生,纵然生不出来,可以领养子女;父母仅此一对,死了再也没有了。西方人的观念可不同,他们认为儿女的前程光明远大,父母已是日暮西山迟早总要死的,所以先送儿女就医。这不能说明何者对、何者错,却可说明生缘慈的层次。

(二)法缘慈

不管对象是谁,一律平等对待。只要众生有需要,正巧我有这分力量,便不考虑对象是谁,就给他所需要的。例如:父母现在需要我的经济帮助,我马上倾囊而助之;若有不是认识的人需我帮助,也是毫无保留地给予。在这层次,尚有给的对象、所给的东西,也有布施及付出的心愿。一般人如果这么做,家庭可能会破碎,伦理也许瓦解。菩萨的精神,却是平等的布施。

(三)无缘慈

也就是“大慈大悲”。意思是说,在任何时、地,对于任何人,有任何需求,便能恰到好处、恰如其分、适时而给。布施的行为做过以后,心中不留一丝痕迹,如鸟在空中飞过,无迹可寻。救人以后,心里了然曾经救人,但是对于救人这件事当作没有发生。救人是因为这个被救的人,有他的善因缘促使他被拯救,跟我没有关系。这种层次的无缘大慈,只有佛及大菩萨们如观音、地藏、文殊、普贤等方做得到。凡夫虽然做不到,也必须了解学习,最高的慈悲,是有这种方式。

儒者所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勉励凡人也要见贤思齐,希望自己也能逐步地迈向圣贤的目标。在佛教而言,这就是发菩提心,是要求自己效法佛和大菩萨们的心行。

也有许多人会发自私自利的菩提心,祈望自己早日成就,因此,老是要求周遭的人,先来成就他、护持他,待他一旦得大成就、具大力量时,再来济度众生。持这种观念,虽然没有什么不对,却不是真正发菩提心的标准和榜样。真正发菩提心,是要无条件、无目的的付出,专心一意地在心中发愿如何去化度一切众生,从不会想到自己这么做值得不值得。

数日前,某杂志的编辑来访间我说:“现今的社会和世界都十分的混乱,人心不愿向善,全是自私自利,所做出来的事也都是损人利己,就法师的观点看,该怎么办?”

我说:“我没有自己的观点,佛法住世是以六种波罗蜜来度化众生。”波罗蜜的意思是超度、超越、度号、救济、度过。六度中的第一波罗蜜是布施。在我写给我们法鼓山的僧俗四众弟子共勉语中,有这么两句话“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所以,要救济我们的社会,改善我们所处的人间,必须要以付出为第一优先的方法。或许有人不赞同:“哼!我又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拿什么去布施?”或者想:“如果将东西布旋掉了,它又如何回来?”

布施是很微妙的事,布施如挖井,如将土挖得愈大愈多、则井中的水量越广越深。这种理念不仅仅是佛说,中国的老子《道德经》也曾这么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入己愈多。天下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