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意人生
3832400000023

第23章 禅与人间净土(1)

人间是什么

一般我们讲人间,好家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在佛学上,是当“人”的意思,在日本“人间”也是做“人类”解释。

人类是众生的一类,在佛法中,众生可以有三种分法:

(一)五趣即五类的众生。

(二)六道即六类的众生。

(三)十法界即十类的众生。

五趣和六道都是指凡夫,十法界则包括凡夫和圣人。

人是五趣之一,五趣乃从因的立场来看不同的果。此趣位的“趣”,也就是去向的“去”之意。端视我们一生中究竟造了什么不同的业,就去到我们应该去的地方。通常五类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因此,由这五个地方,就可知道我们造了那一类的因。例如:造了地狱的因就到地狱,造了人的因就到人道上。

人是六道之一。道是“路”的意思,从果位上而言,我们正走在什么路上就称什么道。例如:前生造了人类的因,即到人道,也就是走在“人”的路上。为何称为“六道”,即是五趣再加阿修罗。为何五趣没有阿修罗趣?因为阿修罗可以在人间,也可以在天道;可以在畜生道,也可以在鬼道。凡是非常凶的人、鬼、神,或凶而灵的动物都可以称“阿修罗”。

根据佛经中记载,阿修罗常在人间作祟,又到天上像孙悟空般闹天宫和天人作战,而每次和天人作战时,他一定是打败,之后就逃到人间,人间无处躲就躲在水里,或植物或藕丝去,他可大又可小。

就十法界而言,人是十法界中的一界。所谓十法界包括四圣、六凡。就是六道称为六法界,再加上小乘的声闻和缘觉、大乘的菩萨和佛四类圣人而成。凡所有一切众生——包括从最低层次到最高层次,均在十界之内。

“人间”的意思在经中的根据,如:

(一)佛在《长阿含经》第二十忉利天品云:“我者于人间,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我”是指佛。佛在人间修行时,身、口、意都是善,亦即十善业。修十善业就可得人天果报。

(二)《中阿含经》第三十六闻德经云:“天上人间,七往来已,则得苦边。”,是说罗汉要证得果位须到人间七次,直到证得罗汉果后就不再来人间,而解脱生死苦海。

人间的定义可出几方面来看:

(一)“人间”乃由梵文翻译而来,梵文叫“摩奴闍”。

(二)《立世阿昆昙论》卷六,解释人间一词有八义:聪明、胜,意细微、正觉、智慧增上、能别虚实、圣道正器、聪慧业所生。这些看似复杂,其实很简单。因为人有这些能力,可以分别、分析、记忆、思考,所以称为人。更重要的是六界众生之中,只有人是修行佛法的道器,也就是说人的身体是修行佛法的工具,而其他众生却不容易成为修行的工具。也正因为众生可得不同的身体,此生为人,来世不一定为人,故得人身时是最好修行的时候。

(三)《大涅盘经》卷第十八谓:“能思多义故,身口柔软故,侨慢故,又能破侨慢故,名为人。”其实应还有很多特性是人所具有的,如侨慢外还有妒嫉。或许其他动物也会有嫉妒心,但人的嫉妒心更强。其他的动物可能有怀疑心,但傲慢唯有人类才有。为何有傲慢?因为人有思想的能力,他是以自我为中心,加上判断,就比较会产生傲慢。

四、由以上可知梵文“摩奴闍”—“人间”,翻译成中文是“思考”及“思考者”。动物的构成条件有四:㈠细胞、㈡神经、㈢记忆、㈣思考。愈低等的动物,所具备的条件愈少,唯有人类四种条件具足。其他高等的动物,如狗、猴,最多仅有少许记忆,唯独人类能够思考。

