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曾国藩权经
3831400000056

第56章 曾国藩治军领兵的用权诡道(9)

改世兵制为募兵制。绿营属世兵制,国家立有军籍,父子相承,世代为业。绿营子弟成年即在营习武,称随军余丁,营中遇有空额,便可补名吃粮。所以,绿营一般不从营外招兵,只在余了不足时才自外募补。勇营则全部公开招募。曾国藩在此基础上又进而采取层层选募的办法,即大帅挑选统领,统领挑选分统,分统挑选哨官,哨官挑选什长,什长挑选士兵。这样,“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平日既有恩谊相许,临阵自能患难相顾”。

为了加强湘军内部上下左右的联系,曾国藩特别注重地域原则和私谊。所以,湘军士兵只在湖南招募,又多集中于长沙、宝庆二府,尤以湘乡县最多,军官则多为师生、故旧、亲友、族属。为防止士兵逃跑,湘军还规定应募者必须出具保结,并将其府县里居及父母、兄弟、妻、子姓名详细登计入册,使士兵不敢轻易离营,一旦有人逃走,即可令原籍地方官访拿,向家属通索。

加强各级军官的权力。曾国藩规定,一军之权全付统领,大帅不为遥制;一营之权全付营官,统领不为遥制。这样就大大加强了各级军官的相对独立性,使他们成为所在单位的绝对权威。从此,湘军中也就逐渐形成对内****跋扈、对外力谋独立的风气。

兵权与饷权合一。八旗、绿营粮饷出自国库,平时由驻防省份的粮道发放,战时由朝廷任命的粮台委员发放,放款缓急及数量多少“粮台委员得以主持”,与带兵将帅无关。湘军粮饷自筹,粮台仅负责粮饷的收交和转运,“无论支发何款”,皆由大帅“亲自裁度”,“不与委员相干”。

提高弁兵的薪饷标准。绿营兵饷分为行粮和坐粮两种标准。

平日薪饷甚低,无以自存。遇有战事则薪饷、赏银数量陡增,又给筹饷造成很大困难。一旦饷银筹措不齐,弁兵即滋闹抗命,贻误大局。所以,曾国藩批评这种粮饷制度是“平日有少粮之名,临事无省费之实,百年受养兵之累,应急无破寇之效”。为除此弊端,他在制定湘军饷章时取消了行粮、坐粮之分,规定每正勇一名每月饷银四两左右,同绿营相比则低于行粮而优于坐粮。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失意书生和山乡穷苦农民投军的积极性。

加强军事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曾国藩非常重视新募兵勇的训练,明确规定各项训练标准,虽酷暑时节亦不肯少懈,以致被指责为“虐士”。他认为“新募之勇全在立营时认真训练。训有二,训打仗之法,训作人之道。训打仗则专尚严明,须令临阵之际,兵勇畏主将之法令甚于畏贼之枪子;训作人之道则全要心诚,如父母教子,有殷殷望其成立之意,庶人人易于感动”。

曾国藩对士兵和下级军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队前讲话,“每逢三、八操演,集诸勇而教之,反复开说至于百语”,“虽不敢云点顽石之头,亦诚欲苦口滴杜鹃之血。”其对高中级军官进行培养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个别谈话和书信、批札。他在一封奏折中颇为自豪地宣称:“臣昔于诸将来谒,无不立时接见,谆谆训诲,上劝忠勤以报国,下诫骚扰以保民,别后则寄书告诫,颇有师弟督课之象。其于银米子药搬运远近,亦必计算时日,妥为代谋,从不班以虚语。各将士谅其苦衷,颇有家人父子之情。”可以说,这是曾国藩带兵的重要特点,八旗、绿营乃至以往各朝的军队是很少这样做的。

清王朝总结历代统治者的经验,为防止带兵将领和地方督抚拥兵自立,采取了种种防范措施,实行兵饷分离、军政分离,财权与行政权分离,使地方文武官员互相牵制,谁都无力同中央政府对抗。曾国藩通过上述改革,不仅改变了八旗、绿营的军事体制,也彻底改变了军营风气。从此,兵为国有变为兵为将有,军队亦由国家武装力量变成谋取私利的武装集团。这次军事体制的改革也就成为中国近代军阀制度的****。

只有团结的军队,才能有令即行,形成一种气势,气概,无往不胜。曾国藩深恶痛绝的还是八旗绿营内部的涣散,彼此“败不相救”,他在给江忠源的信中说:“国藩每念今日之兵,极可伤恨者,在‘败不相救’四字。彼营出队,此营张目而旁观,哆口而微笑,见其胜,则深妒之,恐其得赏银,恐其获保奏;见其败,则袖手不顾,虽全军覆没,亦无一人出而援手拯敷于生死呼吸之顷者。”

因此,他认为绿营军亟需改革,种种恶习、积习、陋习必须一扫而光,他制定了“别开生面,斩断日月”,“改弦更张,赤地立新”的改革方针,立誓要创建一支崭新的有气势、有气概的军队。这是一支“士卒精强”,“制械精致”的武装,一支可“破釜沉舟,出而图事”的劲旅,一支“诸将一心,万众一气”的队伍。为此他在湘乡守籍时创制了《要齐心》的歌谣:

