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一个优秀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在过去是如此,在将来的社会里更是如此。当代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世界经济和技术正面临着一个连续的时代。”换言之,在技术和经济政策上,在产业结构和经济理论上,都将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所以,我们不要问:‘明天将会成为什么样?’而应考虑:‘今天要做些什么才能创造出我们所憧憬的明天。’”新世纪已经来临,21世纪的竞争呼唤着创造型人才,墨守成规只能导致在竞争中失败。当前,各国的有识之士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创造力将是未来时代人才的首要素质。如果一个国家的主流人才不具备世界级的创造力,那么,这个国家将无以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找到立足之地;同样,一个人不具备较强的创造力,那么,他也不可能在未来世纪里找到其发展之地。”因此,江****主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复旦在长期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显示的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生动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也是复旦永荣生机的重要动力。这种优良传统和精神动力,要永远发扬光大。”
复旦人是善于尊重和继承优良传统的,复旦人更是勇于开创新局面的。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社会领域,复旦人总是“敢为天下先”的,也是敢于正视自我和善于突破旧我而蜕变新生的!
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为知识和智慧的竞争,而知识和智慧的竞争,又归结为学习的竞争。
知识经济是学习竞争经济,是人才经济。人才是学习的最佳体现和载体,是知识经济的命脉。知识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人才之争。
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创造速度和创造效率的竞争。在知识经济中,人才和学习创新能力,比资金的投人与积累、市场的占有与扩大更为重要。也就是说,人才是未来知识经济的制高点,是这场新的国际竞争的焦点。国内外许多高技术企业都是在有了技术创新人才和能看到潜在市场的人才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它需要的人才也应该是一种新型的人才,这种人才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是学习的完美效果体现。21世纪更注重能力,漠视职位。由于公司等级制度的崩溃和组织间界限的消失,工业时代的优越性便成了时代的障碍。明天的技术不再需要数百万粗通文化的人在一起干不断重复的工作,不再需要怕丢了饭碗而推命是从的人,而是需要能够当机立断的人,能够在新的环境里迂回前进,还要敏于发现迅速变化的现实中的新规律。这就是适应和创造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需要这样的创造性思想深入骨髓的人。
一个创造性人才,应该具有以下素质:首先,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应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应该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其次,应该学会创造思维,能够打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使思维具有一种“超前性”。第三,应该具有创造力,具备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掌握创造新知识的方法论。第四,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必须具备献身科学、献身人类事业的坚强意志,具有敢闯、敢冒风险、敢干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
面对21世纪的挑战,社会要求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明显得突出了。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扩大知识面,高校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大学应教会学生怎样去思维、创新,从而成为人才。所谓高层次的人才,应当具有接受终身教育的素质,这是因为在生产实际中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产品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
全面素质教育应包括科学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两个方面。受过良好的素质教育的学生,应该具有全面的素质,能独立思考问题,成为适应力极强的多面手。现在我们所说的文化素质教育不是古典的人文教育,不是历史的简单回归,而是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文化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古典的人文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人在自身道德和理性的发展,近代的科学技术革命给教育注入了丰富的内容,注重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结果、认识世界。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文化素质教育,从内容上说,应该包括人文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两个部分。
传统教育扼杀人才的创造力。解放以后,我国沿用了苏联的教育体系,采用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技能的训练,不注重动手能力的锻炼;以考试为手段,以高分为目标,使学生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致学生的质疑能力差、辨识能力差、冲击能力差。
目前,高校教育普遍存在功利化倾向,迎合学生的功利性要求,微观教育太多,宏观教育太少,技能知识教育太多,对学生的教育素质感染太少。这样培养的人才在素质上存在重大缺陷,他们只能成为高级打工仔,难以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独占鳌头。杨振宁教授有个评论:“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像文教授也认为:“中国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两位学者的评价,一针见血地打中了我国传统教育的要害。诺贝尔科学奖代表了世界科学一流水平。一个国家从立国到获得诺贝尔奖所需的时间,据对前苏联,捷克、波兰、巴基斯坦和印度5国的统计,平均数是37年。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已达49个年头,至今没有完成零的突破。这固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传统教育扼杀了人才的创造性,不能不是一个主要原因。
时代对我们的学习提出了新要求,大脑不能永远成为单一的接受器和存储器,否则诺贝尔奖将永远与我们这块国土无缘。知识经济时代的轴心转移更是从各个方面对传统的学习内容、方式和教育机制进行了一次深刻大批判,要想在新的社会中脱颖而出,创造性的学习空前的重要了。
无论历史多么的宏丰,无论现实多么的美好,富有生命力的人们总应该去探索、去创新!复旦及复旦人在探索、在创新中永促青春活力,永居时代前沿,永立于不败之境!