二、人间在何处

我们已很清楚人是住在这个世间,但是不是仅有这个世界有人呢?根据佛经上说,这世界是在一个有形的山丘,但是我们看不见,我们称为“须弥山”。

须弥山的顶层是天人所居,底层是地狱众生所住,须弥山的四方有四大洲可住人。我们是在须弥山的南方,而东方、西方、北方也都各有一个地方可住人。不同地方的人类寿命和福报,以及自然环境都不相同。我们不知道须弥山的东方、西方、北方在哪里?但佛经中说人类最长寿的是北方,每个人可以活到一千岁。

除了我们知道的地球以外,其他的地方是不是还有人呢?有人间“人身难得”,还有“人身一失万劫不回”,似乎是说很不容易为人的,失去人身的机会很多,得到人身的机会很少。可是我们地球上的人愈来愈多,这是否和佛法不相应呢?

其实佛经中曾提到,娑婆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而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是个小世界,一千个小的世界称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大干世界,一个大干世界称娑婆世界。我们这个大干世界称娑婆世界,那这个娑婆世界,就有多少个像地球这样的地方啊!虽然我们眼睛看不到,但在这整个娑婆世界,就是一个佛所教化的范围,释迦牟尼佛称为娑婆教主。诸位不要误会,认为释迦牟尼佛只是我们地球上的教主,其实是整个三千大干世界的教主。而在这世界出现以前,已有很多的世界存在,当我们这世界毁灭时还有很多其他的世界将会升起。

三、人从何处来

人最初是由哪里来的呢?基督教说人是上帝造的,先有地球、世界,然后再造人,不论此种说法是否正确,让我们看佛经裹的说法。

根据长阿含经第十四梵动经、第二十二世本缘品、起世经、第九最胜品等,均介绍到人的起源,其中说:世界由存在到毁灭共经四个阶段,即成、住、坏、空。经历这四个阶段称一个大劫。当世界在完成这四阶段时,就有一些众生,从第二禅天的光音天的天人中,因辐报享尽,寿命结束,渐往下至梵天,再到有物质的地球世界来。

“天一分为欲界天、****天、无色界天。欲界天人都有形象;****天人则只有心理、精——的现象,而无物质现象存在。原在二禅天——光音天的众生是无物理现象,即无身体,存在的只是精神、心理现象。但后渐降到了地球,最初仍然飞行自在,未感觉到身体,渐渐在地上沾了地气,吃了地上的东西,身渐粗涩,不能飞行,逐渐也会老化、死亡,那就是我们的祖先。

那么光音天的人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们是从不同的世界修行禅定,修成之后而升到禅定天。所以众生应是从无始以来就有,并无开始,但地球上的人则是有开始的起点。

四、如何生为人类

除光音天的众生来成为人类的祖先外,以后所有的人类是怎么来的呢?

(一)《杂阿含经》第三十七:“行十不善业,生于地狱,若生人中,即受诸难。行十善业,生于天上,若生人中,得免诸难。”此处所讲的是因果报应。十不善即指十恶业,包括杀、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瞠、痴。亦即身业三、口业四、意业三。若造此十种不善因的全部,即堕地狱。若只造一部分,可能生于人间,但却受种种阻难。相反地,十善即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瞠、不痴。做人时,十善业均能做到并不简单,若全部做到,则可生于天上,若做一部分,生于人间,可免受诸难。

(二)《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主子。“若于十善业,全无缺漏者,报得人趣。”

(三)辩正论第一引《魔化比丘经兰》:“持五戒得人身,修行十善获天报。”即持五戒之人,均能生到人间为人,修十善则能升到天上去。五戒即指: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四)《盂兰盆经疏》卷上云:“人乘者,三皈五戒也,载运众生越三涂生人道。”,人乘即人所乘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到人间所乘的交通工具、所具备的条件。到天上也有交通工具称天乘。具备小乘、二乘的条件是证罗汉,而成菩萨的条件称大乘。最高的交通工具即佛乘。如何成佛?便是修行佛法。而修行佛法可分五个层次,最低的称人天乘,便是三皈、五戒、十善。也就是说受三皈、持五戒、行十善得生于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