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回原籍招募淮军时,第一个就看中了他。因此,将他的队伍募人淮勇,名为“铭军”,并花了不少银两,从洋人手中购买了枪支弹药,把铭军装配成为近代武装。这支队伍为李鸿章建立了功业出了不少力,但对于刘铭传的倔傲狂妄,李鸿章也着实恼火。因此,当曾国藩借用淮军剿捻时,李鸿章就把“铭军”拨给了老师,希望曾国藩能够熏陶、管教他一下。
果然,在“剿捻”过程中,刘铭传军与另一悍将陈国瑞军发生了两次械斗。怎么处理这个事端,可真让曾国藩犯了难。不处理吧,于事不公,双方都不能平心静气,今后还会内讧;处理吧,这是李鸿章的属下,且刘铭传谋勇兼备,又有洋枪洋炮,今后自己还要倚重他。于是,曾国藩想了个万全之策,就是对刘铭传进行严厉斥责,嘴上说得狠,一但对其过失不予追究,使他心生悸畏。这一招果然管用,只是不久,曾国藩就调铭军独自赴皖北去剿捻了。
对于老师的办法,李鸿章心领神会,所以他照方抓药,在剿捻成功后,他向清廷力保刘铭传的功绩,使刘铭传得以委任台湾道员。正是这个桀骛不驯的人,在中法战争中带领台湾军民奋起抵抗法军的进攻,使法军终未能攻下淡水,占领台湾的梦想破灭了。
1885年,清政府将台湾正式撤道改建成省,刘铭传被任命为台湾第一任巡抚。
所以,对于有才无德者,要控制使用。这就好像剑一样,控制好了,则为利器,控制不好,则为凶器。
一般而言,悍将多粗鲁、莽撞。因此,要想利用悍将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悍将的优点是勇敢、不惜力,冲锋陷阵的时候,还真少不了他。所以,悍将就像烈马,要想使用他,先要收服他。
什么人能收服悍将呢?有两种人,一种是比悍将更强悍的人,另一种是有威严、能震摄住悍将的人。
前边提到的陈国瑞,原是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的手下大将。他从未读过书、更不知道什么德不德,只是开口脏话,只要想干的事,任天塌下来也要办成。
陈国瑞十五岁时,在家乡湖北应城投了太平军,后来又投降清军,几经辗转被收在僧格林沁部下。据说他异常骁勇,打仗时,炮弹击碎了他手中的酒杯,他不但不避,反而抓起椅子,端坐在营房外,高叫“向我开炮”,使手下都很敬畏他。
要说粗鲁莽撞之人,僧王比他有过之无不及。传说僧王是个暴虐、狂躁、喜怒无常之人,听手下汇报战况也要到处走动,赞赏时不是割一大块肉塞进对方嘴里,就是端一大碗酒强迫别人喝下去。发怒时则用鞭子抽打或冲过去拧脸扯辫子,搞得很多人都难以接受,只有这陈国瑞不怕僧王,他是打心眼里佩服僧格林沁。
僧王死后,曾国藩接替“剿捻”事宜,与陈国瑞军打上了交道。当处理陈国瑞与刘铭传所统率的两军械斗事宜时,曾国潘感到只有让他真心地服自己,才有可能在今后真正地使用他,于是,曾国藩拿定注意,先以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打击陈国瑞的嚣张气焰,继而历数他的劣迹暴行,使他知道自己的过错和别人的评价,当陈灰心丧气、准备打退堂鼓时,曾国藩话锋一转,又表扬了他的勇敢、不好色、不贪财等优点,告诉他是个大有前途的将才,切不可以莽撞自毁前程,使陈国瑞又振奋起来,紧接着,曾国藩坐到他面前,像与儿子谈话那样谆谆教导他,给他订下了不扰民、不私斗、不梗令三条规矩,一番话说得陈国瑞口服心服,无言可辩,只得惟惟退出。
但是,陈国瑞莽性难改,所以一回营就照样不理睬曾国藩所下的命令。看到软的作用不大,曾国藩马上请到圣旨,撤去陈国瑞帮办军务之职,剥去黄马褂,责令戴罪立功,以观后效,并且告诉他再不听令就要撤职查办,发往军台效力了。陈国瑞一想到那无酒无肉、无权无势的生活,立即表示听曾大人的话,率领部队开往指定地点。
