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子口才
3827700000019

第19章 孩子厌学、逃学应重视(2)

帮助孩子克服拖拉习性

小学生每天在学校里上课和做作业,绝大多数都能按时完成,可是放学回家对于家庭作业就完成得不是那么理想。对于这些学习任务,有的孩子不能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很多孩子还养成了推诿的坏习惯,上午的事推到下午,今天的事推到明天,总是在干好多天前就应该做的事情,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拖拖拉拉的坏毛病,缺少向上的朝气和活力。

孩子作业拖拖拉拉,有的是由于遗忘;有的是由于玩得过久,当天来不及做完作业,只好拖到第二天;也有的是因为放了寒暑假以为来日方长,就不每天按计划做作业了。这些情况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懂得"今日事今日毕"的意义。他们完成作业仅仅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不是出于自觉的要求。而"今日事今日毕"的良好习惯,则是一个人能有所作为的很重要的素质。

为了帮助孩子克服拖拖拉拉作风,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良好习惯,首先要教育孩子懂得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常言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大文豪高尔基说过:"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世界上许多有作为的人都十分珍惜时间,他们总是不让一分一秒白白地溜过:他们意志坚强,对自己确定的目标总是坚持不懈地努力达到。今天的事今天做完,明天又有明天的事。敬爱的******总理生前日理万机,但他总是"今日事今日毕"。家长可用这些范例经常教育孩子,使他懂得珍惜宝贵的时间。

其次,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给予具体的指导。比如,对低年级的孩子可给他们备一个备忘笔记本,每天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写在本子上,免得忘记。教育孩子放学回家先做作业,做完作业再玩,督促孩子今天的作业必须今天完成。对中、高年级的孩子要指导他们自己安排时间,一天的生活、学习、劳动和娱乐,要做哪几件事,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自己大致上要有个打算,然后按计划去做。

在帮助孩子克服懒惰、意志薄弱等毛病时,可以给他讲《寒号鸟》的故事,让孩子从被冻死的寒号鸟身上吸取教训,认识到作风拖拉、得过且过是懒惰和意志薄弱的表现,它只会给自己带来可悲的后果。

培养孩子的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是一种能够将正确的行动坚持到底的良好品质。但这种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下,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做事虎头蛇尾是许多孩子的习惯,但对年龄还小的低年级学生没必要过多担心,因为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是经常转移的,即使再着迷的事,过不了多久也厌烦了。

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生在一年级就已具有一定的坚持性,一般能做到坚持困难活动达16分钟。但是由于低年级孩子的有意注意还比较薄弱,情绪的稳定性还较差,意志的自制力还较弱,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比较容易放弃已开始的活动。中、高年级的孩子已开始有意识地抵抗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诱因的干扰,开始能较长时间维持活动,对于力所能及的活动一般能做到有始有终。小学生的意志力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其中一至三年级发展最为迅速,三年级以后有一个缓慢发展的时期,到了五年级又开始了二个较快的发展阶段。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儿童克服困难的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小学时期是培养孩子这一良好品质的重要时期,家长应重视对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纠正孩子虎头蛇尾的习惯,正是培养孩子意志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让孩子锻炼自己的意志,家长首先要让孩子明确行为的目的性,把虎头这个头开好,只有明确行为的目的,才能自觉、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摆脱行动的随意性。其次,儿童在按预定计划行动的过程中,会受到种种诱惑,碰到种种困难,而孩子由于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还比较差,要坚定信心、抗拒诱惑、排除困难常常较为困难,因此大人必须对他进行监督和帮助。

怎样帮助孩子养成持之以恒的好习惯呢?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求孩子"日做一事"。比如,让孩子饭后收拾餐桌,或是每天早晨记三个英语单词,或是让上学的孩子每天坚持写日记。诸如此类看起来并不困难,但坚持下去并不容易。所以,要培养孩子的持续力和韧性,最好先给孩子耐心讲解日做一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你再适时提醒他,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有一位著名作家说,他坚持每天写作。有时没有创作灵感与创作激情,到了写作时间,他仍会坐到书桌前,即使抄也要抄一千字。这样使他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创作状态和信心。坚持"日做一事",对培养孩子持之以恒很有好处,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信心,养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

当然,要求没有耐性的孩子坚持"日做一事"是有困难的。最初可以给孩子定下一定的期限,如坚持十天,坚持一个月,坚持三个月等。分阶段让孩子逐渐坚持,并适时予以鼓励和表扬,这样孩子往往就可以坚持下去。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帮助孩子以语言调节自己的行动,是培养孩子自制力的有效方法。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让孩子不断以语言指导自己的行动,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心理学家还发现,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也是帮助孩子自我控制以完成任务的一个办法。当孩子在行动中遇到其他诱惑时,要引导孩子不要将注意力放在诱惑物上,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所做的事情上、所从事的活动中,以抵消诱惑物的作用。

