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改变一生的20位中国哲人
3828200000039

第39章 刘禹锡(1)

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

刘禹锡从小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二十二岁中进士,二十三岁登宏辞科,二十九岁入仕,先后任过节度使掌书记、主薄、州司马、州刺史、礼部郎中、太子宾客等职,死后受赠户部尚书。他在从政之余笔耕不辍,有“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刘禹锡生平

刘禹锡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父亲刘绪在安史之乱期间逃到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这里就成了刘禹锡的出生地。

刘禹锡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刘禹锡幼年时便显不同。当时文坛大家权德舆看见后,说他“恭敬详雅,异乎其伦”,意思比一般的小朋友都文静安详、谦虚庄重。

从记事起,刘禹锡便开始诵读儒家经典,学作诗赋。稍大一点后,他去拜访住在吴兴的诗僧灵澈与皎然,现场作诗一首:“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桃红李白皆夸好,邀得垂杨相发挥。”

刘禹锡二十岁以前就具备了相当高的文化修养,并开始崭露头角。

唐贞元七年(791),十九岁的刘禹锡离开江南到长安游学。贞元九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刘禹锡再入京师,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负责校理崇文馆的书籍,由此踏上仕途。

贞元十六年(800),刘禹锡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805)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史称“永贞革新”。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

由于旧势力根深蒂固,积重难返。新政仅如昙花一现,只维持了一百多天,顺宗崩驾后,就被宦官、藩镇及在朝的大官僚扼杀了。王叔文王还惨遭杀害,刘禹锡柳宗元等“八司马”被窜逐。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途至荆南(今湖北江陵)时,朝廷又以刺史“不足偿责”为由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刘禹锡在朗州任刺史长达十年。元和九年(814)十二月,刘禹锡被召回长安。不久他因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影射新得势的权贵,再次被贬出京师到连州任刺史。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又被任命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刺史。之后又担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其名篇《陋室铭》就是在和州所作。

十二年后,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从和州奉召调往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兼集贤殿学士。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

大和三年(829),刘禹锡改任礼部郎中,仍兼集贤殿学士。大和五年(831),任苏州刺史。大和八年,任汝州刺史。大和九年,任同州刺史。

刘禹锡在苏州任职时,政绩尤为显著。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开成元年(836年)秋,刘禹锡因患足疾,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刘禹锡晚年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会昌二年秋,刘禹锡因病逝世,享年71岁。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刘禹锡著作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一生著作颇丰,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刘禹锡集》、《天论》等,内容涉及文学、哲学、政治、医学、书法等。以下从文学、哲学、医学方面予以着重介绍。

(1)文学。

文学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刘禹锡,共有诗文800多篇遗世。前期刘柳(宗元)相知、诗文互递,时称“刘柳”;后与白居易诗文唱和,时称“刘白”,堪称“四海齐名白与刘”。

刘禹锡诗歌题材广阔、取境优美、词藻瑰丽、精炼含蓄、思出常格、开朗流畅、可语可歌而又不流于平浅,在体系上自成一家,被白居易称为“诗豪”。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称:“彭城刘梦得,诗之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如梦得‘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句之类,真谓神妙,在在处处,应当有灵物护之。”晚唐杜牧等及宋代苏轼、黄庭坚等均曾受其影响。

刘诗大概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段是贞元年间至永贞年前,为创作积累期;第二阶段是永贞革新到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为创作上升期;第三阶段是元和十年至和白居易相识,为鼎盛时期;最后是分司东都洛阳任太子宾客的晚年时期,多为唱和诗,和感物诗。

例如,他写的时事之作有《平齐行》、《城西行》、《平蔡州》等。另外,其感世伤怀、托物寓情之作甚多,如《养鸷词》、《聚蚊谣》、《读张曲江集作》、《有獭吟》、《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等,都反映他虽受打击而气骨桀骜、毫不屈服的精神。他的怀古诗语言平易、意境深远。如《金陵怀古》、《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等,皆为人们传诵,而尤为后人称道的是他学习民歌的成绩卓著,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刘禹锡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2)哲学

在哲学上,刘禹锡关于朴素唯物主义的文论也有很多,如《天论》、《问大钧赋》等。其《佛衣铭》更有极好的表述:“初必有终,传岂无已。物必归尽,衣胡持久。”

