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糕点心
读过《红楼梦》的人肯定都对书里描写的粥有很深的印象。《红楼梦》里面描写的粥真可谓五花八门。第八回写到贾宝玉在薛姨妈家里吃的是“碧粳粥”;第十四回写王熙凤去宁国府协助料理丧事期间每早吃的是“****糖粳米粥”;第二十回,袭人受了风寒服米汤静养;第二十五回,贾宝玉、王熙凤二人得僧道搭救醒过来后以米汤充饥,借助米汤滋阴长力的功用来补养;第四十五回,薛宝钗劝林黛玉喝燕窝粥来滋阴补气;第五十回,元宵节的晚上,王熙凤给贾母和众人准备了“鸭子肉粥”,给太太们吃斋的则是枣儿熬的“粳米粥”;第五十五回,王熙凤也用燕窝粥进行调养;第七十五回,贾母命人给王熙凤送了“红稻米粥”;第八十七回,紫鹃给林黛玉熬江米粥来暖胃、健脾、止汗。
除了粥,《红楼梦》中的点心和糕点也别具特色。第八回,宝玉从东府叫人送回给晴雯的豆腐皮包子;第十一回,贾母赏给秦可卿的枣泥馅山药糕;第十八回,元春从宫里赐出的琼酥、金脍、糖蒸酥酪;第三十七回,宝玉送给史湘云的桂花糖蒸新栗粉糕;第三十九回,舅太太送给奶奶、姑娘们吃的菱粉糕、鸡油卷;第四十一回,贾母陪刘姥姥游大观园时请刘姥姥吃的松穰鹅油卷、藕粉桂糖糕、螃蟹馅的小饺儿、奶油炸的各色面果子;第五十回,李纨派人给袭人送去的蒸的大芋头;第六十回,小丫头蝉儿替人跑腿买的热糕;第六十二回,柳嫂子派人给芳官送的奶油松穰卷酥;第七十五回,李纨姨娘家送来的好茶面子等。
美味佳肴
我国的饮食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红楼梦》中也深深地体现了这一点。《红楼梦》中描写到的美味佳肴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仅仅是看见的菜名,就令人眼花缭乱,垂涎三尺,例如第八回薛姨妈让宝玉吃的“糟鹅掌鸭信”和“酸笋鸡皮汤”;第十六回王熙凤给贾琏的奶娘赵嬷嬷吃的“火腿炖肘子”;第二十回,王熙凤跟李嬷嬷说的“我家里烧的滚热的野鸡”;第四十回王熙凤给刘姥姥的那一碗“鸽子蛋”;第四十六回王熙凤所说的“炸鹌鹑”;第四十九回里的牛乳蒸羔羊;第五十八回里贾宝玉喝的“火腿鲜笋汤”;第六十一回里的“油盐炒枸杞芽儿、鸡蛋、炒芦蒿”;第六十二回的“胭脂鹅脯、虾丸鸡皮汤、酒酿清蒸鸭子”;第七十五回里的“风腌果子狸”;第八十七回里的“火肉白菜汤”……
除此之外,《红楼梦》里还有一道菜给人的印象特别深,那就是“茄鲞”。王熙凤是这样介绍“茄鲞”的做法的:
“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籤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都切成钉子,拿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爪一拌就是。”
真所谓食不厌精!如此复杂的工艺,如此精巧的流程,原材料“茄子”在成菜之后肯定已经不再是茄子了,这也难怪刘姥姥能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名酒佳酿
饮食自然离不开“酒”。贾府是名门望族,对“酒”的钟爱也不亚于任何豪门贵族。即使是在大观园,那些弱不禁风的女子对“酒”也是有着特殊的喜好。例如第六十三回,宝玉生日那天,袭人向平儿要的就是一坛绍兴好酒,彻夜痛饮,那一回算是姐妹们最高兴的一次聚会。当然,她们饮用的“酒”是黄酒。黄酒以优质糯米酿造,高营养,低酒度,质平性和。黄酒在江浙产地极多,绍兴所出品黄酒的历史悠久,名气最大。
贾琏和凤姐举杯同饮的那一次是在第十八回,贾琏护送黛玉回扬州葬父就带回了惠泉酒与凤姐对饮。“惠泉酒”是黄酒的一种,是江苏无锡地区的名酒,历史悠久,素负盛名。芳官对惠泉酒颇为喜欢,在家能喝两三斤好惠泉酒,之后为不能喝酒而赌气睡觉。