总之,纠正孩子虎头蛇尾的毛病应从孩子的生活小事抓起,如遵守作息时间,做完功深后收拾文具书包等等。在生活中要对孩子严格要求,孩子应该完成的任务一定要完成,家长不接受孩子任何半途而废的理由。孩子在养成这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不仅纠正了做事虎头蛇尾的毛病,并且也锻炼了意志品质。

孩子说谎的原因

1997年4月26日晚10时,杭州市公安局"110"报警台接到报警:两名年龄分别为9岁和12岁的家住天水桥的小女孩被拐骗到转塘,现已逃出,但仍有6名孩子被关在那儿的一个渔棚内。指挥中心指示天水派出所和转塘派出所干警迅即赶赴现场,逋宵搜查,但一无所获。直到27日下午,干警及当地村干部对现场全面查找未果,便将两女孩分开询问,结果发现她俩所说有出入,经继续询问后,两人说出事情是编造的。原来,26日下午4时,两人准备去宋城玩,因迷路一直在九溪等地转悠。到晚上9时多,两人拦了一辆出租车,因身上没钱,便编了这个"故事"。司机信以为真,将她们送到天水桥并与其家人联系,孩子的父母立即向"110"报了案。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谎言有六种类型:一是混淆性谎言。孩子的理解能力相对而言较差,常会混淆相似的事物,也会辨别不清别人的谎言而跟着胡扯。二是虚荣性谎言。孩子想要显示自己,以引起重视,当目的难以达到时就说了谎。常见的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表扬,瞎说考试得高分。三是报复性谎言。遇到挫折后,孩子将攻击目标指向障碍物或假想的障碍物,如有的孩子偷玩具被同伴告发,就会指责伺伴也偷玩具。四是躲避性谎言。害怕惩罚,企图通过谎言隐瞒自己的错误,减轻或躲避惩罚。五是自私性谎言。有意说谎,以达到利己的目的。六是义气性谎言。为了包庇伙伴,用谎言掩盖他们的错误。

说假话,从其表现形式来讲,有的是言过其实,有的是抹煞事实,有的是表达自己的空想,有的是凭想当然说话。年幼儿童由于认识和思维能力均未发育完善,分不清自我与环境及事物的真伪,常由于无知而说谎,这被视为天真幼稚。稍大的儿童十分富于幻想,常将幻想与现实混在一起,为满足幻想中的某些欲望而说谎。

一般地,撒谎的原因有:怕惩罚、怕讥讽、怕丢脸;有意捏造假象企图骗人;以自我为中心,产生稚气的夸张和想像,如把狗说成牛一样大等。针对不同的原因应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如果是第三种原因,家长则不要将其同前面两种原因同等对待。对不同性格的孩子也不能采取千篇一律的办法,必须因人而异。

孩子说了谎,家长或是训斥一顿,或是教条式地说些道理,这样往往效果不大。必须有针对性地分析孩子说谎的原因,对症下药。

列宁的母亲曾成功地帮助8岁的孩子沃洛佳纠正了说谎的毛病。沃洛佳打碎了姑妈家的花瓶,但他却说不是他打碎的,因为他怕在不太熟悉的姑妈面前说出真相丢脸。母亲分析沃洛佳是个好强的孩子,粗暴的训斥会损伤他的自尊心,空洞的说教也无济于事,惟有提供充分的时间让他进行自我道德评价,在内心深处萌生出羞愧感,让他自己纠正谎言。于是,她假装听信了他的话,并以足够的耐心等待了三个月。果然,在一天临睡前,沃洛佳一下子哭了起来,说:"我骗了姑妈。我说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实就是我打碎的。"

列宁的母亲纠正孩子说谎是采取"冷处理"的办法,即让孩子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自我道德评价后,自己承认错误。这种办法能使孩子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撒谎不是好孩子,诚实才是美德。

有些父母则采取惩戒的方法纠正孩子的说谎,这样做有时不能奏效,因为孩子容易抵触施加惩戒的人。但是,如果你的惩戒出于爱心,又执行得合理、巧妙,孩子也会心悦诚服。

有些家长在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只是空泛地说些"好孩子是不说谎的"之类的话,甚至不自觉地从功利主义出发,点拨或吓唬孩子:"说谎会使自己吃亏",而不是把诚实作为一种美德去唤醒孩子的道德良知,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会取得好结果的。

孩子的道德认识幼稚

由于道德认识的幼稚,孩子对是与非、好与坏、善与恶的理解,常带有直观、具体、肤浅的特点。他们往往根据个别现象、直接利害去看待好坏、决定亲疏,加上年龄小,思想感情外露,所以,芝麻大小的事都能引起矛盾、纠纷,甚至动起"干戈"。矛盾多,纠纷多,当然"告状"也就多了。