所以、曾国竭驾驭悍将,无外用两种手段,或软硬兼施,或外严内宽。这样,就可以人尽其才。
○权谋经要:才贵于用
虽有良药,苛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捕鼠;骐骥不可可以守闾;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则抵牾而终无所成。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魏无知论陈平曰:“今有后失考己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当战争之世,苟无益胜负之数。虽盛德亦无所用之。余生平好用忠实者流,今老矣,始知药之多不当于病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名家圈点:好药还需对症
曾国藩认为,世上怕的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用才的人不能正确使用人才,此论确有振聋聩之功用。从历史上来看,往往是那些善于发现人才,又善于运用人才的人最后取得了成功。关于这一方面的历史事实是很多很多的。
齐国在襄公统治时期比较混乱,政治黑暗,无所作为,一些贵族子弟多在国外避难。
公元前686年,无知杀死齐襄公后,大夫高溪派人到菖国迎接公子小白回国继位。齐襄公的庶弟公子纠闻讯也立即动身返国争位,并且派亲信管仲率兵截杀小白。管仲见到小白后引弓放箭,射中了小白。管仲认为得手了,就告诉了公子纠。哪知管仲的箭正射在小白的带钩上,他趁机装死,麻痹了管仲,抢在公子纠之前回国当上了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继位后,在乾阳(今山东桓台县南)打败进犯的鲁国军队,逼迫鲁人杀了公子纠,并要鲁国交出管仲。原来,鲍叔牙与管仲是好友,他当了齐桓公的大臣后,极力推荐管仲到齐国主持军国大政。齐桓公开始还不同意,因为他与管仲还有一箭之仇,必欲除管仲而后快。鲍叔牙劝解齐桓公,说:“管仲是个治国人才,在政治、外交、军事、理民和团结各阶层人士方面都胜过自己。如果齐桓公不计前仇,下令赦免管仲,管仲会感恩戴德,为贤君明主尽忠。”齐桓公采纳鲍叔牙的建议,赦免了管仲,派鲍叔牙到鲁国去,把管仲带回齐国。
管仲回到齐国临淄城,齐桓公亲自迎接,安慰管仲,让他不要再为那一箭顾虑。管仲很受感动,认为齐桓公不计较前仇,虚怀若谷,确是一位贤良的君主,也就留在了齐国,帮助桓公主持军国大计,进行政治改革,使齐国走上了霸主的道路。
孟堂君用冯鑫的例子在这方面特别具有典型性,对用才者的启发也更大。对此,《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述:
起初,冯鑫听说孟尝君好客,穿着草鞋来见他。孟尝君说:“先生远道而来,有什么来教示我?”冯鑫说:“听说你爱好士人,我因为贫穷,所以归附于你。”孟尝君让他住在下等客人所住的传舍之中。十天后,孟尝君问传舍的舍长说:“客人做什么?”舍长回答:“冯先生很贫穷,只有一把剑,又是用草绳缠着剑把。他弹着他的剑歌唱说:‘长剑回去吧,吃饭时没有鱼。’”孟尝君把他迁到中等客住的牵舍,吃饭时有鱼。过了五天,又问传舍长。传舍长回答说:“这位客人又弹剑而歌唱说:‘长剑回去吧,出门时没有车乘。’”孟尝君把他迁移到上等客位的代舍,出入可以乘车。过了五天,孟尝君又问传舍长。传舍长回答说:“这位先生又曾经弹剑而歌唱说:‘长剑回去吧,没有办法养家。’”孟尝君不高兴。
