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幸福离我们有多远
3829200000012

第12章 幸福的保障——权力被关进笼子(5)

但是,最关键的问题出来了,我是个外国人,没有选票怎么支持呢?我并没有放弃,而是写信给德国好友,告诉他们:“联盟党的政策导致500万的失业,显然走偏了,应该换党来纠正”。一些好朋友被说服了,他们给我来信:“你说得很有道理,这次我决定支持社民党。”收到这么多支持信,内心一阵阵窃喜。如果我说:“基民盟对外国人太不友好,你们别支持他”,那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看来说服需要艺术。后来施罗德果真当选了。虽然不能说有我的功劳,但起码有我部分朋友选票的支持。

到了2002年,德国大选再次开始。这次我决定支持联盟党,反对施罗德,原因是我对施罗德的外交政策非常不满,他明确反对对萨达姆动武。施罗德认为,必须靠外交解决。可是外交斡旋了很久,萨达姆依然赖在台上。虽然我也不喜欢在国际关系中动用武力,但是类似萨达姆这样的统治者太糟糕了,不动武他就不会自动下台。在欧洲以德国为首反对战争,随后法国跟进。德国反战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是德国民众的和平主义思想比较浓厚。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德国被打怕了。民众只要听说战争,甭管是否正义先说反对,然后再来听你讲理由。施罗德为了选票,选择了反战一条路。

这次我还是拿失业率来说事。我约了一些德国朋友来喝咖啡,告诉他们:“社民党政府看来没有能力解决失业问题,还是应该把政权交给联盟党。”有的人同意我的观点,有的人不太同意。不同意的人认为,联盟党支持对伊拉克动武,他的经济政策再好也不能支持。这次的说服工作非常困难,大概只有不到一半的朋友支持我的主张。记得有一天,我同时请克里斯蒂安和沃尔夫一起喝啤酒,趁他们高兴,我开始宣讲自己的观点,动员他们支持联盟党。这两位都是社民党的铁杆,说服工作异常艰难。不过克里斯蒂安最终被我说服。为了表示友谊,我后来请他到家里吃了顿饭。

很遗憾的是,这次施罗德凭着反战口号以微弱的优势获胜,为此我心情不爽了好几天。几年后我就回国了,把这些经历讲给朋友们听。一些朋友觉得好玩,更多的人则问:“你这不是明摆着干涉德国内政吗?德国政府没有抓你?”我听了很不解:“拉选票很平常,有什么稀奇的?”朋友告诉我:“按照我们熟悉的观点,你这是严重侵犯他国内政,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为此我感到很好奇,哪个国家心理这么脆弱,拉个选票都紧张得神经兮兮的?个人私下认为,一个大国政府、政党应该把心胸放大度点。这世界根本没有那么多阶级敌人,也没有那么严重的国外反动势力。敌人都是你们臆造出来的,别自己吓唬自己。

国会大厦的“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这个口号没有啥不好,但是这句话在当今常常名不副实。前些日子发了一条微博:“最近和几个朋友聊天,闲来无事评选最忽悠人的口号,结果一致同意给“为人民服务”颁发金牌。获奖理由:其实是“为人民币服务”。

此外,“为人民服务”这个概念****用得再好也只是小儿科。****、梅德韦杰夫两人轮流当总统总理,感觉这个游戏太弱智。他们应该好好向“为人民服务”的老祖宗学习,真正做到贪污于无痕,欺负人于无声,奴役人于无形。如此,人民很自豪地认为自己依然是真正的主人,官员贪污腐化只是个别害群之马而已。

应该承认,上面说法存在一定的谬误。“为人民服务”这个概念,在德国也有。德国国会大厦的顶端刻有“DEMDEUTSCHENVOLKE”,学过德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第三格的宾语,意思是“为德国人民”,其实后面缺了“dienen”这个动词。因此,把这几个词还原起来就是“为德国人民服务。”

德国国会大厦建于1884年,当时大家都估计这三个词会在大厦启用时刻在西部大门上,但是这个部位一直空了20多年,原因是德皇威廉二世阻止雕刻这三个词。直到1916年圣诞节这三个词才被放上去。一般历史研究认为有两个原因:德国社会民主党同意战争贷款,皇帝为此表示“感谢”,或者是因为当时人民已经厌倦战争,此举是用来鼓舞人民的战心。

不管怎么说,思想不会绕弯的德国皇帝对这个口号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他不想为人民服务的想法倒也很直白表达,这真是个典型的德国人。

既然口号已经挂在国会大厦上,那我们还是来解读一下这句话的含义。首先,服务的对象是德国人民,而不是泛泛所指的“世界人民”。从这点可以看出,德国人缺乏大局意识,甚至有些小气。你为何只为本国人民服务而不服务于世界人民。