孩子头脑里那些幼稚的道德观念,是在家庭、学校的生活环境中,以及父母、教师等的影响熏陶下逐渐形成的,父母和教师的赞许或谴责,肯定或否定,成了他们道德判断的最后标准。在他们眼里,父母和教师(尤其是教师)是可依赖的、公正的"法官",所以遇到矛盾就往"法官"那里去"告状"。

此外,孩子对事物的评价往往比较片面,他们能看到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所以,一旦双方产生矛盾、纠纷,就会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孩子们又想争个高低,论个输赢,只有请"法官"最后"裁决"了。

孩子的告状,其目的是求得保护和帮助。有些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从他们上幼儿园起,就特别爱向老师告小同伴的状,现在也还是这样,无论大事小事,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弄得同伴不愿搭理他\老师也嫌烦。对于这样的孩子,要帮助他学会与他人交往,善于原谅别人的过错,建立与他人共享欢乐的意识。

当孩子向你告状时,做父母的首先要使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让孩子将事情的经过讲清楚,然后对孩子进行疏导。千万不可听到孩子告状就愤怒地谴责他人,或责骂孩子的玩伴。小题大做和冲动都会强化孩子的告状行为,使孩子养成不良的性格。

其次,在孩子反映的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查与核实,利用为儿童"裁决"的机会,耐心地教他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进行比较,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以促进其客观评价事物能力的提高。

对于确实是被欺负的孩子,家长切记要理智行事,不可冲动,应对当事人的父母陈述自己的观点,讲清道理,既不要一味地责怪他人,也不能只批评自己的孩子,要帮助双方协调关系,学会与他人交往,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教孩子交朋友

孩子需要有机会与个性不同的孩子交往,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例如:孤僻的孩子需要较开朗的朋友;过分受到保护的孩子需要自主性较强的伙伴;胆怯的孩子需要和较勇敢或富于冒险精神的孩子在一起;幼稚的孩子能从和比较成熟的玩伴们的交往中得到益处;霸道的孩子可以由强壮而不好战的玩伴来矫正;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应当鼓励孩子与人交往。

但是,对于孩子的交友问题,父母一定不能放任自流,因为孩子评判是非的能力差,尚不能正确区分哪些是良友,哪些人不能交往。如果弄得不好,孩子还有可能因"哥们义气"而卷入某些不良团伙(甚至犯罪团伙)中去。

因此,一旦发现孩子交友不当时,父母就必须果断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阻止他们的交往,使孩子能尽快地摆脱那些不良伙伴。

对10岁以上的孩子来说,对他朋友的直接指责,很可能导致孩子的反对;而间接地批评则要有效些。你可以对他说:"这孩子常常闯祸,你和他在一起可要注意!"

如果孩子继续与那些不良的伙伴交往,你可以制订一个严格的作息制度来限制他,并要求你的孩子严格遵守。

与此同时,你还应当引导孩子与那些积极向上的同学交往,这样既可使他远离不良伙伴,又能使他得到更多的帮助。

曾有过一段时间,肇牧与几个爱闹的孩子成天混在一起,不思进取,做父母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才能让孩子对此有所认识呢?在一次带他去游玩时,妈妈便故意激他:"有本事你就把班里最好的同学带回家。"不想,受到启发后的他,信心百倍,没过几天他果然把班里最好的学生带回家了,而且,从此他们两人就交上了朋友,形影不离,彼此情投意合,互相激励,互帮互助,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难题。

有的孩子****朋友可能是出于某种需求。为此家长要了解孩子的需求,及时发现可能使孩子误人歧途的因素(如刺激、冒险、感情归属等)。安排适当的活动和家庭会议来满足孩子的这些需求,以增进父母与孩子间的良好关系。

告诉孩子,尽管他有权利和他选择的朋友交往,但绝不能允许他们干坏事。如果孩子的行为冒犯了他人的利益,那么你就必须干涉,对他的行为负责。你也有权阻止一位不尊重人的孩子出入你的家。

当上述这些方式都不能阻止你孩子的交友行为时,就必须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隔离。例如,让孩子到亲戚家去住或让孩子转学等。与此同时,积极的教育措施要随之跟上,否则换了环境也可能故伎重演,而这一点常为有些父母所疏忽。

培养孩子的谦虚大度

骄傲自满、自高自大就是自以为了不起。孩子骄傲自满常有下列表现:

自以为聪明、能干、比别人强,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看自己优点多,瞧不起别人。

对别人的优点视而不见,眼睛只盯着他人的不足。人家有了成绩不服气,如果有人超过了自己更是火冒三丈。