过了一年,冯鑫没有说什么。孟尝君当时在齐国任相,在薛邑受万户之封。他的食客有三千人,封邑的收人养不起那么多人。于是派人在薛邑放高利贷,但过了一年多,由于收成不好,借钱的人大多无法偿付利息,这样就将无法继续供养那么多食客。盂尝君很担心,问左右的人:“谁可以帮我到薛邑收取借款?”传会长说:“代舍的客人冯公从外表来看擅长辩论,而且又年长,投有别的特长,应该可以让他去收债。”孟尝君于是叫冯鑫前来并请求说:“宾客们不知道我这个人无德,前来我这里的有三千多人,封邑的收人养不起这么多宾客,所以在薛地放了高利贷。薛地的年岁不好,许多人都不付利息。现在恐怕没法再供应宾客吃饭,希望先生前去追讨。”冯鑫说:“好。”辞出到了薛邑,把从盂尝君那里借钱的人召到一起开会,得到利息十万钱。于是他酿了许多酒,买来肥牛,召集那些借钱的人,能偿付利息的都来,不能偿付利息的人也要来,都拿当初借钱的文书一一核对。大家一起集会,当天杀牛饮酒。在酒喝得正酣畅时,他拿出借钱的文书与以前一样核对,有能力还利息的,与他确定还息的日期;因为贫困而不能还息的,取出借钱的文书把它烧了。并说:“孟尝君所以供钱给大家,是为了你们当中没有钱的人能从事正当事情;所以要收取利息,是因为无法养那么多宾客。现在富有的人确定归还的日期,贫究的人就烧掉借据就算把钱送给了他们。诸位请尽量多吃。有这么好的君主,难道可以背叛他吗!”在座的人都起来拜了两拜。
孟尝君听说冯鑫烧掉了借据,愤怒地派人去召回冯鑫。冯鑫到了以后,孟尝君说:“我的食客有三千人,所以把钱借贷给薛邑的人。我的封邑收入少,而且百姓们还大多不按时交付利息,恐怕无法借应宾客吃饭,所以请先生去收债。听说先生收到钱后,就用钱买来许多牛和酒并烧掉了借据,这是为什么?”冯鑫说:“是这样的。因为不多准备牛和酒就不能把大家都聚集起来,这样就无法知道谁富裕谁贫穷。富裕的人,就与他确定归还的日期。贫穷的人,即使守着他催他十年,利息越来越多,如果追讨得急,他们就会用逃亡的办法来自己废除债务。如果催得急,而他们终究又无法偿还,这样,上面的人会认为你爱好利益而不爱惜百姓,下面的人则有背离、抵抗上面的罪名,这样不是激励士民、显扬你的名声的办法。烧掉那些无用的借据,放弃不可能收回的债款,让薛邑的百姓亲近你并宣扬你的善名,你还怀疑什么呢!”孟尝君于是拍手向冯鑫表示感谢。
齐王由于受秦国、楚国散布的毁谤的迷感,认为孟尝君名声超过自己的君主而且在齐国专权,于是就罢免了孟尝君。宾客们看到益尝君被罢免,就都离开了他。冯鑫说:“借给我一辆车,让我可以进入秦国,一定会使你在国内受重视并且封邑更广,可以吗?”,孟尝君于是准备了车子和钱币让冯鑫去秦国。冯鑫于是向西去对秦王说:“天下的游说之士驾车向西来到秦国,没有不想让秦国强大让齐国削弱的;他们驾着车向东进入齐国,没有不想让齐国强大而削弱秦国的。所以齐、秦好比是雌雄两个国家,其势不可能两个都是雄的。雄的国家就能得到天下。”秦王长跪着问他:“怎么才能使秦国不做雌的那个国家呢?”冯鑫说:“大王你也知道齐国已经罢免孟尝君吗?”秦王说:“听说了。”冯鑫说:“使齐国威重天下的,是孟尝君。现在齐王罢免了他,他心里一定怨恨,因此一定会背叛齐国;一旦孟尝君背弃齐国,进入秦国,那么齐国的国情,人事关系的内幕,都带到了秦国,这样,秦国就可以占有齐国的土地,岂只是称雄呢!你赶快派使者装着钱币偷偷地去迎接孟尝君,不可失掉时机。假如齐国觉悟了,再次起用孟尝君,则齐、秦两国谁雌谁雄还不能预知。”秦王十分高兴,就派出十辆车带着百镒黄金去迎接孟尝君。