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交友口才
3827900000020

第20章 勇于表现自己(4)

尴尬是一种情绪反应,只要想办法使自己的心理和情绪稳定下来,交往中对付尴尬就会从容得多。

喜怒不形于色

在社交场合中,当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听到逆耳之言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呢?当你的谈话受到无理的顶撞,你该如何作出反应?当你的好意受到误解,你该怎样解释?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缺点,不能用十全十美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当你遇到上述情况时,下面三种做法,可供你参考。

不失态。当逆耳之言向你袭来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考验你做人态度和处世修养的时候。当然,你若能做到安之若素是最好的了。可事实上人们又往往不易做到这点,逆耳之言会在你的内心激起强烈的反应,这种反应又会表现在面部表情上。应该说这种内心和外表的变化都是正常的,但是这种变化应该有个限度,这种限度就是一个人的分寸感、素质、修养的结合体。应该把这种限度控制在一定的情理范围之内,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就是表现失常,这种失常的表现就是失态了。一个人的失态往往是在感情冲动的情况下发生的,严重者会失去自控能力。这些都是在社交场合应竭力避免的。

不失言。听到逆耳之言,感情一冲动,一失态,紧跟而来的就是失言。失言只能引起激烈的争论,使矛盾升级,这样很容易伤害对方的感情,同时也造成自伤。建立相互信任难,破坏这种信任则很容易,而一旦要重新建立就更难了。在人为地造成尴尬的局面时,应以一种相互谅解和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听到逆耳之言时,应冷静地多想想对方的话是否有根据,应采取一种得体的方式作答。

不失礼。失态、失言必然会带来失礼。平心而论,对你提出意见和看法,本身就是对你的一种尊重,你应该对他表示感谢。至于对你有某些误解,你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和消除,如此方显大度,不失礼于人。

所以,在社交场合,要正确对待逆耳之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能意气用事,这样才能不失风度,应对得体,尊重对方也尊重自己。

沉默是金

人的一生谁都难免要遇上难堪的误解,遭到他人不公正的"批评甚至辱骂,但要记住:不要让对方一句不公正的批评或难听的辱骂,而变得像对方一样失去理智。

某人曾受到一位同事的辱骂,心中非常愤慨。在回家的路上,装着满肚子的火气,想着如何回报这位辱骂者。无意之间他走进路边的玩具店,看见两个小学生指着一个存钱用的瓷人评头论足。遗憾的是他们对瓷人的夸张造形并不理解,可是瓷人坐在货架上对那些无知的指责无动于衷。某人望着这个瓷人,只觉得自己滑稽可笑,受点委屈连一个存钱用的瓷人都不如,还算什么男子汉大丈夫!这么一想,满肚子火气一下子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他对这个过去不屑一顾的瓷人产生了好感,便掏钱买了一个,毕竟瓷人还有存钱的功能。天津人有句老话:"生气不如攒钱。"是的,一个人把宝贵的精力,宝贵的时间放在生闲气上不值得。

对于外界的打击辱骂,也许我们还达不到所谓"爱敌人"的修养程度,但至少也应该爱惜自己,不要让他人来影响你的晴绪和健康。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

不要为了敌人而过度燃烧心中之火,

不要烧焦自己的身体。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康德语)有关专家认为,长期积怨不但使自己面孔僵硬而多皱,还会引起过度紧张和心脏病。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直敏于行、讷于言的巴金先生,也曾受过无聊小报、社会小人的谣言攻击。巴金先生有一句斩钉截铁的话:"我惟一的态度,就是不理!"因为受害者若起而反击, "小人"反倒高兴了,以为他们编造的谣言发生了作用。

精通哲学、文学和历史学的胡适先生在《胡适来往书信选》致杨杏佛的信中写道:"我受了十余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的太过火,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愿挨骂。"

巴金、胡适面对他人的辱骂所表现出的平静、幽默、宽容,不失为排除心理困扰的妙药良方。

人的一生谁都难免要遇上难堪的误解,遭到他人不公正的批评甚至辱骂。无论是卑鄙的,恶毒的,残酷的,你千万不要让对方一句不公正的批评或难听的辱骂,就变得像对方一样失去理智。获胜的惟一战术,就是保持沉默,不和别人发生正面冲突,就连多余的解释也没有必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争吵辱骂,既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快乐,也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胜利,只会带来更大的烦恼,更大的怨恨,更大的伤害。退一步讲,在对骂中没有占上风的一方,当众出丑,带来的只是对自己鲁莽行为的悔恨。占了上风的一方,虽然把对方骂得体无完肤,又能怎么样?只能加深对立情绪,加深对方的怨恨,在旁观者的眼里也不过是一只好斗的公鸡罢了。