林黛玉,弱柳扶风,然而也能喝酒。第三十九回,林黛玉吃了性寒的螃蟹后,“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喝口烧酒”,而黄酒性温,不能克寒,于是就没喝那“乌银梅花自斟壶”里的黄酒,而是又烫了一壶合欢花浸的烧酒。
除此之外,第十八回有贾元春所赐的御酒;第四十一回有刘姥姥所说的“****似的酒”;第五十三回里有除夕日献的屠苏酒;第九十七回有贾芹在水月庵喝的果子酒。
干鲜果品
大观园本身就是一个花团锦簇的大果园,自产的鲜果就不少。书里记载的大观园里产的水果有石榴(二十七回)、桑葚(第八回)、葡萄(六十七回)、李子(六十一回)、红菱、鸡头(三十七回)、朱橘、黄橙、橄榄(五十回)、柚子、佛手(四十一回)、木瓜(六十四回)、鲜藕(二十六回)、西瓜(三十六回)等。
另外,薛蟠做生日的时候,程日兴送的又粗又长的粉脆的鲜藕和大西瓜算是《红楼梦》里最稀罕的果蔬;第三十七回,贾探春“偶感风寒”,贾宝玉特地用缠丝白玛瑙碟子给探春送去“鲜荔枝”;天生体质虚弱的林黛玉平时并不吃生冷瓜果,最喜欢的干果是“瓜子”,当然,体贴的薛宝钗送来的“蜜饯荔枝”想必也是林黛玉的最爱;第十九回,袭人回家的时候与表姐妹过节吃“松穰子”,回到贾府又想吃“风干栗子”;第六十三回,为人浪荡的尤二姐,嚼了一嘴“砂仁”渣子吐了贾蓉一脸,后来又把“槟榔”荷包递给了借故搭讪的浪荡子贾琏。
总而言之,我国自古就是个讲究饮食的国家。从饮食习惯来探讨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民族和历史,以及民族特性。《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部百科全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我们不能仅仅陶醉于其中缠缠绵绵的爱情故事,而是应该从全方位的角度对它有一个全景的把握。如果我们仅仅抓住其中的人物的命运,仅仅钟情于其中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而把文化层次的东西置之不理,实在是一件可惜的事情。如其中谈到的饮食文化,它无疑是《红楼梦》中璀璨夺目的内容,尤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什么是射覆?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宝玉便说:“雅坐无趣,须要行令才好。”众人有的说行这个令好,那个又说行那个令好。黛玉道:“依我说,拿了笔砚将各色全都写了,拈成阄儿,咱们抓出那个来,就是那个。”众人都道妙。即拿了一副笔砚花笺。香菱近日学了诗,又天天学写字,见了笔砚便图不得,连忙起座说:“我写。”大家想了一回,共得了十来个,念着,香菱一一的写了,搓成阄儿,掷在一个瓶中间。探春便命平儿拣,平儿向内搅了一搅,用箸拈了一个出来,打开看,上写着“射覆”二字。宝钗笑道:“把个酒令的祖宗拈出来。‘射覆’从古有的,如今失了传,这是后人纂的,比一切的令都难。这里头倒有一半是不会的,不如毁了,另拈一个雅俗共赏的。”探春笑道:“既拈了出来,如何又毁。如今再拈一个,若是雅俗共赏的,便叫他们行去。咱们行这个。”——探春道:“我吃一杯,我是令官,也不用宣,只听我分派。”命取了令骰令盆来,“从琴妹掷起,挨下掷去,对了点的二人射覆。”
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产生疑惑——射覆是什么呢?当然,我们都能猜到,射覆肯定是一种行酒令的方式,但是,具体到“射覆到底怎么玩?”的时候,我们肯定就傻眼了。
那么,“射覆”究竟是怎么玩的呢?
