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意人生
3832400000013

第13章 禅与人生(3)

(9)僧问慈明楚圆:“如何是佛?”师有因人因时而异的答句:“人老病生。”“石打不入。”“莲花捧足。”“水出高源。”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三日风五日雨。”又问:“如何是禅?”师云:“鼻孔入地。”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云:“一亩之地,三蛇九鼠。”

(7)僧问药山惟俨:“达磨未到此土,此土还有祖师意否?”师云:“有。”僧曰:“既有祖师意,又来做什么?”师云:“只为有,所以来。”

五、人生需要禅法

(一)禅的训练能够使人不执著,故可为人生带来开阔豁达的胸襟

禅法叫你不要悔恼过去,不要忧虑未来,不要恐惧,不要自满,不要自卑,只要把握现在。如果年轻女孩想嫁人,老是担心嫁不出去,结果愁也愁老了。你本来还可以嫁出去的,结果皱纹加深了,雀斑变多了,反而更让你嫁不出去。

很多人自卑,为什么?就怕人家看不起,人家看不起你,有什么关系呢?你是你,他是他。你越是怕人看不起,就越会有人看不起你。这种坦然的态度,会使你青春常驻,身心愉快。用禅法的训练可以达到这种目的。

(二)禅法的训练能够使人重实际,故可为人生带来步步踏实,积极进取的信念

所谓实际,是亲自来体验它,不是空洞的理想,不唱高调,不喊口号。禅者的态度是自己去做,不论人家跟随或不跟随,如果允许你,仍然做下去。

(三)禅法的训练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必须有明师的指导

今天早上我在农禅寺讲经的时候说:“参加禅七,就好像学生注册以后,到学校接受新生入学训练。是不是已经上课了?还没有。”现代人打禅七就是叫你先学会禅修的观念及方法,才慢慢地修行。皈依三宝只是向学校注册,还没有接受新生训练,接受新生训练后才能入学去好好修行。你们若参加过禅七,并且已有老师指导修行的观念及方法,表示你已可以上路了。

(六)空与无常

禅宗并不是在印度就存在的,它却是从印度佛教的基础上发展出来,所以叫做禅的佛教。而佛教在印度提供了两个观点给人们:在理论上提出了“空”的观念;在方法上提出了禅修的功能。这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帮助。“空”这个观念,是基于世间所有一切现象无时不在变化,又名为“无常”。无常的意思就是没有任何一种现象,是永远不变的,即无永恒的存在,没有永恒所以叫做“空”。这个空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在一切事实现象的同时,本身并不是真实不变的存在。而无常和空这个观念,亦是佛教与其他哲学宗教所独特不同的地方。

从禅的修行立场来看,我们这个世界是无常的,一切都是空的。而无常和空就是世间的事实,所以既然是事实,一切事实本身就是无常,就是空。我们每一个人不论是否知道空或无常的观念,对现实环境里的自我,很少愿意体认无常是事实。因此带来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并造成周围环境里的人、事和自然界的现象,产生心理上和身体上的冲突,而增添许多困扰,我们叫它“苦难”。

禅的修行方法是要把我们散乱的心变成集中,从集中变成统一,从统一到没有执著,我们叫它“无心”。到了无心的阶段,空的体验也就出现了,此即是悟境,亦叫做“真的智慧”。这个阶段一定要慢慢的来,像爬山一样,从山脚下爬上去,爬到最高点。

而统一的境界又分有几个层次,第一是我们的身体和心合而为一,也就是没有身体的负担,身和心不分开。第二是内和外的统一,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和外面的环境合而为一,所谓天人合一,这已是不容易做到的。第三则是前念和后念的统一,我们叫做入定,那更不简单了。前念和后念根本无间隔距离,即无前念亦无后念,这是必须人了深定才能体验得到。若已达到天人合一程度的人,则可以成为大艺术家、大宗教家或大哲学家了。

