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意人生
3832400000017

第17章 禅与缠(1)

首先介绍四句话:

“有受皆苦,诸行无常,诸法无哉,涅盘寂静”。

其中“有受皆苦”的“苦”字,便是我们要讲的“缠”字。因为被缠,所以有苦;是谁被缠?是“我”被缠。如果有我,便不得自在。一般人不知一切现象是“无常”的,故也无法体验到那些现象之中是“无我”的,于是就被缠绕得脱不了身。

且举禅宗的两则公案:

(一)禅宗的四祖道信(五八○—六五一),十四岁时初见三祖僧璨,便说:“愿和尚慈悲,乞予解脱法门。”三祖反问道信:“谁缚汝?”道信回说:“无人缚。”三祖便说:“何更求解脱乎?”道信便于言下大悟。(《景德传灯录》卷三)

(二)六祖的法孙—石头希迁(七○○—七九六),一日有僧请示:“如何是解脱?”希迁反问他:“谁缚汝?”僧又说“如何是净上?”希迁再度反问:“谁垢汝?”僧更问:“如何是涅盘?”希迁依旧反问:“谁将生死与汝?”(《景德传灯录》卷十四)

这两位禅师对弟子的问话,均用反诘法而不用说明法,看来似乎未曾解答问题,其实是最好的回答,而且是最最中肯有用的答案。所用“谁缚汝?”“谁垢汝?”“谁将生死与汝?”一个“谁”字和一个“汝”字,已经明显地点出了那个“诸法无我”的“我”字。一般人不知“无我”,所以受苦,又不知为何受苦,总还以为有好多个“他”或许多的“你”,使得“我”在受苦,以致上等之人希望以修行的方法来让自己解脱,次一等人则求神明保佑好让自己逢凶化吉,下等之人便怨天尤人而不知何以自处了。

二、“缠”有四类

“缠”的问题是“苦”,苦的另外一个名词叫做“烦恼”。烦恼有很多种,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四大类:心理的、生理的、伦理的和物理的。

(一)心理的冲突:就是佛说的“生、住、异、灭”的问题,即自我观念的前后矛盾,以及自我想法的彼此冲突。请问诸位男同学,假如你同时爱上两个女同学,这时你怎么办?除了男女感情问题外,我们甚至去买一件内衣、购一双鞋子、配一付眼镜、买一本书,都会挣扎很久。我曾经遇到一位青年,他有了钱准备去买一架照相机,在大街小巷上看了又看,结果没有买就回来了;第二次又去看了再看,也没有买。因此每次都向友人借照相机用,人家问他:“你已经有了钱,为什么不自己买?”他说:“我看了看,都不是我理想中的。我要保留著买最新型的权利,所以我要等等看。”其实他是自我挣扎,拿不定主意罢了。

(二)生理的麻烦:就是佛所说的“生、老、病、死”的问题。我们的身体是从“生”而有的,生下来以后,每一秒钟都在生死交替中。诸位都知道新陈代谢吗?新陈是有生,代谢是有死。如果人体细胞组织只生不死,那二正是恶性肿瘤的癌症,所以新陈代谢是一种生老坏死的正常现象;不过人们将身体生命结束之时叫做死亡,身体局部细胞的生死变化叫做新陈代谢。实际上,细胞死亡也算是死。吃了五谷不害病的人从来没有,不管是小病大病,有了病,就是麻烦,就有痛苦。

(三)伦理的关系:一般将人间的聚散无常称为“悲、欢、离、合”。诸位不要把人类的伦理关系仅仅限止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伦理的范围,广义地说,凡是人与人之间的依存交往都是伦理关系。夫妻离异、兄弟阅墙、父子反目、君臣相背、上下失序等,郡是伦理的悲剧。还有两代之间观念的差异也会带来麻烦,现代人叫做“代沟”,但并不是时下才有的问题。加上国家民族的歧见,宗教信仰的异端,政治思想的对立,工商利害的冲突等,无一不是烦恼的渊薮。总之,人间的欢乐时光是极有限的,彼此之间打得头破血流固是苦事难事,细微的摩擦也不是好受的事。