■勇于创新,超越前人
创新就意味着要突前人的束缚。旧的东西是一张网,把我们困在里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畏缩不前,就会被网所缚。只有突破了这张网,才得以见到另一种别样的天地。前人的成就是我们起步的基石,但有时候,前人的东西也会成为束缚我们思想的那张“网”。此时,只有勇于创新者突破了它,新的东西就会注入我们的生命。
在复旦,创新是人所共识的。复旦附中,先辈名流不知有多少,但后起文秀却不畏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这也许正是复旦和紧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吧。
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不能拘泥于古人的学说范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要努力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有所发展。
开动大脑,充分利用你的智慧
行动是思想来指挥的行成于思,正是这个道理。创新也是一样。新的东西的出现首先是思想的创新,也就是说,是你的大脑先融进了新的智慧,从而产生出了新的思维方式,并战胜、取代了旧的东西,所以,才会有新的事物诞生。无论是学术还是做事,都是如此。
一个人的梦想,应该是通过个人奋斗而取得成功。80年代涌现出一批年轻有为的新潮企业家,他们的成功吸引了年轻的一代。有的学生毕业若干年后自办企业,不再为他人作嫁。这些自办企业者不但比一般校友富有,而且比一般校友过得更快活。其中不乏是百万富翁者,而在别人的公司任职的校友中能成了百万富翁的人。
复旦大学认为创业精神和创造性才能或许没法传授,但是探讨他人的创业经验,观察他人的发明创造过程,对未来的企业家无疑将是一种有益的借鉴。
人按思维的习惯可以分为3种类型:左脑型,右脑型和全脑型。左脑负责逻辑思维,数学分析,掌握语言技巧。因此左脑型者擅长计划、组织,能按部就班地执行任务。右脑善于综合信息,利用直觉,进行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因此右脑型者想象力丰富。艺术家、音乐家多属此型。左脑灵的人右脑往往笨。右脑灵的人左脑往往欠发达。所以一个人同时可能既有“愚笨”又“聪明”。
脑型的差异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脑型并非不能改变,实践证明,左脑型得向右脑型者靠近要比右脑型者向右脑型者靠近容易。左脑已有一技之长,运用右脑能丰富左脑已有的特长。因此左脑型靠近右脑型是一种“解放”。而右脑型靠近左脑型,掌握左脑型者的知识和技术,则非下一番苦功不可。
发明新产品,构思新战略,提高管理水平,都需要创造性能力。它是几种不同形式的思维的综合。创造是一种全脑型的活动,创造发端于兴趣。整个创造过程分准务、酝酿、顿悟、验证和应用5个阶段。在创造过程中左右脑密切配合,互相协作,左脑需要作大量艰巨的准备工作确定创造的课题和性质,然后右脑进入酝酿阶段,消化课题的每一方面,将信息作各种不同的整合。一旦酝酿成熟,创造者会豁然开朗,产生解决课题的灵感。在验证阶段,左脑对右脑顿悟而得的设想作严格的分析,最后把新设想付诸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研究表明,企业总经理多为全脑型;懂得脑型的区别,有助于企业发挥人才的潜力,将左脑型和右脑型两者结合成全脑型的工作集体,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取得最佳工作效果。
创造性才能对一个企业的成功有极大作用。特别是高技术公司,如电脑公司、金融服务机构、生物技术公司、电影制造业,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善不善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培养一种宽松的气氛,使那些有特殊才智的人能充分发挥才能。
