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意人生
3832400000026

第26章 禅与担水砍柴(1)

禅是很难表达的一种内心的世界,主观的经验,只有体验的人才会明白,对于没有体验的人要想通过语言、文字、思考,加以说明解释,还是如盲人摸象,鸭子听雷,正如一般人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介绍禅的内容,也只能够用烘云托月的方式,以说明云雾来介绍月亮,无法直接指出月亮是什么。今天用八个子题向诸位介绍禅的内容和现象。也就是围绕著本次贵庄严寺演讲会的召集人,张鸿洋居士所指定的主题“担水砍柴皆是禅”,为诸位作两个小时的研讨。

—、禅是普遍的存在

禅既然是无法形容说明的内在体验,它就不是一样实质或有形的现象,但也可能就是所有一切所能被你接触、发现或感受到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体验到禅,说什么也不是,如果已经体验到禅,那就是处处都在,俯拾皆是。

所谓普遍的存在,它是宇宙万象每个独立的、个别的事实的存在。比如说,你不是我,人不是牛、水不是火、东不是西、上不是下。而且你对每一个个体,如果深入细微的分析,也有更多更多独立存在的个体现象,这在佛法的名词叫作万法或诸法。每一法都有它的界限、定义、特性。对于一个已经有了禅悟经验的人,面对著诸法现象,他会清清楚楚、明察秋毫、一目了然、次第整齐,那也就是如实的反映。这可从祖师们的语录中得到证明:

(一)圭峰宗密(七八○—八四一)禅师云:“镜明而影像千差,心净而神通万应。影像类庄严佛国,神通则教化众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悟后的人,心里非常平静。如毫无一丝涟漪的水面,像毫无一点纤尘的镜面,他可以映现一切的景物而且毫厘不差,所谓如实的应酬,也就是因为心中无事也无物、坦荡、空旷、明朗,绝对的客观,所以能够对于一切的事物都能恰到好处的应对处理,显现在他心中的千万种现象,不论美丑、善恶、阴晴、圆缺,无非是佛国的依正庄严。随缘教化无量众生,而仍能心无恚碍,因为自在所以称作神通的妙用。

(二)李翱问药山惟俨(七四五—八二八):“如何是道。”师曰:“云在天,水在瓶。”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天有一位韩愈的学生李翱,也是一位大学问家,去参访惟俨禅师,问起:“什么是道?”因为道在中国儒家、道家、诸子百家,各有各的定义,大致上说“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气。”老子则说:“道可道非常道。”都是说明道非具体的事物而是抽象的观念,甚至是不可捉摸的一种存在。李翱当然也知道,佛教所说的道指的是菩提,既是修行的理念和方法,也是修行所证的经验,看看这位悟道的高僧,怎么解答“道”的涵意,而禅师的回答很简单:在天上是云,装在瓶里是水,同样的东西,有不同的现象,清清楚楚,毫不混乱。水可以变成云,云也可以变成水,可是在瓶中的是水,在天上的是云。这好像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身分,应该非常明白,这就是“道”。不须要把道的含意想得那么高深莫测,玄而又玄。这就是禅的立场所见到的世界。

(三)宏智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云:“历历不昧,处处现成”。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悟后的心境,对任何差别的事物、一切的现象,看的清清楚楚,一不是二,三不是一,但是也不会由于现象的错综复杂而使自己的方寸失去了方向。所以说处处都是现成的。叫它道也可以,叫它佛也可以,叫它什么都可以,那就是禅的悟境。

二、禅是内外的统一4

此所谓内外的统一,就是全体的和谐。这可以有三个步骤:第一、当你由于打坐或者是按摩,道家所谓导引,印度瑜伽术的体位运动,都可以使得人体的气脉通畅,而感到身心合一的轻松和平安。第二、用打坐或冥想、祈祷等的方式,可以使我们经验到外在的环境跟内在的心灵,合而为一,此即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现前。第三、用禅定的功夫,专注于修行方法的焦点,渐渐使得前念与后念连续不变,没有任何杂念出现,那就是定境,是定于一境或一念,那就变成了内在的统一。

如果一位禅师在日常生活中和外界接触之时,他所表现的层次,应该是属于内外的统一。这也是让许多的宗教家及哲学家,认为对“道”的体验,不论西方或东方,虽有解释的不同,而体验的内容,应该是相同的原因。其实从禅的立场来看,它的层次是有深浅的。那就是因为心念的统一,以及连“统一”都要超越的层次,不是语言所能表达,争论也没有必要。现在举三个例子如下:

(一)有人问石头希迁(七○○—七九○):“如何是西来意?”石头答:“闪取露柱。”

所谓“西来意”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从印度东来,传授禅法,那么究竟传的是什么?什么叫做禅法?能够说明吗?能够让我们看到喝?在一般的常识,知道禅法就是心法,须要以心印心,用语言及任何现象都无法表达说明。可是石头禅师叫他去问露天的木桩或者露天的石柱,不论木桩或石柱都是无生物,不可能给你任何答案。但是在一位悟后的禅师看来,内心的体验就是外在的环境。丽无情的木桩和石柱,和内在的心、自性的佛、印度来的达摩;、现在你面前的石头禅师,都是平等不二,一体无异,所以你要问我石头,不如去问木桩、石柱就好。

