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改变一生的20位中国哲人
3828200000007

第7章 庄子(4)

我们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可以总结出哀骀它的四大美德。如果人能做到一样就不得了了,哀骀它四德俱全,不是圣人是什么?难怪孔子如此欣赏此人。

哀骀它丑得自然。

哀骀它的丑是天生的,不是后天自我扭曲所致。我们常见一些人丑陋,多半是他表情古怪、五官不洁给人的不佳印象。假如一个人面容整洁,表情自然大方,又怎么会丑?

哀骀它丑得自然,这说明他心中已无障碍。通过后天的努力达到了与先天的和解,修身有成。

哀骀它丑得大方。

这种大方不是因富有带来的大方,而是因为贫穷带来的大方。——都已经这样了,索性通达些。我们常可以发现,你没钱时向穷朋友借钱能借到,向富朋友借不到,就是这个道理。

哀骀它一无所有,因此一无所失。好东西他随手就用,不积存。坏东西他随手就扔,不为之所害。因此他在斤斤计较的人们面前,自然与众不同。大方何谓哉?大方不是把富余的给人,而是把并不富余的给人。

做人豁达,收获乃大。

因为你是流通的,顺畅的,美物就随美德而至,那些好东西,必会归向你。

做人透明,心中就光明。

因为你无阴暗面,那些暗无天日的日子就不会再来。

哀骀它丑得有理。

他发现自己的存在是有道理的,一切自有安排,而他偏又享尽自由。这种矛盾又实在的现象被他看出,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活着是上帝他老人家白给的恩赐。造物主会向他所造的索要什么呢?不需要。我们有的上帝都有,上帝有的我们却没有。

哀骀它心中敬畏上帝,做人就明白。从此他有充足的理由活着,不怕乱世害人,也不怕盛世扰人。他的心始终清静,就像空中的泉。

哀骀它不提倡什么,他明白“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他只需要享受现成就可以了。

作为被造者,我们无法创造什么,但可以去改变。

我们无法去发明什么,但可以去发现。

这就够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是说水无偏私,一路流大。

庄子也说水,以水要放平才能不荡以喻,说人应该保全天性,不可以轻易以性与人相接。这样,外物才不能将我们的人与天性硬生生人离。

庄子讲的这个故事意在说明:天性完全者,人格必然纯粹,自然就有亲和力。

我们常见一些人脸上有凶光,就知他事烦于心,性毁于事。

我们又常见一些人脸上有柔光,就知他天性保全,自然有一股祥云罩身。

庄子说虎狼有爱心

庄子说:

宋国的太宰荡向我问仁。

我说:“虎与狼也有仁爱之心。”

太宰荡说:“怎么说?”

我说:“虎狼也可以父子相亲,怎么不仁呢?”

荡说:“请问最高境界的仁。”

我说:“最高境界的仁就是没有亲。”

太宰荡说:“无亲便无爱,无爱便无孝,最高境界的仁爱就是不孝吗?”

我说:“不是。最高境界的仁是互相尊重。孝不足以说明它。”

庄子这个故事借虎狼说仁,寓意有二:

一,仁本是天地之道,本来就有的,用不着人去推销。

假如一个人到处推销太阳月亮,岂不是很可笑的事吗?

虎狼本天生,在虎狼身上当然也有仁。这不用惊奇,也不用反对。反对无效。

二,越是虎狼,越有爱心。

你看一窝狼仔,成活率比人还高,为什么呀?因为母狼有爱心,公狼有杀心。当这公母二狼各司其职,一个外出杀羊杀鹿,一个在家哺乳,小狼就健康成长,从此人间又多了一窝祸害。

同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越有爱心,越是虎狼。一个人虎狼成性,就可以熟知仁义之道,这样他杀人就方便,并且有名。

子来参透生死

庄子说:

子杞、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是好朋友。

有一回子舆生病了,腰弯背驼,五脏****朝上,肩膀高过头顶,颈椎朝天隆起,可子舆却很闲适,若无其事。

子杞来看他,说:“你厌恶你自己吗?”

子舆说:“不,我安心适时,顺应变化。”

不久子来也病了,喘着粗气将要死去,妻儿围在床前哭泣,子犁去看他,对人说:“去,走开,不要惊扰由生到死的过程。”

他对子来说:“造物主会把你变成老鼠的肝,还是小虫的膀子?”