有人受了委屈,或受到他人的误解,总想当时解释清楚,通过解释去化解矛盾,洗刷自己的清白。其实这时最好不要去解释,最佳的办法还是保持沉默。因为这时的解释是杯水车薪,是不起任何作用的。比如,有人说他丢了钱包,你能解释清楚不是你偷的。有人背后议论你是"白痴"是"骗子",你听了能解释清楚你不是"白痴"不是"骗子"?诸如此类的解释,越解释越对自己不利。

记住:聒噪不如沉默,息谤得于无言。

时刻不忘经营友情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奇妙,有些经久不衰,有些缘尽而散。有些友谊的褪色主要由于志趣各异或关山阻隔;但有些关系的逆转则是由于误会、分歧没有处理好,闹了一两次矛盾便彼此不再往来,甚至相互成为怨敌。

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意味着你要喜欢所有的人,也不意味着你要和所有相识的人都成为知心朋友。如果你认为某些人是有价值的朋友,那就应当细心照料这种友情。

我们每个人已经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好比一座大谷仓。这样一座相当大的建筑物本来是坚固的,但如果长年累月无人照料整理,那么风雨的侵袭,裂缝的扩大,就会造成隐患和危机。一旦哪天刮大风、下暴雨,它就会突然坍塌,变成一堆废墟。当你捡起旧椽木察看,你会发现,就某一根木头来看很可能还很结实,但连结榫头的木钉腐烂了,就无法把巨梁连接起来。

由此,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论多么坚强、能干、有成就,仍要靠自己与别人的良好关系,才能保持和发展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友情是需要照顾的,就像谷仓需要照料一样。想写而没有写的信,想说而没有说的话,想打而没有打的电话,想参加而又终于没去参加的聚会,背弃过别人的信任,争执后没有和解,为一桩误会或一点分歧而心存芥蒂——这些犹如渗进谷仓的雨水,腐蚀、削弱了木梁之间的联系。好好的谷仓,本来只须花很少功夫稍加照料,就可修整完好,现在也许只有放弃,或是花费很大功夫来重建了。

总之,我们重视和善于交际,也包括重视和善于重修旧好和化敌为友。做到这些当然需要抓住时机,掌握方法技巧,但最重要的是要自由主动,运用心理策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才能掌握时机和技巧。

对于闹了别扭的朋友,甚至是"心腹之患"的怨敌,如果你想和解,重建友情,应该怎么做呢?在自由主动的前提下,请注意这样三点:

1.对于无关紧要的敌意,宽容大度,不予理睬,可以装聋作哑,或是转移话题,让对方无趣而止,绝不可斤斤计较,发生无谓的冲突。

2.对于有辱人格、有伤大体的讥讽攻击,应当予以还击,但这种还击不是争吵,而要采取婉言、暗示、幽默等等巧妙的方式,做到有理有利有节。这种还击仅仅是为了自卫,维护自己的尊严或整体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出气。

3.发现并抓住时机,向对方表示关怀体贴,给予帮助促成和解,从而加深或重建友情。

在这方面,《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就很值得学习。对于薛宝钗能说会道博得老祖宗的欢心和她善于见风使舵使得王夫人对她刮目相看,人们尽可有各自不同的评价,但她在处理与林黛玉的关系上所表现的交际术,确实是相当得体和高明。

黛玉、宝玉和宝钗构成了一种微妙的"三角"关系。对于宝钗与宝玉的亲近,孤傲清高的黛玉自然心酸嫉妒,把宝钗视为"情敌"、"心腹之患",因而每有机会,黛玉总要对宝钗贬损一番。然而宝钗总是采用恰当而巧妙的办法予以化解,对于黛玉无关紧要的敌意,她不予理睬;对于某种有辱人格的讽刺挖苦,予以适当的回敬;一旦发现了转机便紧紧抓住,努力争取和解。

有一次,贾母等人猜拳行令随意玩乐,黛玉无意中说出了几句《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艳词。这类剧本在当时是禁书,黛玉这样的名门闺秀怎么能读禁书,说艳词?这会被人指责为大逆不道。好在许多读书很少的人没有听出来,但此事瞒得过别人却瞒不过宝钗,然而宝钗却没有感情用事,图一时痛快,借此机会让黛玉难堪。她绝不宣之于众,因为她很敏锐地发觉这是她与黛玉化干戈为玉帛的契机。这不能不说是宝钗的高明之处。

事后,到了背地里宝钗便叫住黛玉,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尚未出阁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她先给黛玉来个下马威,让对方感到问题的严重。黛玉只好求饶说:"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也不说了。"宝钗见她满脸羞红,不再往下追问。这种适可、宽容的态度又让黛玉觉得感激。宝钗还设身处地、循循善诱地开导黛玉在这些地方要谨慎一些才好,以免授人以柄,因为她是出自真心实意地关心,"一席话说得黛玉垂下头来吃茶,心中暗服,只有答应一个"是"了"。

