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意人生
3832400000028

第28章 禅与生命时空

生命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正在经验的,每天接触到的,都是各种的生命及生命的现象。今天我将以最基本的佛教常识,来说明生命的现象,以及生命在时间及空间之中,所存在的架构。

一、生命无始

我们常被问起:“西方的基督教,相信人类最早的祖先是由上帝创造的,佛教的解释如何?”我无意和基督教争论,只想先讨论一个东西方都尚未解决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但是有人觉得,能有鸡及鸡蛋可吃就好,至于先有鸡或者先有蛋,则不是问题。不过总还有人要问:“生命的起源是什么?”

我曾被一位居士问起:“师父,佛教说缘起,但缘起的头是什么?”我说:“缘起如环无端,名为无始。”这便是佛教对于人生宇宙起源问题的标准答案,不是不解答问题,而是最好不解答这个问题。此在阿含部的《箭喻经》中,曾经有人问起世间永恒、世间有边的问题,佛便不答,而说如人中了毒箭,拔箭要紧,不用追问造箭因缘。在《涅盘经》卷二十一,也有“四不可说。”的明训,那便是讨论诸法生与不生的问题:“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佛在《阿含经》中,只说:“此生故彼生,生老病死集。”“此灭故彼灭,生老病死灭。”但对生命源头之初的问题,不作解答。如果解答是出于什么,所衍生出来的问题就更多了,如说有开始,那么,最初的开始又从何来?因此,佛教对生命的来源所给予“无始”的答案,是最有智慧的处理法。

因此,我们接著将依佛教的观点来说明生命的现象究竟从何而来,如何来发现此一生命现象,然后介绍如何利用此生命现象?又此生命现象对我们究竟有多大的价值及如何发现此价值。

人与人之间的称谓有我、你、他。而在《金刚经》里的称谓包含“我相、人相、众生相”。《金刚经》里将多数的你称为众生。“我”就是生命中的第一个,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我。此外,许多的他合起来,称之为“人”。人相、我相、众生相,便是一切生命的现象。在时间上的过程,称为“生命”;在空间上的活动,称为“生活”。换言之,时间上的延续为生命的维持,空间上的活动为生活的运作。以佛教的立场看生命,与一般人所说的生命,略有出入。

由宗教信仰的立场而言,只有上帝能给予生命而拥有生命,然在一般人看来,除了人之外,动物乃至植物,凡能生存、生长的都有生命的现象。就佛教的观点而言,宇宙的生命,是以人为中心,动植物是其次的、附带的。生命现象中虽包括动物及植物,然以“人”为根本。所以讨论生命现象与生命的延续,佛教著重的是“人”的生命。

佛陀成佛,是为了救人,至于其他众生,不是说不管,但不是佛度众生的重点。

二、五蕴和合

佛经里探讨生命的奥秘,是由“五蕴”组合而成的。换言之,构成生命的因缘,是色、受、思、行、识等五种要素,称为五蕴。

第一为色蕴,色不仅是颜色,而指一切有形之物质:凡有质量、有阻碍或有形式的物质体都称为色蕴。人除了肉体之外,还有精神的部份,精神部份又分为四种,即受、想、行、识的四蕴。而其中,受、想、行的三蕴是精神部份,最后一个识蕴,是精神与物质的行为所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力量,是生死过程中一个连贯的柬西,助我们延续生命,是由此生到彼生的一种力量。此一力量便是生命现象以及生命现象之所以继续不断的动力,总名为识蕴。

生命由前生到造一生,再到未来生的观念,这是佛教里一个独特的观念。生命由五蕴的五 个部份组成,人活著的时候,五蕴因缘和合而产生生命的现象,称之为“活”。死了的时候,前四蕴的色、受、想、行四种现象离开,只剩最后一种识蕴。这个识,便贯串到另外一次生命的开始,如此生死周而复始,是不间断的,具有连续性的。

五蕴中的受、想、行三蕴,都是我们脑神经的作用及反应:受是感觉的意思,想是做一个判断,而行是反应,指如何处理事情。譬如人家打我一个耳光,感觉到脸上被打得麻麻痛痛的,叫做“受”;想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是“想”;而决定采取什么行动,也打他一个耳光,或者原谅他算了,便是“行”。挨打的时候是“受”,知道被打是“想”,要不要打回去的念头是“行”,聚集业力并且接受果报的是“识”。