刘禹锡是唐代重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提出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宇宙观,说天国没有意识,不是上帝,而是“有形之大者”,即最大的东西;天的日月星“三光”,以地上的“山川五行”为基础;天是清、轻,地是浊、重,“浊为清母,重为轻始”,故地为天的根基。

他阐发了“天人交相胜”的学说,认为天和人各有各的职能。在他看来,自然界遵循其固有规律,使万物生长变化,不干预人世的治乱;人则运用其特殊的能力,利用、改造自然界,但也不能干预天的“寒暑”,不能改变自然规律。

刘禹锡还提出“天非务胜乎人”,而“人诚务胜乎天”,因为“天无私,故人可务乎胜也”。天之所能“胜人”,不是有意识的,而是其自然的特性,人却是有意识地“胜天”,能自觉地改变无意识的自然界。刘禹锡的这种思想,一方面反对了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另一方面又强调了人的自觉能动性。

(3)医学

刘禹锡自幼体弱多病,经常求医问药,由此对医药也颇有研究。三十年持之以恒,遂成良医。刘禹锡治病用药,讲求实效,不固守古法,提出“弭病于将然之先,而以攻治为后”的预防思想,治病善用单方、验方,并重视收集整理民间医药经验。

他曾奉诏参加编撰本草和经方,著有《传信方》二卷,此书包括他在连州时,薛景晦送给他的十通方及民间经验效方共五十余首,因每方皆有所据,故以传从为名。其内容涉及临床各科,兼载急救内容,用药具有简、便、廉之特色,对后世之李时珍等大有启发。

刘禹锡的智慧

人际关系与成功

刘禹锡十九岁的时候,急匆匆地到长安去参加考试,一无所获,后来模仿汉朝幽默大师东方朔给皇帝写自荐信,还是没有任何反响。或许正是这一挫折,让他痛定思痛,深刻反省,从而认识到一个人有了聪明才智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一个朋友说你好不见得好,乡里乡亲都说你好也不见得好,五湖四海的朋友都说你好,那才是真正好。此后两年,刘禹锡把他的功夫都下在结交朋友上,积极参加各种“晚会”,经常到名流府上坐坐,混个脸熟。他的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用他自己的诗来说,就是“弱冠游咸京,上书金马外。结交当世贤,驰声溢四塞”(《谒枉山会禅师》)。

由于结交朋友、培养声誉成功,加上他的学识,刘禹锡真可谓在考场上顺风顺水。贞元九年(793),刘禹锡先是进士及第,接着又登博学宏词科。后者考得什么题目,还有待考证,前面进士科考试题目是《平权衡赋》、《风光草际浮》诗,刘禹锡很珍惜地将内容保存下来了,我们也有幸可以一睹当年他在考场上的风采,如那首《省试风光草际浮》:

熙熙春景霁,草绿春光丽。的历乱相鲜,葳蕤互亏蔽。乍疑芊绵里,稍动丰茸际。影碎翻崇兰,浮香转丛蕙。含烟绚碧彩,带露如珠缀。幸因采掇日,况此临芳岁。

所谓省试,就是尚书省礼部考试。“风光草际浮”是南朝诗人谢脁的诗句,用来作题目,还提供诗歌的韵脚。刘诗人的这首诗,一般人读后不发表评论,研究刘禹锡的专家说,在他那个年龄,在紧张的考试氛围下,写出这样的诗,还是应该肯定。

二十多岁的刘禹锡很快进入了丰收之年,他不仅仅的获得了一张高级通行证,能够坐上直达快车,更主要的是建立了自己的社交群体,这为他后来迅速进入权力核心集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书舍人权德舆对他原来就有好感,考试成功,刘禹锡马上给他写信,联络感情,加深印象。在权德舆的指点下,刘禹锡顺利通过吏部诠选,被任命为太子校书。中书舍人官五品,地位不是特别高,影响却甚大,是入相的重要途径。刘禹锡对这个未来的相国花了很大气力,只可惜权德舆一生谨慎,没有风险的赞扬与提携他很乐意提供,惹火烧身的事情他就要保持足够的距离。刘禹锡被定为危险人物、打入蛮荒之地后,眼巴巴地盯着他,权相国却缓缓转过头去,假装没有看见。