此事之后,宝钗守口如瓶没有向任何人透露一点黛玉失言之事。她果真信守诺言,使黛玉改变了对她的成见。黛玉诚恳地对她说: "你索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而我又是个多心的,竟没有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那样教导我……比如你说了那个,我断不会放过的,你竟毫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若不是前日看出来,今日这些话,再不对你说的。"至此,宝钗和黛玉已达成和解。宝钗的最大优点、可爱之处就是善解人意,珍重友情。她并不以和解为止,而是和解之后对黛玉关怀体贴,加深相互之间的感情。她深知黛玉心中的苦楚。黛玉生病,她来探望,当得知黛玉怕别人说三道四而不愿熬什么燕窝的时候,立刻将自己家的燕窝送给黛玉吃。当黛玉悲叹自己孤苦伶仃的时候,她便劝慰道:"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便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替你解一日。"如此劝慰体贴,便使黛玉觉得自己到底有个可以相伴谈心的知己,自然更加亲近。宝钗又说:"我虽有个哥哥,但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是同病相怜!"一个同病相怜,一下子使两颗心紧紧贴在一起,宝钗如此善解人意,又很会说话,怎能不使原先对她抱有敌意的黛玉视她为可靠的知己呢?

看来运用心理策略表达分歧,化解矛盾,需要调动一切必要的方法和技巧,但其根本的因素还是树立自由平等的意识,贯彻双方皆赢的原则。

善于随机应变

在社交中,谁也不可能预料一切,也难免出现与你掌握的信息有出人的情况。例如,也许你没想到和你打交道的人是你朋友的朋友,或者竞争对手的朋友;也许你没估计到对方是四川人而不喜欢川菜;也许你突然说错了话,等等。这时候,你原来所准备应付的情况全变了,你不可能再以不变应万变,而只好以变应变了,一切靠的就是你的应变能力。

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当然是以人生经验为基础的,经过多次实践,必然会变得老练聪明。与此同时,应变能力也反映着一个人的机智和修养。这方面功底深厚的人才有可能在情况发生变化时化险为夷,化拙为巧,使自己摆脱尴尬境地,并在交际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般说来,要能够以变应变,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能够保持高度的冷静,使自己不失态。例如在一次商务交际中,对方在谈到价格时突然揭了你这一方的老底,说你给某公司的价格很低,而给他们过高,这实在是太欺负人等等。如果你不冷静,情绪过分紧张或者激动,很可能应付不了这个局面。接下来或者承认事实(这就意味着在价格上让步,信誉也受到损失,失去对方的信任),或者愤怒争辩,拼命否认,很可能当时就不欢而散。但是你如果很冷静,可能会很快找出理由,比如价格低并不保证退换维修,某一方面没有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或者在付款形式,供货期限、质量保险等方面有不同。反正你总能找出合适的理由来挽救局面,使彼此都有继续商谈的机会和可能性。

2.不管出现什么情况,一定要保持强烈的自信,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例如,在交际中,突然插入一个你不喜欢的人,你怎么办?一走了之还是失礼失态?这些都不是好方法。最好采取主动,伴以自信的微笑,以强者的姿态控制局面。

3.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能够"打圆场",淡化和消解矛盾,给自己和对方找台阶,使气氛由紧张变为轻松、由尴尬变为自然。在很多时候,替别人解围比为自己掩饰更重要,一方面表示自己对对方的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也给自己留下了余地。

4.学会巧妙地转移话题和分散别人的注意力。一旦你说错了话或者做错了什么事,除了迅速承认错误之外,还要学会巧妙地转移话题,把别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其他方面。比如用幽默或玩笑的方式转移目标,把关于人的事扯到某种物上面,把令人紧张的话题变成轻松的玩笑等等。当然,这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口才和应变能力训练才能做到。

区别对待恭维与拍马屁

那些认为推销工作是一种低三下四的人,一想到要成天讲些言不由衷的奉承话时可能就不舒服了。尤其是年轻又思想单纯的人可能对此特别反感。的砷如此,露骨的恭维话使双方感到不愉快,而逢迎拍马的人也往往被人所轻蔑。

有的时候恭维别人算是一种美德,但不要说些不是出于内心的话。只要用词得体或是发自自己内心深处的由衷之言,对方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人们不论谁都有自尊心,也总是希望别人能对自己的长处给予肯定。如果你能把握这一点,满足对方的这种欲望,那你就能取得成功,对方还会认为你是个会体谅别人的人,说不定他能把"心"也交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