根据相关专家研究,“射覆”这种酒令是这样行的:掷撒子,点相同的两个人开始射覆。一个根据身边的环境说一个字,须得是典故里有的。另外一个人要猜中他说的是哪个典故,即猜到他覆的是哪个字,然后再根据这个字另用一个典,把他覆的这个字说出来,故为“射”。如果猜到了,便同饮一杯。若没射中,则后者罚一杯。
“射覆”的确像宝钗所说的那样,是酒令的祖宗,“从古有的,如今失了传,这是后人纂的,比一切的令都难。”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最早的“射覆”是易学家“玩占”的一种方式。透过日常生活的玩乐,将八卦的象义应用在其中。诚则灵,无论是存心作戏,抑或考验易测者功力的射覆案例,均有一定的方法处理和拆解,成为易占家的一种游戏。其实,是寓游戏于实学,是古代易学的占测训练方法。早先的时候,所谓的“射覆”,即收藏一些物品,要人去猜出来。乍闻之下,以为“射覆”类似猜谜,其实不然。以“射覆”去射物品,只是其中较为流行的一种玩法。古人认为,若将“射覆”术灵活变通来活用,甚至可以卜出遗失了什么物品,什么时候遗失、什么地方可以寻回失物等。
什么是“拇战”?
关于酒令,《红楼梦》书中提及了通俗的拇战(六十二回)、猜枚(七十五回)、抢红(六十三回),高雅一些的牙牌令(四十回)、射覆(六十二回)、掷曲牌名儿(一百零八回),还有雅俗共赏的占花名儿(六十三回)、击鼓传花。击鼓传花最容易调节气氛,故元宵之夜贾母令使女先儿击鼓传梅,中秋节又令一媳妇击鼓传桂花,平儿设宴时则击鼓传芍药(六十三回)。真的是把酒言欢,其乐融融。
“拇战”出现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里:
说着又着袭人拈了一个,却是“拇战”。史湘云笑着说:“这个简断爽利,合了我的脾气。我不行这个‘射覆’,没的垂头丧气闷人,我只划拳去了。”探春道:“惟有他乱令,宝姐姐快罚他一钟。”宝钗不容分说,便灌湘云一杯。
这里所讲的“拇战”,又名“豁拳”、“猜拳”、“划拳”,一种用于酒席助兴的游戏。
拇战一般是两人相对出手,猜对方所伸手指的数目,合而计算,以分胜负。明人李日华说:“俗饮,以手指屈伸相搏,谓之豁拳。盖以目遥觇人为已伸缩之数,隐机斗捷,余颇厌其奴号。”当然,也有不出声的拇战,如“哑拳令”,玩法为“两家出手,不须口叫,有言者罚,拳数多寡,或通关,听人临时酌定”。“抬轿令”也不出声,是“三家出指,而不作声。两手相同为抬轿,其不同者饮”。
高声呼叫的拇战也有很多区别,花样繁多,如“空拳”,彼此出指互叫,各无胜负者,两家之左右邻坐各饮。如果彼此之指皆同,彼此之叫也同,称为“手口相逢”,通席皆饮,猜中反而不饮。拇战双方都不饮,所以谓之“空”拳。“走马拳”则挨坐猜一拳,无胜负,即次坐猜之,猜中则负者饮;饮完,再轮而猜之。还有“叮当拳”、“连环拳”、“过桥拳”等。明人王征福著有《拇战谱》,载拇战细目甚详。
拇战大多有令辞,往往通行南北,只是在词上略有区别。拇战比较粗犷,为下层社会、不识字之人所喜好,文人士大夫则不大喜欢。
拇战中比较文雅的是“三国拳”,流行于福建一带,因为节奏较缓,故为老人所喜爱,又称“老人拳”。其词为:“单刀赴会,二嫂过关,三请诸葛,四辞徐庶,五关斩将,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八卦阵图,九发中原,十面埋伏。”一句一典,猜对了,就请输家喝酒,很有趣昧。它在东南亚华人社会中很流行。
