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子口才
3827700000035

第35章 鼓励孩子的创造性活动(1)

社会需要富有创造力的人。正常人都有一定的创造力,只是程度不同。儿童同样具有和自己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创造萌芽。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孩子,他们的说和做,无不具有"创造"的因素。家长要培植孩子的创造萌芽,鼓励孩子的创造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利于创造性发展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不希望因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与众不同而受到嘲笑或干扰,从而能自由自在地继续启己的创造活动。

有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拆卸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接着,他还进一步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您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有动手的机会。"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有些后悔了。

"补救的办法还是有的,"老师接着说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钟表铺,修表匠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

孩子将新买来的玩具拆散,令许多家长头痛。实际上,拆玩具正是聪明孩子玩玩具的意义所在。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孩子在玩玩具时,并不满足于表面的摆弄、按规范操作,他们的更大兴趣是通过"破坏"玩具,从中了解它的内部结构和原理。儿童的这种"破坏行为"是有前因的,这个前因就是孩子头脑中的疑问。对于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这种疑问会更多。

儿童在玩玩具的过程中,观察到许多对他们来说非常奇妙的现象,继而产生了许多疑问,他们希望能尽快找出答案,为此,他们不知深浅地拆开了玩具,甚至家中的贵重物品也被拆掉。而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正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开始,也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萌芽。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许多东西,如钟表、收音机、电话等都成为了他们的玩具。

儿童的这种"破坏行为"有时会延续到小学高年级,甚至初牛。如果父母为了爱护玩具,不许孩子任意摆弄玩具,这个玩具对孩子来说就失去了许多重要的意义,压抑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潜能,孩子因此所失去的价值也远远超出了玩具的价值。不明了这一道理的家长常常本末倒置,只知心疼玩具,却不痛惜孩子能力的丧失。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却不知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去"育子成龙",将孩子刚刚萌生的智慧幼苗给无情地掐掉了。这实在令人惋惜。

有位北京的学生家长叙说了他教育儿子的经验,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我的儿子天生就爱动手。到农贸市场站在一边看人家刻图章,回到家,操起刻刀学着刻起来。看到邻居家做家具,他也叮叮当当凿个不停。玩具坏了,他就找来工具悄悄修起来,当一辆抛锚的坦克重新开动起来时,他比得到一辆新坦克还高兴。

他还收集了许多旧手枪、玩具汽车,不过他不是玩,而是拆,无论多复杂的玩具,经他一弄便面目全非了。他抱着这种好奇心,常常躲在一个角落里饶有兴致地拆呀、装呀、砸呀。到了五六岁,就悄悄地拆半导体、电子表、车锁,凡是家里他能够得到的小东西都被他拆装过;为这曾让我们伤透了脑筋。

但渐渐地,我发现儿子总是一边拆,一边琢磨,每次都十分小心地将一个个拆下来的零件码放整齐,仔细研究内部的构造和原理,弄明白了再按原样一点点安装好,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人请教,或翻书本找答案。于是我便开始有意识地放手让儿子做。孩子干得十分出色,也很认真,在付出汗水的同时,他尝到了劳动创造生活的甜蜜,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动手制作,使孩子的一双小手变得灵巧了,他养成了善于观察、勤于实验的好习惯,还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大大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一切有力证明,激发了儿童的创造才能,为他们提供发挥特长的平台,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解放孩子的双手

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你是否想过"心灵"与"手巧"的关系呢?是否想过要启发孩子的智力,须解放孩子的双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呢?

深圳某小学在仙湖搞野炊,孩子们兴奋极了。8人一组,锅碗瓢盆、米面菜肴、油盐酱醋,准备齐全。野炊开始了,先是用木炭生火,然后煮饭炒菜。不一会儿,炊烟袅袅,热火朝天。透过弥漫的烟雾,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小组的"厨房大佬"都是最调皮的"差生",他们熟练地挥舞着锅铲,不一会儿一盘盘色艳艳、香喷喷的菜已经出锅了。其他同学都充当美食家,一个个围着菜锅,抡着筷子东品品,西尝尝。个别全是由"好学生"组成的小组可惨了,他们连火都没生起来,急得哇哇直叫。在学校里,老师喜欢那些遵守纪律、学习认真的好学生,可是走出校门,老师的观念往往会发生某些微妙的变化,他们往往更信任那些平时调皮捣蛋的孩子,因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强。