我境本是安乐乡,只要齐心不可当。一人不破二人帮,一家不及十家强。你家有事我助你,我家有事你来帮。若是人人来帮助,扶起篱笆便是墙。……纵然平日有仇隙,此时也要解开结。纵然平日打官方,此时也要和一场。大家吃杯团圆酒,都是亲戚与朋友。百家合成一条心,千人会缴手一双。

正是由于曾国藩的种种努力,湘军果然成为“齐心相顾,不肯轻弃伴侣”的部队,他们即使平时有仇隙,可一到战场却能同仇敌忾,气势浩荡,死生相顾。这里最重要的,是曾国藩身先士卒,起带头作用,不敢一事懈怠推诿,所以众将士才有呼必应,奋勇杀敌的。只要皇家让于的,就干好,干得出色。

不得避事,这正是曾国藩作为人臣的信条。林则徐也说:“知难而退,此虽保家保身之善谋,然非人臣事君致身之道”敢于当事,勇于承担责任。

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这就是曾国藩作为人臣的最高理想,这就是他为什么在岳州、靖江、湖口三次大败以后投河自尽的原因。表面上是他兵败后无颜见江东父老,内心里却是儒家文化的熏陶所致。他要以死报国,以身全志。《礼记》中说:“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大丈夫就是要为忠于职守而献身,元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效职无避祸之心,临事有致命之志。

“夫战,勇气也”,所以曾国藩表示:“不带勇则已,带勇则死于金陵,犹不失为志士。”他还以袁简斋的一句诗勉励自己:男儿欲报君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

曾国藩对其幕僚李鸿章说过,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人活着就是一场很艰难的“久战”。这场久战就是要懂得“夫战,勇气也”的道理,要不时蓄养锐气,善于用气,取得人生久战的胜利。

曾国藩对于作战及人生在世的“勇气”(挺)十分重视。其实,人只要有勇气,有了挺的精神,活得精彩,让人感到惊心动魄,既使失败了,也会给历史留下一段价值的永恒。

他常常讲垓下之战的项羽。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楚汉双方达成了鸿沟议和,中分天下,双方罢兵。项羽按照和约的规定,释放了刘邦的父亲和刘邦的妻子吕雉,并撤军东走。

楚军撤走后,刘邦也准备下令撤军西退。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建议说:“现在汉已占领了天下的大半,诸侯皆归附。楚军已疲惫不堪,粮食断绝,这正是天亡楚军之机,不抓紧机会而消灭楚军,就是养虎遗患”。刘邦采纳了张良、陈平的建议,停止撤军西退,而乘项羽东走的机会,撕毁双方共同商定的约言,转而率军紧紧追击项羽军,遂爆发了垓下(今安徽灵壁东)战役。

汉高祖五年十月下旬,固陵之战后,楚汉双方仍对峙于淮阳地区。此时,韩信军已率军南下,以一部兵力引诱楚军出击,双方战于九里山一带。西楚军陷于韩信军伏击中。韩信军之骑兵部队乘机向彭城进攻,一举将彭城击破,汉军接着一一攻克了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南东部等广大地区,兵锋直趋项羽军之侧背。

项羽军兵败,再失彭城,今苏北、皖北、豫东等广大地区被汉军占领之后,无法稳住局势,只得率军政官吏,携大量贵重物资,向东南方向撤退。此时,项羽军已更加陷入危机之中。十一月,项羽率领近10万军队向垓下地区败走。到达垓下地区后,项羽与大将季布、钟离殊等都认为垓下地区地形险要,可以防守,于是决定构筑营垒,进行防御,以便整顿部队,恢复军力,准备与汉军在垓下地区决战。此时,项羽军的大致态势是:季布军在垓下以西以南地区;钟离殊在垓下以东以北地区;项羽自率主力于垓下周围地区。

韩信军取得九里山大捷、进占彭城后,得知项羽率军向彭城东南方向撤走,于是挥军继续向东南方追击项羽军。这时,楚之大司马周殷叛楚后,率兵进占了楚之六地,接着统率九江兵与将军刘贾向北攻占城父。至此,汉军、齐军、九江军及彭越的梁军等四路大军会师于垓下,构成了对项羽军的包围态势。当时汉军及各诸侯军的关系位置大致为:齐王韩信统率的齐军驻于垓下东北地区;九江王英布指挥的九江兵驻于垓下的西南地区;梁王彭越指挥的梁军驻于垓下的北部地区。

汉方各路大军在完成对项羽军的直接包围后,便加紧准备与项羽军的最后决战,以求彻底歼灭项羽军。韩信为向垓下进攻,做了如下部署,以将军孔熙军为左路,费将军陈贺居右路,韩信自率主力在中路主攻。汉军在韩信统率之下,分路向垓下之楚军进攻,楚军在项羽率领下,奋勇力战,多次击退汉军的进攻,但由于项羽兵力已经有限,无力出击汉军,更难以迫使汉军撤退,终于在汉军多面夹攻之下,退入营垒坚守。韩信军遂以各路大军,把项羽军重重包围。双方虽经不断作战,但汉军尚难以彻底打败楚军,为尽快将楚军击败,张良建议刘邦采取以瓦解楚军斗志为主的“攻心战”。以楚方归顺人员和汉军中善唱歌者,每夜皆唱楚词,楚歌。