(四)物理的异动:佛说的“成、住、壤、空”,即指天体星球的自然现象。但因其时间过程相当长远,我们不易察觉。而与我们切身的物理现象则包括天气的风、雨、水、火、干旱及虫害,带给人类的问题;尤其是现代人的衣、食、住、行以及空气污染、环境卫生、自然资源日受破坏等等的问题,随时随地在困扰著我们。

现在回过头来再问: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依据事实而言,是因为有了个“我”的关系。所有心理的活动,都是“我”的运作,比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意见、思想、观念,喜怒哀乐等,无一不是这个主观的“我”的表现。

心理如此,生理的问题也是一样。若有人指著你的身体问:“是谁的?”你一定会说是“我”的。

伦理关系的主动与被动,也都是你的“我”、我的“我”、他的“我”在牵动。至于物理的世界,是“我”处的环境。粗看环境不是我,而是与我对立的“它”,所以它既能益我也能损我;能使我痛苦,也能使我欢乐。若依佛法而言,我们的身心是正报,身心所处的环境是依报,都是由于我所造业而感得的果报。肉体是我的小衣服,环境是我的大身体。为了“我”而用身、口、意三业,制造了种种善恶的业因,再由另一生的“我”来接受身心的、环境的果报,实在是自作自受。

三、无常与无我

若要解决这个“我”的问题,便得先从观念上了解什么叫做“无我”才行。依佛法来观察,“我”是不存在的,刚才所说的四句话中的“诸行无常”,是说一切现象(诸行),都不是永恒不变的,故名无常。心理的生、住、异、减,生理的新陈代谢,或生、老、病、死;伦理的悲、欢、离、合;物理的成、住、坏、空,既然四类现象均在变异不已,由此四类现象所代表的“我”,当然也不是实有的了。

所以懂得了“诸行无常”的道理,便也能够明白“诸法无我”的意思了。因为无常,所以无我。若知无常,即明无我;若证无我,便得解脱。相反地,如果尚是障重的凡夫,则正因为不能忍受诸行无常,所以是苦。这是两个相反的方向。生住异灭是苦,悲欢离合是苦,生老病死是苦,成住坏空也是苦。有人说,“人老珠黄”,为什么?无常嘛!人活久了会老,珍珠拢久了会变黄。世界上的东西都会变化,都会折旧。虽然修行的人修得越久越奸,朋友也是愈老、愈好,但是大家的身体一定是天天都在折旧之中。秦砖漠瓦等古董的值钱,是物以稀为贵;有道的高僧越老越受人尊敬,也是因为修行的高僧太少,不是因为东西久了和人老了的原故。一般的老年人,不仅自己觉得老得很苦,他人也不会认为愈老愈好的。

四、寂静与不动心

为何无常便是苦?虽知无常的事实却无法接受无常的事实,便成为苦。例如亲人的辞世,情人的失欢,是最苦的事。假如有人发生了这种事,而你去告诉他:“一切是无常,看开点,别难过。”他一定会说:“无常是无常,我还是受不了啊?:这个就是苦。

因此,仅仅晓得无常、无我的道理,尚不能真的离苦,要到实证“涅盘寂诤”才能离苦。所谓“寂静”是不动,是无我可动的意思;没有我的动作,没有我的存在,不作自我追求,不求自我价值,不求自我表现,那便是无我。涅盘寂静,不是一般人所谓一点生气也没有的死寂状态,乃是我虽不动,而不妨一切都动;我虽没有,而不妨一切都有。

凡夫众生是因业力而有生死烦恼的苦,菩萨是以愿力在苦海中度众生,都不寂诤,也没有涅盘。那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达到寂诤和涅盘?小乘要到阿罗汉,大乘要到第八地菩萨阶位时。第八地叫做不动地或无功用地,什么不动?没有“我”在那边动,所以叫做寂静;无功用就是没有要做什么,即不以业力做为生死的活动,也不以生死中有众生可度,故不必再以发愿来度众生。到了这个程度的人,能够以佛的身分来度化众生。这个时候对众生来讲,他们是存在的,而对他们本身来讲则是不存在。

五、去恶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