三、十二因缘

前面分析了生命的组成,现在再谈到生命的延续。在通过这一生到另外一生的延续现象,佛经里称为“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指十二个阶段,又可将之分为三个时期,即过去世、现在世及未来世。过去世包括三个阶段,无明、行、识;现在世包含七个阶段,名色、六人、触、受、爱、取、有;未来世包含两个阶段,生、老死。不断地循环,便是人类生命的三世流转。

无明、行、识,是属于过去世,有了过去世的铵蕴,便有了现在这一生的原因。于现在世的这一生,入了胎的时候,称为“名色”,名是精神的部份,色是物质的部份,也就是前世形成的“识”。进入母胎时,与物质体相结合,此时称为名与色相结合,成为胎儿。当胎儿完成了人的形状,具备了六根,名为“六入”。所谓六根,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即是五官及身心。此时的“意根”是精神与物质同时并存的,换言之,意根是物质体但离不开精神,仅说物质体是指神经作用,但二疋有精神的部份使之作用而称之为“意根”。就现代的人体解剖而言,只能看到神经的部份而看不见精神的部份,而六根中的“意根”却是一般人所看不到的,说不出的。

六根形成之后,十月满足,便出母胎。出生后,就会接“触”到周围的环境,产生感“受”苦乐、冷热、粗细等心理作用。然后便有如意和不如意、喜欢和不喜欢等的情绪发生,此在十二因缘中,名之为“爱”。然后对于外境产生欣者追求、厌者抗拒的心态,就是“取一的运作了。换言之,取是有取有舍,此种取舍的行为,加起来实际就是五蕴里的行蕴。

在五蕴中,有了行为之后,便产生“识”,行为的业力,在十二因缘里便是“有”。有了业力积聚而成的识蕴,便会到来生再去接受另一阶段的生命。而十二因缘中的“有一与一识”,略有差别:五蕴中的“识”,一定要到下一生去;而“有”不一定要到下一生去,此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很可能在这一生中就能得到果报的反应,所以名为一有一。有了什么呢?有了业的果报。如果此生不报,在未来世的多生多劫之中,终究也跑不掉。有了此生所作的种种业力,加上往昔生中所造种种业种而尚未现行受报者,便有未来世的“生”及“老死”,等待你去。若不亲证无我而了生死,更会生了又死,死后又生,头出头没,永在生死苦海之中打转翻滚!

谈及因果,再举一个故事为例说明。我在杭州时,遇到一位太太向我抱怨说:“师父,这个世界不公平,菩萨没有眼睛,老天聋了耳朵!我一生没有做坏事,可是我的儿子却无缘无故就遇车祸死掉了。为什么许多人做了许多坏事,不得坏报,而我是好人,却遭丧子的苦报?世上岂非没有因果?”

我告诉她:“你尚不懂佛法,佛法要讲三世因果,你今生自己认为没有做坏事,你就真有那般清净善良吗?你能保证过去无量劫来的无量生中,从来没有做过坏事吗?而且你的儿子死了,说不定也是好事。”她感到非常惊讶,我再解释道:“目前你心理觉得儿子很好,但当你的儿子又是不孝顺,又是败家子的时候,你可能更痛苦。因此,儿子还没来得及给你做败家子,就已经走了,岂不很好。何况,娑婆世界的环境,苦多乐少,你儿子在此间的任务结束后,能到更好的世界投生,岂不更好。这生他做你的儿子,你们的母子缘告一段落,他就走了,正如到你家来服务的工人一般,工作做完了,就该走了,他要辞职,你总不能永远不让他走。若知三世因果的道理,心理才能得到疏解,不会愤恨不平,痛苦一辈子。”

她又问:“我下一生还能见到我儿子吗?”我说:“你若欠他多的话,下一生定能见到他。不过,下一生见面,彼此都已是另外的人了。”

四、生命的主人

我们若不透过佛法来认识生命,那么,生命的事实,只是无可奈何的一种现象,永远在生死中流转,周而复始。曾有人问我:“为什么父母要把我生出来,让我在这世界上受苦、受难?”其实?不是父母要将我们生出来,而是自己要被生出来,若无业感果报,是不会被生出来的。这虽不是出于自由意志,确是出于自作自受,因为由于无明烦恼,使得自己作不了主,若不修学佛法,也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自由与自在。