还有这样一件怪事:有位家长要出差两天,他做好了饭菜放到冰箱里,让上中学的女儿这两天自己煮饭吃,并且走之前反复教她怎样开煤气灶。可是家长回来后,孩子直叫饿得发昏。家长在纳闷之余,打开冰箱,只见饭菜未动,原来是她不会开煤气灶的开关。这孩子的智力很差吗?绝不是。她的学习成绩优良,只是在动手操作能力上表现为"弱智"。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是我国传统教育重智力、轻操作,与动手能力有关的活动如手工、劳动技能课尚未纳入教学体系;二是有的家长"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影响,重成绩,轻操作,只要孩子学习好,什么活儿都不让孩子干。于是造就了一些"学习天才,生活傻瓜"。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反映了我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偏差。

新的教育观在谈到人才智商时,提出了聪明I(学书本的能力)和聪明Ⅱ(实践能力)两个概念,并由此得出以下两组公式:

书本知识+认识能力:聪明I

实践知识+实践能力:聪明Ⅱ

书本知识+实践知识:比较完全的知识

认识能力+实践能力=比较完全的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在人的认识能力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达和思维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人的智力,是青少年提高实践能力的最重要基础。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践。许多大科学家、发明家的成功都离不开动手操作,正由于他们自少年时代起就培养了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一旦形成设想,便就可以很快把设想变成现实。

儿童是喜欢活动的,家长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小孩子都喜欢玩泥巴、堆沙子,好像其中有无穷的乐趣,大人往往觉得脏而限制孩子。其实,孩子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的东西呢!

培养孩子的业余爱好

有不少孩子一放学回家,就沉迷于集邮、组合模型玩具、采集昆虫等这些看来与读书无关的爱好上,令父母大伤脑筋,深恐孩子为了这些无关紧要的兴趣而影响功课。为了使孩子把用于这些爱好上的精力转移到读书上面,家长就不得不处心积虑,想尽办法禁止孩子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有时候甚至以强制方法中断孩子的爱好。其实这大可不必,因为业余爱好对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意义,它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当孩子饶有趣味地收集有关邮票的资料,乐滋滋地搜寻某一枚邮票,或是细心地制作飞机模型时,你会发现,远离学校环境的压力,孩子会表现出许多通向成功的潜能。业余爱好使孩子有自豪感和满足感,相同爱好的孩子之间通过交流,还能扩大知识面。尤为重要的是;业余爱好提供了一个中间地带,孩子们在其间可以尽情地学习和玩耍,充分地张扬个性,发展自我。也许你孩子的成功,就是由此而起步的。

世界有名的汽车大王福特,他在汽车工业方面取得的成就与他的爱好是分不开的。在7岁那年,福特被父亲送进学校,他除算术成绩还勉强过得去,其他各科成绩一塌糊涂。但他却对机械非常感兴趣,后来弄得只要家人看见他放学回家,就立即把手表藏起来,免得被他拆得零乱不堪。家里买回的新农具,一不提防就被肢解成一堆零件。在他称为"秘密武器"的床边小柜子里,他整齐地摆放着钻孔机、锉刀、铁锤、铆钉、锯子、螺栓和螺丝帽等。

1870年的一个冬天,在底特律火车站福特第一次看见火车头时,好奇得直要感觉一下坐火车的滋味。后来,福特胆子更大了,他常常做一些人们想象不到的事情。有一次,福特在学校制造小蒸汽引擎,结果发生爆炸,他的嘴唇被割破,一个同学的头部受重伤,学校的栅栏也被震倒。

16岁那年,福特便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到底特律去当学徒了。后来他又进入底特律一家造船厂工作,在那里他对蒸汽内燃机发生了极大兴趣。以后,他开始尝试着汽车的研制工作。

孩子的业余爱好大致有收藏爱好、手工艺爱好、科学爱好和文艺爱好等。对于孩子的这些爱好,一般而言都不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应该得到父母的支持。

孩子沉迷于某种爱好,热衷于汲取某方面的知识,那种精神,有时候连大人都望尘莫及。其实,这本身就是培养孩子主动自觉的学习精神、耐力与注意力的最佳机会,而这些精神将来转移到读书方面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也就是说,无法集中精力于功课的孩子,恐怕也难以集中精力去做其他事情。近年来,做事缺乏耐心、浮躁的孩子似乎越来越多,家长也许该重新考虑孩子的业余爱好问题,即使与功课无关,只要孩子能热衷、沉迷于某种无害的事情,无疑也是值得鼓励的一件事。明智的家长应从小引导孩子培养某种爱好。

在培养孩子的业余爱好方面,父母应注意使这种爱好与孩子的实际能力相适应。如果太难,孩子很可能会失去兴趣;如果太简单,没有一点挑战性,孩子缺乏成就感,也不可能长久保持兴趣。