德国究竟有多小气呢?从一个数据可以看出:作为发达的工业国家,德国每年的对外援助额竟然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35%,也就是才区区100多亿欧元。相反,直接用于本国国民的支出竟然超过50%,其中包括社保、农业、建筑租赁业、交通业和区域发展补贴。两者相比,显然太不成比例。由此可以证明,德国政府缺乏大局意识和乐观的国际主义精神。

为人民服务的第二个含义是,德国政府服务的主体是官员和议会议员。德国官员还真实诚,说到做到,因为他们不可能贪污,也难有机会,否则会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据报道,柏林州公职人员代表总会主席贝尼塔·汉克因接收50欧元化妆品购物券,被以受贿罪的罪名送上法庭,不仅丢官,还被判罚5400欧元。犯罪事件发生在她担任区中心图书馆馆长期间,一个办公用品生产商2008年9月送给她50欧元化妆品购物券。作为回报,她将价值1714欧元的合同给了这家公司。

这事要让某些国家的官员看了不得笑掉大牙才怪。如果以此标准来衡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们,估计没有一个公仆是干净的。在德国官员为人民服务的同时,国会议员也当仁不让。在他们心目中,为人民服务的含义是为自己的选民和官员较劲,为人民省下每一分钱,为人民多争取每一份利益。为此,国会内经常是辩论、争吵,一个个口吐泡沫、面红脖子粗地叫嚷,仿佛官员从自己腰包里掏钱似的心疼。不过,这种场面显得有些不太和谐,还不如开会睡觉、表决举手同意来得方便。因此,我建议中德国会议员应该多多交流,让德国议员来取取经,知道会议本可以开得很团结、胜利与和谐。

德国之声开除华人记者

——媒体不该只为政府唱赞歌

德国之声继2008年开除中文部副主任张丹红后,2011年4月又以经费为由开除了4位华人记者,据此有媒体称经费原因只是借口,根本原因是中文部被意识形态化,而他们只是表示了不同意见而已,并凭此认定德国之声是典型的新闻检查活样板,甚至是反华的外媒。

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在对事件进行调查后得知,德国之声开除华人记者和聘请一位汉学家来审查文章都是事实,但据此推断德国之声搞“新闻检查”未免有些武断。而实际上,德国之声聘请的这个汉学家是保证中文部不出现在********看来哪怕只有“对中国友好”嫌疑的文章。

首先,让我们来看“新闻检查”的概念。一般而言,新闻检查是指政府控制新闻传播的一种手段。新闻检查始于16世纪的英国都铎王朝,即特许制控制出版业,使出版物只能发表有利于国家的言论。因此,从新闻检查的概念可以看出,审查的主题是政府。二战结束后,民主国家相继抛弃了这种新闻控制制度,改为事后法律约束,即媒体可以自由发表任何文章,但文章如涉及诽谤、侮辱或违反法律,将承担法律后果。

首先来看德国之声究竟是什么机构。在中国读者看来,如果一个机构以国家命名,毫无疑问属于国家的机构,至少也和政府有某种关系,尤其是广播电视这样的媒体,国家不控制简直难以想象。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事实上,德国之声是一个独立的公共机构,它从属于德国广播电视联合会(ARD,简称德广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德电一台,并在世界各地派驻记者。那么德电一台是什么机构呢?它是一个由9家独立、非政府的地方电台组合而成的民间公共机构。如果说德电一台真有新闻检查的话,那也是电视台的内部自我检查,而不是政府这只黑手。所以,此“新闻检查”非彼新闻检查。

为什么德国之声要进行新闻检查呢?当然有媒体定位和好恶的问题。德国媒体一般都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新闻报道专往负面说,这不仅对中国如此,对德国也并不开恩。我在德国期间就不太喜欢听德国之声,也不喜欢看德电一台,其原因是天天讲负面消息,让人很郁闷,感到很压抑。但是,批评是媒体当然的责任,你不可能天天让它对政府高唱赞歌吧?如果那样,无论电台还是电视台就不可能生存下去,因为老百姓不能接受一个受政府影响的媒体。

从这个意义上看就能够理解德国之声为何开除华人记者了。一些华人记者关于中国的报道都很“正面”,他们希望报道祖国的大好形势,社会一派和谐的景象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他们的初衷可以理解,但在德国人看来,这有捧臭脚的嫌疑。在德国人特别是部分德国老百姓的眼中,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高污染、高能耗带来的,他们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骄傲的事情。当然,不可否认,对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部分德国人也有嫉妒的成分。但是,不能由此认为,德国之声的做法是意识形态在作祟。作为一个民间的独立机构,它有权选择自己喜欢报道的新闻,也有权开除那些只喜欢高唱赞歌的员工。因此,民间机构的好恶不能和政府强制性的权力等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