至于禅的智慧是“空”,若要体验到空,则当超越统一的层次。佛法在指出空与无常之后,就是要帮助我们,一方面去面对无常与空的事实,另一方面从无常和空的观点去得到自我的解脱和跟人和谐相处,乐意接受自然界的现象,并且适当地设法改变它,这才是佛教的宗旨。

佛陀告诉我们要用生活的实践来达成目标,第一要持戒。所谓持戒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做的必须努力去做,不应该做的,对自己、对别人无益的,就不要做。一方面我们的心也是需调整,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是相当难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修禅定的一种工夫。所以身体行为的改善要靠持戒,心的行为改善则靠修行禅定的工夫;因此若能配合佛教的理论,认识空与无常,那就叫做智慧。如果不能配合禅定和持戒,仅仅知道无常和空,那只是知识层面的了解,对我们日常生活帮助不大。必须加上持戒和桦定的修持,才能够真正在实践上一面理解空与无常,一面使自己的生活跟空与无常相应。

七、顿悟与渐悟

中国的禅是从印度佛教的智慧与禅定的修持结合而成。在印度,智慧是通过桦定之后才落实,而在中国的禅宗一开始,它的目标即是智慧的开发。如果能够开发智慧成功,那不仅仅是知识的了解,且有助于我们理解空的事实是普遍存在,这才是禅的功能和理念。但是中国的禅又分顿悟和渐悟,其实二者是殊途同归的。有的人会在突然问发生辟悟或发现智慧的经验,不过,绝对多数的人,修行过程必是渐进的。作个比喻,好比两个人要爬同样的山,只是一位在有雾的气候下进行,已到了山顶他还不知道,待雾突然间消散了,这才明白到了山顶;另一位,是在好天气下登山,在未上山前就已看见山顶,然后一面爬一面埋怨为何还未到达。逭二人那一位是顿悟?那一位是渐悟呢?是在雾中爬山的那位合算呢,还是未爬山前就看到山顶的人幸运呢?

不少人来跟我修行禅法时,都希望求得顿悟而非渐悟,我向他们保证:“会获得顿悟的。一他们又问:“怎么个顿悟呀?”我说:“慢慢地修行,修到最后,一下子开了悟,就是顿悟啦。”虽然市面上有售一种即溶咖啡,或速食快餐,但在修行的方法中,都还需要下点工夫才能达到目的。曾有人间我:“要怎样才能开悟?”我说:“要看人的根器,根器深厚的阂悟就快些,根器浅薄的就慢些。”又有人问我:“怎样才能知道是深是浅?”我说:“不管根器深浅都应该好好去修行。”又有人问:“如果知道自己根器浅的话,那就不必修行了吗?”我说:“就因为发现自己根器浅薄,才更需要去努力修行呀!”

八、禅的悟境

修桦要怎样才能开悟?而悟后是怎样的一个境界?这跟禅的艺术有关系。因为得到禅的悟境及经由悟境后的境界,体验而用生活方式表现出来的,那就是属于禅的艺术。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艺术的环境里,不论是否已体会到我们的环境本身就是艺术。而一个禅的修行者他所体验到的生活环境是跟一般人不一样的。一般人所见到的世界,是混乱的、诱惑的、矛盾的,可是有禅悟经验的人所看到的世界是和谐的、稳定的、清净的。这就是因为一个是以矛盾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另一个是以和谐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好比牙齿咬到舌头,这是矛盾的吗?事实上是和谐的,因为它们由于火气上升,便发生碰在一起的现象。所以牙齿咬到舌头不要感到倒霉,因为他们凑在一起就会咬在一起了,何不以欣赏艺术的眼光来看这档事呢。

你们可听遇禅宗寺院里的唱顷跟一般的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有何不同?不论是在中国、日本或西藏,佛寺的唱颂让你听了以后心会安宁、稳定、平静,不会有兴奋、浮躁及忧郁的情绪产生。那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它并非故意弄成这样子,而是经由禅的修行者表现出来的声音,自然而然会有一种和谐、稳定及宁静的感觉传递出来。虽然以声音来表达,它却是平静的,且有韵律,使你的心平定下来达到二疋的境界,使得尘劳全消。