我曾遇到一个人,他的家境富裕,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及学校教育。可是对一般人的生活,他都没有经历过,因此他反而羡慕一般的人。有一次,他对我说:“师父,我不知道我究竟是幸福、不幸福。我的父母对我实在太好,也因此许多事情我都不会做,也不懂。我没有办法像一般人那样过一般人的生活,有时,我觉得这是生命中的无奈,我无法如一般人那样的自由自在。”在常人想像之中,有钱人家的孩子,一定是非常满足的,想不到还有不满足的人,似乎比穷人家的孩子更不满足。

由此可见,人在世上,对自己生命现象的处境,很少能感到是非常完美的。换言之,即处一生一帆风顺的人,在他们的心里,仍有苦恼,仍感怀疑:“为什么好像孤零零地被生在这个世界上?”因此,我们在听到佛法之后,就应该了解到生在世界上来,是因自己的往昔因缘所造成,不是受制于他人,也没有被谁作弄。而能不能有办法来改善自己、提升生命,才是重要的课题。

五、提升生命

生命的提升,首先是不造恶业,要造善业。若能够不造恶业,多造善业,对我们的生命,不能说立竿见影,马上就能改善,至少将会改善,如若这一生不能改善,未来生也能改善。将希望与信心寄托于未来,对佛法有信心,便对自己能够去恶向善有信心。

佛教所说的“业”,可分为两大类:一为有漏业,另一为无漏业。有漏业是你做多少行为便会得到多少果报,果报完了之后,业便没有了;也等于说,赚了多少钱便花掉多少钱,花完就没有了。有漏业义叮分为黑业及白业两类:黑业是造作恶业,而白业是造作善业,黑业有恶报是堕落三恶道,白业有善报是转生三善道;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受报的同时,又造新业,或白或黑,因果相循,永无尽期,故称有漏的业海是茫茫的苦海。

无漏业乃是行善不求报,只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漏业亦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修得解脱道以后,就不再到这个世界来,故称之为光为自利的小乘,造的是无漏业,修的是无漏学,但在进入涅盘道的解脱境之后,也不再到世界上来了。另一类的无漏业是以利他为优先的大乘菩萨行,凡对众生有益的事,永远尽力去做而不求果报,他们虽已不需在这人间受种种苦难,但由于众生还在苦难之中,所以永远还在娑婆世界救度众生。

六、三无漏学

至于无漏业的修行,是以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为基础。以“戒”而言,有消极和积极的两个层面:消极方面,是一切恶事不可做;积极方面,是一切好事不得不做。

以“定”而言,打坐,当然也可以称为习定,也可以得定,可是若在平常生活里面,能够心干气和与他人和睦相处,反省自己,不闹情绪,这些也都是定的工夫。经典里教我们许多纠正情绪波动,乎息心情混乱的修养方法,无非都是定的工夫。

定的工夫,在一般的情况下?几乎人人都能纹到:未受刺激时,当然可以不动情绪,一旦遇到环境中的人事物,和自己的利害冲突、意见相左之时,仍能不会生气,就很难了。人俨往往在信佛学佛之后,仍免不了夫妻吵架,那就得用修行的方法来对治。曾有一对夫妇,在大吵一顿之后,跑来找我,双双向我请示:“师父,我们已经学佛多年了,仍不能不吵架,该如何是好?”我说:“很简单,知道吵架不对,以后就不要再吵,万一又吵起来,则要相互忏悔、相互道歉,然后每天要定时做功课,无论是拜佛、念佛或者是打坐。如此修行之后,遇到外境与自己冲突的时候,便不会那么容易动情绪,当然也不易跟人吵架了。”在修定的过程中,修行的方法很多,可能包括诵经、念佛、持咒、拜佛、忏悔以及打坐等等。

以“慧”而言,也有不同的层次。基础的层次是信解因果和因缘的道理;最高的层次是大自在、大解脱,也就是佛的境界。普通人,欲达佛的层次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享受一点佛法的智慧,则是很容易的。若能深信因果,则不会怨天尤人;若能明白因缘,则会促成好因缘的成熟,改善坏因缘的变迁,如此,对未来将抱着无限的希望,对自己、对他人,用因果、用因缘,也都能够得心应手了。

七、自觉圣智

生命本身就是时间和空间的总和,如果能从生命得到解脱,便是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范畴。人们对生命的无奈与困扰,无法自救,便要用佛法的智慧来处理,有了智慧的人,自我中心,自然淡化,而至消融消失,那便是证人无我的实相,亦即是佛的境界,——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由于自我中心彻底消失,而生命的现象依然存在,既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也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外,无以为名,名为“解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