为保证行令和拇战正常进行,还订有“酒律”,由令官执掌,不遵令者,根据情节轻重,设有“杖”、“笞”、“徒”、“流”、“五刑”。当然,执行这些“刑典”时皆以饮酒或不许吃某种菜替代。
当然,上述多是士大夫的精致玩艺又多与旧文化相联系。现在,能行酒令者越来越少了,只有拇战的喧叫声在城镇的饭馆酒肆中,尚可时时听到。
民间传说“拇战”创于隋代,到唐代已十分流行,并另有一个名字叫“手势令”,坐姿、眼神、运腕、指法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唐人皇甫松在《醉乡日月》中写道:“欲端其颈如一枝孤柏,澄其神如万里长江,扬其膺如猛虎蹲踞,运其眸如烈日飞动,差其指如鸾欲翔舞,柔其腕如龙欲蜿蜒。”明人王徽福著有《拇战谱》,记“拇战”令辞。
《红楼梦》中,记叙“拇战”之处不少,例如:
第六十二回写道:“湘云等不得,早和宝玉‘三’‘五’乱叫,划起拳来。那边尤氏和鸳鸯隔着席也‘七’‘八’乱叫划起来。平儿袭人也作了一对划拳,叮叮当当只听得腕上镯子响”。
第七十五回写道:“贾珍因要行令,尤氏便叫佩凤等四个人也都入席,下面一溜坐下,猜枚划拳,饮了一回”。
通过这些“拇战”的描写,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大观园里盛行的酒文化,而且可以从中窥见封建大家族在衰落之前的败相。
回到拇战文化本身,闺阁女子“拇战”喝酒,其实在宋、元时,已成时尚,元人姚文奂《竹枝词》云:“剥将莲肉猜拳子,玉手双开名赌空。”明、清时“拇战”内容更加丰富,如“五行生克令”,以五指各代表“金、木、水、火、土”,以伸指相克定胜负;如“五毒令”,以五指各代表蛇、蜈蚣等五种毒物,定出“以毒攻毒”的顺序,玩时以所出手指相攻决出输赢。
在常规的“拇战”中,令辞也很有讲究,如“哥俩好”、“三结义”、“四进士”、“五魁手”、“六出”、“七星”、“八仙”、“人长久(九)”、“十美”等,此中有俗语、戏名、典故、传说以及其他知识。
行酒令与拇战的直接作用是延长饮酒时间,使饮者不醉,并从酒宴中得到充分的享受。它还有间接的作用:第一,行酒令和拇战有比赛之意。可调动与宴者的竞赛意识,使其兴奋点全集中在输赢上,从而消除因酒酣易于造成的失礼行为的隐患。其次,行酒令和拇战既是比赛,那么参加者机会均等,无论元勋大老,还是后生小子,只要是在一个筵席上,他们便取得了暂时的平等,没有了因年龄、名位、性情所形成的差异,而完全融入“其乐也融融”的氛围之中。第三,行酒令拇战,趣味性强,有的出语诙谐,令人忍俊不禁;有的迂曲典雅;有的喧腾热烈;有的意趣深长。这些使时间较长的饮宴,常常处于有起伏的活跃的气氛之中,使与宴者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享受。第四,酒令,尤其是雅令,内容丰富,上至圣经贤传,下至词曲小说,几乎涉及到中国所有的典籍。因此,在行令过程中丰富了人们的知识,训练了人们的应变能力,并能培养人们的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