复旦大学经济管理系几年前作了一次调查,发现使用同样数量的资金,小公司比大公司的发明创造率高出三十多倍。原因何在?原来一般大公司尽管嘴上鼓励发明创造,但落实新主意上却大成问题。用大公司传统的那一套企业战略,很难衡量一项发明创造的潜力。主意越新,越难用传统的尺度衡量。大企业虽然资金雄厚,但是一项新项目的建议要经过层层批准,反复研究,说不定还要玩弄一下权术游戏,才能付诸实践。这种作茧自缚的官僚主义制度往往窒息人的主观能动性,扼杀新生事物。例如10年以前,休利特·帕卡德电脑公司的一个职员,发明了能接在家庭电视机上的微型电脑,公司不感兴趣。结果这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职员自己创办了一家电脑公司——苹果电脑公司。1985年这家公司的营业额高达15亿美元。而现在其资产已远远超过了休利特·帕卡德公司,成为国际性的夸国大公司。
针对这一现象,一些大公司如美国运能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斯堪的那维亚航空公司等,纷纷讨教专家,采取措施,积极鼓励企业内部的开拓创新。
研究在大公司内部如何促进发明创新,鼓励开拓精神的专家复旦大学的李先生认为在大公司里工作的内部企业家,同所有的企业家一样,需要满足自己的成就欲,这比奖金、表扬或提升更加重要。金钱不是衡量成功的惟一标准,高薪不一定能留得住一个寻找机会发挥自己最大能力的人,别的公司说不定愿意出更高的薪金。李先生建议大公司让内部企业家自己组织班子,把志同道合的人结合在一起,使创造发明取得商业上的成功。有成就的企业家应当有权用公司的名义,自由支配一家数量的资金运用于新的创造发明。
由此可见,创造不是一个全靠自发的神秘过程。创造性才能的发挥受到各种人为的因素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创造是可以营求的。并且创造活动也并不是只有研究员才能做,每个人都可以却创造发明,一个企业应努力地去鼓励员工学会创造。这将给你的企业带来莫大的好处。
■放下思想的负担,敢于
接受新东西
有些时候,许多新的思想、灵感都是来自外界的东西,他人的新思相、新观念,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这时,只有勇于接受他人的这些新东西(或许在当时还不能为众多人所理解、观念等)并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当中来,同时御下你心灵上的负提或说是束缚,这样,创新之路就已经在你的脚下开始了。
人随着岁月的增长,不知不觉会在自己的身上添上一些多余的外衣。例如外表、面子、金钱、地位。这些外衣迫使你产生一种与之相应的心态。人家说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如果不能进一流的热门企业,不应聘显要的职位,就总觉得脸上无光。这样的外衣穿得越多,不知不觉就会使你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了,甚至有时侯连知识和经验都成了多作的外衣。这样的情况下,怎会有创新呢?
你如果被知识和经验这件外衣裹住了,就有可能钻进死胡同,甚至有可能使自己失去了美好前途。
做事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主动权,这样做起事来便会得心应手,我们才能很快适应变化。而这种主动权是来自于创新的,只有不断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自己因循守旧的习惯,不断从变化中寻找出新的东西,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获取成功的力量,而创新正是这种主动权的载体。
处于今日剧变的环境,成功者往往就是那些不愿守旧而敢于大胆创新的人。适应变化的惟一方法就是创新,只有不断创新,处处创新,才能与众不同,才能找开市场,站稳脚跟,在竞争中获胜并立于不败之地。
应试的学问
高考不光是考你的知识,同时也是考你的素质。精神放松对考试成功有极大的影响,同时一些考场上的小技巧,也会对你有很大帮助,这几方面都做好,考试定会成功。
■考试在即
一、调整好心态
要考试了,你准备得怎么样了呢?这里所说的准备,不单单是指知识上的复习准备,还包括竞技状态的准备。常常听到刚走出考场的同学大叫“状态不佳”“没有状态”,说的就是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