(二)有一僧人问牛头慧忠(六八三—七六九):“阿那个是佛心?”师曰:“墙壁瓦砾是。”僧又问:“无情既有心性,还解说法否?”师曰:“他炽然常说,无有间歇。”

这段话的意思,是认为佛心一定是在有情的众生才有,而且那是无杂、无乱、清净的自心,那就是大智慧心及大慈悲心。可是从禅悟者的立场,认识佛心,不从理论解释,而从内心与外境统一的观点来说明。所以说就是墙壁、就是破砖、就是碎瓦。那位僧人还是不解:接著再问:“像这些无生物也都有佛的真心或清净的自性,岂不就是跟佛一样。那么它们也懂得说法度众生吗?”禅师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些无生物,不但说法,而且非常活跃、热烈、积极的说法。经常说法,从无间断亡这比起常识中的佛教观点,更加洒脱,更加自在。因为当佛成道之时,发现所有一切众生,无不具备佛的智慧和福德,可是从禅师来看,不只有情众生如此,乃至于动、植、聩物,一切现象,无不与佛同体。这就是内外统一的体验。只要心中有佛,心外诸法,无不是佛。”

(三)有僧问洞山良价(八○七—八六九):“如何是佛?”师曰:“麻三斤。”问:“如何是佛?”师曰:“乾屎橛。”

这两个公案在禅宗史上非常有名,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解释。在正常的佛教徒不会把无情的植物当成佛,更不可能用乾大便来形容佛,可是通过内外统一、凡圣平等、法法皆如的观点,来看世间的万象,就可以理解洞山禅师听见的佛才是真的。也就是说,法法是佛,处处是佛。至于那样的佛究竟是一个身体,还是无量身体。其实既有无量身也等于处处是佛,处处不是佛,统一就没有差别,就没有佛与非佛的问题。

三、禅是内心的自在

前面已经说过,禅悟的体验是属于主观的,解脱的感受是属于内心的。如果心有所囿、心有所著、心有所系,便会被境所转,反之便得解脱。所以禅宗特别重视心的历链,链心又称为链魔,链魔的目的称为选佛。禅修的功夫叫做安心,只要心有牵挂,便不能安。必须无心可用才能无心可安,便是真的解脱。解脱的人纵然身在囹圄,乃至绳捆索绑,斧钺加颈,还能够谈笑风生。这就是内心的自在,属于精神的层次,非局外所能分享及体味的事。

现在举几个禅宗的例子来说明:

(一)三祖僧璨(?—六○六)的《信心铭兰万:“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一般的人遇顺缘则爱,遇逆缘则瞠,顺者谓之善,逆者谓之恶。粗人或小人喜怒形于色,瞠爱现于外,有教养的君子虽然能够瞠爱不形之于色,却无法不动于心,所以心不自在。《六祖坛经》便告诉我们若能“不思善、不思恶”,便能见到我们与诸佛同根的本来面目。那也就是转烦恼而成智慧,所以三祖称之为“洞然明白”,也就是如《心经》所说的“心无里碍”。明白什么?就是发现只要心得解脱,就是万事如意。

(二)牛头法融(五九四—六五七)的《心铭》云:“一切莫作,明寂自现。”

小乘的罗汉圣者,因为已经断尽烦恼,所以称为“所作已办,”自己心中没有要做的事,也没有不要做的事。就会体验到心底的光明,是从不动中产生,既能明而常寂,便会见到自性的佛,就在方寸之间。

(三)清凉澄观(七三八—八三九)的《答皇太子问心要》云:“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成道,无一尘而非佛国。”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的每一念心,无非佛心,以佛心看世间的每一个极微细的空间,无非佛国的净土,也就是如果心得自在,此心即是佛心。以自在心看世界,此世界即是佛国,不论外在的环境好坏、顺逆,对他来讲,都是一样,这是纯粹主观的解脱境界。可是不要误会,主观的解脱并不等于自我催眠,也不等于自我欺骗。因为那是真实的体验,就好像口渴的人喝到了水,肚饥的人吃到了饭,一样的真实。

(四)大慧宗呆(一○八九—二六三)的《语录》云:“欲空万法,先净自心,自心清净,诸缘息矣。”

如果心系一法,便是不空,便有烦恼。如何做到心不系法,不随境转?宗呆禅师告诉我们“先净自心”就好。净心的方法很多,在他的语录中,常常教人参无字话头,当话头参破之际,便是明心见性之时,便会发现自性本来清净,到那时节,心外诸法,不论染净、奸壤、善恶,对他已是无可奈何。所谓八风吹不动,便是对于这种心得自在的形容。

四、禅是无我的智慧

禅宗所说的无我、无相、无心,都是指的智慧而言。无并不是等于没有,而是指的心无所住的自我解脱。没有自我执著,却有智慧的功能,它的功能,从主观的表现是解脱,从客观的表现是慈悲。如果仅仅离开自我的孰著,而不能产生慈悲的功能,那一定不是真的解脱。解脱是智慧,慈悲是菩提心。两者的关系,如鸟的两翼,车子的两轮,必须平行发展,缺一不可。现在举两个例子如下:

(一)菩提达摩(五二七年来华)的《略辨大乘人道四行兰石:“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又云:“法体无悝,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又云:“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