冯鑫辞出,先秦国使者而行,到了齐国,劝齐王说:“天下的游说之士驾车向东进入齐国,没有不想让齐国强大而让秦国削弱的;他们驾车向西去秦国,没有不想让秦国强大而让齐国削弱的。秦国和齐国,好比是雌雄两个国家,秦国强大则齐国削弱,两者势必不可能同时称雄。现在我私下里听说秦国派遣使者乘着十辆车、装着百镒黄金来迎接孟尝君。孟尝君不西入秦国则已,一旦他西入秦国担任秦相那么天下就归属秦国,秦国称雄而齐国为雌,齐国为雌那么齐国的临淄、即墨就很危险了。大王为什么不在秦国使者未到之前,就恢复孟尝君的相位,增加他的封邑并向他致歉?孟尝君一定会高兴地接受。秦国虽然是强国,难道可以请走别国的宰相并派人前来迎接吗!挫败秦国的计谋,而且断绝它称露强国的方略”齐王说:“对。”于是派人到国境迎接秦国的使者。秦国使者的车辆刚进入齐国的国境,齐国的使者就回来告诉齐王,齐王召回孟尝君,恢复了他的相位,并且归还他原来的封邑,又增加了一千户的封地。秦国的使者听说孟尝君已在齐国恢复相位,掉转车头就回去了。
自从齐王罢免了孟尝君,他的宾客都离他而去。后来孟尝君被召回,恢复了相位,冯鑫去迎接他。还未到国都时,孟尝君长叹说:“我常常好客,遇见宾客不敢有错失,因此有食客三千多人,这先生是知道的。宾客们见我一旦被罢免,就都背弃我而去,没有人再来过问。现在依靠先生而得以恢复相位,这些宾客们还有什么面目再来见我?他们中如有人再来见我,我一定要用唾沫吐他的脸并大大地折辱他。”冯鑫停马下来而拜,孟尝君下车把他扶起,说:“先生是为宾客们向我致歉吗?”冯鑫说:“不是为宾客们致歉,而是因为你的话有错失,万物有必然的归宿,事情有本应如此的道理,你知道吗?”孟尝君说:“我不知你说的是什么。”冯鑫说:“有生必有死,这是万物的必然归宿;富贵了就有很多士人与你结交,贫贱了朋友就很少,这就是事情本应如此的道理,你独独不见那些赶集的人吗?天刚亮时,人们肩挨着肩,抢门而人;等到日落以后,经过集市的人会甩着胳膊,不去看它一眼,这不是他们喜欢早晨而讨厌傍晚,而是因为他们期望的东西已经不在里面。现在你失去相位,宾客们都离开了,这不值得你去怨恨他们而徒然断绝了宾客们的归路。希望你像以前一样对待宾客了。”孟尝君拜了两次说:“恭敬地听从你的劝告。听了先生的话,敢不遵奉你的教导吗”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例子是,孟尝君讨厌家中的一位门客,想逐走他。鲁仲连对孟尝君说:“猿猴离开了树木而到了水中,就不如鱼鳖;经历险阻攀登高峰,千里马就不如狐狸。曹沫奋力举起三尺宝剑,全军不能抵挡;假使曹沫放下三尺宝剑,而使用农具与农夫同处田野里,就不如农夫。所以事物舍弃它的长处而使用它的短处,圣贤唐尧也有做不到的。现在差遣人而他不胜任,就说他无用;教诲人而他做不到,就说他笨拙。笨拙就驱逐,无用就抛弃,使人有被抛弃被驱逐的厄运,不和他相处,这些人以后就会回来报复,这难道不是世上应记取的最重要的教训吗?”孟尝君说:“说得好。”于是就不再驱逐那位门客了。
而特别有趣的是,统一六国的秦王赢政雄才大略,竟连12岁的小孩都敢让他担任国家使者的重任。
公元前239年,机警聪明、胸怀大志的秦王赢政已登基七载,一心想要统一全国。
有一次,秦王想联合燕攻打赵国。秦王派使者劝说燕王,燕王派太子丹到秦国当人质,秦王决定派大臣张唐为燕相国。张唐因惧怕路经赵国时被杀。就在家装病,闭门不出。吕不韦只好到他家亲自劝说。张唐借口说。“臣屡次带兵伐赵,赵国特别怨恨我。去燕一定要经过赵,臣去恐怕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