项羽兵困垓下,兵少食乏,处境更加险恶。前线坚守营垒的部队,每日黄昏战斗停顿时,就听到四周唱出的楚歌声。士卒听到这种楚国乡土歌声,看到自己目前的处境,极大地影响了战斗意志。早已被汉军收买的项王叔父项伯,力劝项羽夜间巡视军营,以便让项羽听到四周的楚歌声,瓦解项军的斗志。果然,项羽听到这些歌声后,十分吃惊,他说:“难道汉军已经把楚国的地方都拿下来了吗?为何他们中间会有这么多的楚人呢”?项羽面对这种局面甚为忧虑,半夜里在营帐中饮酒解愁。

项羽有一位妃子虞姬,很受宠爱,时常跟随在项王身边。项羽还有一匹白色的好马,名叫骓,是他最得力的战马。项羽连饮酒边悲凉地歌唱:“力大能够拔山啊,气壮盖过了全世,不料时势不利啊,连乌骓马也不济!乌骓马不济了啊,那可叫我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怎么能对得起你”!项羽接连唱了几遍,虞姬也应和着一同唱。根据《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也唱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罢,即自刎而死,项羽的泪水一行行地涌流,左右的人也都泪流不止,以致互相不能抬头相看,气氛甚为悲壮。

虞姬已死死,项羽悲痛地上马出营,率领部下800精锐骑兵乘夜突围而去。次日天明,汉军才得知项羽已经突围,韩信急令灌婴率领5000骑兵追击。由于项羽突围之先头骑兵急驰而行,后续骑兵未能全部跟上,待项羽渡过淮水之后,仅跟上来百余骑士,项羽行至阴陵,迷失了方向,便向一个老农夫问路,老农夫骗项羽部队说,向左走。项羽于是向左急奔。但走不多远,即陷入了大泽之中,行进艰难,很快被灌婴骑兵追上。项羽又引兵向东突进,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50里)地区后,仅剩下28名骑士,而汉军追兵竟有数十骑。项羽此时自料不能逃脱,便对跟随他的骑士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亲身经历过70多次战斗,真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从未打过败仗,因此,做了天下的霸王。不料今天倒被围困在这里,这是天要亡我。并不是我在战争中的错误啊!”项羽接着又强调:今天要决一死战,必须做到三战三胜:溃围(击溃敌人,突出重围)、斩将(杀敌将领)、刈旗(砍倒敌人的旗帜)。

项羽说毕,将自己的28名骑兵分做四队,对着四个方向,汉军骑兵虽然包围了数层,但项羽毫无惧色。项羽说:“吾为公取彼一将”。于是他命令骑兵坚决向敌冲杀,到达山下后,在山东分三处集合。项羽吩咐完毕后,即呼喊冲杀而下,将汉军打得人仰马翻,四处溃散,并斩杀汉军骑将一人。项羽军到达山东三处集合后,汉军再分三队将项羽军团团围住,项羽率兵又驰逐冲杀,斩杀汉将一人,杀死汉军百余人。项羽将自己的兵马又集中起来,结果发现自己仅亡两骑。项羽对众人说:“各位看我打得如何”?众骑兵说:“诚如大王所说的一样”。项羽得胜。乘汉军混乱之际,冲出一条血路,向南疾走,准备渡过长江。项羽到达乌江,乌江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王上船,亭长对项王说:”江东地方虽然不大,但方圆也有千里。有民众数十万,足够建立霸业。请大王急速渡江,这一带只有我有船,汉军到后将无船渡江”。

项羽笑着对乌江亭长说:“上天要灭亡我。我不能渡江了。当初我带领江东8000子弟渡江西征,现在没有一人生还。纵然是江东父兄谅解我,继续拥我为王,我有什么面目见这些父老?即令是他们不谴责我,我也羞愧难吝。我知道你是忠良之人,我骑的这匹马只有五岁,所向无敌,一日可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之,现在赠送给你。”项羽把自己的乌骓马送给乌江亭长后,命令所有骑士均下马步行,以短兵器与汉军骑兵搏斗。项羽一人即杀死汉军将士数百人,自已受伤十多处。

项羽在冲杀间看见汉军中的吕马童,便指着吕马童高声说:“你岂不是我的老部下吗!”吕马童看见项王后,即指给汉将王翳说:“此项王也。”项羽对王翳说:“我知道汉军要出千金得我的头,还要封万户侯,为了使你得到功赏,请把我的头拿去吧。”项羽说罢,便自刎而死。王翳割取了项王之头,汉军其余将领争割项羽尸体,以便回军请功。

历时四年半的楚汉战争,起于刘邦夺占三秦之战,至垓下一战才告结束。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战争,终于以刘邦彻底胜利和项羽军的覆灭而载入战争史册,留下一个失败的英雄——历史人格不尽的咏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