其次,父母腾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一起从事有关的爱好是必要的。你可以用你自己的兴趣、行动及独特的指导,为孩子树立榜样。

另外,父母应通过赞扬和鼓励,增强孩子的信心和耐力。在孩子一时灰心丧气时,你可以建议他先休息一会儿,但同时应鼓励他继续努力,要想使业余爱好对孩子的成长起积极作用,一定要鼓励孩子至少坚持半年以上。这很重要。

让孩子自己想办法

据科学研究发现,小团体的领导大体可以分为****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种,领导者的领导方式不同,团体内部的人员状况也会不同:在****型领导率领的团体中,团体成员最容易丧失干劲儿,而在民主型领导的带领下,团体成员的积极性最容易被调动和发挥。****型领导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详细指示属下该怎么做,属下常常连这样做的最终目标都不明白,还要被牵着鼻子行动,难以调动起积极性。而民主型领导总是把行动目标明确地告诉大家,并在各自的分工、步骤、方法等方面充分尊重属下的意见,于是团体成员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如果总有人在旁边唠唠叨叨地对孩子指指点点,要求孩子"要这样干""不要那样干",他必然不会愉快,并对你产生抵触情绪。相反,如果你能给孩子一定"自主权",为他提供自己动脑筋的条件,他就会对所做的事满怀热情,兴致勃勃地努力做好。

胡勇是成都市第五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一等奖的得主。他的爸爸是无线电修理工,妈妈是缝纫工人,他的科学发明创造与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小时候,他常倚偎在爸爸妈妈身边,好奇地问这问那,爸爸妈妈总是耐心地给予解答,注意培养他对科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在父母的"孩子,想个好办法"的鼓励下,他逐渐养成了爱动脑筋和喜欢"小制作"的好习惯。

日常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胡勇的父母总是鼓励他去积极思考,寻找一种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工具。晚上有时停电,父母就鼓励他想个办法,于是他找来旧电池,安装了一盏小台灯。钢笔吸完墨水从瓶中取出时下部沾满墨水,容易弄脏手和课本,父母鼓励他找个好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他就在墨水瓶盖上钻了一个孔,盖下面加一块海绵,吸墨水时不开瓶盖,从孔中插入,取出笔时,海绵便将笔杆上的墨水擦得干干净净。

一天,他协助老师给学校广播站的窗户装玻璃,他觉得现有的方法容易伤手和打碎玻璃,于是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父母就启发他:"那你能想出个更好的办法吗?"于是他就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非发明一个在安装玻璃时能代替铁锤的工具不可!他走路想,吃饭想,睡觉也想。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他制作出了"镶嵌玻璃注钉钳"。

可见,当孩子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后,父母最好不要总是生硬地要求孩子该怎么做,而应以启发和商量的口吻问孩子,你觉得该怎样干才好。如果你认为孩子的做法不好,也别生硬地要求孩子不要那样干,而应以商量的口气告诉孩子,你觉得这样做不好,想想怎样做会更好些。这样,孩子会愉快地做事,不断提高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

理解孩子的"收藏"

一些大人对于孩子收集的东西不能理解,因为孩子收集的东西,论价值,一文不值;论用途,一无用处。然而,孩子就不那么认为了,他们将他们的收藏视为至宝。

有个叫帅帅的孩子,老是爱收集一些小药瓶啦、小彩色粉笔头啦、彩色糖纸啦等等。一点没用的东西,既脏又烂,他都拾回来,还专门找一只抽屉盛着,简直像个"破烂大王"。

妈妈对儿子"捡破烂"的浓厚兴趣不能理解。星期天,帅帅的妈妈在家大扫除,趁帅帅不在家,把他那些破烂东西一股脑儿扔进了垃圾箱。不料,帅帅回家找不到他的那些"宝贝疙瘩",伤心至极,对妈妈大吵大闹,要妈妈赔,闹得妈妈不得不去垃圾箱拣回一部分给他才算罢休。

帅帅的妈妈对孩子的"捡破烂"行为难以理解。孩子收集这些东西,你若问他们干什么用,他们往往不吭声,答不上来。既然连干什么用或派什么用场心中都没有个数,那收集它们干什么?大人把它处理掉为什么竟那么伤心,吵闹不休?

要知道儿童收集物品是因为感兴趣。对孩子而言,感兴趣而收集的东西就有价值。按照自己需要收集的东西,对外人不具备价值,而对本人则是"宝物"。小孩亦不例外。因此,他们收集的东西,你把它视作"破烂"扔掉,他们当然委屈万分,产生抵触情绪也就很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