子来说:“我把生看作是好事,也把死看成好事。”

他说完酣然睡去,又自在醒来。

这几个人很有意思。

子杞在病人床前直言无碍,问他:你厌恶自己吗?

作为病人的子舆也很绝,也直接回答:不,我不厌恶。

子舆既不厌恶自己,也不厌恶疾病,这样就可以减轻痛苦,同时也减轻了盲目救治带来的更大风险。

子来更绝,视生死如吃饭,谁还带着饭到处跑?该放下饭碗时候就该拍拍肚皮走了。天地之大到处可居,你的肚子却没有多大。

庄子这个故事非常好玩,子来说他不但“善生”,还“善死”,看来他确实得道了。人最大的问题不是怎样生,而是怎样死。死亡的过程残忍又麻烦,程序复杂,欲速则不达。

庄子揭示:所谓生,就是为死做准备。这个观点没几个人同意,但生命本来如此,又何必忌讳?

庄子故事中的子来通达生死,虽然不能做到以死亡为享受,但他做到了以死亡为自然。这样当然不能说战胜了死亡,但他至少与死亡平起平坐。

蛇自知不如风的境界

庄子说:

蛇对风说:“我运动背椎和腰协行走,你呼呼地从北海刮起来,又呼呼吹入南海,好像没有形迹,为什么呢?”

风说:“我能折断大树,吹飞大屋,在细小方面不求胜利,而求得更大的胜利。获得大的胜利的,只有圣人才能够做到。”

庄子假借蛇与风的对话,揭示无形胜有形的道理。

有形必为有形所累,无形必为无形所阻。话虽如此,无形虽然怕无形,但无形不怕有形。无形之风摧折有形之木,无形之气杀戮千人万人,这也很平常

当以无形制无形,不能以有形制有形。

所谓无形制无形,就是把自身变小到极限,此即无为。大风吹断大树,但吹不断小草,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绝不把自己与别人混淆

孔子周游匡地,被卫国人层层围住,仍不停止地弹琴唱歌。

子路入内见孔子,说:“先生为何这样快乐?”

孔子说:“尧舜时代,没有不得志的人,桀纣时代,没有得志的人。这是时势造成的。人的穷困和潦倒是命,只有通达的人才能认识到,大难临头是不惧怕的,需要圣人的勇敢。”

不一会儿,统帅士卒的将官走了进来,表示歉意说:“大家认为你是阳虎,所以把你团团围住,现在知道你不是阳虎,我现在就撤兵。”

庄子这个故事表面上说人在困难面前要勇敢,其实是说困难面前要平淡。真正困难来了,勇敢顶什么用。你平淡处之,自会烟消云散。

当孔子被误解时,不可申辩。

当孔子被围困时,不可突围。

他应坐下来,想一想,喝口水,唱歌,就当事情没发生,他在这里歇一脚。

这其中的技巧在于:他进入了自我的境界,外部的一切干挠消失。随着大道的做工,各种杂事一一迷雾散去,水落石出。当外面又已变个样子时,他的歌还没唱完呢。

魏牟谈起自由就仰天长叹

庄子说:

公孙龙问魏牟:“我从小学习先王治世的道理,后深入仁义,能把不对的说成对的,把不可的说成可的,使百家智士困惑,使善辩之口词穷,今听庄子的言谈,感到茫然,是我辩不过他还是知识不如他?”

魏牟听了,靠着几案深深叹了一口气,仰天笑着说:“你不足以知道是非的境地,无法洞悉庄子的言论,你的智慧不足以了解极其玄妙的理论。庄子的理论下达地层上登天空,南北东西通达而不受拘束,返归无所不能的大道,而你还拘泥于琐碎浅陋的察辩寻求。”

公孙龙张大嘴而不能合拢,舌头高高抬起而放不下来,很迅速地逃走了。

庄子这个故事揭示人不可以以管窥天、以锥指地,要明白知识不可穷尽,人能做到最大的极限是完美自身,一切不关他人事,甚至不关这个世界的事。公孙龙好逞口舌之辩,有什么用呢?说七说八,你自己心里七上八下。你能颠倒黑白,弄得自己也变了颜色。变了颜色还能染回,变了质就没法再用。

魏牟的叹息深邃,他已见很多人死不悔改,并且永远嘴硬。他们的心很虚弱,他们的行为却异常凶狠。魏牟无力制止,他同样只能做好自身。他要从自己身上做起,这个世界少一个虚妄的人,就多一颗实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