此后,刘禹锡选择了从军,进入了淮南节度使杜佑的幕下。这一选择十分重要。杜佑是官宦世家,学问深厚,地位尊崇,是当时的强势人物,不久他入朝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顺宗、宪宗两朝都是以宰相兼度支使、盐铁使。杜佑与吏部郎中韦执谊关系密切,韦执谊又与王叔文走得很近。刘禹锡由此得到改革派的领导人王叔文的赏识,认定他有宰相之才。贞元十八年(802),刘禹锡补调京兆渭南主簿,这是一个重要信号。与此同时,柳宗元为蓝田尉,李绛为渭南尉。仅仅一年之后,三十二岁的刘禹锡与柳宗元这一批少壮派同时回到中央,与柳宗元又同时出现在御史台,开始了他们的改革行动。

这段时期,刘禹锡是十分忙碌的,每天要处理几百上千个公文,但他没有丝毫怨言,在自己的职位上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的理想目标努力地奋斗。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说他张巡过目不忘,书过一遍不用再复习,人见过一面用不着再介绍。另一部野史《大唐传载》也记载,刘禹锡的一位同事感慨说,他与刘禹锡一起工作了三年,从来没有听到刘大人说过重复的话。

积极乐观的心态

刘禹锡是一位道德修养都很好的人,因此,他常常遭到一些小人的排挤。有一次,他得罪了朝廷里的一位权贵宠臣,被从京城贬到安徽和州当刺史。按朝廷规矩,刘禹锡可以住在衙门里的三间屋子里,但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刘禹锡,不让他住在衙门里,便让他居住在县城南门的一间屋子里。他住进之后,发现屋子面对大江,视野开阔,于是十分高兴,挥笑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那个心胸狭小的知县看他居然这么高兴,又叫他搬到了城北只有一间半的屋子里。刘禹锡搬到城北后,就见屋旁有一条小河,河边风景秀丽,杨柳依依,就又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刘禹锡搬了二次住所,而且一次比一次差,但他还是那么悠然自得,气急败坏的又叫他搬到了城中一间更小的,只能放下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屋里。

他到和州才半年,就搬了三次家,住所一次比一次小,他看出知县是个小肚鸡肠的人。他想,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他就想要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气气这个知县。他当即挥毫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后来成为传世名篇。

这篇文章就是《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借山、水有仙、龙为陋室增色,体现了他身居陋室之中,精神思想的充实、富足和高尚的道德品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用这几句写出了陋室的简陋和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是对他的生活的总结。他隐寓他的恬淡之心,而又使文章中充满生机盎然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却也写出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刘禹锡身居陋室不改其高洁,实在难能可贵,而这正是一种积极乐观心态的表现。这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他通过赞美陋室,表达了他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他追求高雅的精神。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他积极乐观的精神和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不言败,不服输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逐渐由强盛转向衰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开始谋求革新,以求重振大唐,这期中著名的变革者们形成了所谓王叔文集团,唐代大诗人柳宗元、刘禹锡都是该集团的中间力量。然而,改革就要与保守斗争,改革者几乎注定了要走一条充满荆棘的路,刘禹锡等为自己的理想付出了自己毕生精力。

史称《永新革新》的这次政治经济与军事变革终究失败了,保守派拥戴的唐宪宗上台后,残酷地打击改革派,骨干分子分别被发配到边远州县任司马,史称“八司马”,并明诏八司马“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也就是说,即便皇恩浩荡赦免罪犯,也不会关照到他们,而先皇顺宗的老师王叔文更于宪宗二年被赐死,刘禹锡则一生为此颠沛流离,先后被贬到朗州、连州、和州、夔州等地,但其政治抱负从未改变,上下求索,永不言败,百折不回,直到生命的尽头。

在这次“八司马”之贬中,刘禹锡被贬到了朗州,即今湖南常德。那时的常德,地处西南蛮夷,经济落后,交通不畅,实乃穷山恶水,司马一职有职无权,对于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诗人来讲,经天纬地之才,黄金年华却空耗在那弹丸之地无法作为,确实是最大的不幸。然而,刘禹锡朗州九年多并不沉沦,有大量诗文问世,并保持其辛辣讽刺的一贯风格。比如大胆揭露官宦丑行的《聚蚊谣》就是其中的佳品,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