武艺,是中国古代六艺中的一项,传说它是少林寺的和尚所发明出来的一些动作,本不是为打架用的。平常一般人打架都很粗野,在战场上杀伐则更凶残。但是从少林拳表现出来的动作,却是那么优美,而且有力中含著稳定。少林拳本身并无杀伤之意,防身和健身才是它真正的目的。因为它是经由一个修遇禅行的人所表露出来的招数,不论是用拳、棒、刀、棍,动作都是那么优美,俨然成为一种艺术的表达。难怪许多人著迷于武侠影片,就为了欣赏其中的动作。可是当今武侠片中的武术表现,禅的精神已不复见。在我所学遇的少林拳,富有襻的精神所表现出来的动作,缓慢中有动力,快速中有定力。基础拳法,比划起来则会感到无聊、乏味,因为太慢缺少刺激感,只有练拳的人自己欣赏,来安定身心,平衡身心,是在动中取静。

中国的古诗作品,受到禅的影响也不少,由其领受禅的思想和修养深浅,就可看出他们风格的高下。而禅师和学过禅的人所写的诗也与一般人不同,不同在那里?多了一份空灵感,也就是不容易捉摸也不需要去揣摩它,但让你看了就明白它在讲的是意在言外。此种精神,也同样呈现在绘画的作品中,譬如画月亮时不画月亮只画云,画水时不昼水只画船。画船不画水,画云不画月,但是你一看就知道那儿有水、有月亮。这些都是受到禅的意象所表达出来的;也就是说,虚在实中,实在虚中,虚实本是同样东西。实际上也就是无常的变化,从空看有,从有看空。

还有日本的花道、茶道和庭苑的园艺,也都跟禅有关系。以插花来讲,西洋插花总是插得满满的花团锦簇,这叫做凑热闹。而中国古典插花及日本花道,只是一、二朵花配上一根枯枝,几茎草叶,看起来简单却风姿绰约,也颇具诗意。其茶道更为讲究,客人正襟危坐,不准讲话,只能一旁慢慢欣赏主人如何煮茶、沏茶、奉茶,之后捆捆品味,完全浸陶在一份安详宁和的气氛中,不似一般俗汉,三五好友聚在一起,一边牛饮茶水,一边大声谈天。所以在日本品茶,是要练习使人内心平定,不要心浮气躁,若是犯有轻浮毛病的人常去品味日本茶道,相信是会有帮助的一种修养哩!

在禅宗的寺院里,一向摆设简单、整洁,此风格也同样呈现在不少日本家庭里仅有几方尺大的小庭院上。寥寥可数的盆景,一览无遗的视界,地方虽小却有股说不出的舒适感。不像一般中国家庭的前后院蒔瓜种菜,虽是善加利用土地,却是显得杂乱。而遗质朴、简洁的生活环境空间配置,也是经由禅境而悟出来的气质。

讲到吃,中国人是最拿手的,虽然厨艺也不错,但真正的好厨艺却是在禅的寺院里。至目前为止,我们寺院里的食物,口味清淡、简单而营养,食之弥久不厌。所以餐馆里的素菜,是迎合一般人的口味,没有禅意,寺院里的虽是粗茶淡饭,倒是香甜可口。时下在日本东京和京都等地有几家素餐馆,模仿禅宗寺院里的料理,做得极精致,清淡可口,的确非常好吃,但是价格奇贵无比,又失去禅宗的风格了,所以去吃的人不在作潭味的体验了。

由前面所举的例子,不难发现,若有禅修体验,我们的日常生活,便与艺街脱离不了关系,假若细心去品味,岂非处处都在显露襻机呢!其实艺术是禅的副产品而已,修禅的目的不在艺术的表现,而在协助我们解决生活上的困扰及身心上的苦恼,这才是修禅的真正意义。如果是为了艺术而来学禅的,虽也能达成目的,不过是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